课程质量建设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0 17:31:56

课程质量建设管理

课程质量建设管理范文篇1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教学质觉。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与教研室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建设。本文就高校课程建设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链

1.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最,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毛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课程建设卓有成效者要给子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教研空是按专业建立起的教学、科研基层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取决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教研室为中心,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各课程负责人要按照合格课程与优秀课程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详细写出课程建设的日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应注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使教学的各项工作到一个高层次.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使大部分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形成较完整的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改革计划和可行措施,使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成效。

2.摘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员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址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多样性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址标准。经过统等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址的衡址标准。既要继承传统,义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教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古内重点课程,使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高等学校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员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环课率高,授课面广的土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准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篆础理论、墓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墓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千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二、建设优秀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要以优秀课程建设为中心,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系列课程建设,建立新课程结构体系。

1.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层次,招生规模以及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制定出全校课程建设目标。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围绕知识、能力、索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必须具有内容衔接紧密,交叉渗透,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客观规律的特征,并且在内容涵盖和组成形式匕体现学科课程及其内容的系统性。建立各课程群(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群、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群由原有的课程、新设的课程与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选修类课程构成。对专业课程进行分化、重组和新建。(l)课程分化—为适应高师教育学科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趋势。促进学科课程的分化;(2)课程重组—打破完全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模式,在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进行融合重组;(3)课程新建—根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新建一批新兴学科课程和边缘学科课程。

2.强化系列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包括主干课程和分支课程。以主干课程适应学科的发展,以分支课程适应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由他们参与开展各学科和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合作,切实解决系列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前后衔接和专业课的内容更新等问题。.主干课程为必修课。分支课程为选修课、讲座等,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学习的卞动性、选择性和学习兴趣。各种选修课程的安排相对不集中在一段时问内,而是恨据专业需要和教育的不同阶段,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主干与分支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主体交叉,有利于主干课程的发展和各课程的相互贯通。

3.合作建设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重点。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就要加强素质教育,增设素质教育课程。目前文化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课程建设是我校的薄弱环节,缺乏相关学科和师资。因此.我们要与综合性院校合作,加强我校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选修课程的建设,并采取促建的办法,以校际间、学科间学术交流为主进行合作。通过与综合性或多学科性大学联合开课或交流授课,进一步丰富选修课教学内容,形成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类和自然科学专业选修课。

三、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建立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热心教学工作,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是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培养21世纪人才的可靠保证。我们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列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我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设立主讲教授和主讲教师制。采用校内外培养并举,以校内培养为主的策略,加速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应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鼓励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在投入教学时,给予时间上和精力上的保证。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教书育人,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将老教师的作用与中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学术活动。沟通信息,加强协作,更新知识,增进学科间的校际间的交流,通过校内外各种培训班培训,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师科研思维能力,业务能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通过实行真正的教师聘任制,引入竟争机制,创造良好气氛,使广大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

四、严格教学管理,开展教学评估

1.促进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课程建设档案,认真研究,分析课程建设的鹅本情况、达标程序、成绩与问题。我校扩招后,虽然底子较薄,条件较差,但越要强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扎扎实实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我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竹理水平和效率。加强课程建设和其它教学基本建设,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观摩、教学追踪测评、教案检查评比、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从教学摹本环节抓起,加强教学质星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增强各课程的管理意识,强化教师的质址意识。在今后2-3年内,力争把我校各专业的80%主干课程建设成为校级优秀课程,30%达到省级优秀课程。

2.加快题库建设,建立严格规范考试制度。考试不仅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反应教师知识水平。在考试中围绕命题中心环节,能否真实反应教与学的情况,试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准确性;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试中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课程考试,逐步增加实践考试所占比例;加强考试管理,做到“三严”,即严格考试、严格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加强考试分析和考试监控。今后将采取购进题库软件与自行出题相结合,进一步扩增题库址,加快实施教考分立。在几年内完成主干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计算机试题库和题卡建设,提高考试质量。

课程质量建设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管理模式;探究

课程建设一直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门启动课程建设就是想要全面提升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贡献,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准以及教学水准。课程建设就是为了推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成效,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对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管理的目的是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指导、服务与保障,促进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文章就此问题展开积极研究以及分析,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建设和管理,给出科学的改进措施,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并在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希望对我省高职院校在保持各自课程建设特色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一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

高职教育目前正处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课程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题,在这样特殊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课程建设涉及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方面面。1.1课程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大部分学校没有出台课程建设管理及评估办法,对于课程建设其他环节的管理制度不规范,甚至缺失,整个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制度建设的不规范和无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管理的无意识。1.2课程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大部分学校只是将课程建设看作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项目向上申报,在课程建设时也只为了评定而建设,没有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并且没有长远、统一的策划,没有一个标准的管理系统,课程管理主体过于单一、课程管理方式过于机械、课程建设的目的、任务、举措以及保障机制均比较模糊。1.3对课程建设指导力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将外观做得非常美观,并且还给出了很多新的想法以及教学改革中需要进行的教学计划。但在实际开展的时候却缺少内涵的教学录像以及改革效果,再加之缺乏课程管理经验,致使学校在课程建设的管理层面上重立项检查,轻课程评估,导致建设效果不够明显甚至没有效果。1.4教学资源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资源共享。经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只是因为课程的评审对网站实施了简单的建设,却没有真正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因此,此类教学资源都被闲置了起来。并且花费成本引进的网络授课平台没有真正意义上达成授课的网络化,导致此些教学素材库、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被浪费。

