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束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5:32

课程结束总结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物业环境;形成性考核;考核体系

《物业环境管理》课程是物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我专业自设立以来一直开设该课程。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不仅是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教、学双方面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根据布鲁姆的观点,教学评价大致可分为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两种。形成性考核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总结性考核是在课程结束或者某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长期以来,《物业环境管理》课程过分重视总结性考核而忽略过程考核,综合评价较少。

1问题分析

1.1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深入,专业对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课程设置坚持能力本位,课程教学围绕岗位核心能力等。在此背景下,通过分析与课程相关的岗位的核心能力,发现原有的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问题:课程囊括的教学模块太多,内容多而散,岗位核心技能的培养落实不够深入。

1.2原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原课程的考核成绩由考勤成绩、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四部分构成。该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存在一下弊端:一、考核重理论、轻操作。二、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各部分的学习效果。三、考核体系设计不科学,不能达到岗位对核心技能的要求。四、考核层次不明晰。综上,原课程考核体系科学性差,考核结果缺乏说服力,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2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对课程岗位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本专业在《2014级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物业环境管理》课程分成为《物业环境卫生与安全管理》和《物业绿化管理》两门课程。当前,2014级已经完成了《物业环境卫生与安全管理》课程的学习,因此,以下将重点介绍《物业环境卫生与安全管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3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3.1考核内容

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价方法,考核由课堂考勤、课程作业、课堂表现、典型项目任务完成和操作技能考核五大部分组成,主要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教学知识点和岗位管理能力,考核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课堂考勤成绩评定遵循学院的考勤管理办法;课程作业以课程知识点的考核为主,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上交的次数给分;课堂表现成绩的由课堂纪律、课堂任务完成、教学场地维护、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等项构成;操作技能考核是考察学生的专项技能操作能力。

3.2考核成绩的评定标准

任课教师在开课初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方案设计、汇报、操作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在考核过程中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随时备查。在开始下一个单元学习前,将上个单元的学习效果告知学生并进行评价,时常通告所有学生的考勤情况。

4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的效果

2014级实际参加考核的学生共有76人,及格率为89.5%,优秀率达22.4%,这两项比例要高于近3年的平均值84.33%和18.5%。2014级学生对本课程的考核给出了诸多的评价。第一,课程考核形式新颖,教、学、考同步进行。第二,课程成绩更加公平。过多关注终结性考试的课程,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而且终结性考试几乎决定了课程的成绩,课程成绩公平性有待提高。第三,严肃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形成性考核,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是随堂的,这使得学生课堂学习必须要认真,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职业素养考核也纳入到考核体系中,这使得课堂更加有序。第四,过程性考核改变了“一日定及格”的局面,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虽然该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首次实施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需推进考核项目的精选、考核标准的精细化工作,进一步提高考核体系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姜余梅,谷超,李光.遗传学实验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55-56.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篇2

对实验的两个思路要清楚明白:(1)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2)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是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木板、小车、打点计时器、电源、小筒、细线、砝码、天平、刻度尺、纸带等。心理上的准备是指实验前将学生的心理激发到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前,做好心理准备是确保实验优质有效完成的有效方法。因此,实验前教师必须想办法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热情和自信,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实验的准备工作并不只是准备实验器材这么简单,为了确保实验的优质有效,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涉及的方方面面。

二、注重实验中的提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各个实验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逐渐演变成教师的“导”。在实施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自己做实验,把学生晾在一旁看热闹,而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内化,那么学生就不能深入实验当中。教师要做好“导”的工作,把学生引导到实验教学中来,并思考探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地进行操作实验。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例,说说在物理实验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实验中的提问:(1)这两个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2)我们应该怎么探究它们的关系?(3)要测量它们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4)这里有两个弹簧秤,接下来该怎么做?我请3位同学上来,咱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实验中的问题:(1)假设左边弹簧为1,右边的弹簧为2,那么2受到1的力是F1,1受到2的力是F2。弹簧1的读数就是F2的大小,弹簧2的读数就是F1的大小,没问题吧?(2)这位同学不动,你拉一下弹簧,读一下你那根弹簧的读数。(3)你也读一下你那根弹簧的读数。也就是说F1是1.5牛,F2也是1.5牛。它们的方向,F1向左,F2向右。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呢?是否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注意实验中的提问,以促进学生深入实验,并进行探究。

