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3:54

课程思政总结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入方法;矿床学

矿床学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矿床在地壳中形成条件、形成原因、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等,这门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学生由基础地质工作能力向找矿工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桥梁。矿床学的理论性很强且知识点众多,因此在矿床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难度也比较大,本文作者与专业课老师合作,结合实际探讨矿床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方法。

1加强教师合作,落实全面育人

在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下,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往往很难结合。大学对于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专业课程教师在本学科内虽然非常突出,但对于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了解往往不足;而大学中的思政课程教师由于授课的学生所属专业非常分散,往往也忽略了这些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对于思想政治教学的促进意义。这就造成了教学效果的片面化,无法完成全面育人的要求。在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方法上专业老师虽然很懂专业,但是对于思政内容把握的往往不够准确且不够深刻。因此专业教师在思政内容融入上必须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紧密合作,在矿床学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上,课程负责人先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将矿床学划分为11个教学内容部分,针对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专业课程负责人首先拿出一个课程思政内容的预案,然后与思政老师对预案中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讨论。思政教师在逐章梳理内容的同时,协助课程负责人总结出该课程课程思政内容的主线导向,并对课程思政内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事实证明这样多学科合作选择的课程思政内容既突出了全面育人的主题思想,在课程教学中也不会显得突兀,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课程思政内容的实用性。

2专业课为导向,设计实践路径

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实践路径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实践路径合适,课程思政内容会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如果实践路径不合适,学生不但会对课程思政内容产生排斥,更会耽误本就有限的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在矿床学教学活动中,思政与专业教师团队最终选择从教师的实习和工作经历、功勋矿床的矿床案例和著名地质学家的感人事迹三方面为路径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比如在矽卡岩矿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环节中,教学团队决定借助在罗布泊雅满苏铁矿调查中的工作实际,在教育学生发扬地质人艰苦朴素敢于拼搏的精神外,在利用野外钻孔真实的荧光照片引导学生体会野外工作中苦中有乐,建立乐观开朗的工作态度。在比如在介绍铀矿床的过程中,通过两弹一星工程背后地质人默默奉献的故事引出铀矿床的重要性,在案例分析教学工程中以相山铀矿田的地质地形图的分析为切入,讲述老一辈地质人为了中国核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再结合新疆铀矿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仍然是专业课教师,不管思政课教师设计的课程思政内容怎样合适,都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将其合理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因此对于课程思政内容,专业课教师不能单单是记住和会用,更要对于这些课程思政内容认真学习和体会,不但能讲得出,更要讲得好,让学生记得住。

3结合思政课程,开展课外实践

如果课程思政单单是专业课在做,或者只是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的效果很难发挥到最佳。在矿床学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学团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团队展开了深入探讨。根据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教学团队认为光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学还不足够,教学团队结合矿床学的教学内容,在同一学期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入了专业背景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作业。这也是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逆向的专业融入思政的一次有益尝试。教学实践证明,具有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课程让学生更易接受,教学效果更好。

4仍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针对矿床学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进行了很多尝试,也获得了很多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课程思政内容的时效性问题,专业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的,这就意味着课程思政内容也需要随着专业课程内容的改变而改变,这中间有的课程思政内容可以继续沿用,有的内容必须更新,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都必须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次,课程思政内容的教授对于教师的知识认知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讲好这部分内容,专业课程教师需要认真备课,特别是针对课程思政内容部分需要多看很多内容,同时需要熟练掌握教授内容,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内容平顺,让课程思政内容入脑入心。

5结论

总之,在矿床学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需要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教师互相合作,对思政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总结,寻找合适的课程思政切入路径,这样才能让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合力,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1):108-110.

[2]蒙丽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做“三全育人”践行者[J].智库时代,2020(03):154-155.

[3]沈齐英,居瑞军,王腾,张志红,管洁,晁建平,彭效明,郭晓燕.“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教学中课程融思政的改革与实践[J/OL].当代化工研究,2019(17):79-81.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几乎涵盖了全校所有专业,具有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参与学生多等特点,兼具工具性和人文属性,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课程。

1围绕课程核心素养搭建思政框架

立足“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按照“公民—社会—国家”为内在的逻辑主线,将教材筛选、整合为“文化底蕴”、“职场发展”、“社会参与”、“国际视野”四大模块,围绕着课程核心素养搭建了本课程的思政框架,具体内容见下表1。

2教学模式与路径

2.1确立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单元主题,确定单元的思政目标和思政融入点。对标新课标中关于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标准,确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参照系,建立课程思政目标、模块思政目标和单元思政目标三个层级的目标。

2.2开发内容

以思政目标为指引,开发思政教学资源。依据研发主题和思政目标,选择合适的思政融入点,深度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开发教学内容。依托“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蓝墨云”等在线教育平台与主题相关的音视频材料供学生课前预习,形成对课程内容的初步了解和认知。以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为依托,寻找符合单元思政主题的语言学习素材,通过问题导入,开展有效的交互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合作教学。

2.3任务驱动

构建一系列层次丰富的任务活动,将英语学习置身于真实且有意义的交流中,实现语言学习与价值塑造的统一。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确保任务设置融语言功能、思想内容、价值塑造于一体。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例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主题辩论、项目研究等,将学生置于一个个真实的语言场景中。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任务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习得了语言知识,提升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在显性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设计中完成了隐性的思想深度的提升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2.4总结升华

在每一个任务完成的节点,教师要适当的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思想认识进行总结和升华,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任务的目的和方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口语表达的逻辑性,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升华了课程的思政内涵。以“目标→素材→任务→升华”为课程实施主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3考核方式及反思

公共英语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为增强课程思政建设,设置练习及考试题型时,适当增加主观题,在考察学生知识习得和能力养成之外,增加了思政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努力程度及进步程度,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考评。同时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增强了文化自信,是否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从而多维度、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课程组成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研和反思,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培训和竞赛,积累经验,不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4结语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考核机制仍然不完善,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缺乏一个标准统一、可量化、可实施的考核机制,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不能被清楚地量化,学生通过学习后在思想素质上的提升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一个具体的可观测的结果。需要学校在政策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对教师和学生课程思政水平的长期考核量化机制。今后在完善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素养以及完善课程思政考核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丁凤,王蕴峰等.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思政———以“交际英语”课程为例[J].中国外语,2021(02):92-95.