2课程建设以及管理方式

2.1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在强化高校课程建设以及管理时,首要工作就是实施课程建设责任制,将责任划分到每个人,建立课程领导小组。院校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能够在教学领导的带领下,由教务处及评估专家组成,教务处进行组织以及协调工作。课程建设小组将由系主任以及课程负责人参加,在实施的过程中重点由课程负责人进行安排。同时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由教学能力强、专业水准高且具有一定组织力以及领导力的教师担任,负责课程的监督工作,极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当中来,提升教师的踊跃性。2.2发挥二级学院的过程控制以及监督效用。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为了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学成效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了发挥出精品课程的积极效用,因此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及时展开追踪监督以及监管,但学校要是每年都对每项课程展开逐步审查工作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可以取消课程负责人年度“自查”的过程,变为由系组织有关教师对其展开年度审查,对审查结构不满意的课程要进行相关的点拨以及帮助,进一步强化系的监督职责,确保课程建设可以顺利发展。除此之外,在课程建设周期满的时候可以使用“预验收”的方法,只有系预验收符合的课程才可以以系名义向学校提交验收申请。2.3完善课程网站建设,实现网络平台互动的功能。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宗旨就是为了确保达成资源共享,促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就不能离开网络平台。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规范网络平台建设的要求,标准上网资源的规格,提升网站制作的水准。同时还要保证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在未来可以稳步地开展,防止出现为申报来建设课程的情况。服务学生就需要强化网络教学互动板块的建设,并且改进以及提升软件的功用,保证教师以及学生可以使用网络进行有关的教学以及管理活动,强化监督检查,监督课程负责人要对网上资源的内容展开不定期的改进以及完备。2.4加强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2.4.1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制订课程建设规划是课程建设管理重要的依据。学校课程管理部门要做好《课程建设的十三五建设规划》,指导各二级学院开展课程建设规划,做到五个明确:明确的建设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建设内容、明确的建设方法、明确的建设保证。根据学校课程建设十三五规划,各二级学院制订本学院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2.4.2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推动课程标准规范建设。课程的标准化建设是指通过全面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估,规范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促进课程的整合、重组、发展与创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原有课程进行标准化建设。通过对这些课程的检查与评估,促使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保证课程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完善,使其符合人才培养对课程的基本要求。2.4.3培育与筛选。课程培育是课程建设过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课程培育是指学校课程管理部门根据课程建设规划,依据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性质、实践教学等方面,从二级学院筛选一批重点课程,打造优质课程。2.4.4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按照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挖掘课程元素的关键指标,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实行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制;在课程建设上实行教学团队负责制;在课程考核上实行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方式;在课程质量上实行标志性成果下的多元评价机制。

3课程建设管理的保障机制

3.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课程建设组织管理,有效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各二级学院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将建设成效作为教学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3.2健全评估机制。按照《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以及相关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建设评估工作。不断完善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不同阶段,实行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促进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3.3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力量,要给予课程负责人课程管理的权限。课程建设负责人的主要权责是享有本门课程的授课、教改项目与精品课程或教材申报、学习考察交流的优先权,负责制定课程建设计划、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落实课程建设任务、制定学期教学的授课计划和实训指导书、确定教材并组织实施以及课程建设的日常管理。3.4组织多元的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建设负责人应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功底,还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前沿的行业企业知识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实课程建设内容。课程建设团队成员也应采用行业企业人员、高级职称教师、中级职称教师,采用中青年结合的方式,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造性。3.5完善课程质量管理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听课、评教、督导、检查以及自我诊断等活动,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课程四级教学质量层级保障机制,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学校领导及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等负责人对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常态化参与,有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使教学质量呈现螺旋式上升。3.6加强课程保障与激励机制建。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建立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将课程建设成效纳入教学业务考核,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人才称号等的重要指标。对建设成效显著、取得一定标志性成果或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课程,学校课程建设管理部门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在学校领导、教务处以及各个系的紧密关注中,依照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展开高效的改进方式,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课程建设团队之间的一致努力,确保课程建设工作可以顺利展开。在建立实用、高效的课程的时候,有关工作者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精准的课程建设以及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达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宗旨。

参考文献:

[1]宗慧敏,康爱彬,王斌,等.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才智,2014(15):25.

课程质量建设管理范文篇3

1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核心理念

1.1质量内涵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了快速发展车道,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学府,要承担起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担和责任,顺应时展需求,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金课建设与规划的过程中,要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在办学理念上应符合“教育、应用、创新”三个基本质量内涵。其中,教育性是金课混合式课程设计的前提,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强,但实践能力较弱。应用性是金课混合式课程设计的主攻方向。创新性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新技术、新学术问题、新工具和方法不断涌现出来,应紧跟时展的基本要求,不断更新思路和方法,优化教学工具等。

1.2目标价值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金课建设的基本目标及价值内容上,主要包含了“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行合一性”等。其中,在“主体参与的有效性”上,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教师为中心,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相对较低,且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导致学生应有的基础学习地位缺失。在金课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更要关注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评价标准内涵

教学过程需要评价,评价是基础也是核心,是教学反思的重点。在评价金课建设的过程中,评价的核心应是学生而非教师自身。目前,部分高校过于重视评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课程教学质量指标设计。因此,设立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应以学生为主,要将评价的主体落实到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上。

2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思路

2.1做好金课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金课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应以成果导向为规划核心,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从专业、人才培养等特点出发,围绕基本的学习成果目标,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内容、能力和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此外,学校要与二级学院密切配合和交流,协调金课课程的内容分布比例、教学课程改革的科目数量等。可搭建软硬件结合的平台支撑式混合教学模式: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慕课堂、学习通等在线开放平台、移动端软件系统,减少日常维护软硬件设备的时间成本。第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思路,促进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升。第三,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学生的在线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以智慧化课程教学为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呈现,促进金课课程的交互发展。制订高标准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课程的技术标准路线,依据开放课程的基本特点制订教学模式,以适应课程内容建设标准,分类实施和构建混合式课程教学体系。

2.2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明确强化培训、教学重构及持续改进的教学思路,不断提升混合式金课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应借助线上教学的优势,定期开展金课课程教学培训活动,以学分的形式进行考核,从立德树人、职业素养及教学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强对教师从教学设计到平台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培训,引导教师掌握混合式金课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训方式从校内校外培训相结合逐渐过渡到以校内培训为主。依据相关课程学科、专业的教学特点,重构课程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与实践应用过程中,以教研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性的研讨备课活动,同时重构主要知识点和内容,选取与自身教学资源具有重要关联的相关内容,优化线下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促进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在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专业在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如何融合线上线下优势资源,打造贯彻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混合式金课,并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及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还需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与使命。面对与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之间的竞争,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找准定位,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3完善课程管理机制