三、注重实验后的总结,加深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翻转课堂;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劳动者必备的一项技能,在我国高等院校当中以把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标准。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普遍要学习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针对不同地区学生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差异性很大,教学难于统一。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去组织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由之路。翻转课堂模式正是为解决学生差异性提供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个性化教育而提出的。笔者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多年,研究了利用翻转课堂理论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1课程学习内容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化素养,使用计算机解决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内容的设计时,围绕学习的目标,设定本次教学的学习任务,并形成任务单。采用情景导入问题提出,案例分析对问题分解,并对案例中设计的理论知识逐一介绍。使得学生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学习,可以很好地避免了学习注意力的转移,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1]。1.1视频内容的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选用模块化的实例组织教学。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设计时,每章节都会设有一个学习的主要任务,任务当中涵盖了针对本章节得重要知识点,同时根据学习目标细化学习任务。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分析,在教学内容的时间上,则平均在8分钟左右,并在内容学习结束后,设计了有针对性的2个以上的小问题,用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1.2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以实例为主,通过大量的实例制作讲解,突出软件的操作功能。因此,在视频制作中,围绕课程内容突出课程重点,统一了视频操作规范。在录制过程中,准备了本次课程的素材,围绕不同的章节中的案例,制作了丰富的教学视频。同时设计开发相关的资源学习包,这包括相关的练习题、测试题以及反馈调查试卷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开展自学。

2自主学习环节设计

计算机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学生对基本操作掌握的不尽相同。为了培养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各基础实例的研究中,学生可以通过对照学习任务学习视频内容更好学习。因此设计了以下流程:1)打开本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单,通过阅读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去播放教学视频。2)打开指定文件夹中的练习题,开展自学和练习,熟练计算机基础软件使用,巩固课程知识点。3)分组讨论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反馈给组长汇总,集中反馈给老师。

3课堂环节设计

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及时分析和解决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十分必要。因此在学生自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的组织学生对自学成果分组汇报。具体由各组长汇报学习情况,这包括小组通过协作完成的实例作品展示,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协作的情况,课程内容完成的质量,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等,同时将产生的问题以文件的形式反馈给老师。老师针对学生的作品分别点评及时反馈,总结各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讲解及答疑。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加强练习,通过总结分组汇报,一方面,可以在小组间对学习的成果进行交流,强化学习内容的掌握,在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增进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3]。

4评价环节设计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要采用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教师在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中,更要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关注学生每一次提交的作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课程评价设计中,我们将平时考勤状况设定为10分,平时表现情况设定为40分,期末考试结果设定为50分。为了更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考查内容从学生在知识理论上机操作以及综合两个方面考虑。要求每名小组成在独立完成一项作品的同时,还要在课程结束时要交一份集中反映小组水平的作品[4]。

5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翻转课堂模式的尝试,有了一定收获,取得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对持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有了信心。总结经验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实例的选择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对习题的编排上还要有更加针对性的习题供练习,同时自主学习视频有待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设计上还需通过实践去不断完善,课程设计还不够生动等。相信在今后不断实践探索中,不断优化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期待课程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代成,黄剑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新模式探究[J].科技信息,2011(17):286.

[2]丁建英,黄烟波,赵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88-91.

[3]黄发国,张福涛.翻转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4.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篇4

本文作者:刘艳杰工作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数学与统计学院

为确保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要每年制订教学基本技能培训计划,同时聘请教学理论丰富、实践水平高的退休老教授担任专职的培训指导教师,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教学基本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基本技能。其中,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讲评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等;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则包括导入技能、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试误技能、结束技能等。青年教师今后都将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进行试讲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根据今后工作安排,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认真准备第一次试讲。试讲时,将由学校教学职能部分根据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中。一方面,评价结果为青年教师的今后努力方向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用于培训结束进行第二次试讲时的比较和参考。另外,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培训,是各系(部)在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开展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各系(部)要每年制订具体的专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针对本单位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青年教师熟悉相关课程及对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为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技能纯熟的名师的传、帮、带作用,要由各教学单位遴选符合条件的指导教师,通过教学结对指导、教学规范培训等多种形式,搭建专业技能教学交流平台,使青年教师较迅速地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明确教学任务及要求,较好地进行教材、单元(章节)分析,形成较强的授课能力。指导教师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全面指导,包括试讲、备课、教学观摩、参加实验等,指导教师在每个学期的期末要为青年教师写一次评语。每个学期,青年教师所经历的教学工作和培训内容都不尽相同,所以在每学期结束时要进行工作总结。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有“量”与“质”两方面的要求。在“量”的方面,要求按照培训计划完成全部内容,并认真总结和填写考核表。在“质”的方面,要求进行第二次试讲,并与第一次试讲比较,证明教学质量是否提高。

