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3:47

课程设计总结

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篇1

目前课程设计教学是环艺类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性和综合性,实施好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基础课程设计的研究虽然取得了理论成就,但其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课程设计的概念界定混乱。其主要原因是对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化。课程设计的核心的问题主要是处理理论及实践的关系:一是课程设计的理论层面问题,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或者特定的理念,二是课程设计的实践操作层面问题,处理的是应该形成具体的课程基本形态。根据这样的基本认识,课程设计的主要原因本身是研究的内容多样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关注重视课程设计所隐含的基本内容,同时关注课程设计的的实践性,从课程的实践角度关注课程设计的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基础课程设计的概念的确定。课程设计研究内容的泛化。其主要原因是由课程设计的概念混乱引发的。课程设计的内容泛化包括理论研究、价值取向、实践操作、课程授课形式等问题。内容范围宽广,需要关注的问题,应达到的预期目标变得复杂,混乱。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经过各专业的相关课程设计实践,总结问题的所在,去进行实际的改革。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1.课程设计的课前准备。课程设计的课前准备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好该门课程的准备工作,明确课程设计的的基本原理、任务、目的、方法、步骤等。教师在上课前要针对这门课的理念,有目的的做准备,在下达任务书、设计课题、实施步骤、预期效果,都应有一定的目标性。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课程设计的实践操作,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得到老师的启发与帮助进行总结。

2.加强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设计中针对学生在课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不直接回答,加强引导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症结,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从中去采用提问的方式给予学生帮助,让学生找到问题的源头,积极去解决。这种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理分配组员,人人做到实践动手的目的。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科。课程设计尽量减少每一组的课程设计人数,做到一般2-3人,可提高学生的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机会。在男女比例的分配上做到合理划分,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4.完善课程设计的审核管理制度。学生做完课程设计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作品、报告及实践操作的完善性给予分数,在审核学生作品时要注意学生的作品的真实度,防止抄袭现象。在结题时进行作品答辩,具体的做法:通过面对面的问答,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相应的陈述表达、分析及判断能力,较为准确的评定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并给予设计作品的修改建议及注意事项。让学生重视课程设计的结题报告,重视和培养独立动手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意在培养学生对环艺专业的课程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培养素质教育的能力。

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思想定位操作创新

1.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素质,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是创新教育的最大着力点。创新教育理念要求要以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发挥为基石,正确引导,大力支持。创新教育活动要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和空间不,尤其是不能打压学习上落后的学生。在创新教育中每一位同学都是平等的。我们需要尊重、理解每一个愿意在学习中发挥创新积极性的学子。让他们大胆尝试、多角度的扩散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勇于尝试自己的想法,就算错了,也是一种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创新教育的花苞我们要用心呵护,助其成长。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敢于发言发问,在实践中不墨守成规,大胆创新。创新教育要让学生会读书,但不读死书;会学习,但不死学;会思考,但不钻牛角尖;不迷信权威,但又不浮躁。这样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最好,最接地气的教育方式,能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而不“被”学。让自己的学习,自己做主。

2.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定位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掌握的情况怎样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开设和整体课程的掌握情况。数据结构是用抽象的方法来理解元素之间存储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上只能建立在理论的前提下,去完成一些算法的设计和思考。如何把理论联系实际恰恰是数据结构最难转变的地方。因此,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在这里就显的尤为重要。在理论课中,我们讲解过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转换为具体路径的求法。比如:交通诱导、导航等这样非常具体的问题。但是学生往往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比较头疼,不知道如何把大的问题细化分解。也不知道如何思考具体问题的算法求解。因此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论和现实的转换中架起一座桥梁。在长达一周24节课的集中实训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题目中任选一道进行,从思考到设计、编码到测试完整的实现一个较大项目的开发。既可以检测学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卓有成效的完成项目制作。让学生内心充满自信。