要细化规章制度、明确激励措施、实现多方协同管理。在混合式金课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细化从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到教学档案等环节的管理,按照具体规定,覆盖全学科,构建反馈式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体系。同时,要明确激励式的混合课程教学理念,为推进混合式金课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以“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为主要切入点,从金课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混合式课堂教学实践内容,运用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解析本科高校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多种核心技术,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金课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在知识、专业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合理安排和设置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进度,制订灵活的评价和管理模式,科学设置考核标准。协调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要求,整体把控开展教学改革的课程比例和门类数量,提升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策略

3.1明确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依据“系统规划、平台建设、标准制订及分类实施”的具体原则,以成果导向及其规划为核心,推进成果导向的建设理念,在金课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专业的特征和优势。第一,充分运用目前的在线开放管理平台,加大慕课、学习通软件等各类平台、移动端软件的使用,优化各类教务平台系统。第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思维,加强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在学生之间的广泛传播,明确教学目标,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体验,提升在线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大智慧教室建设力度,通过智慧教室优化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更加便利化,获得更加深入的学习体验。

3.2完善课程管理体系,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首先,依据在线课程开放性的基本特征,优化课程线上视频、教学资料及课间提问等相关环节,加强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讨论、测试等方面技术标准、技术规划的制订。其次,完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设置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视频资源等相关内容,布置在线作业,编制在线题库,并按照要求优化课程教学管理档案。再次,实施分类化的混合式课程教学体系,全面覆盖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引进与自建相结合,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课程分类管理,优化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最后,在课程学习资源的布局中,要遵循“引建结合”的方式,实现其自身的建设方法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相融合,结合专业与学科自身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重点打造学科特色,转变教学思路,为课程重构和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3.3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教学重构与持续改进并举

加强教师在混合式金课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的培养与控制,学校主管部门应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育教学规划,重构教学管理体系,从道德素养、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出发,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为在岗教师的阶段考核培训奠定坚实基础。提高金课建设标准,促进国内优质课程的叠加和融合,建设混合式金课教育教学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实行分类构建。由于公需课程的受众面较广,因此可结合线上线下课程,实现课程重难点知识的分类分析,以线上资源的引入为主,加强对学生学习资源的考察、学习效果的评估测验等。及时获取前沿动态,持续改进课程,集中精力建设优质课程,不仅要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还应该考虑该门课程的后期更新工作,需要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要求进行突破和创新,真正体现金课建设的创新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进行持续改进,引入专业领域的前沿理念和技术知识,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高阶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悟到课程知识内容的前沿性,通过项目化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充满挑战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阶思维。

4结语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建设标准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金课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保证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课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勇,李秀娟.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20,36(12):88-91.

[2]刘正涛,王蔷馨,许淋萍.应用型本科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与实施探讨[J].江苏高教,2020,(11):80-83.

[3]余惠兰.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9,(10):21-25.

[4]吕亚丽,张普洋,王杰,等.地方院校“计算机导论”一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5):62-64.

[5]刘丽华,王巧玲,艾红,等.过程控制课程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14):111-115.

课程质量建设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质量

0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广大高等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和加强高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上网并共享,并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晋升高职院校后,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工作随之跨上了新的台阶。2008年7月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示范专业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当前形势下时间紧迫,刻不容缓的学院重点工作。通过这两年多来的课程建设,我院共建成了2门部级、16门省级、4门教育部教指委级精品课程。在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我深深体会到建设精品课程决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课程,而是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我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应体现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和学科特色,重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与本科院校的“宽口径,厚基础”不同,基础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的需要,以体现社会发展要求。

2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

首先课程内容首先应该是活跃的、不断充实、更新的动态过程,要能跟上日益发展更新的本学科的科学体系。其次,课程教学内容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否则其它各个方面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课程内容应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来优化,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大纲的编写应当在非常熟悉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深人企业收集资料,以体现目前比较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逐步完善大纲内容。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优劣。传统的授课方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是边讲边写,学生边听边记,课程讲授大多沿用概念—原理—运用的传统方法,学生参与程度低。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建有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在利用程度上还参差不齐。精品课程的建设正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一种模式。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并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这次我院各系在精品课程的制作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努力将传统的讲授方法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纺化系,在这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较好地体现了其学科特色,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化改革走出了第一步。但同时也可看出,我院一些精品课程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表现教学内容与教授方法的协调应用上还显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改进教学效果和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固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再完善、再精致,都不能替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能替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和把握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所以优化教学手段还要处理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显现出手段的优化对教学质量的优化所具有的优势。

4教材的整合优化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建设是衡量一个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质量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因此,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高职高专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选用与高职高专相配套的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注重教材的系列化和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的相呼应,并注意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此外,教材建设除了选用以上这类优秀的成品教材之外,我们还应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中青年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例如,我院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学校专业情况和行业需求,编写了51本特色教材,进一步完善了主干教材的系列,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课程质量建设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高质量教育;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思路与途径

一、高职院校教师及教学团队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及教学团队发展理念陈旧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团队成员大多以“单打独斗”的方式完成教学工作。在教学团队、技术技能创新、专业发展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没凸显出来,形成教学“近视症”。教师团队建设不完善,理念陈旧,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指向不明晰,导致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2]。

(二)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学历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2],特别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年龄层次出现“断崖”现象,职称结构高低差距大,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没有形成一个管理专业团队,大部分教师即使是专业课教师也没有到企业一线去实践锻炼的经验,仅凭理论知识和考证作为双师型教师,企业的大师、工匠很难引进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中,即使引进来少数,这些“大师”也无法保证在授课时的教学质量。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团队成员凝聚力不强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往往是因为建设专业群的需要而简单地拼凑在一起,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也未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因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特别是高职专科层次的此专业,专业适用性强,学的课程范围比较广,目标定位不是很清晰,专业课教师不多,相近大类专业教师交叉组团,专业团队教师队伍不稳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全面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战性和参与性很强,企业期望学生毕业即可上手工作。因此,需要学校企业深入产教融合,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教育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教育,充分把握住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就业质量。因为,毕业学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面“镜子”,只有加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才能培养高质量毕业生服务当地及周边地区地方经济,逐步加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近本地化工作比例。