要拓宽培训平台,注重把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建立、健全以更新知识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制度,坚持在职为主、形式多样、加强实践的原则,实现有明确目的性和较强针对性的培养,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做国内访问学者,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或高级研讨班,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新办专业或新开课程进修培训等,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学校应制定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提供进修机会,明确支持培训经费、保留学习期间相关福利待遇等,以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培训。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篇5

(一)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篮球课程是中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科学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与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体育技能与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篮球课程是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篮球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篮球活动的兴趣篮球课是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体育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篮球课程的根本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切实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篮球活动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三)不断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能力与水平1.正确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加篮球活动,基本掌握篮球的锻炼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篮球运动能力水平。2.基本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正确测试和评价自己的体质状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3.通过篮球活动,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中学篮球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

(一)移动练习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教学内容:1.熟悉球性练习,复习篮球场上基本站立姿势,复习脚步动作。2.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学习双手反弹传接球技术。3.学习脚步动作:跨步急停、跳步急停。4.复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复习运球技术。5.速度素质练习。实施步骤:1.熟悉球性练习(按上节课练习进行)。2.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技术(练习方法同前),重点练习,讲解示范要简洁。3.学习反弹传接球练习。注意动作的发力,球的击地点(练习方法同前)。4.复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要求在罚球线附近,强调注意力集中,高幅度。5.复习运球技术。从上次课的原地运球过渡到行进间。6.速度素质练习。往返跑练习,两组。结束部分:放松,总结。(二)传球练习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教学内容:1.熟悉球性练习。2.复习双手胸前、反弹、传接球练习。3.学习单手肩上传接球技术。4.复习运球技术。5.速度素质练习。实施步骤:1.复习双手胸前、反弹、传接球练习。双手胸前传接球,要求两人相距5米,动作正确;反弹传接球,要求两人相距5米,动作正确。2.学习单手肩上传接球技术。动作要点:鞭打动作;球离手后的抓球动作;要求两人一组,15米距离,对传。3.复习运球技术在前次课教学基础上,主要进行行进间练习。4.速度素质练习,短距离冲刺跑。结束部分:放松,总结,宣布下次课练习内容。(三)突破练习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教学内容:1.熟悉球性练习、复习脚步动作。2.学习脚步动作(同侧步、异侧步练习、平步防守)。3.复习双手胸前、反弹、单手肩上传接球技术。4.复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复习运球技术、学习运球急停急起。5.速度素质练习。实施步骤:1.熟悉球性练习(同前次课练习相同,要求要有所提高)。2.学习脚步动作(同侧步,异侧步起动,平步防守)。动作要点:同侧步、异侧步移动,人体重心降低,动作突然;平步防守,中心落在两前脚掌上,屈膝心。3.复习双手胸前、反弹、单手肩上传接球技术,要求:技术水平要有所提高,熟练;注意:单手肩上传接球的落点要准确;方法:同前,教师要精讲多练。4.复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强调注意力高度集中,高弧度。5.复习运球技术,先原地,再行进间。6.学习急停急起(运球),重点:重心降低,用身体一侧保护好球。7.速度素质练习:往返折线跑,两组。结束部分:放松,总结,宣布下次课内容。(四)传球练习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教学内容:1.熟悉球性练习。2.复习双胸前、反弹、单手肩上传接球技术。3.学习双手头上传接球技术。4.学习原地同侧步、异侧步持球突破技术。5.复习运球技术、力量素质练习。实施步骤:1.熟悉球性(练习方法同前)。2.复习双手胸前、反弹、单手肩上传接球技术,二人一组,技术水平要有所提高,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3.学习双手头上传接球技术:动作要突然,腹肌收缩,球出手弧度要小些。4.学习原地同侧步、异侧步,持球突破技术:突破时要有探肩动作,先徒手练习,再持球练习,不设防守。5.复习运球技术:两眼逐渐解放出来,并以行进间运球为主。6.力量素质练习:双肩屈伸,每人三组,每组尽力而为。结束部分:放松,收拾器材,解散。(五)传切战术练习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教学内容:1.复习脚步动作(平步防守、起动、急停)。2.复习双手胸前、反弹、头上传接球技术、单手肩上传接球技术。3.复习原地持球突破技术、复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4.学习一传一切基本战术配合。5.力量素质练习。实施步骤:1.复习双手胸前、反弹、头上传接球技术,单手肩上传接球技术。动作要娴熟,二人一组,对传。2.复习原地持球突破技术,复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持球突破要动作快,心,探肩。3.学习一传一切基本战术配合:传球时接球不起步,传球到位,由于初步接触到配合,不能过高要求,体会配合。4.力量素质练习。结束部分:放松,总结。