2李秀英,寇金南.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明德”与“思辨”———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为例[J].中国外语,2021(02):41-45.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思政;高等院校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分析化学是青海大学化工、新能源、环境、制药、农牧等工农科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平台课,本课程是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因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后续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打基础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今后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分析化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设计分析方案。目前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教学过程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品格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虽然分析化学课程是一门理工类的基础课程,但是有必要在授课中引入思政的内容以提升学生所学课程中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同学们更好的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好的基础,因此对分析化学中巧妙的引入思政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1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思想建设目标

思政育人的目标,对于分析化学这门理工科性质的课程而言,“课程思政”重在深度挖潜课程的育人元素,不能因为“课程思政”而去专业化、去知识化,实现分析化学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充分挖掘分析化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结构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点较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这些知识点完整充分的讲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之上需要仔细梳理分析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1]。通过在分析化学中引入思政教育希望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授课首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远大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其次,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本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人文精神;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梳理。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作为一门理科性质的课程,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2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和举措

2.1授课要点。通过分析化学这门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需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去处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生动有趣的思政知识内容,使学生从理论上和思想上对本门课有一个更好的掌握。2.2思政映射与融入点。(1)充分搜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育人案例。如将分析化学的知识与美丽中国相结合,将分析化学发展进程、实验仪器国内外差别,同改革开放40周年变化,同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努力拼搏精神相结合,将分析数据的严谨真实可靠,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相结合,将分析化学中所用知识同地方及我校实际需求相结合,如基于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讲解分析化学知识与三江源生态保护、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可以从分析化学学习中培养环保意识,提升科学素养;(2)认真梳理教材内容,注重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形成体系。关注国内外形势,将分析化学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关注分析化学发展前沿与巩固专业思想、加强学科和专业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教育,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良风气,引导青年学生成才成人;(3)作为老师要言传身教、守住自己的底线、明辨是非,在思想上要按照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立德树人,要引导学生发展思辨能力,用正确的思想引导青年学生成才成人[3];2.3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授课方式,多角度的结合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方法,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育人内容贯穿到课堂中。2.4预期教学效果。使学生正确掌握有关分析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灌输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正确的人生观。

3分析化学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

3.1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说教。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说教。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撰写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课件,课程教学实施教案;3.2按照思政目标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上,除了涉及到的课程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外,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引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系统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如开展“课程思政”案例收集活动,学生课堂讨论环节等,优化教学大纲;3.3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线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课堂讨论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能更好的掌握,提供案例资料;3.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在课程考核和评价过程中,要根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适当地加入思政内容,例如学术道德、法律法规意识等与专业从业人员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表现出来的思政素养,给予一定比例的平时考核成绩,体现思政特色的学生作业;3.5教学经验总结,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经验总结,一方面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着力总结研究如何建设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如何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遇到的问题,不断优化提高我校分析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4]。

4将思政教育引入分析化学课程的预期效果

通过将“课程思政”引入分析化学课程中,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同学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知识,同时可以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多重功能。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可在青海大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制药工程、环境生态等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教学中应用,并向其他专业课程推广[5]。

5结语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也是当代加强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和德育教育必经之路,更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使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姚继平,刘传银.《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及思政教育的合理融入[J].广东化工,2019,46:198-199.

[2]陈怀侠,王升富,张修华,等.现代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8,33(12):8-11.

[3]惠阳,孙振范,陈文豪.提高分析化学课堂吸引力的教学策略[J].化学教育,2018,39:17-21.

[4]曾思钰.创设情境法在分析化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9,46:214-215.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现代物流管理基础》

1课程思政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要构建所有课程组成的育人体系。课程思政就是与授课的文化背景相联系,把课程置于时代大势、行业发展、学校特色与背景中根据课程特点渗透思政教育。

2《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1课程特点

《现代物流管理基础》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物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功能及环节、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物流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库存管理、包装、装卸搬运等实务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2.2课程思政目标

《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以物流行业认知作为课程设置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物流及相关理论,掌握物流七大功能要素和两种典型物流,在此思路下,课程以贴近物流业务的案例背景为情境,实际物流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线,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来安排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物流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与人沟通的素质。