3.创新教育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3.1如何定位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创新思想。思想定位的角度和高度直接影响课程设计的设置问题。什么样的课程设计题目才是学生可以接受并有所收获的问题。因此,课程设计的定位很重要。首先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数据结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线性表、树、图等此类存储结构灵活的数据类型的应用。所以课程设计的题目要贴近理论内容,以所学知识为根基。不要让学生无从下手。其次,课程设计也是检测之前程序设计课程所学编程语言的应用问题,所以题目的设置要完全指定编程的工具和大概使用到的程序思想。最后,课程设计的目的还是对知识的升华[1]。所以要有实际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作指导,否则学生很难与实际相联系。那么走向工作岗位也只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落得只会纸上谈兵的结果。3.2课程设计的操作创新。什么是操作创新呢?原有的课程设计只注重学生完成情况并不关心学生在完成期间所形成的思想及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而一人一题制让学生畏难心很大。往往到后期做不出来就开始上网拼筹,胡乱写。那么操作创新的用意就是选择两人一题制,最多不得超过三人。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采用团队合作,组长负责制,小组组长对系统模块进行划分和任务安排[2]。而小组的人员结合也要老师进行分配,由班上学习好的和学习掌握不是很好的学生共同组成。并且组长还要由知识掌握稍微差一点的学生担任。这样的组长,因为担负任务的分配和老师的考勤,就会自己主动参与,共同完成。如果反向操作,则在心里作用下,学习差的学生就会因为没有责任而全由其组员学习好的学生完成,而他只是浑水摸鱼而已,最终达不到优带差的目的。因此操作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3.3课程设计的辅导要创新。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往往要进行一周,也就是在学期最后一周中集中上满24节课。为了达到课程设计最后的目的,可能很多老师看中了课程设计的结局并没有太多关心学生在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是如何想的,又如何解决问题的。而这些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他们创新的地方,火花碰撞的地方。所以,在课程设计每进行4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抽出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分析、讲解自己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待解决的问题和办法供全班同学分享。在同学们相互的讨论中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办法和思想的诞生。这样在交流中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老师在辅导中也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学生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的辅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4课程设计说明文档的创新。课程设计结束后,所有学校一般都会让学生交一些纸质文档来体现实训的结果。但是这样的总结往往变成了学生应付的手段。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课程设计文档的方式和内容。在文档中,我们要加上课程设计学生遇到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还有哪些可以供提出的问题、设计中自己的创新点在哪里。这样的一份设计报告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整个实训过程中自己走过的点点滴滴,那么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一份很好的总结。3.5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创新结果。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创新在我校2015级网络工程本科1班学生实训中有所体现。长达一周的实训结果在创新的条件之下效果非常明显。该班学生有55人,本次实训中老师共出实训题目有7道题,学生两两互为一组。最终实训报告和实训源代码全部收齐并且实训成绩中优秀率达到了78%合格率为20%,只有1个学生成绩为不合格。对于这样的实训成绩,老师是非常满意的,同时也达到了实训的最终目的。

4.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言而喻。如何设置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需要不断摸索和大胆尝试的。创新理念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吴理华,彭红星,黄琼.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探索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8(9):5101-5102,5114

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篇3

1.课程设计的组织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他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展开阶段和验收阶段[2]。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图1所示。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尽量做到以下几点: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其中,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深入,在较短的十几分钟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正确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而言,准备答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答辩在课程设计的验收阶段必不可少。图1专业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设计的实践

按照上述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已完成了一次实践。在准备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的专业课程设计内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设计和光学成像原理应用为主,相应地安排了6学时的理论课及2学时的答疑时间,每个设计题目由3名学生分工完成。在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讨论完成设计内容,在中期检查中,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汇报设计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设计任务。在验收评定阶段,学生总结课程设计内容,撰写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和现场答辩。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时表现、书面报告及答辩三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60%和20%。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评价标准分解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中,因而可以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从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每个设计小组都至少有一个认真完成的学生,能主动找老师答疑,有的学生还对设计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总结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收获体会以及不完善之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情况。另外,在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中要求对结果进行讨论,但从报告及最终答辩情况看,学生对设计结果,主要是结果曲线的讨论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得完成了设计任务,对结果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价值理解较浅。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启发学生多查阅文献,了解每个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方向,使学生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认识到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尽可能消除个别学生完全不动手的情况,让每组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

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篇4

1.1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

课程设计是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践性环节,是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电气控制类专业,比如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常见的课程设计有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电气工程综合课程设计、可编程逻辑控制课程设计和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等,大部分课程设计都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特点,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与企业需求结合非常紧密,契合度较高。基于该类课程设计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打破原有的课程设计教学思路,采用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需求职位的专业和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相关企业的某个工程项目,教学过程尽可能与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使学生熟悉工程项目的运作流程和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由3~5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根据企业需求,每位成员都有相对独立的任务分工。通过这种方式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对企业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学生可以尽早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完善个人的职业规划,最大可能成为企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1.2基于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专业的职位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的过程尽可能与企业中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根据对企业职位设置的调研,笔者将该教学模式中团队中各成员的职位和任务说明如下:

(1)项目管理工程师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负责制定和管理项目进程,组织必要的讨论和会议。对于项目管理工程师而言,如何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成员的专长是其主要任务。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最为重要。这个职位为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创业或某些管理职位提供了基本的训练。

(2)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完成整个项目的核心技术工作,包括系统的方案设计、绘制图纸等。在国内外倡导工程教育的背景下,工程师的工作尤其要与企业需求和行业规范相结合,指导教师对软硬件工程师的具体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

(3)外观或结构设计师需要机械类专业的知识,不是电气控制类专业的主要学习范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机械类与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混合,组成一个更加专业的团队,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且扩大了团队成员的知识面。而且,一般情况下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机械制图(或AutoCAD),若设计要求不是很高,他们也能完成任务。

(4)销售工程师在企业人员的职位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角色。在我校电气控制类专业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都从事市场或销售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企业需要有该类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电气控制类专业某些学生善于言谈,亲和力强,更喜欢做与人沟通的工作。销售工程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销售理论,做全面的市场调研,提炼产品特色和产品卖点,制定完整的销售计划。

(5)秘书的主要任务是会议记录,制作项目陈述PPT,撰写论文等文字性工作。从方案设计开始,秘书就开始构思并撰写论文。秘书的工作是整理和总结资料,大部分的文档原始资料都需要其它成员提供。秘书需要经常和每一个成员沟通,尽量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完成课程设计论文的撰写。