(二)推进师资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依据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逐步培育“德技双馨”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建立和健全团队的教学管理制度,聘任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成立校企合作与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团队专职教师每人精讲一门课程,参与一项教改课题,指派团队相关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学习锻炼,学习专业实践管理技巧,促进核心技能改进和创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三)建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

按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领域,依照团队成员建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团队协作共同体,健全校企协同工作制度,积极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衔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衔接、教学过程与管理过程的衔接。加强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在专业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和考核等方面的协同创新,积极推进高职院校与相关合作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及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提高复合型管理技能人才。

(四)创新专业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围绕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建成德技双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优势,全面建成“三全育人”的格局,使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技能培养融合。开展团队教育教学课题改革研究,突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情景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鼓励各科教师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梳理团队教师职责分工,促进教育与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教师创新团队建设,与优秀的“兄弟”高职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借鉴彼此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提炼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使之应用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上,形成具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职业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竞争力,服务于当地经济。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与培养方案

(一)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思路

首先,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准确掌握当地及周边地区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状况;其次,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和技能分析,将职业能力分解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并根据技能培养的需要,确立相应的课程,制定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各个环节都融入思政元素,形成“三全育人”的新局面[3],因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比较强,除了具有相应的专业文化水平,还应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把传统的文化运用到管理的理念。

(二)形成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基层管理人才,要以探索基层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增强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意识,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设置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教学改革。根据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确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1+X证书”需要,全面提高复合型基层管理技术,为基层管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方案

教师是学生高质量发展的源泉,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路径,精准引领高质量发展,专任教师重点研究专业课程构建,课堂教学改革,专于专业教学,专于职业教育[4]。在双师素质方面,循序渐进派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一线去实践学习,聘请企业具有较高专业管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丰富的“大师傅”,成为学生的导师,完备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行业企业管理骨干,实现工学结合。

(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实战性很强的专业,其基本任务是为企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基层人才,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因此,课程建设必须遵循职业的实用性、实践性、协调性等基本原则[4],以课程建设为基础,采用工学结合课程,吸收企业管理人员,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建设是培育教师教学团队的前提条件,课程建设需要一支以专业带头人负责,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团队人员稳定,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高的教师梯队,突出核心课程的中心地位,打造精品课程并引领其他课程同步发展。

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思路及途径

通过分析研究,工商企业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思路及途径(如图1所示)。

(一)树立教学教师团队创新理念,积极开展岗课赛证制度

积极完善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教师创新团队,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新理念入心和入脑,明确中长期和短期目标,特别是青年教师,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应岗位设置课程,“岗”是工作岗位、“课”是课程体系、“赛”是职业技能大赛、“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课程体系是融通的核心与载体,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同时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衔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

(二)建成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以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为教学平台,创建“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5],建设成一支年龄、职称、素质、能力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的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学团队总体建设思路是:建设一个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勇于奉献的教学教师团队[6]。以团队负责人为核心,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发扬团队协作精神,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的工作,提高本团队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经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形成标志性成果

经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首先建成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形成一定的标志性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标志性成果。例如,最少可以完成署名为第一主编出版教材2本,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完成核定的证书培训及获证指标,深化基于“1+X”证书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1+X”各种技能证书培训、考试,指导学生参加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经过几年的建设,建成1门及以上省级优质课程或专业资源库,这些标志性成果无论是对教学还是教改均有实际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通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创造力,凝心聚力,才能把最新的知识、最实用的管理技能带进教学中,团队与企业、团队与行业、团队与成员之间的协力合作,把企业、行业建成的优秀企业文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7],同时教师团队之间相互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与当地及周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打造“真本领”。综上所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一定要以教学工作为突破口、以新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团队的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以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主线、以管理技能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力争建设一支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结构比例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教学优秀师资队伍,建成高质量发展的教师教学创新队伍,准确引领高质量发展,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刻把握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N].中国教育报,2019-09-24(9).

[2]王丽静.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为例[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0(8):38-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EB/OL].(2019-06-17)[2022-03-22].

[4]李国庆,张兆敏.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2021(19):113-114.

[5]李国成,徐国庆.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师资建设,2021(8):86-87.

[6]吴笑伟,赵岩.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21(7):39-40.

课程质量建设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课程建设;方法;质量管理体系

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经管类课程在经过多年的建设后,面临着稳定、持续地提升教学质量的问题。由于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是多种资源的集合体,因此,必须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开展经管类课程质量分析。在明晰该课程各种质量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的方法构建该课程质量管理体系。

一、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经管类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即涉及宏观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内容,又以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具有内容广、信息量大的特点。经管类课程的教育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决定着该课程的授课质量。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是我们稳定、持续地提升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

1.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质量管理实践的需求

教学服务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从高校质量管理适用的理论方法看,目前已走出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5年一轮的高校的质量评估使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已使教学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具体执行环节要素多、部门散、运行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削弱了高校组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迫切要求以课程为对象,研究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最终达到提升高校组织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与高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联系

目前已有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分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分人才种类的质量管理体系两类:(1)全面的质量体系是以高校组织整体为研究对象而建立的,就是对“教育服务”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通过识别与体系相关的过程,确定过程相互作用并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受控,运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方法,以实现策划结果和持续改进;(2)分人才种类和层次的质量体系是以产品为对象建立的,就是对某种类人才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为基础的“教育服务”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

我们拟建立的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上述两种质量体系的具体落脚点,是组织整体和分人才种类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系统。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过程原则,为保证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结果,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资源进行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管理子系统。与其他课程质量体系相互并列,支撑着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3.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多层次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由于经管类本科生课程是硕、博课程的基础。构建的经管类本科生课程质量管理体系能稳定地提升多层次课程质量,在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起到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指为该课程教学服务应具有技术和功能性方面内容建立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体系,是指为实现该课程教学服务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集合。与组织整体质量体系不同,它是保证实现该课程优质教学服务质量而建立的,由任课教师组成的、按课程纵向流程设置的全过程管理的所需资源构成的系统。