2.3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进行设计,按照物流管理工作涉及的主要岗位来提炼典型的工作能力,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导向。课程设置4个学习模块,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不同物流岗位的主要工作流程作为教学实训流程,将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分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教学过程中利用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将优秀案例引入教学体系中,讲练结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入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案例、道理、故事和人物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练习等方式掌握专业知识,从而实现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2.4《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本文以模块三中物料需求计划编制为例。本次课的能力目标:(1)能够编制主生产计划;(2)能够绘制BOM结构图;(3)能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知识目标:(1)了解MRP主要内容;(2)理解MPS、BOM以及MRP的编制思路和方法。素质(思政)目标:(1)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2)养成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的习惯;(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本次课以信息化为载体,通过视频、PPT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步骤通过引入视频(企业接收订单)→步骤1:认识MRP→步骤2:练一练→步骤3:任务实施→步骤4:总结→步骤5:课后拓展等5个步骤进行。第一环节:课程引入环节。教师播放视频,视频内容是关于企业接收订单的过程,视频中提出新的词语MRP,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观看视频并记录关键词语。第二环节:步骤1认识MRP环节。教师首先根据视频内容,提出问题1什么?是MRP?学生回顾视频内容讨论对MRP的认知,接着教师播放视频(晚餐计划),学生根据晚餐计划视频再次讨论对MRP的认识和理解,教师根据视频内容讲解晚餐安排计划(MPS);确定晚餐采购什么,采购多少?(产品结构);查找库存合和具体的晚餐安排(MRP),学生在此过程中结合视频和PPT回答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2(MRP原理),教师结合晚餐计划中引入的词语,用幻灯片一一展示MPS、BOM和MRP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流程图展现其逻辑关系,学生在此过程中巩固对MPS、BOM和MRP的认知。第三环节:步骤2练一练环节。该环节通过三个练习完成。首先教师要求每组选一副眼镜,绘制其BOM结构图,此为练习1绘制BOM结构图。学生按小组绘制自己的眼镜BOM结构图,教师通过指导,讲解BOM结构图中的上下层关系、数量关系,LT和数量的表示方法。然后通过练习2读懂BOM结构图要求分组根据一个产品的结构图,分析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层级和数量关系。最后通过练习3制定物料需求计划要求学生根据产品的结构图和生产计划,填写所有零部件的物料需求计划。第四环节:步骤3任务实施环节。教师圣泰家具厂订购餐桌项目内容,要求学生分组以圣泰家具厂的生产部门的名义,合理安排物料需求计划。学生按组进行项目分解,找到任务中关于餐桌生产的MPS信息,完成任务1编制主生产计划。教师指导学生继续根据项目中的信息获取关于餐桌BOM结构的信息,完成任务2绘制BOM结构图。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任务1和任务2的内容填写物料需求计划,学生根据任务1和任务2完成信息填制0层餐桌的具体生产时间和数量,按照层级填写桌面和桌腿的具体时间和数量,分组汇报,讨论完成任务3编制物料需求计划。第五个环节总结。学生分组分享项目完成中的问题和感受,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项目完成情况总结学习的内容和MRP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点。最后,课后拓展。教师通过学习通布置课后拓展任务(拓展1MRP的优越性,拓展2MRP的缺陷和拓展3MRP的发展),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和完成的项目内容总结MRP的优缺点,通过网络查找MRP的发展进程,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并提交。90分钟的课程,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掌握BOM结构的绘制,MRP的编制,理解生产企业MRP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在团队合作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3总结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立足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开发多样性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课堂、多媒体课件、课程标准、教学案例等;另外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和当地的顺丰速递、京东物流、太仓港等协作单位合作,实现现场实训场所教学,力争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教学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文娟.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策略研究———以“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9,(04).

[2]任博敬.思政教学融入《铁路物流概论》课程探索[J].湖北农机化,2020,(01).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一流专业;课程思政;机制建设;电气类

“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设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不同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承担其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结合,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效结合。2019年10月,教育部为促进建设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一流本科课程,结合实例精炼出《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需将思政教育内容于教学组织时充分展现[1]。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进一步为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执行依据[2]。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以来,各高校将一流本科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通知中要求各申报专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明确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一流专业建设验收的必须条件[3-6]。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在高校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宏观层面和不同课程类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微观层面,而对于如何“结合一流专业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中观层面还鲜有报道。特别是在一流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工科院系该如何落实《纲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结合,全面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缺乏系统深入研究[7-9]。2020年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因而开展“电气类一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我院依照《纲要》对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系统要求,结合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要求和学院实际情况,构建一套涵盖“课程、师资、管理、保障”的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机制体系,可为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参考,并可推广到全国其他高校工科专业,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贡献力量。

1专业认证标准下电气类课程思政实施标准探索

专业认证是一流专业的主要建设内容,而通过工程教育专业是一流专业验收的必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在“课程体系”项中明确要求[10]:专业课程体系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电气类一流专业建设必须依据专业认证标准建立课程思政实施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电气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根据《纲要》要求和《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有关课程思政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修订电气类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项中,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总目标;在“毕业要求”项中,强调学生应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体系”项中,要求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电气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2电气类教学大纲修订

根据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现行的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完成了新版修订,将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方案紧密联系了起来。需要对电气类思政课程内容里的价值和内涵进行总结深挖,为进一步提升课程的覆盖面、专业性以及人文关怀提供基础。针对电气类课程内容,可以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角度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综合性,加强课程内容与时代背景、社会热点、民生大事的关联。针对时代倡导的工匠精神、使命担当以及科技创新意识,要在电气类课程中着重突出强化,引导当代大学生紧跟国家需求,在新时代中实现个人价值。针对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部分,要倡导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多实践、多调研,在实践中教学,在实践中成长。针对电气类课程体系中的创新创业部分,为了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以及技能得到提升,要结合具体实践案例进行剖析、讲解,让学生在他人的实践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针对电气类课程体系中的社会实践部分,要让学生牢记“劳动光荣”的理念,养成扎根实践、服务特需意识,在实践中锤炼自我,在劳动中提升个人信念和品质。

1.3电气类课程教学实施标准

在课程组织以及教学实施中,把电气类思政课程教与学纳入课程规划、大纲标准以及内容评估体系中,并作为重要评估项目。具体的实施标准需要紧密结合目标、大纲内容以及教材,并按照标准要求对有关内容进行优化和修订。将教学实施标准在课程教学、会议研讨、实践训练等场景中实际落地,积极推进。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领域,选取主要课程进行分析。在具体的电气类专业课程中提炼出核心的内容和思想,紧密结合时政热点、科研动态,呈现出条理清晰、分门别类的“新型”思政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针对学生群体进行适度创新。在意识形态方面,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在不同模块和内容中积极引用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和内容,使学生形成高效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电气类课程中,要着重突出工程实践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科技实践等方面得到成长和关注,将个人使命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电气类一流专业的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机制构建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电气类一流专业建设要实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必须建立相应的电气类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机制,特别是电气类专业课程所对应的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2.1明确电气类课程思政的教学特点与评价原则

思政内容与电气类专业的融合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展现了教学模式与空间上的融合性宽度与深度,其课程体系丰富多彩,包含了理论课、实验课以及实践课,让学生的学科内容更加具有多样性。因客观世界中复杂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这就对电气类专业与思政课程内容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强调实践出真知,熟知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立与统一、复杂与简单等辩证逻辑,锻炼思维的深度,强调吃苦耐劳、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等良好的个人品行。根据电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特点,电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与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所遵循的原则也必然有所不同。