2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2.1对课程设计团队的要求

团队人数要适宜,若人数过多,任务分配不均,必然有成员的工作较轻松,易偷懒,造成不团结;若人数过少,每个人承担任务较多,不能起到成员间交流合作,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目的。经过实践,根据任务复杂程度,一个课程设计团队的组成人数以3~5人为宜。团队中每个成员根据需要可以承担多项工作,比如项目管理工程师可以兼任其他任何职位,外观设计工程师兼任销售工程师,采购人员兼任秘书;而软件和硬件工程师一般独立设置,而且在项目软件编程任务较多时,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多个人共同承担。团队内每位成员按照分工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任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由于是团队工作的性质,团队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工作过程中每位成员也会强烈地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能力强并不意味着集体的成功,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因此,在做好课程设计的同时培养了成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团队协作意识。

2.2选题要求

多数应用型大学的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都是诸如电子钟、交通灯的控制之类的小题目,设计题目单一,与专业技术的当前应用脱节[4],而且容易查找到现成的资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于以团队形式工作,人数增加,可以适当地增加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课程设计选题可以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选题最好。比如在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中,与某企业合作,设计题目为“多功能电压力锅”;在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中,与某自动化公司合作,设计题目为“恒压供水系统的PLC控制与远程监控”[5]。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满足于只考虑软硬件是否能实现任务要求的基本功能,还可以在图纸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工程要求。

2.3工作流程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团队的工作过程尽可能与实际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6],在任务量、时间节点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计划,使成员在具有一定压力下,既紧张又有条理地完成任务。课程设计基本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小组会议是一个较为正式的环节,由项目管理工程师主持,秘书做会议记录,指导教师或企业工程师以及组内成员参加,目的是引导学生明晰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时间,顺利完成任务。在第一次会议上,项目管理工程师陈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各成员分别总结前期研究内容和明确后期的工作步骤和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在团队成员分工后,项目管理工程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多次组织会议,秘书做好会议记录,为最终的论文提供素材。指导教师在以学生主导的会议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有计划地学习、研究问题,综合运用自己的理论、专业和实践知识进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7]。指导教师通过提问掌握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启发,鼓励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各成员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成员之间充分沟通。项目陈述和答辩环节是课程设计创新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和PPT的制作和展示能力,使其学生在公众下能够不怯场,敢于表现自己。

2.4考核与评分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思路和创新模式的引导下,考核也要更新观念,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借鉴荷兰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法,不仅注重基于任务分工表现出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还要兼顾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展现的思路创新、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8]。由于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一至两周,所以考核与评分不能过于繁琐,笔者在两轮课程设计实践基础上总结了一套与培养目标一致、相对公平和便于实施的考核评分方案,如表1所示。个人的最终成绩是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9],各占50%,其中小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分项及其权重给出,个人成绩由指导教师和组内成员共同给出。组内成员互评均分权重为0.2,这个独创的考核细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并营造了工作团队内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支撑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大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授课,本身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不足,具有丰厚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10-12]。一方面,可以建立教师有计划分批次轮流到企业锻炼的常规制度;另一方面,吸引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兼职或全职到教师岗位,充分发挥其多年来的企业工作经验。

(2)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实践教育缺失的根本途径[13-14]。一方面大力吸引企业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广泛征询和适当采纳相关业内专家的意见;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为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撑。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良性循环,最大可能实现更多学生毕业和就业上岗的零过渡,校企共同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3)开设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知识面扩大,兴趣和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开设如市场营销、会计、社交技巧等人文类和经济类选修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进行选课,为将来的职业储备和积累知识[15]。

4结语

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篇5

实践教学表明,《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在时间安排、题目设计、指导方式、成绩考核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1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我校没有单独设置课程设计实践周,课程设计时间一般安排在《防火防爆技术》理论课程后期,集中几周时间进行,但此时已经临近期末考试,学生需要边做课程设计边复习考试科目,课程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使得学生无心认真完成设计作业,应付现象较为突出,实际效果达不到开设课程设计的目的。1.2课程设计选题指导教师给出的课程设计题目较为单一,学生选完题后出现设计任务书内容大同小异的情况。另外课程设计题目数量不够,每个小组的学生人数大多在3人以上,人数过多会影响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3课程设计指导方式课程设计期间,因在学期中教室都被占用,受学校的硬件条件限制,学生没有固定教室与指导教师交流,对师生互动交流有一定的影响。1.4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据提交的设计报告作为考核依据。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课程设计过程考核,忽略了学生日常的学习态度及各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量的考核。另外,单一的考核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2.1课程设计选题与时间安排将课程设计分为五个阶段,实施过程贯穿于整个《防火防爆技术》教学过程之中。第一阶段公布题目,也鼓励学生自拟题目,学生2~3人一组,自由组合,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拟设计内容,最后选定题目,同一题目不超过2组选做,部分参考题目见表1。第二阶段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要求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消防设施情况并测量相关数据,绘制建筑工程总平面图。第三阶段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设计方案。第四阶段进行设计计算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绘制相关图纸。第五阶段制作PPT,参加课程设计答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增强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2.2增加交流机会,改革互动模式除现场答疑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现代化信息手段可拓展课程设计交流的形式与范围,有效引导学生成长,为师生创建有效的交流平台[2]。建立微信群向学生提供与课程设计相关的最新消防设计规范、设计手册、设计参数等辅导材料,对学生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交流与指导。2.3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考核评价模式单纯从课程设计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3]。《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成绩比例构成为:报告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30%、答辩成绩占20%。报告成绩取决于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的内容和质量;平时成绩从教评、自评、互评三个方面入手,根据课程设计期间的表现由教师、本人及同组学生打分,按各占10%的比例评定;答辩成绩根据学生展示的课程设计成果及答辩表现评定。合理的课程设计成绩评定办法,既有利于促进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改革与实践,《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了,对课程设计也更加重视,减少了抄袭现象,学生的学习风气有了较大转变。2)课程设计的格式更加规范,报告质量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毕业设计(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得到了更加系统的训练,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对工程的复杂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课程设计增加了师生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另外课程设计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促进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教学相长的风气。