三、结语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基础教学课程的一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当前小学音乐课程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掌握《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进行教学,从而创建更加完善有效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课程理念

1.1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因素: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进行小学音乐内容教学的依据,通过音乐教学,能够将音乐教材中的审美观念转换为学生的思想。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因素主要包含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以及立意美。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很多优秀曲目都是来源于生活,其中包含了很多美好的寓意,能够向学生传到音律美,同时培养学生的真善美。而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能够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内心,进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美好的种子。

1.2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原则:小学的音乐教学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是体验性原则,音乐教学不能单纯地进行说理式的教育,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体验和鉴赏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体验音乐的教学过程;其次是情感性原则,音乐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客观上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很多曲目中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让学生逐渐产生情感花火,打开学生的情感之窗。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

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能够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新课程理念对于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意因素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比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生活更加积极、乐观、向上。学生情感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更体现在学习兴趣、爱好和激情上。同时也能客观地反映学生正确地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自然价值观,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课程目标的重要意义,就小学音乐教学的课程价值和性质来说,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以美育人和以情感人的教育方式,在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净化以及顿悟的作用,而不单单是音乐知识技能的养成。

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

音乐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因素共同组成,比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等。同时按照音乐教学目标和理念进行的一种教学程序和活动。教学课堂的设计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仔细的分析,在课堂中形成的一种秩序,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3.1起始阶段: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要充分做好课程导入,如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导入新课程等,这是一堂课程的开始阶段。课程导入有多种方式,情境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等等。课堂起始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后面的教学产生影响。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个合理的课程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音乐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3.2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和主要阶段,整个课程都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展开。这个阶段是音乐教学内容显现和实现当堂课程教学目标的阶段,所以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活跃课堂氛围,组织和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通过这个阶段的教学,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教学的意义,并且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能产生自己的一些想法,使音乐知识得到深化,内心得到情感的冲击。

3.3结束阶段:结束阶段通常是当堂音乐教学课堂的总结阶段,是对整个课堂的的巩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点睛之笔”,通过结束阶段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整个音乐课堂的氛围和寓意,使音乐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升华,最大限度地保证音乐教学课堂的完整性。在结束阶段,音乐教师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有助于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不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体验性,应该把总结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阐述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共同总结,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涉及到的内内容进行相关探讨,都会取得较为不错的效果。

4结语

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需要相关教师充分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合理地对音乐课堂进行设计,尽可能设计一个优秀的、高水平的教学课堂,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美育发展。

作者:杜祝霞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白云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木鑫.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素[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5)

[2]祁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7)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自我效能;自主学习;应用;效果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及发展规律,而且还要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原则及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整体优质护理,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学生为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水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学生缺乏参与感、课后巩固少、不能满足外科护理专业需求[1]。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已成为外科护理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多媒体+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型循环式混合学习模式,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课堂教学,而且还引入了网络教学的特点,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网络资源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2]。我院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外科护理学》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8/2019学年第2学期2017级护理专业本科10班和11班共61名护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确定10班(3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男5名、女25名,年龄17~22(19.21±1.36)岁;11班(31名学生)作为实验组,男6名、女25名,年龄17~22(19.17±1.28)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地域分布、2018/2019学年第1学期各科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教材及授课教师相同,课程同一学期开设授课进度相同。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TraditionalTeach-ingModel,TTM)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备课,以PPT形式授课,每堂课在授课前先采取提问形式检测学生前堂课知识掌握情况,然后按照教学目标结合临床案例讲授新知识,每章节授课结束布置课后复习题和预习下堂课相关内容。1.2.2实验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1)课堂教学准备在《外科护理学》课程中选取两大系统内容作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资源学习,如,神经外科疾病护理(5章)和骨科疾病护理(5章),共10章,每章2学时。首先从知识、能力、素质3方面着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制作PPT,编写教案、案例分析题及新进展讨论题。最后录制教学视频,每章节2学时,每学时录制1个视频,共录制20个视频,将护理人文关怀、健康评估及基础护理等相关知识融入教学视频中,并进行剪辑和制作。(2)课堂教学前准备(线上教学准备)建立班级QQ群作为资料下发和讨论的工具。在课堂教学前1周,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和QQ群上传本周课程教学内容,如本章节教学目标及要求、PPT、教学视频、学习重难点、案例、讨论及分析题等相关材料,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同时,在预习过程中对不明白的问题先查询资料。(3)课堂教学(线下教学)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3个组,每组约10名学生,并选出1名组长。先利用15min左右时间,分组讨论自己观看教学视频或课前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和查阅文献后的见解;讨论期间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讨论结束各组组长汇报讨论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然后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评价和反馈;对不懂的个性问题教师进行单独辅导。最后教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新知识的教学。