2.2建立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标准

在发现思政课程在教学内容以及形式上与电气类专业课程的差异性的同时,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追求教学元素的同一性与兼容性,将两者融会贯通,让课程内容更丰富更易理解。根据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情景是否真实、教学考核是否细致这五大类基本要素制定理工科的思政教学评价准则使教学评价更简洁,更易于把握课程的侧重点,即思政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即上述五大类基本要素是否全面详尽,是否实施到位。上述要求需一一对应至理工课程中的思政教学。

2.3评价结果应用

把教师参与电气类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奖励机制中,强调思政内容的重要性,推动电气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提升课程建设优秀成果的影响力。

3提升电气类一流专业任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机制研究

建立电气类思政课程开发与教学团队的与时俱进意识和专业性能力提升机制,促进电气类思政课程执教老师形成新的育人理念,将“育人为本”牢记心中、落到实处。准确定位育人方向,精准强化教学能力,坚持将电气类思政课程的建设理念以及要求真抓实干、稳定执行。主要包括:

3.1以“四新”要求为核心,探索提升电气类“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关键

电气类“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常学常新。教师是推动电气类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教师要上好电气类专业的思政课,必须涵盖新内容、新成果、新方法和新见解。具体可解读为:浸润电气类专业新内容,基于电气类课程思政的教学背景,注重知识点的时代性、价值性,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将最新的时论体现在教学的备课内容中;紧跟研究新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最新电气类研究成果,使学生不仅仅牢记理论知识,还可以第一时间将专业(课程)的特色以及目前研究的热点、前沿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互相促进;巧用教育新方法,教师能够结合时论要求,利用教学方法将新知识融入电气类课程教学内容中,充分将有关电气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先进性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展示出来;完善教师新见解,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真知灼见体现到电气类教学内容中,以发展的学者眼光教育下一代,身体力行,和学生一起探讨电气类理论前沿成果,将课堂“新”起来、“活”起来,让学生走出“压抑”“死板”的课堂。

3.2建立教师的电气类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机制

提升教师的电气类思政课程教学能力,优化电气类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分享体系,针对不同高等院校的电气类思政课程体系交流平台,可以进行不同区域、不同学科间的适当频次的交流。首先,针对优秀电气类案例,在案例分享后,参会人员进行现场研讨拆解,并选取可行性高的方案,进行总结教授,在全类型的高等院校之间传播共享。其次,适当利用现代的高校信息传播工具,有效组织有关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课程的专题研讨学习。最后,统筹考虑电气类教研室、教研团队、课程开发小组等基层组织的工作特点,高校协同推进不同组织的经验传授和总结,搭建起高效可行的电气类课程开发、教授、传播体系。

4结语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挖掘和实践

一、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二)课程思政的本质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

(三)国家对立德树人的重视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第一个重点任务。由此可见,党中央对高校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精神指引。

二、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首先要区分课程思政概念和课程思政元素。思政概念是笼统的,思政元素是具体内容。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可以通过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具体事例来体现,对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是思政元素,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图强、大义凛然等民族精神,体现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湖北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精神,体现一些哲学思维、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的也都是思政元素。所以,思政元素无处不在,思政元素不难挖掘,教师要根据自己授课内容选择适合的思政内容,融合在知识传授中。

三、对课程思政的设计

无论是基础课、专业课还是实训课,都可以融入思政内容。通过研究教学内容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德育的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课程思政可以在课前、课中实施,也可以在课末实施,或者课前、课中、课末都实施,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例如,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比较难学的课程,但是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当同学们想知道这门课程是否难学时,教师的回答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如果教师的回答是这门课程不容易学,有些学生就会知难而退;相反,当教师告诉学生这门课并不难,无论基础如何,只要想学好,就一定能办到,有些学生就会对学好这门课程充满信心。从而可见,思政的教育在于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领。正能量的回答,不仅能够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和决心,让梦想起航。