4总结

本文通过从选题、时间安排、互动模式及成绩考核等方面对《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燃烧与爆炸的机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消防安全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问题能够制定出正确的防火与防爆的技术措施,为学生将来从事安全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魏连江,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7):163-167.

[2]李松,方晓波.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2):99-102.

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机械类学生通常在第5学期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该设计是学生学完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后完成的一门较为综合的课程设计,同时,这也是为学生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后机械设计能力培养奠定一定基础。但是长期一成不变的课程设计时间和题目,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

1.传统的课程设计时间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常是在《机械设计》课程结束以后的3周内进行,在期末的这3周中学生考试科目较多,很难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做好课程设计。由于目前招生人数的增加,而指导老师的数量并没有增加,这就造成了老师精力不足,最终导致课程设计的质量越来越低。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导致学生思考问题不认真、不周全,照搬照抄,计算绘图盲目仓促,难以达到课程设计所设置的目的要求。课程设计由于时间紧张,工作量大,老师不能及时地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单一的、不协作的课程设计,时间紧张,思维狭窄而受限就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虽然有一些学生有好的想法,但是没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加上老师对学生的监管不到位,没有老师的认真点拨和指导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2.课程设计题目陈旧、缺乏创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通常以齿轮减速器或蜗杆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作为设计课题。因为减速器包括了机械设计课程的大部分零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题目和给定数据多年不变,只需要按设计任务中给定的数据、方案及规定的设计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这就导致了相互抄袭的后果。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同时,传统课程设计题目与专业、毕业设计相关度不大,使得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无用武之地,缺乏学习兴趣,设计与专业课程学习不同步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考核方式较为传统死板,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也过于简单,学生最后提交的是图纸说明书等纸质材料,由于学生考试的穿插,加上期末老师的年终总结任务较多,用于集中指导的时间少,教师只凭印象批阅说明书和图纸,自行决断,确定最终得分。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前期组织动员工作准备不充分,缺乏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不严,部分学生的抄袭很难评判。考核缺乏标准性和透明度,助长了懒惰学生抄袭的不良风气,影响了勤奋好学学生的积极性,严重违背了课程设计教学的初衷。

二、改革手段和方法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学生态度不积极、时间较短、流于形式等现象,我们就本科生专业实习提出“长时间课程设计”的概念,即在机械设计课程初进行持续近一个学期的时间,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锻炼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概念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些方式仍需继续探讨。

1.采用“化整为零”法。通过将课程设计融入平时课程作业中,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有的放矢,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课程设计计算工作;课程设计中先进设计方法和手段的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设计软件,掌握三维建模知识,了解虚拟装配过程。在平时上课时完成课程设计的计算部分,课程设计节省的计算时间用于对学生的应用现代设计软件,开展先进设计方法训练及应用;增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建议实验室允许学生借出减速器模型,在课程设计室内使用,从而通过先进设计方法训练和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化整为零”法推动课程设计的改革。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不减少学生的设计工作量的前提下,采用“化整为零”法来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就是在开始讲述机械设计部分的时候就把课程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将课程设计的部分计算内容(如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的设计)放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时,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这样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老师在日常教学期间通过批改课程设计作业,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或不合理的设计,督促学生及时改正。

2.在课程设计中引入现代设计软件,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已经学习了Auto-CAD,但是没有把它与具体的工程设计结合起来。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程设计中以不同的方式把计算机CAD技术应用到设计中,鼓励一般的学生能够进行零件的平面CAD绘图,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对零件进行三维CAD绘图或者运用UG、Pro/E、SolidWorks软件绘图,也可以在电脑上完成装配图的绘制。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并不是孤立的,它不仅是与任课指导教师有关的教学活动,也是在先修的相关课程基础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可在设计中聘请制图、公差、力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强业务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素质。

3.结合机械创新设计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避免设计的雷同,采用多题目、多数据,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经小组成员民主选出组长全面负责设计工作,小组各成员按照自己的学习优势进行合理分工:数据计算与整理、查阅手册资料、绘制图样、三维造型与装配等,每人各负其责,独立完成,但要数据共享,步调一致。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往往需要对某些结构不够合理的地方进行多次修改,采用软件只需修改零件某个参数的数值即可完成整体修改,方便省时,且整个设计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设计的内涵,并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设计对象的不同和设计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具体问题,针对年轻人思想活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此外,在设计节点组织学生相互间互查,以提高其对技术文件的审核、鉴定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责任感。采用第二课堂和课程设计想结合的方式,设立专项基金,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激励其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根据所申请项目的内容及课题完成情况进行审批,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并配备专门教师给予指导。对于特色较为鲜明、成果比较出众的项目资助其申报发明专利、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并优先推荐评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出台措施,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平台与空间。