二、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以课程为对象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便于进行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措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教学流程、文件和制度,严格的监管措施等是基础;教学质量管理的自动化装备与设施、教师的全员参与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等是必备的资源条件。因此,分析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构成要素,找出教学资源配置、管理上的差距,便于在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的质量是学校系统向学生提供的一种利益,其服务产品从结果看具有无形性、非储存、提供和支付的同时性、服务对象产品的差异性等特性;从过程看具有技术性、功能性等质量特性。因此,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从内容分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等要素;从教学服务的本质可分为结果质量要素和过程质量要素。

1.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要素分析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既教学服务的质量标准、环境条件、以及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设备等是否适应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表现为课堂教学和网站教学两种载体。课堂教学服务是在一定时期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按计划提供教学服务的综合载体,是适时性的服务;而将该课程教学资源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形成的该课程网站是新颖的表现形式,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虚拟课堂。

目前支撑经管类课程结果质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课程教学内容资料及其管理水平。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库、教材、参考文献等。将课程教学资料在网络教学平台适时上传形成虚拟课堂。

2.经管类课程教学过程服务质量要素分析

教师的仪态仪表、教学态度、教学程序、教学行为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是教学资源中的重要资源,他即参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准备过程,也综合运用其他教学资源完成课堂教学服务过程。开课前的准备过程、综合其他资源过程和开课过程中的使用之的过程,构成经管类课程教学过程服务全过程。其中,开课前的准备过程、综合其他资源过程是过程服务质量要素内容。

在教学资源准备过程中,例如教师能力的准备包括:教学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攻读学位、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争取和承担教学研究、校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基金项目和纵、横向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教学观摩的机会和条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法活动,研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分析所承担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论证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差与衔接,正确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等。该阶段是保证教学服务结果质量的基础,其质量特性表现为教学资源齐备。公务员之家

教学资源综合过程,是将教师、教学资料、地点等资源按教学纲要形成拟开课程的教学进度计划表,其质量表现多个教学课程任务,要达到就某一课程看要求各种资源关系明确、比例适当。该阶段是保证服务结果质量的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及其教学过程服务质量是互相作用、相互支撑的关系。过程服务两个过程的质量是教学资源使用过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保证。因此,系统地、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其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及时、准确、流畅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三、确定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针对目前高校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系统管理意识不强、过程管理能力薄弱、工作接口缺少明确规定和控制机制等问题。本文在前两节系统地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提出建立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其可提升课程教学管理水平,并支承高校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经管类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特殊性,都要求认真研究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形成的过程、规律和管理方法,制定解决各种经管类课程建设问题的措施,并持续地进行质量控制。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创新的同时将课程建设与现代学习方式联系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轻松愉悦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因此,经管类课程课程质量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是规范化和制度化、系统综合性、树状网路化。

1.经管类课程教学文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遵循课程建设评价标准,应用PDCA循环方法在逐项分析后,制定该课程质量提升方案。形成经管类课程教学资源的规范化文件和主讲教师培养的制度化文件。既包括教学资源的规范化,又包括主讲教师培养流程制度化。

(1)课经管类课教学资源的规范化。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教材、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经过多次完善,走过了从初级质量向高级的研磨,并在经管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适时公布。

(2)经管类课程主讲教师培养流程制度化。经管类课程教学是多种教学资源质量的综合,其中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凡进入经管类课程建设小组的主讲教师需经过培训。其流程包括:①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②为青年教师指定教学导师;③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具体的培养发展计划;④全面熟悉各教学环节;⑤进行开课前验收试讲;⑥助课;⑦独立开课;⑧质量跟踪,培养提高。

2.经管类课程质量要素的系统化

课程教学服务质量体系是一个把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组织结构、过程和资源等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强调系统性和协调性。其理论核心是质量控制过程。即对形成最终成果的全过程实施过程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纠错、反馈、修正,以保证每一过程质量在严格的监控之下运行。这种管理方式既构建起高校内部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相互联系和沟通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又通过对于人才产品质量形成的每个环节质量管理程序和要求的规范,达到合理地配置资源、协调生产关系、实行有效监督、建立反馈和持续改进其质量的目的。

质量体系既是一种理念、原则,又是一种管理方法。我国的大众化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服务质量体系满足大众化教育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3.经管类课程质量因素之间树状网路化统的观念,找出各功能间的内在关系,摸清该经管类课程的所有功能,并表明该活动对象的最终目的和实现该目的的全部手段,功能系统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构建方法研究,明确了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对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就建设一优质的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制度等提出了理论方法支持等,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创建是质量管理里理论在教学服务的实践应用,正是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管理理论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茂勋.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4,2:56~59

课程质量建设管理范文篇7

1.方向性。教学评估的目的是通过监督和评价教学行为,进行正确的导向,从而使评估的结论对教学实践发生反作用,针对评估标准进行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指导。因此,在对评估的标准和要素进行制定时,必须考虑到培训目标的确定,使评估有助于推动教学,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

2.实用性。设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促进高职教育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目标实现,因此要选取具有高职教育共性的综合指标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使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设置尽量简单、具有可操作性。

3.指导性。高职教育要构建出适用自己的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指标体系,能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主管领导决策提供科学指导,创建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条件。

(二)高职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要健全高职电子商务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必须注重多样性和多元化,实现教学评价的动静结合、权重分明。一个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各学科教学的普遍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体现出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中,应该结合课程、专业、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制定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要注重对教学中的静态教学因素进行评价,同时不能忽视对科学精神、实践与创新能力等动态教学因素的评价。

1.领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办学目标与定位;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校园稳定。

2.师资队伍“开发人员”:指直接参加课程体系研究和建设的工作人员。“一线任课教师”:指正在教学岗位上执教,所任课程与拟开发课程体系有关的教学人员。“教务教研治理人员”:指正在从事教务治理和教学研究的工作人员。