四、对课程思政的实践

(一)理论课

下面就以通信原理课程中通信系统模型这部分授课内容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内容的实践。首先明确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之后进行课程内容和育人内容的设计。通信系统模型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比较模拟通信系统模型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的区别和联系,分析通信系统模型各部分的作用。通信系统模型的育人目标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要心怀理想信念,不断进步、获取成功,将实现“个人梦”与实现“中国梦”结合在一起。1.课前:课程思政引入思政内容可以融合在引入案例里,也可以结合在知识讲解中。不同的课程内容要融合相适宜的思政内容。而且思政内容和理论知识的融合如糖溶于水一样,会使所讲内容更有“味道”,学生更易于接受。在讲通信系统模型前,师生一起总结从通过驿站、飞鸽传书、电报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到利用语音通话、视频通话进行通信,1G到5G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是通信发展史上一个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案例是一个很好的思政案例。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收官之星发射成功,作为功能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施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先有源后无源,先区域后全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北斗的发展经历了三代:中国北斗一号系统1994年刚刚立项,试验系统2000年年底建成,向中国提供服务。北斗二号系统2007年至2012年建成,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北斗三号系统2017年至2020年建成,向全球提供服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的成功不是几人可以单枪匹马干出来的,也不是一簇而就的。而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干出来的,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自北斗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有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北斗系统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以上案例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国家自豪感,要向无数科技工作者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责任。2.课中:课程思政贯穿授课内容通信系统模型分为简单通信系统模型、模拟通信系统模型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三种,如下图1、图2和图3所示。图1简单通信系统模型学生在分析三个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基于模型组成来考虑。从图1可见,通信系统由五部分组成,即:信源、发送设备、信道和噪声源、接收设备、信宿。图2和图3模型与图1模型相比,同样具有图1中的信源、信道和噪声源、信宿3部分,不同的就是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数字通信系统与模拟通信系统在模型结构上有很大区别,但是本质上都可以和简单通信系统模型的各部分相对应。以上部分蕴含的思政内容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自北斗工程启动以来,全国范围内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这么庞大的科研队伍,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那就是北斗的成功发射。数字通信系统和模拟通信系统的根本区别是信道中传输的信号不同。模拟通信系统传输模拟信号,数字通信系统传输数字信号。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区别通过图4、图5直观可见。从而,进一步对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优缺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两个系统的发展有正确认识。通过分析可知,数字通信的主要优点之一是抗干扰能力强,没有噪声积累等,模拟通信的主要缺点是抗干扰能力较弱,当噪声叠加于信号之上,在接收端很难将信号和噪声分离。数字通信系统的出现和发展是基于模拟通信系统的缺点,这在通信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使通信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同时,也要让同学们认识到,数字通信系统的出现并不是摒弃模拟通信系统,两个系统各有优缺点。从而在此可以将北斗三号发射成功是基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的成功发射。在分析数字通信系统模型时,要启发学生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是近距离传输,在模型中可以没有数字调制器和数字解调器;如果要求可靠性不高,可以没有信道编码器和信道译码器;如果传输信号没有保密要求,就不需要加密器和解密器;如果信源发出的信号是数字信号,不需要A/D和D/A变换。所以这里可以贯穿哲学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启发学生们思考必须要清楚的问题有:用哪些方法可以将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每种转换方法有什么特点;数字信号传输时码型是否需要变换,用什么方法变换;数字信号采用几进制传输,二进制传输和多进制传输有什么不同?在传输系统中每隔多远要加一个再生中继器;数字信号用什么方法加密;数字信号是否必须经过调制后才能进行传输;如何衡量数字信号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所有的这些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清楚,要学习哪些知识才能了解数字通信系统。在这里可以贯穿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任一个环节出错或者性能不佳,都会影响整体传输性能。3.课末:课程思政总结反思在总结阶段,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让学生以分组的方式总结本次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感悟;然后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思政内容的感悟。在总结通信系统模型这部分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北斗三号的成功,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引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担当时代重任,练就过硬本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评价阶段,引导学生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要具有钻研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另外,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写上适当的评语,也会使学生有所感触。正确的引导犹如灯塔,使学生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教师职责。

(二)实验课

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意识、探究精神、工匠精神。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用理论指导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做完试验就好。比如做抽样定理实验时,要求同学们先画出频谱图,再分别观察抽样频率和信号最低频率之间三种情况下fs>2fL、fs=2fL、fs<2fL的频谱,从而得出结论。当一个问题所有情况都分析后,就不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情况。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实训室上课,上课地点的卫生状况学生还是要打扫干净,劳动精神、服务意识、团队合作都是必不可缺少的。思政内容和授课内容融合在一起,杜绝了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用大而空思想灌输的问题,把思想融合在具体的内容中,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五、对课程思政的思考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汽车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汽车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1汽车市场营销学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

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汽车市场营销”沿用了现有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框架,市场营销学的主要思想源于西方社会,受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影响较大。因此,在讲授汽车市场营销学的过程中,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1]。

1.2汽车行业需要德才兼备的汽车营销人才

纵观汽车产业,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中国汽车市场从2 000年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已分别为1 367万辆和1 364万辆,就新车产销而言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 901.5万辆和2 887.9万辆的历史峰值。之后,汽车产销量呈现出小幅下滑的趋势,2019年,产销量分别为2 572.1万辆和2 576.9万辆。这表明,我国的汽车产业已从成长期逐步迈入成熟期,市场增速放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受功利主义思想左右,利用“营销技巧”抢占市场份额,做出错误的营销决策。然而消费者心智日趋成熟,购买行为日益理性,而且,随着全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扩散和传播越来越快,企业指望通过虚假营销、低俗营销等不道德的营销手段抢占市场必将自食恶果,永远地失去消费者。因而,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汽车行业同样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营销人才[2]。

2“汽车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的结合点设计

课程内容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梳理“汽车市场营销”理论框架,设计了“汽车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并设定了相应的价值引领目标,如表1所示。

3“汽车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示例

在“汽车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营销理论知识讲解、课程思政元素植入、内容验收与课后总结等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汽车营销理论知识,并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下文将以“汽车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知识点为例,简述教学设计过程。

3.1汽车营销理论知识讲解

营销观念反映的是一个组织对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权衡,它指导着企业的营销行为。市场营销观念可分为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生产观念以生产为主、产品观念以产品为主、推销观念以推销为主,三者通常被称为传统市场营销观念。营销观念的出现,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经营哲学的开始[3]。营销观念首次提出,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应是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营销活动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标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失业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营销观念应运而生。社会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保护、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社会营销观念要求企业的营销决策和营销活动必须统筹兼顾三方的利益,即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4]。诚如所指出的:“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3.2课程思政元素植入

营销观念的发展这个知识点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社会营销观念,在营销工作中秉持爱国、敬业、诚信的基本价值准则,兼顾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社会福利三方利益。同时,努力做到友善,友善即与人为善,要求人们善待亲友、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等等。作为营销从业者,理应“友善”对待顾客。假使营销人员凭借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操守、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的态度与顾客建立了“友善关系”,“关系营销”的状态无疑已经实现了。而“关系营销”恰恰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一种。

3.3内容验收与课后总结

授课完成之后,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可以布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结合营销观念的知识,谈谈未来如何从事汽车营销工作”。答案不是固定的,希望同学通过深度思考,在掌握汽车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未来能够在正确营销观念的指引下从事汽车营销相关工作。对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学生,需要从多方面查找原因,对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探索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更优的融合方式,逐步提升“汽车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5]。

参考文献:

[1]李峰,马靖忠,张嘉威,等.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中国市场,2019(33):78-79.

[2]范平平,徐望.高校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探究: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内江科技,2020,41(4):133-134.

[3]孟庆楠,郑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转化:价值、目标与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3):139-145.