4.结合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这虽然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工程功底,但既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又可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机械设计中既要参考原有样机,又要积极思考,有所创新,对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都非常有益。需要注意的是选题的适当和题目的相对稳定,并设立合适的考核节点,对课程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约束和监督,以利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伊始,即下达设计任务,通过系统的设计任务将原教学内容中相互独立且略显繁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置学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使其切身去解读一个机械装置的实际设计过程,并掌握由此所涉及到的原理、知识以及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带着问题来学习课程,设计中每一步结果的取得,无论是数据还是结构,都与教学的各章节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进行实际工作的演练,是抽象知识与具体行动的有机融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锻炼学生的实战设计能力,培养全面的设计素质,为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论

经过几轮的课程设计实践,本项目取得如下成果:

1.针对学生能力,开展分层次教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课程设计的平台锻炼三维建模能力,二维绘图能力,并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2.以“做中学”的模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学习应用先进的设计软件,一方面提高了他们软件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促使他们掌握了一种有别于死记硬背的新的学习方法。

作者:李霞 陈建萍 魏敏 葛云 单位: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郝秀红,邱雪松,王琼,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11,(03):51-54.

[2]易传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20-21.

[3]成经平,林建华.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探讨[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2,(05):59-61.

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篇7

第一,首先明确该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学情,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来设置教学目标。第二,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教学目标设置不可笼统为抽象的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而是要每一个维度目标有测量标准,例如能力目标可通过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具体认识多少汉字等可操作观测的目标。第三,目标之间有内在联系。设置教学目标可以按照从近期到远期,从简单到复杂,从思想到行为目标等循序渐进地逐步完成。第四,目标的价值引导原则。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设计上,需要引导学生从非理性、肤浅、表面、片面的感性认识,向辩证、理性、有逻辑的认识引导,注重对学生的思维价值的引导。

2过程模式课程设计

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指的是课程设计不再按照明确具体某一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内容,而是尽可能地展现教学内容的原理和逻辑的设计思路。过程模式理念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包括结构主义教育家代表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能力逐步加深的过程,而不是我们预先设置了某一目标然后他们就能达到。这个教学过程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认知知识的能力,是否达到某一目标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认知结构。英国教育家斯坦豪斯明确提出,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比目标模式更适合于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

例如数理化等学科知识。依据过程模式课程设计原理,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开放式原理设计语文教学。第一,设置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这里的一般性教学目标主要针对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目标,而不是侧重知识性的目标。第二,设置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情境设置等动态教学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第四,在最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过程的评价。

3自然模式课程设计

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对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综合折中的基础上的。最早有美国教育家瓦克提出,通过既借鉴目标模式的规律有序可检测的优点,又借鉴过程模式的过程开放发散有创新的优点,建构一种实用性的新课程设计模式。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既反对单一传统的目标模式设计,又对过程模式的脱离课程目标的怀疑,主张课程设计应该综合考量各种教学因素。自然设计模式包括三个元素:教育立场、教学思考、教学具体设计。其中教育立场是课程设计者的主观意志和思想,是整个自然设计的引导;教学思考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课程设计的进度把握方案,要求要灵活开放;教学具体设计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依据设计者的意志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然模式课程设计的折中原理进行课程设计。第一,设置开放性而不是标准化的教学目标,目标起着对教学的引导作用而非具体的规范。第二,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属于参与角色,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对某个句子的修辞改用何种修辞手法,教师可提出不同的方案,由学生来选择,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具体认知修辞手法是否与该句子合适,经过分析与选择后得出最优的答案。

4情境模式课程设计

情境模式课程设计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提出的,并由斯基尔贝克和斯考特等人发展。情境模式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对某一情境分析来解决和回答教学问题,在情境分析中运用和掌握知识。情境模式与课程设计的结合会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例如某一情境的社会因素、学科因素、代入感等方面问题,通过情境分析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知事物的能力。

5总结

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创新型研究与实践

1前言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对《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综合应用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工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高校对该课设进行了各种教学改革探索。本文在总结相关教学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对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型研究与实践。

2课程设计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主要利用电子元件和集成数、模芯片根据电子产品的功能要求进行电路设计和制作。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模电、数电等知识并能熟练操作EDA软件进行原理图设计、仿真,利用相关工具和仪器制作电路板并进行调试和检测,完成满足功能要求的作品。通过该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本文提出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突破课程界限,把课程设计和模电、数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及相关大学生竞赛相结合。使得课程设计选题丰富,制作形式多样化,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时间安排上也比较灵活,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过程管理,指导教师指导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认真完成课设内容。