1.3评价指标

1.3.1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采用由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等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3]翻译修订的量表来测试学生课程学习前后一般自我效能感,该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7,为单维度量表,共10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4级计分,1分完全不正确,2分不正确,3分正确,4分完全正确。总分10~40分,其中30~40分为高水平、20~29分为中等水平、10~19分为低水平,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强,即高分者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越强;反之,则较自卑、缺乏自信,解决问题能力较弱。1.3.2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采用林毅等[4]编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有3个维度28个条目,3个维度分别是学习合作能力(7条目),信息获取能力(11条目),自我管理能力(10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制,分值1~5分,总分28~14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主学习能力越强。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63,具有良好信效度。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进行,调查前向学生说明原因,征得同意;并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和课程教学结束后,由教师在课堂上统一发放,现场收回;本次共发放61份调查问卷,检查问卷填写无缺漏项,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整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GSES评分情况

两组学生课堂教学开始前GSE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束后实验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堂教学开始前和结束后两组学生自身比较,实验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两组学生课堂教学开始前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课堂教学结束后,实验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学习合作能力维度和信息能力维度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自我管理维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3.1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意义及必要性

《外科护理学》牵涉疾病种类多,实践性强,逻辑关联复杂,课程内容枯燥,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传统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师生间不能有效沟通,课堂氛围沉闷枯燥,教师把握整个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及掌握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下降[5]。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授课前,教师把预习课件和启发性的问题到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习任务,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重温教学内容,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摩、研讨。课堂中,师生角色互换,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部分主讲者,师生互动踊跃,学习氛围浓厚,教学环境轻松;师生共同讨论、探究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不够了解的内容教师单独指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化[5-6]。

3.2混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GSES水平,提高学生自信心

GSES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研究提出,在80年代,这一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7]。GSES水平高低影响人们目标选择、行为的努力性和坚持性,影响学生自信心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8]。由表1可见,两组GSES评分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2.35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前后比较(t=-4.413,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调动学习潜能,激发努力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3.3混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情境模拟法;护理学基础;教学应用

情境模拟法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典型的病情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关问题,对互相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同时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案例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学习疾病的基本症状与护理方法。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院校采取了情境模拟法的教学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护理学基础的基本教学,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更好的学习成果。

本文将针对情境模拟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作出以下的分析与判断。

一、教学方法

第一,课堂引入案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与问题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并通过案例对课程内容进行实际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与分析可以围绕案例进行系统、具体的讲解。同时,根据实际案例分析护理的具体方法,最后得出普遍的护理方法与对策,并结束该课程的教学。第二,案例选择简单直接。情境模拟法需要在教学课堂中引入案例,因此,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重视案例的选择,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简洁易懂的特点,易于学生设计相关的情境,并且应该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并引发其思考,同时,案例的选择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展开相关的讨论。由此可见,案例选择的简单直接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三,针对案例进行护理模拟。在课堂前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讲解与分析,使得学生对课程内容拥有一定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此前提下,教师就可以对病例的情境进行一定的模拟,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办法进行护理的模拟,并可以通过角色交换等方法进行护理知识的巩固,最后,教师应该对本次模拟活动进行总结,对学生在模拟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并教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完成活动。第四,总结与评估。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护理学基础教学的结束,教师对于课程的评估与总结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情境模拟法应用不是十分普及,我国对于情境模拟法在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的经验还不够完善,因此,情境模拟法的教学总结与评估则更为重要。教师需要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及对教学课程进行评估总结,对于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解决。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建议与评价对自我的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模拟法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情境进行模拟,使学生对护理知识的学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在课程知识的传授、问题的提出及其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教师都密切联系具体案例,使得知识学习的过程由教师一味地灌输转化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与此同时,知识的学习是在一个模拟的仿真情境中,学生作为情境的主要参与者,对知识的理解会有更深的印象与掌握,并且,情境模拟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由于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至关重要。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对其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拓展,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临时应变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及时间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增强专业感情