[4]于桂花.“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5):27-29.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案例;计量经济学

课程思政是推进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改革需要针对不同课程内容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它的课程思政就需要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来进行。由于在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方法时,必须结合特定的题目或者案例,所以,有目的地选择既能讲清楚课程的知识点,又能履行思政教育使命的案例就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案例选择,还必须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

1案例由谁选择

1.1教师选择为主

任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负责人,不但承担着课程理论的讲授任务,更肩负着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进行思政教育的使命,而计量经济学课程几乎全部的内容都是基于案例来讲解的,思政要素的提炼也主要来源于这些案例,所以,教师理应对课程思政的案例负责,不但需要恰当地选择能够讲解课程理论和方法的案例,更要在理论和方法的讲解中融入一定思政教育目标。

1.2学生选择为辅

教师为主的案例选择并不是说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没有主动性的学习不能够实现预想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也参与其中,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被动的教育才会变成主动地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划定某些特定的范围,让学生参与一部分案例的选择。这个特定的范围,可以结合案例的组织设计来考虑。只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他们是可以找到合适的案例的,而在寻找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思政教育的目标就会逐步实现。但由学生进行案例选择的前提一定是教师有预先设定的思政教育框架,学生的工作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完成的,学生不能不受约束地任意发挥。

2案例如何组织

2.1总体组织原则

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所选择的每个案例是为课程特定的内容服务的,相对来说,各个案例之间缺少特定的联系,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以能够解释概念和学习方法为前提,这就使得课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相对完整,而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缺乏重视。课程学习中学生不会思考案例内容本身的意义,只会关注依托于案例之上的课程知识点或者需要掌握的理论方法是否得到了清晰的呈现。课程思政改革,就需要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不影响课程既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的前提下,让学生重视课程案例内容本身带来的思考。课程思政不需要也不应该改变课程既定的理论体系和教学重点,只是希望学生在完成课程知识学习的同时,在案例分析中得到教育和启发,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政案例的总体组织原则是不偏离课程原有的理论讲解体系,但在课程知识体系下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组织和设计。

2.2具体组织方式

在能够讲解清楚课程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方法理论的前提下,对思政案例的组织和选择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思政教育的目标设定主题,然后寻找相关案例;另一种是在根据不同章节内容讲解需要而选择案例时,有目的地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案例,然后将所有的案例的思政教育价值重新进行梳理,获得一个相对完善的课程思政案例教育体系。尽管两种方式最后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但显然后一种方式更容易实施,案例组织工作能够比较容易完成。

3案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基于课程知识的思政元素的提炼,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案例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要素,将它们系统性的提炼和总结就能够很好地完成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以案例来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就能够得以实现。结合以往的案例教学经验,总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可以考虑分层次、分目标地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使命,具体地讲,可以从案例中提炼如下一些方面的思政要素,进行课程思政建设。(1)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比如通过研究吸烟与肺癌发生的关系这样的案例,提醒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鼓励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对身边事的关注与思考。比如通过研究学校食堂饭菜销售数量与影响因素分析的案例,通过研究大学生消费支出与生源地、家庭收入、是否得奖学金等因素关系的案例,学会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得到有信服力的结论。(3)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认识。这样的案例非常多,比如居民消费支出变动的研究,地方教育支出与地区经济发展、地区人口数量、人均教育消费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中国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与国内旅游人数、各类型人口人均消费、铁路里程数的关系研究,我国各行业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等。这些案例用真实的数据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既能看到成绩,也能显示问题,对学生的教育和启示更有说服力。(4)对我国经济政策效果的科学评价。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不断地有具体的政策被推出,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测量,政策作用是否明显等,都可以借助计量经济学中具体案例来分析。比如关注中国储蓄和收入以及相关政策的关系,就可以了解相关政策的效果。(5)对专业知识和专业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本门课程选修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其中大量的案例与学生的专业学习领域相关联,比如我国进出口贸易问题、股票市场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等,都分别能与各自专业的学习相呼应,案例所揭示的变量间的关系能让学生对具体的专业知识有更切实的体会。而且,结合这部分内容可以将案例搜集的工作安排给学生,这也能培养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敏感性。(6)对国外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国外版本的居多,教材中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国外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使用这样的教材进行教学,自然就能够对国外的经济发展概况获得一部分数据上的认知,也能够将这些结论与我国类似问题的研究结论相对比,清楚认识两者的差异。(7)对科研精神的追寻。思政案例的选择除了需要考虑课程的知识点讲授所需之外,还可以考虑搜集一些故事类的案例进行讲解,以此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激励性,让学生对课程所属学科的发展多一些了解。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多次奖励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相关,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总结,指出这些成果的意义,同时教导学生要对未知问题具有严谨的探索精神,要对科学问题保持热情,要甘于寂寞,不怕困难和失败,要具有努力拼搏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这也应该成为学生以后做任何事情的一种行为准则。同时,结合课程的学科特征,鼓励学生求真务实,要以事实和数据说话,遇到问题不要想当然。

4案例思政的方案如何实践

好的方案还需要好的实践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工作需要借助案例教学来完成,思政案例的设计和选择方案明确后,接下来就必须寻找到有效的实践方式和实践途径。课堂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主要的实践方式,这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同时也需要学生层面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的讲解只有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才能体现为设定的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

4.1上机操作的实践

计量经济学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课程所有的理论知识都依赖与上机实践来完成,这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途径。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努力进行多种思考,这本身就是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了课程的理论方法的教学中,两者相辅相成。只要案例选择恰当,问题设计合理,学生的每一步工作除了包含对计量方法的实践之外,同时必然包含着对案例问题的理解、分析和思考。每一个案例的上机实践的完成都标志着学生对案例问题所蕴含的思政教育的接受,这种影响伴随着整个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