3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介绍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打破了时间设定,突破课程界限,实施过程中可以由以下三种途径进行。第一种,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在第二课堂自主完成。通过加入我院的专业社团,该社团主要进行电子技术相关培训和制作训练,面向全院各年级招人。社团负责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定期组织电子技术知识培训和制作并有阶段性考核;通过一年左右的培训,从中选拔较好的学生,由指导教师提出符合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自由选题,独立制作一件与电子技术相关的作品,制作完成后,指导教师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完成情况等方面综合评判,评选出优秀作品。如图2所示,是学生制作的简易数控直流稳压电源的电路板。这部分作品的制作者通过这样的培训和实训后,对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电子制作方面的兴趣,是第一批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成为社团负责人,为新成员进行培训。对于其他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对电子技术有了一定掌握,为之后的专业课学习也起到促进作用。第二种,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课程设计内容按知识点进行分割,同教学内容结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模块化教学,在项目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牢固,对其应用领域也有一定了解。这种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相当于把相关知识进行分类,建立了“相关知识库”。在课程后期引入课程设计题目,学生在进行设计时,可以从这些知识库中选择相关模块,然后进行总体设计和制作完成课程设计。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并且和课程设计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第三种,结合省大学生电子专题设计竞赛,该竞赛赛题内容涉及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知识,赛题有适当的理论分析和基本计算。赛题符合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要求。能在比赛中获奖的同学,视为通过该课程设计。在备战该比赛时,由指导教师组织报名培训选拔,对培训队员进行强化训练,在省赛中获奖的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理解和实践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创的目的。

4结语

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篇9

1课程设计

根据高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安排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护士执业考试情况以及学情选取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献身医学、技术精湛的高级实用型护理人才。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舍弃一些难度较大,与护士执业考试及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关系不大的内容,如心电产生的原理、超声检查原理、X线检查原理等。

2教学方法及手段

2.1理论教学

以课堂讲授为主。展示并明确教学目标,联系相关医学知识,精讲重点难点;归纳总结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健康评估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演示及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健康资料与护理诊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常见症状评估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同时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

2.2实践课教学

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护士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我校根据高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了实践教学时间,为此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了教学的时间(时间安排见上表)及方法,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体格检查教学:1)课堂上演示与练习:众所周知,人们对知识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为了将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每次理论课结束后笔者都用几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上讲台配合做相关的体检示教,并让学生两人一组边看示教边进行手法练习,学生做的不对之处,教师及时纠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课堂上笔者还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请学生分析。例如讲到肝脏叩诊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人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六肋间,下界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3cm,剑突下5cm,上、下界距离10cm,该患者有无肝肿大,为什么?总之,在课堂上把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既能增强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本学期笔者带教的高护3-4的健康评估,总学时108学时,在课堂上几乎无人说小话,打磕睡,无人请假、迟到等,教学效果好。2)看电教片强化记忆:我们知道体格检查内容很多,不是每项操作都能在课堂上进行,条件也不允许我们每节课后都将学生带人实验室练习,看电教片显然是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规范操作的好办法。3)实验课上示教与练习:通过课堂上演练,课后看电教片,学生对各种体检项目已有初步了解,在实验课上,笔者将体检内容分两部分进行示教与练习,即头颈部、肺及胸膜检查为第一部分,心脏、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为第二部分。每一部分内容都由2次课完成,第一次课以教师示教为主,同时随机抽学生练习,不对之处由带教教师及时纠正。第二次课以学生自己练习为主,教师做指导。总之,体格检查教学方法就是:讲授——课堂上演练——看电教——实验课上示教、练习。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2)护理病历书写:先进行健康资料、护理诊断及常见症状的理论学习,然后学生分组进行模拟问诊,自学护理病历,最后参照护理病历格式书写护理病历。(3)心电检查:通过教师示教,同学分组练习,熟悉心电图描记方法,写出心电图报告(4)X线检查:以实验、电教看X线片为主。先由教师讲解X线的特性,然后采用以片讲片的方式授课,最后随机抽X线片请学生轮流回答,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3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含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考试方法:(1)技能考试:以抽签形式决定考核题组,每个题组有3个考题,每题10分,共30分,占期末成绩的30%。(2)理论考试:参照往年护士执业考试的内容及题型进行期末考试,共100道选择题,每题1分,共100分,占期末成绩的70%。4结果分析我校2008级高护1-4班、09级高护1-4班,10级高护1-4班,11级护理3-5班,12级高护3-4班学生,均为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被我校录取的学生,健康评估技能考核全部合格(极少数通过补考合格),2006—2010级我校高护专业学生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合格率达98%,学生就业后深得医院好评,学生的成绩告诉大家,我们的教学是经得住考验的,是成功的,今后我将继续进行教学探讨,争取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本文作者:杨枝彩工作单位: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

1引言

根据普通高校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目前的实践教学现状,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其中,实践教学由于其对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2现有的课程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我校电子类综合课程设计作为除毕业设计与生产实习之外最重要一个实践性环节,其综合性与应用性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参与教师的重视。但是,根植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电子类综合课程设计受到:①空间封闭,学生视野狭窄;②设计内容陈旧,脱离就业市场;③实验设备落后;④题目肤浅,学生缺乏兴趣;以及一些条件的限制,电子类综合课程设计作为综合性实践性环节的意义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以及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需求[2]。当前,国内的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引入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很多院校与企业合作仅仅满足于课程改良以及完全的课程置换,这些方式要么偏颇于原有的课程的小修改,要么难以有效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因此,引入式的课程设计一方面能满足高校对于该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一方面又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针对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环节的创新。