3.课程建设课程“五个一”工程:一次网上购物;申请一个以上免费淘宝网店;网站销售一件商品;完成一个网络营销策划方案书;在学院的网上商城开一个网店。

4.实践教学“实践课程”:指以师生互动为特征,以培养学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课程,它通常包括现场考察、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与研讨、情景模拟、执法课堂等教学模式的课程。

(三)高职电子商务课程质量评估的实践

1.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估软件开发课程的质量直接受教学管理者的素质影响,因此,应该加强管理水平,表现在: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使课程设置与商务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步、加大教学管理的监控力度。

2.教学条件与建设高职院校要高质量的实现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必须保证基本的教学条件。因为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点,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实习和实训环节。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挑战,因此学生必须受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训练,才能在就业后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加强对校外职业训练基地的建设,使教材能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做出实时更新与调整。

3.教师素质电子商务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度与广度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信息,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学水平,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实训等教学模式,创设合理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提升就业能力与实践技能。

4.学生能力

电子商务课程,最终为提升学生能力,而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教学效果也大相径庭。因此,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商务基础和计算机领域的基础,才能更好的促进电子商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质量建设管理范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构建函搜教育教学质童监控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加强函授教育教学质黄监控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提出了构建函授教育教学质童监拉体系、监拉内容和实施监控的方法、措施。

提高函授教育教学质量是函授教育永恒的主题和生命线。如何使函授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有效地得到实施,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如何建立灵活有序、实用高效的函授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如何充分发挥函授教育教与学双边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构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函授教育的教学质量实行全方位的管理,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新的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函授教育需要进行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监控体系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

提高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等函授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函授教育自身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函授教学质量是各种教学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具有多因素性、模糊性、动态性的特点,因此要提高函授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影响函授教学质量的诸多要素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对各要素在教学全过程中加以有效的质量控制。其内涵包含教师、学员、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全员质量管理和教学计划实施中各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而有效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技术基础是教学质量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及其有关因素做出系统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状态做出判断,以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

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就是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获取和提供的信息,为改进教学与决策服务,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大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工作,把质量监控真正贯穿和具体落实到函授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其基本内容为:1。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系统,系统地收集从招生到毕业整个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便客观公正和有针对性地监控、评价我院函授教育教学的工作状况。2,加强函授教学工作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建立明确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对函授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评估,以有效地加强对函授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

二、构建监控体系,实行全方位的管理

成人教育学院近年来以不断提高函授教学质量为主线,积极研究和探索确保函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函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然而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又是学校各部门的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综合体现。人才质量缺乏显形指标,不同于一般产品质量,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相应的技术参数来测定。人才质最形成具有长期性、滞后性和综合性,反映了教育的特殊性,影响人才质量的多因家性和不易评判性。因此,必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实现教学质量目标提供保障。长期以来,一些管理者都比较注重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而对贯彻实施过程和效果注重不够,使得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多层面的、各因素彼此联系的、动态的并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函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本着“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把监控重点放在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要素和关键环节上。在对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众多环节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应以对二级学院、系(部)教学工作状态监控、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学员学习质量的监控及教学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为重点。

1。加强对函授教学工作状态的监控。二级学院、系(部)教学工作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函授教学质量的基本单位。他们的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直接体现函授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为此,函授教学质量监控,必须从这一层面抓起。通过对二级学院、系(部)教学工作状态的评估,强化教学管理,明确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规范管理。(1)根据函授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规定,加强各教学环节的管理,(2)加强函授师资队伍建设,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3)加强函授教材建设,是提高函授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函授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4)加强和建立有序化的教学管理。定期检查考核二级学院、系(部)函授教学工作的运转、管理制度的实施、教学计划的执行、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函授学籍档案管理等。让系级发挥函授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不仅是对函授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和保证,而且也是系级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系级建设,充分发挥其函授教学监控的效能。

2。加强对函授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课程是教学计划中最小要素,教学质量是由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机组合而成的。在函授教学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基础层次。只要其核心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质量达到基本要求,其总体的教学质量就有了基本的保证。只要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总体的教学质量就会有相应的提高。主要应从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几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课程评估工作,并以此推动优秀课程的建设。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以课程评价为手段,以主要基础课建设为重点,以优秀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成教院作为主管部门应聘请教学顾问或教学督导组,对各函授专业的各门课程教与学情况进行考察了解,有计划地开展课程评价,评选优质课程,促进函授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评估要调动广大任课教师、学员和教学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只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程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做到以建为主,以评促建。

3。加强对教师的函授教学质量监控。教师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1)尽量把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安排到函授教学第一线,让他们担任主要或重要的教学工作;(2)对上函授课的青年教师要指派中老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尽快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3)组织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促进;(4)举办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5)建立领导听课制度,是实施教学过程与质量监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于领导及时客观地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开展由函授学员、同行、领导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活动。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评估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状态和质量。评估结果直接与院内津贴挂钩,同时对评估优秀的教师,由学院授予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其次是加强对教师的综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相挂钩,真正体现优者受奖,劣者受罚。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有关奖项来奖励那些教学质量好的优秀教师。

4。加强对函授学员学习质量的监控。学员是函授教学活动的主体,学员的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最终表现,通过对学员学习质量的有效监控,可以全面反映函授教学工作状态,特别是函授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对学员学习的监控中,主要应采取的措施:(1)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在主要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上,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2)面授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凡不参加面授或面授缺课达1/3者,不得参加当次面授课程考试;(3)实行函授作业检查批改制度。作业是检查函授生平时自学情况的主要形式,是督促学员自学,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函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4)加强函授考试管理。考试是考核、检查教学质量,测定函授学员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加强考试管理,对克服目前考试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增强考试的客观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提高函授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加强教学法规的建设和宜传力度,严肃查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把在普通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淘汰制等学籍管理机制引人函授教育,以充分调动函授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5。建立健全函授教学信息反该网络。收集教学信息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全面准确地收集教学信息是进行函授教育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管理工作实现有效性和预见性的保障,是对教学工作实施有效监控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质量如何,不能只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检查,更应该重视深人调查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广泛、及时地收集教学信息,正确把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作为加强函授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为此,应建立函授教学信息反馈机制,而信息主要来自:(1)函授班级干部及学员反馈的意见;(2)上函授课的任课教师及函授教学管理人员反馈的信息;(3)同行评价反馈的意见;(4)院领导听课与系统性检查反馈的意见;<5)院督导组专家听课与定期检查反馈的信息。成教院教务部应对收集到的信息按问题类别进行分析整理,再反馈到相关部门及主管领导,以便及时加以解决。成教院通过函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的信息,发现各阶段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研究和采取相关措施。函授教学质量信息涉及的对象多,时间长,信息量大,要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建立高效的函授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处理系统。