4.2学生案例搜集和分析的实践

上机实践操作多数情况下是学生对教学选定案例的上机和分析实践,虽然也是以亲身的操作来领会教学内容和体会案例的思政教育含义,但还是缺少了自己对问题的独特寻找和发现的体验,而在教师的要求下自行搜集案例,设定研究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思考,这种案例思政的方式将更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理论方法的同时增强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案例搜集和案例实践的方式相互配合,学生对案例的政教育意义体验将更为深刻。教师可以围绕前文设定的几种思政教育目标来布置任务,明确学生工作的方向,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4.3案例讨论的实践

通常数量分析类课程以习题演练和上机操作为主要教学实践方式,定性理论讲解居多的课程讨论课安排较多,但计量经济学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时,讨论课必不可少。这些讨论基本上针对课堂上讲授的案例、课后布置的作业案例、学生自行搜集的案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案例讨论,其设定的目的除了要增强学生对课程理论方法的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经济理论的认识以及由此衍生的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具有数据支持的结论更能够让学生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对案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的意义也更愿意主动接受。案例讨论可以安排专门的课时,也可以分散在方法讲授和作业讲评等各个环节,分散性的讨论和实践可能效果更好一些,因为它没有体现为刻意的说教,能够做到思政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自然融合,学生接受于潜移默化之中。

参考文献

[1]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4.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远程教育;课程思政;工科类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6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立足于教学工作,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对地方、高校、院系、教师各个层面,对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各类课程,对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具体的要求。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认为高校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工作有序开展,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动高校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深化思政工作改革,建立完善立德树人育人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2020年全国高教处长会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近几年,大量专家学者都开展了课程思政研究。胡洪彬[1]从课程思政的理论方面进行了总结,并且分析了从理论到制度建设的建议。王学俭等[2]对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进行梳理,并提出应对策略。李成伟[3]梳理国内学术界在课程思政领域取得的成果,分析了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就主要问题就行了剖析,并且针对未来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花丽等[4]就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三个具体的对策建议。张强等[5]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也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靳英丽等[6]从编写“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的教学设计以及构建教学改革质量评价体系等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设计。在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方面,轩红芹等[7]在学习资源建设、学习方式建构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远程教育思政课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周树桃[8]结合新疆广播电视大学的资源建设,就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梳理和思考,提出了网络“课程思政”实践路径。胡恒[9]在分析远程教育英语学科内涵、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网络的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王惠书[10]在分析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并以高等数学基础为例,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希望润物细无声地把学习过程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用于学生,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确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目标。汪丽红[11]分析了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须规避四个认识误区以及要把握四个维度。孔永红等[12]分析了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内容,并提出了开放教育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抓手,即:挖掘教材内容、渗透思政元素,设置课程思政栏目、关注思政热点,传播中国文化、显示文化自信。对于课程思政在远程教育教学中的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工科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更少。本文基于远程教育的特征,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主要采取“知识点+案例分析+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模式,提出了“一二三四五”教学设计,即“一个中心+两个教学目标+三项教学内容+四个教学方法与策略+五个教学环节与步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为中心,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设计三项教学内容,采用四个教学方法与策略,通过五个教学环节、步骤完成,具体见图1。

(一)一个中心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为中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两个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学习要求、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设置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设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确定的课程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主要有:使学生掌握安全管理知识、城市轨道交通通用安全技术;熟悉城市轨道交通危险源、职业危害与防护的相关知识,熟悉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救援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相关技能。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主要有: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严谨、团结协作、勇于承担的职业道德,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知法、懂法,认识到法律法规、标准制度的重要性,并掌握在工作中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三)三项教学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科)的必修课,该课程包括九章。根据学习目标,结合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需要,以教材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将该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安全管理基础、安全影响因素及事故分析、应急与消防、法律法规与安全风险管理。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一是围绕设置的四个模块确定教学内容,对基础知识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进行讲解,二是以工程案例、事故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三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融入的思政元素,主要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知法懂法用法等方面进行设计。各模块具体的教学内容见表1.1.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一方面,通过学习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成绩,感受“中国速度”;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大师”“专家”“工匠”的各类事迹,以图片、视频、数据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工匠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2.脚踏实地、勇于奉献和承担学习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救援故事、英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勇敢、承担、奉献的精神。并且让学生明确掌握应急救援相关基础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并应用于实践。3.爱岗敬业、严谨负责一方面,在城市轨道交通危险因素分析、事故分析和风险管理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使其明白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敬业负责、严谨细致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避免很多事故。另一方面,在安全管理职责和应急救援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事故中和事故后“人”的重要性,认真负责,才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财产。4.知法、懂法、用法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安全生产、城市轨道安全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对“法治”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5.团队协作、和谐友善一方面在事故救援、逃生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救援等任务。另一方面,在感受“大国工匠”“时代楷模”个人魅力的同时,认识到团队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重要性。第三方面,在进行事故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团结协作、和谐友善的重要性。6.认真学习、诚实信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在各个教学环节,如考勤、作业、考试等,都要引导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不弄虚作假。7.独立自主布置自学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四个教学方法与策略

采用线上为主、线下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讲授和自学法为主,各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仅仅独立使用,可以依据教学需要相互组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对比法,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认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对比不同的事故,分析人、车、路、环境、管理的不安全因素,明确各个环节、岗位在避免事故、低级事故危害的重要性;还有一方面在个人学习和小组汇报中,找出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二是案例法,一方面,介绍“英雄人物”“大国工匠”的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学习爱国、严谨负责等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和救援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从这些案例中明确掌握相关技能、团结协作等的重要性。三是任务驱动法和讨论法,分小组布置任务,查找各类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案例,包括行车、施工、设备安全、人员安全等,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分析事故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并形成事故分析报告。四是“线上参观教学法”,基于远程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比较难实现。可采取“线上参观教学法”,教师以直播或者做成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安全色与安全标志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在地铁中对各类标志进行现场讲授,使学生对这一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更扎实,对其应用、分类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五个教学环节与步骤