3“引入式”项目教学在电子类综合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1有针对性的项目引进:针对专业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通过在平时的科研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的、切合实际的项目引入到电子类综合课程设计环节,引入的项目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包含电子类专业的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入项目的贯彻执行:在电子类综合课程设计活动中,教师首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分发给学生,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长,进行组员的合理搭配,并让学生自主进行微调,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其次由学生对任务进行需求分析,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形成一致的方案后交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要通过引导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3过程监控与总结:在课程设计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关注每个小组成员的投入程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和小组成员一起协商解决。在项目完成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在项目中所完成的工作进行书面总结;同时,指导教师对每个环节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成绩评定:电子类综合课程设计的考核成绩

既要根据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体现出的专业水平、专业态度和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分。针对每个项目的难易程度和最后的结果进行评定,对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做到客观、公平、公正,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

4“引入式”项目教学在电子类综合课程设计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引入”的项目可能更切合实际情况,但在应用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的产生:1严格控制好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比例:本科教育主要是素质教育,不能单纯的以技能为主,不能过分强调项目教学,不能盲目扩大实践环节的比例而忽略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4]。2引入式项目不能单纯地强调技能,而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做到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要在综合实践环节的各个方面进行教学引导,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避免引入一些没有价值的项目。

5结语

电子类综合实践环节在电子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绝不能本末倒置,必须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比例,做到培养的学生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创造性。同时专业教师也要在平时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作者:掌明工作单位: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第三篇

1旧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原来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由一个指导老师来指导,所有的班级用很单一的几个题目,许多学生的设计方案有雷同现象。设计只是完成设计报告,最好完成电路仿真图,并不制作实物,这种模式不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设计本身的意义体现得很肤浅。

2实施新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目标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工程训练,特别是技能的培养,对于培养工程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门课程要实施如下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掌握电子线路的实验、设计方法。即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和性能参数,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类似电路的的性能,并通过组装调试等实践活动,使电路达到性能指标[1]。(2)为后继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毕业设计是系统的工程设计实践,而课程设计的着眼点是让学生开始从理论学习的轨道上逐渐引向实际应用,从已学过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的方法逐步掌握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了解科学实验的程序和实施方法。

3自由选择题目、组员

由于课程设计的题目灵活度较大,也具有一定深度,所以一般每个教师只会精通两到三个设计题目,而学生就只能在这几个题目中选择。每个教师掌握两个题目,那么所有教师加在一起就一共有十几个题目。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打破班级的概念,采用导师辅导的方式。所有教师的所有题目均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可自由选择,选择题目的同时也就选择了导师。对某个题目特别感兴趣,可以直接选择该题目。或者特别喜欢某个教师,也可以为了追随那个教师而选择他的题目。此外,五个学生为一组,分组时也打破班级的概念,学生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所以学生不仅可以选择题目、教师,也可以选择组员,自主选择性很强。

4设置合适的设计题目

选择合适的题目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关键。设计题目要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而大多题目取材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中,而且具备应有的实验条件。据此,可为学生提供多个课程设计题目[2],如表1:5制定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新要求根据提供的设计题目,通过所学知识来制作电子原理图及电子产品。整个设计过程分为以下九个部分[3]:(1)电路设计结构框图。(2)电路原理图。(3)检查电路设计的正确性。(4)电路PCB图。(5)设计报告。(6)电路制作。(7)正确性调试。(8)记录结果。(9)总结优点和不足,设计心得体会。

6制定具体的考核依据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功能要求、电路设计方法、设计方案论证、电路工作原理分析等方面得到训练,并掌握电路的安装、测量和调试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此,可以制定一套考核指标,从如下几方面进行:(1)功能及性能指标(40%)。(2)电路布局及安装焊接工艺(20%)。(3)设计报告的撰写(40%)。验收时间2到3天,老师根据学生设计全过程的表现,验收情况以及设计报告书写给出综合成绩(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7结束语

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篇10

2010年起,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专业标准进行培养,国家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从事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既要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该课程涉及铁路工程与运输组织学两门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侧重于技能训练,要求加强课程的实验与实践环节。《站场课程设计》正是继《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之后的实践性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站场与枢纽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的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换。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课程设计环节教学的改革,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站场的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掌握站场规划与设计的新技术、新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站场课程设计》已经形成了双线、单线枢纽区段站设计的不同情景设置。区段站课程设计的教学基本要求是:(1)根据给定的资料,选定站型,确定主要设备的位置;(2)计算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机走线及中间站台等设备的数量;(3)设计车站两端咽喉,绘制非比例尺详图;(4)计算坐标,推算到发线、调车线有效长;(5)绘制1∶1000比例尺详图;(6)计算车站通过能力(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以上课程设计内容的覆盖面较广,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发现仍存在如下问题。1.对铁路运输组织的作业流程掌握不全面。车站咽喉设计是车站设计的关键,由于对车站的主要作业流程没有深入理解,造成车站咽喉设计中存在较多的不足,对平行进路的设置不够合理、灵活。2.对铁路站场设计规范和标准的理解不深。铁路站场与枢纽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是站场设计的主要依据,部分同学由于没有深入理解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确定的方法,缺乏对相关标准说明的深入解读,导致站场设计坐标计算以及车站能力计算时,相关参数的选用不准确,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3.对现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不了解。长期以来,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都是学生在计算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运用CAD画出设计方案图。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已广泛运用到铁路勘测设计部门的站场设计工作中,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可用于普速、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各种速度目标值铁路站场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铁路站场规划及设计的内涵及方法,掌握该学科的最新技术规范以及专业技能,快速适应今后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需要基于CASD系统对站场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快速解决站场设计难点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方位地提升教学质量。4.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理论课程的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同步。由于《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与《站场课程设计》安排在同一学期同时开始,因为没有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无法进行课程设计,因此,通常是把前6周的站场课程设计的课时安排上理论课,随后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再布置区段站的课程设计。同时,课程设计的教学安排一周2学时,不具有连贯性,理论课程经常会占用课程设计的时间,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效果。5.成绩评定的手段和方法单一。长期以来,站场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提交的设计报告和图纸。这种以“终稿”来确定成绩的做法,使得学生不知道课程设计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而区段站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车站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有必要通过讲评与交流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设计水平。