在情境模拟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病人与护士角色的扮演与交换,能够提前感受未来工作的内容,从而增强自身责任感、服务意识与态度,增强对于专业感情。与此同时,通过对角色的扮演与交换,学生对自身的工作内容也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方便在未来的实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工作。

三、结语

目前,我国在护理学基础的教学方法中已经引用了情境模拟法,并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果,本文通过对情境模拟学课堂引入案例、案例选择简单直接、针对案例进行护理模拟、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估四大教学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目前该教学方法取得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增强对于专业的感情等应用效果进行归纳,相信在未来的日子,情境模拟法会在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郑小静 单位:嘉应学院医学院

参考文献: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篇9

1.师资力量不足

专业课教师年轻化,教学和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不足。随着近几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学院引入了大量年轻教师,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这些年轻教师大部分是刚从普通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均是从学科体系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刻,更缺乏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也有一部分年轻教师是从企业引进的,但是他们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时间都不长,仍然存在专业技术知识不足、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过程当中,特别是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开展,很多年轻教师显得力不从心。

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真正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成为广大高职院校的共识。虽然,在校企合作方面,学院近几年来不断健全了相关体制机制。但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也仅限于学生的企业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活动,没有完全深入日常的专业课教学、技能培养等方面。专业教师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的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分析、学习情境分析等活动,还仅限于理论分析层面,没有落到实处。

3.学习资源匮乏、单一

学习资源包括实训设备等硬件设施和教材等软件资源,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成功实施的基础。对于硬件资源,一方面是学院经费不足,缺乏投入,另一方面是购买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软件资源,专业教师缺乏编写学习领域课程教材等资源的精力和经验。

二、案例教学在”电子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根据姜大源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的研究,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范例指向的,因此放弃了学科系统的完整性。通过我们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根据学校自身硬件和软件的实际,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设置了若干实用有效的电子制作案例,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现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说明”电子技术”课程的开发思路。

1.确定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等手段对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进行分析,分析出本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岗位为电子产品装配操作员,目标岗位为电子产品生产线线长,发展岗位为电子产品生产车间主任。从而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质量检验、生产管理等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后,分析”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识图、分析和调试等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学习本专业有关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电子产品制造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电子技术”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可以总结归纳如下:学生能够根据电路图完成典型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和故障检修。对于高职学生,我们弱化了学生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需要的电子技术应用能力。

2.明确课程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

根据学生职业岗位分析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分工确定能力目标,例如:能识别常用电子元器件,并判断其好坏;能选择并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对电路进行测量;能读懂简单的电路原理图,能绘制典型电子产品电路原理图;能根据电路原理图进行电路的搭接和元器件的焊接;能进行电子电路的测试、故障判断和排故。根据“必须、够用”的原则,突出知识为案例学习服务,为案例学习所用,确定知识目标,例如掌握二极管、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掌握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各组成部件的作用;掌握常用逻辑门电路的逻辑功能;了解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等。根据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岗位素质要求,确定素质目标,例如:在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过程中能够按照设备、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爱护实训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养成文明操作意识,能够自觉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在分组工作过程中能团结协作、服从组长的安排等。

3.选择课程的能力训练案例

根据电子技术模拟和数字两个模块的内容,我们选取了两大类八个案例,开展教学。第一类包括四个模拟电路案例,分别是: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实例、晶体管放大器制作实例、函数信号发生器制作实例、扩音器制作实例;第二类包括四个数字电路案例,分别是:三人表决器制作实例、智力竞赛抢答器制作实例、循环彩灯控制器制作实例、数字电子钟制作实例。案例的选择本着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学到今后工作中要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将电子技术原课程知识点以八个电子制作实例为依据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学科体系下的知识结构,将各知识点整合、序化到各个案例中,在完成一个个电子制作实例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选取的能力训练案例,以及每个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4.设置情境组织教学(以第一次课为例)