三、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课程质量建设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构建  

当前,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越发重要,也更加受到各大院校的教职人员的高度重视,许多高等院校对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在努力进行探索,相继构建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但由于团队建设不合理、质量监控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极大程度地削弱了平台积极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实践课程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各大高校应在深刻意识到构建实践课程教学管理平台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明确平台建设的整体目标,并对当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加以掌握,进而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发挥出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重要作用。

一、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目标

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有着鲜明的长久性、复杂性以及整体性,属于综合类的教学工程,各大院校按照所在地区的特点、办学方向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明确院校定位、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各项工作的具体目标,利用循序渐进的形式,逐渐实现整体最终目标。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属于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院校整个教学质量管理目的的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其整个监管体系中关系到校内外不同种类的群体,主要有学生、院校辅导教师、企业指导师傅、合作企业及有关院校等。学生实践场地的不集中,上课时间通常随着企业的工作时间而定,影响了其实践教学质量监管工作的有效把控,但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监管工作又是院校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保障性内容,通常要建立专项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部门,构建教学质量监管体制,充分体现出社会能效与教学质量等和谐发展,推进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满足服务区域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当前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团队建设不合理

当前,我国各大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通常按照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管理方案实施,管理工作人员一般情况下由校内实践教学管理者、教务处主管以及兼职类的教师构成,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这方面的业务培训,属于边学习边工作,对于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了解不够全面,监控效果无法保障。

2质量监控不到位

各大院校虽然目前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制,但由于实践教学当中无法真正地确定学生的上课时间及场地,在实际开展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不仅院校两级体制中有许多不协调的原因,同时也有着关于企业指导讲师、企业管理体系等外部原因,有时也会涉及到人为性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体制监控作用的有效发挥。

3管理体系不完善

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是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模糊,质量标准不明确,监管工作不到位,与企业之间尚未有机结合,只是单纯性地将监管重点放在了院校内部,忽视了学生校外参与实践活动过程的管理。其次是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整体运行不畅,对各项工作中的实践教学数据搜集不全面,缺乏对有用信息的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当中相关信息的反馈更是无法做到实时追踪。

三、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构建内容

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主要是依托于教学管理系统来构建的,与院校当中的各个管理部门相互连接,利用平台实现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其平台建设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1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平台

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不仅拥有实践整个过程的管理、实践各个项目的管理作用,同时也具备实践教学任务的管理及实践类课程设定管理等功能,其管理平台是考察教学质量的核心。因为实践类课程教学自身有着多样性及复杂性等特征,关系到与其课程有关的硬件设施、素材及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这些都需要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出整合与审核作用,调整彼此间关系。实践课程各个项目的管理主要包含项目种类、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预期规定学时、项目规定、硬件设备以及应用原理等基础性内容,并与校内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相互连接,依据课程种类将教学课件与教学练习题加以合理排序,便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更好地使用。实践类课程的整体教学过程的管理通常有实践成绩统一整理、实践课程提前预习、实践报告提交等功能,为广大教师的实践评价各环节实施过程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其中的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在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当中,防止数据丢失,并能随时共享给校内其他管理部门,为他们相互交流及信息查询提供方便。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对其教学任务的管理一般是从教学方案入手,对实践教学班级、讲课教师、课程学时、课程名称以及学生总人数等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和记载。实践类课程的安排管理功能应充分结合课程特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依次开展及循环授课。该板块为师生及各管理部门提供了调整、查询与及时更新等便利功能。

2独立课程质量管理平台

独立课程设置方面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之外的全部实践教学工作。虽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有着较为复杂的管理特征,可是从质量管理的层面上看也同样具有该特点。其重要组成部分有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的监控与管理、教学最终成果的上交与肯定、学生学习任务的划分及课程前期规划与安排等。一般流程主要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整体负责人向单独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平台上交制定好的教学方案及详细安排,包含学生的详细分组情况、教学费用预算、课程专题以及后勤管理等内容。该平台应对独立课程实际开展中的各项工作加以有效调节,确保除实践课程与学生毕业设计之外的全部实践类的工作顺利完成,真正体现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协调作用及良好的掌控力。

3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平台

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对于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与协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切实保障毕业学生论文创作、协助教导员指导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校内各管理部门可积极利用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平台对广大应届毕业学生论文完成的整体情况进行检查。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平台主要包括题目选择、开题报告、中途检查与毕业答辩等方面的管理,其题目选择管理应通过师生配合共同选择、各级审查等板块对选题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毕业学生题目选择方向的正确性。开题报告管理包括写作时相关资料的查找。中期检查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写作过程进行考察与了解,最后的毕业答辩则是利用平台将答辩记录及时上传到系统当中,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有力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教学质量是整个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设计学生的创作、教师的辅导以及管理部分审查等工作,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需要对其加以详细且科学的管理规范及落实,从而帮助应届毕业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毕业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同时也推进彼此间的进一步合作与协调。

4教学档案数据管理平台

教学档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及分析的主要依据,也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载体,教学档案的管理通常是利用对教学档案合理有序放置与保存、分类统计整理、汇总档案信息等工作,来真正实现与教学管理平台、教师团队管理平台、学生档案管理平台以及硬件设施平台的有效连接,构成更加完善的系统性教学档案保存体系,从而为院校及各个相对独立的各大平台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对院校管理及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数据处理、数据研究及数据挖掘等。教学档案管理平台在具体建设中应构建核心信息库,积极运用现代化数据管理技术,将信息库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到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范畴当中。信息库的使用范围一般包括各教学机构的教学材料统计、实践教学活动信息统计及院校教学工作信息统计,信息库的构建及完善是提高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关系到院校教育教学事业的改革进程与效果。