三、《站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

1.增加本专业知识的扩展以及课程的实验内容。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道部修编和新颁布了《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铁路200km/h既有线技术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及课程设计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通过教师在课外查阅大量的资料,将当前轨道交通站场设计的新情况和新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扩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结构。增加高铁车站行车组织和相关动力学知识的扩展,扩充了车站各类作业车的运行径路和作业流程,以及车辆行驶轨迹等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技术标准的确定原因。为了配合站场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在学习完铁路站场技术条件后,布置中间站设计的实验,重点训练学生中间站平面设计的过程,车站设计各环节应该考虑的重点,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设计的重点与难点,使其牢固地掌握车站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期的区段站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2.调整《站场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改变一直以来理论课程与课程设计同步开始的做法,将《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的理论课程教学安排在前,同时将《站场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2周的时间里进行,利用连续的2周时间来集中完成区段站的设计任务。调整后的安排使得理论课程和课程设计能很好地进行衔接,在有了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同时课程设计的时间具有连贯性,便于学生集中时间与精力完成课程设计的相关任务,避免了部分计算和设计等工作的重复,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期内较好地掌握区段站设计的各个环节。时间集中,便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指导,及时发现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解决,提高教学效果。区段站课程设计最好能在理论课结束后的小学期内进行,让学生在掌握了理论基础后开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小学期内其他实践环节的安排,目前区段站课程设计是安排在理论课程学习后一年进行的。因此,这需要精心安排理论课程和课程设计的教学计划,在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课程实验和大作业,进行铁路中间站的设计和编组站初步设计,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为后期的区段站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在课程设计开始前,让学生提前复习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

3.传统设计方法与CAS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结合。CASD(开思得)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是基于AutoCAD和Access数据库,采用面向对象的Objec-tARX、VC等开发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的。该系统适用性强,可适用于普速、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可满足站场专业在预可研、可研、初步设计及施工图等设计阶段的设计工作,可用于进行复杂枢纽及各种站型车站的新建及改建设计工作。该系统将车站看成股道的集合,而股道是由线路、各种类型的道岔、信号机和车挡等实体组成的集合,即将这些实体赋予相应的专业设计信息及行为特征,对它们进行连接编辑等操作,就可以形成站场股道,最终可形成站场平面图。该系统分担了设计者站场设计过程中的大部分工作量,减少了站场设计强度,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目前铁路勘测设计部门在站场设计中已广泛采用。但是在软件的使用中发现学生过多地依靠辅助软件来完成设计,缺乏应有的思考。而区段站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全面、系统地掌握铁路车站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必须要勤于思考,反复计算、推敲与对比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而不能对设计理论和方法一知半解,仅仅是依靠CASD辅助设计软件来完成任务。影响铁路站场设计的相关因素诸多,站场平面布置的灵活性很大。为了既能使学生掌握铁路站场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把握设计方案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站场设计领域内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本次《站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区段站设备设施的选型,参数的确定,车站咽喉的设计方案比选,绘制出区段站平面布置的详图,相关设备设施坐标的计算,以及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然后通过CASD辅助设计软件来验证与优化,并输出相应的成果。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思考,同时又掌握了CAS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使用,能运用CASD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车站的设计。上述训练,增加了学生对区段站设计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使课程更加切合铁路站场与枢纽规划实际,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和先进性,以便快速适应今后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

4.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任务书和指导书。与《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相配合,按照“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综合培养”的原则,基于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软件,对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补充与完善,增加系统软件应用,以及设计方案对比分析的内容。同时,编制区段站课程设计指导书,该课程设计指导书在最新设计规范指导下,通过广泛征求学生和教师意见,对基于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的站场课程设计内容和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与补充完善,指导书的内容全面详细,可操作性强,确实起到指导实践教学的目的。逐步完善区段站课程设计题库。课程设计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站场课程设计课程已经形成了双线、单线枢纽区段站的不同情景设置,为了进一步避免抄袭现象,可以逐步完善区段站课程设计题库,确保基础数据不重复,使学生能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与探讨。

5.改进课程设计考核办法。课程设计的考核采用设计过程考核与设计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设计过程部分成绩的比重为30%,设计结果考核成绩的比重为70%。设计结果的考核主要考核设计内容的完整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计算过程的准确性、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文本的规范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除了要求学生在设计报告说明书的最后做课程设计的总结与体会说明外,课程设计还应专门安排成果展示环节,从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中筛选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在课堂上进行设计成果展示,为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其他学生对其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最后进行任课老师的讲评,学生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也计入到最终的设计结果考核成绩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较深刻地体会到课程设计的难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理清设计思路,掌握设计的一般方法,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