(1)课程导入

播放电视知识竞赛视频,引出并展示直流稳压电源、扩音器、表决器、抢答器和数字电子钟等产品实物,介绍电子技术的应用和产品特点。

(2)模拟知识竞赛现场

设置情境:安全用电知识竞赛,学生角色:选三名学生为裁判,选八名学生为竞赛选手,其余学生为观众,教师角色:主持人。教师提问安全用电知识,八名学生通过抢答器进行抢答,三名裁判利用表决器对抢答成功的选手回答情况进行表决,每名选手的回答时间由数字电子钟进行计时。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体验电子产品的应用情况。

(3)学生分组观察产品实物结构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电子产品是怎么装配并制作出来的呢?如果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该怎么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产品实物,并设置简单故障让学生尝试排除。

(4)教师进行课程介绍

重点介绍学习目标(学了这门课我们能干什么?):学生能够根据电路图完成典型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和故障检修。介绍为何上这门课及对课程的认识,学生要知道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前后课程的衔接,知道知识和技能在专业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课程目标,学习要求,课程内容的描述,学习安排,路线图时间表,学习资源,学习情况的评价标准,学习方法(课堂及课外学习自我管理技巧,获得好成绩的技巧,常见的错误或误解,特殊的学习策略),作业的形式,上交的期限,考试的次数、日期和形式。

(5)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师点评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课后搜集三人表决器的装配资料。

5.改革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的考核分为素质表现、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三部分,在期末总评中分值所占比例为3:3:4。素质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出勤、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等日常学习素质表现情况。能力培养分为过程考核和期末测试,过程考核成绩由每个项目结束后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对于期末测试,从每个案例中选取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构成实操试题库,每个学生都要从试题库中抽取一个题目进行实操测试。知识掌握分为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在每个案例教学结束后要安排单元测试,通过抽签的方式,每个小组选取一名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测试,测试成绩作为小组的集体成绩;期末测试采用笔试的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其中素质表现30分、能力培养过程考核10分、知识掌握单元测试10分在每个案例结束后均通过“考核评分表”进行考核评分,期末将所有案例的得分进行平均;能力培养期末考核20分、知识掌握期末考试30分在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评分。

三、结束语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篇10

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服务目标主要为老师,而后者主要为学生。因此,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其内容的差异性。其次,功能导向不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处理学生平时自身的学习活动如查看课表、选课、查看成绩等。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服务于老师用作教学授课之用,管理个人工作与财务事务也是必需的。最后,处理终端不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终端是教务处,教务处主管学生的日常工作。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终端不仅包括教务处,还有可能包括财务处、学生处等。

二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院中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比更为复杂,因此在其系统中的主要内容方面,也是分工有致。

1.教学版块

教学版块的主要目标是老师用来处理平时的教学事务。教学版块包括课堂与课外两个方面,课堂主要有课堂考核,选课查询,所教授学生名单,课件上传与下载。课堂考核主要用于老师在课堂上需要评定课堂学生成绩,而当场给出的分数,可以直接输入信息管理系统,便于随时录入。选课查询中老师可以查询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有多少学生进行选择,根据所选择的人数老师进行增减开设课程调整。老师可随时查看选择自己课程的学生名单,也可随时点名和提问。课件上传和下载是多媒体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结合。老师在上课前可将本节课的电子课件上传到信息管理系统,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输入自己的账号密码登入信息管理系统,在线播放课件,这样老师上课的便捷性变化大大提高,同时信息含量较以往较大。

2.工作版块

工作版块的主要目标是老师用来处理课堂教学外的工作事务。工作版块主要包括课后成绩上传、课程成绩评定、学生考试安排与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录入、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交、学生毕业论文预答辩提交、学生毕业论文最终成果提交、学生毕业个人评语提交。课后成绩上传主要是老师在课下将课堂上的课程成绩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以利于系统保存。课程成绩评定是用于老师在本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在本课程的课堂与课外表现进行评定,综合各种因素进行打分。学生考试安排与调整则主要用于期中、期末考试时对学生考试地点、时间进行安排与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录入则是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录入学生的各门成绩,一般由年级辅导员和分管教务处的老师负责。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交是用于在学生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时提交开题报告,学生毕业论文预答辩提交时用于在3~4月份毕业论文预答辩时提交,毕业论文最终成果提交主要是在学生正式答辩前对本学生的正式毕业论文进行提交,录入学校数据库,存入网上档案,学生毕业个人评语提交主要是在学生通过答辩,即将毕业,学生的辅导老师针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表现进行个人评价与评语总结。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