四、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完善策略

1丰富实践教学创新内容

实践类课程中的创新性教学内容是其教学质量管理的中心,更是其主要教学目标。创新性实践教学应主要包括专项实践训练、基础能力训练、社会实践训练以及综合能力训练四大部分,其关键是针对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方面进行的科学系统性培训与锻炼。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及拓展,需要基于自身院校教学观念的先进性及有效性。院校教学理念的有效性通常表现在对过去落后教学思想的革新以及对以往优秀教学经验的延续,而其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则主要体现在充分运用创新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念,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现代化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有机合。对此,各大院校应在树立有效性及先进性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将上述四部分创新性内容有序实施,培养当代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模式、科学思考模式,让学生用发展性眼光看待问题,切实提升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健全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是教学质量管理在实际开展各项工作中的主要依据及参考标准,其机制在建立过程中应充分遵循科学、合理及有序等原则,并依据自身具体情况及时进行更新与完善,以此来确保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切实可行。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应包含实践类课程教学管理要求、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标准、教学质量综合考核体制,以及实践创新课程的管理制度等五大方面,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教学质量及实际效果作为衡量标准,对各项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工作加以规范化管理与全面监控,从而让各项教学活动都能依据详细要求与规定进行设计与实施,确保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健全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能够保证其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更是检测教学实践活动是否符合要求的关键凭证。

3加强质量管理信息处理

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信息的处理及其有效反馈,在整个平台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当中各项工作所出现的不同问题与积极主动进行反馈的问题,都需要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专业人员对其具体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解决,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工作的顺利开展。信息渠道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现实问题的衔接桥梁,既对关键性信息进行相互贯通式传递,同时,也是不同等级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教师与广大学生对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情况提出有效建议的重要途径。信息通道的稳定运行,是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监管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对于信息通道运行的方法应积极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的公开、透明化平台。这一平台应必须保证其开放性,且对各个网络信息传播途径可以同时兼容,从而让教学质量管理内容的公布与反馈信息的捕捉得到有效衔接。先进的网络媒体技术具有实时性与便利性等特点,更好地帮助教学质量监管平台及时获得有利信息,推动实践类课程教学活动及质量监管在较短的时间内展开有效互动,真正提高工作整体效率,最终确保教学质量管理中各项工作的质量与能效。

五、结束语

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是对教学实践活动当中的教学与学习两方面进行网络化智能管理,为所有实践类课程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让其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评估与协调的积极作用,真正平衡各主体对象之间的关系,帮助相对独立性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突出质量管理工作的掌控能力及调整能力,辅助毕业设计管理平台对论文创作的各项工作加以监管,与此同时对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实施合理化的升级与更新。从而能够借此推动各大院校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发展,提高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菊芳,沈秀,杨殷伟.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72—175.

[2]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4—16.

[3]张菊芳,周敏锐.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204—207.

课程质量建设管理范文篇10

(一)评价结果不准确以及形式单一化

(1)现在高职院校对课程质量的评价的传统方式,少有对课程建设等其他方面的评价,多是采用学生评教,教师或督导听课模式对课程教学质量打分进行评价。打分也存在着漏洞,从而产生不准确的地方,如评价的时间不科学,评价的分数标准不一致等等,不能准确反映课程教学效果。而教师、督导听课模式评价,往往也会因为印象、人情、面子、利益等因素影响到课程教学分数的准确性。(2)课程质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包含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众多因素,不同类型的课程,质量评价有着不同的标准,评价形式的单一化,加上结果的不准确,会局限教师的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教学方式,降低教师的课程教学要求,可能会导致教师一味的讨好学生,反而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二)评价反馈不理想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往往以简单的分数来体现,不能反映课程的整体情况,对课程建设和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帮助不大,而且信息延迟,结果多数未公开,对教师保密,不能调动教师参与评价和建设课程的积极性[2]。学生座谈反映的课程教学问题,多数是与教师缺乏沟通的结果,如何加强与教师的沟通,教师是否进行了调整……往往后继无力了,没有措施机制保障,仅靠教师自觉完成。

2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与监控文化内涵的优化

(1)以人为本,激励为主传统的课程质量评价与监控以管理为主,强调考核、鉴定、选拔,目的性和功利性强,给师生都施加了压力,从而忽视了评价与监控的初衷[3]。课程质量评价与监控的目的主要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建设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更好地促进高职技能人才培养。对教师,通过良好的沟通、鼓励及时帮助他改善改进课程教学质量,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对学生,不仅挖掘他的潜力,培养他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他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使他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人,最终实现共同进步。(2)就业导向,多元评价就业为导向不等同于一味追求就业率,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就业为导向指的是职业素养的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始终面向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4]。在这个前提下,高职课程质量评价与监控的方向可以体现多样性,是灵活多变的多元评价。

3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与监控的优化

(一)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实施的优化

现在,课程建设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重点专业课程往往花大力气去建设,对课程质量的评价就是对课程建设的结果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判断。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主要就是看课程建设是否将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结合并融入到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中[5]。这种评价机制是合理的,评价的效果好坏,在于该评价机制能否科学的实施。以高职工科专业项目式仿真教学课程为实例,该类课程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实施的优化说明如下:全面丰富完善课程评价指标。可考虑的评价指标包括:(1)授课班级的学风、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2)项目式课程实施设计是否包含了安全作业意识、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资源利用与计划能力等关键能力;(3)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如职业道德、知识水平、自制的教具模型、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手段方式、课堂气氛互动等等;(4)教师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素养成长所做的工作,如与学生的沟通次数状态、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安排等等。就业为导向,吸收企业人员加入评价。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建设,构建体现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校企合作的教学组织运行体系,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7]。企业人员更注重课程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使得课程质量评价系统更加开放、评价结果更加合理,有助于将课程教学和企业就业挂钩,实现教学和企业的对接。

(二)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质量监控保障机制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