五个教学环节与步骤主要包括,一是课前预热,按照教学内容提前将学习内容、课件以及其他可以在国开学习平台进行提前学习的内容,以课程公告的形式告知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并可以带着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二是线上教学,线上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网上教学辅导的形式进行,重点讲授课程的知识要点、难点等,学生可以进行发帖提问,教师可以针对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以直播课的形式进行,可以基于腾讯课程等平台,以公开课、学术沙龙、示范课等形式进行讲解,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进行在线实时互动,并且可以生成回放,供学生反复观看。三是面授辅导,可以一个学期开展两到三次面授课,重点是对一些工程案例、事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机会。四是小组学习,小组学习也可以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可以在国开学习网建立教学讨论与交流区,教师将学生分组,布置小组任务,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小组作业;另一方面,可以在面授课进行小组学习,比如可以以事故案例分析讨论、汇报为主题进行小组学习。五是课后总结与分享,一方面教师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找到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还要布置形考作业,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学习资料、参考资料、影视作品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教学评价与反馈

为了全面了解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评价,最终目的是得到各方面的教学反馈,从而改进教学设计,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学生评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应当将“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当然在教学评价环节也不例外。一方面,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形式,针对远程教育学生,关于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教学效果进行调研,从学生的主观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评价。另一方面,结合远程教育形考作业,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到形考测试中,这样更加客观的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2.教师自我评价依据国家、教育部以及学校的课程思政的要求,设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自我评价量表,教师对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重点是通过自我评价,实现自我反思、自查问题,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3.教师互评组建专家团队,对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一方面是,通过评价,查找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使得教师得到更加具体的、全面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通过评价,选取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供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三总结与反思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思政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

一、引言

《纲要》出台之后,国内高职院校对协同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结合的模式与路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2]。《建筑工程计量计价》是我院建筑工程系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承载着培训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的重任。其重要性决定了课程的任务不仅局限于传授学生从事未来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注重家国情怀、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施意义

(一)宏观意义

1.有利于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专业课程是专业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思政教育是塑造价值提升能力的关键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巧妙地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融入知识传授里,使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更加潜移默化,使知识传授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2.有利于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育德与育才相辅相成,不可分割[4]。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丰富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爱国敬业,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微观意义

1.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设立的最为核心也是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如工程造价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建筑工程计量计价》,分上下两部分于大二年级全年开设,教学周期长,教学任务重。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通过融入思政教育、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性格,鼓励学生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业。2.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专业课程的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工作技能和核心专业素养。如《建筑工程计量计价》,采取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十分重视实训。由于实训强度较大,涉及到识图、工程量计算、定额与价目表的查询等多个工作步骤,工作体量大,学生在实训时容易感受到辛苦、失去耐心,从而失去职业的认同感。在学习、实训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三、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施路径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施,需要将思政元素贯穿到整个教学全过程中。本文将教学过程细分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阶段,分别研究思政教育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各阶段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施课程教学基础,因此教学设计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首要环节,也是确保“课程思政”有效落地的关键。做好课程思政的设计,需要深入研究本专业的育人目标,发现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课程设计中,深挖课程中相关联的“思政元素”,大量寻找带有“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系统地归纳总结,把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价值观念的培养恰当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以工程造价核心专业课程《建筑工程计量计价》部分教学项目为例,在课程设计中,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初步整理如表1所示。

(二)课程实施

高职院校建筑类课程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理工科思维与工匠精神。如本门课程《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学习与实训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图纸识读、工程量计算与归纳整理等相关内容。本课程授课对象,部分是文科出身,缺乏理工思维;部分对自身计算于能力不自信,面对大量的计算显示出畏难情绪,缺乏自主钻研精神。在长达一年的课程学习与实训过程中,有些同学渐渐失去了对本门课的兴趣和信心,开始出现半途而废、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并对未来产生迷茫的心态。因此,即使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仅运用传统的课程实施方法与授课模式,也很难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丰富课程实施方法,采用任务驱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实践训练、软件应用等多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1.任务驱动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项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每个项目中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提高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2.翻转课堂在课前导学任务,针对部分思政元素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通过课外的阅读进行更加广泛的了解。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收集、查阅的素材在组内相互讲述、探讨、总结。通过反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反客为主,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3.案例分析以实际的工程案例为载体进行分析与讲解,以案例的真实性调动学生感官,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课堂内容印象深刻。4.实践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使其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更深刻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5.软件应用结合学生在《工程造价软件》课程中的学习,选取本门课中部分章节使用造价软件实训,进行软件建模、算量、对量。在运用软件的过程中对比手算与软件计算的区别,感受工程造价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三)课程评价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多以试卷的形式为主,应试的同学只要熟记课本知识即可得到高分。而学生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价值观念、职业素养等元素无从考察,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难以评价。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加入过程性评价、多元素评价、综合性评价多种考核评价模式,能有效考核学生知识掌握以及综合素质能力。采取教师评定、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实施成果。1.过程性评价在完成每一个教学项目、任务结束后,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评价。学生利用过程性评价,对本阶段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查缺补漏;教师利用过程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交流与反馈,并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做及时的调整。过程性评价使学生阶段性感受自身的提高与积累,提升学习的获得感。2.综合性评价转变传统的唯分数的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评价。评价要素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上作业、小组合作、实训任务、技能测试、期末考试等。通过综合性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多元素的考核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3.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传统的唯教师打分的评价模式,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课堂评价、组内成员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实训评价、技能测试评分、试卷评分等。通过加入学生自评,使学生对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力提升有纵向的认知;通过学生互评,对自身的学业水平、综合素养有横向的比较。

四、结语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家国情怀、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施,需要将思政元素贯穿到整个教学全过程中。改良课程设计,在专业知识中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改良课程实施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走出教师满堂灌、学生缺兴趣、效果难测评等困境;改良课程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素评价等多种课程评价方法,有效地考核学生思政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等综合要素。

参考文献

[1]孔军,许明月,赵珏.课程思政的思想源泉、理论遵循与方法依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36(01):7-12.

[2]钱靓.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路径研究——以“计量计价实训”为例[J].职业技术,2020(12):61-65.

[3]王英龙,李红霞.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成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21(12):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