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文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7:51:46

地区文化建设

地区文化建设范文篇1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的,它的特点是:经济基础差,财政支付能力不强,人民群众生活不富裕,社会消费水平比较低。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使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如何搞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途径作初步探讨。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思路

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落后。不重视文化建设,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普遍现象。正如社会流行的那样,“经济不抓要穷人,教育不抓要误人,卫生不抓要死人,文化不抓不烦人。”因为有这种思想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不重视文化建设,将其摆到了一切工作的次要位置。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这些地区文化建设上不去,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从而影响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志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个愚蠢的军队。“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文化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就很难有经济的繁荣。只求发达的经济而放弃先进的文化,最终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先进的文化助推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首先是具有主旋律的文化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先进文化整合调节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矛盾,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要用先进的文化,通过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利益要求、不同社会心理的人群联结和整合起来,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社会协调力。其次是先进的文化设施,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开发建设,从而可以加快这一地域经济发展的步伐。独具特色的文化设施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域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是吸引战略投资者投资地方经济的重要条件。三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以增添一个地区的文化韵味,给文化旅游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直接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山东曲阜抓住孔子这一文化资源,推出孔子国际文化节,吸引了许许多多国外学者、校长来拜孔子,把旅游推向国际,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四是文化产业的崛起,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日本、韩国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建设的进程。

强盛的经济使文化建设水平得到提升,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巨大的精神财富变为巨大的物质财富。而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力的增强,又支撑着文化建设,为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活动展现在人民大众面前,从而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就好比

飞机的两翼,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纵观世界历史几千年,凡是经济繁荣之地,必是文化繁盛之邦。因此,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使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二、采取多渠道聚资,探索加快文化建设发展步伐的新着子

财政收入低,支付能力弱,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党和国家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尤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实施倾斜政策,以支持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要借助于文化经济政策,多渠道聚财,多条腿走路,寻求发展文化事业的新路子,不断提升文化工作的新水平。

政府投资建文化。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没有文化设施,就失去了开展文化活动的外部条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设施严重缺乏,基础条件较差,极大地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政府要主动担负起这一重任,把文化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按照财政的增长比例,提高对文化事业投入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建设,做到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有保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有安排,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

争取资金扶文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文化经济政策,利用上级扶贫资金发展文化事业。每年国家和省都要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文化部门要科学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以文化项目争取文化扶贫资金,逐步解决文化基础设施不到位的现象。如江苏省从今年起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所有乡镇无房文化站补助30万元,对有站房而面积未达到国家标准的乡镇文化站补助5-20万元,对于享受财政转移支付的县,每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分中心建设补助20万元。这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是最大的政策支持。

企业捐赠兴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越上规模的大企业,越需要文化的注入。以文化的元素打造产品品牌,以文化的知识提高职工素质,以文化的创新提升企业形象。这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企业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需要企业的支持。政府要从税收等方面加强对大中型企业的引导,让企业主动采取捐助的办法帮助文化单位解决文化活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或与文化部门联姻,采取合办文化项目的方法,扶持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多种措施,逐步建立以企业助文化,以文化促企业,文企互动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以此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工作的开展。

发展产业强文化。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元素,也是文化部门实现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加快文化建设,就要在文化产业上狠下功夫,以文化产业的崛起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鼓励社会投资发展文化产业,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框架。通过做大做强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有序竞争、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地区文化特色、文化品牌,这样可以花小投入,获取大收益。很多地方就是利用一方文化品牌,致富一方经济。云南丽江是一个经济不太富裕、地处边陲的小城市,他们发挥东巴文化的优势,打出丽江东巴国际文化节,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繁荣文化市场,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要充分利用社会资金,降低门槛,放宽民营企业办文化的政策,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以强劲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的盛兴。

三、借助地域文化优势,寻求开展适合于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新方法。

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阵地缺失,文化生活贫乏,特别是农村文化比较薄弱,农民白天到田头劳动,晚上靠麻将、扑克牌取乐,使一些

农村风盛行,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工作的重心必须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出实招,创特色,用优秀的文化产品占领基层文化阵地,让先进的文化惠及千家万户。

专业文化抓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艺术人才比较稀缺,文艺团队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培养艺术人才,提高专业水平,建立适合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活动的专业艺术团队是当务之急。采取培养艺术人才与引进艺术人才相结合的办法,提升专业文化艺术人员创作、演艺水平和专业文艺团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回报社会。实施精品战略,鼓励艺术团队到基层、到农村,在演出中打磨,在演出中煅炼,在演出中提高,使之成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城市文化打品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要利用地域优势,挖掘文化潜力,打出地方文化品牌。城市无任大小,都有自身的个性,如何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关键。如*市,城市规模虽小,经济虽不发达,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当年,新四军在这里英勇抗敌,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遗址、遗迹,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是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盐阜人民祖祖辈辈以煮海为生,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海盐文化。为此,他们打造两大品牌:一是利用新四军在*重建军部的革命文物资源,打造“铁军文化”品牌;二是借助海盐文化优势,在*建设中国海盐博物馆,打造“海盐文化”品牌,彰显地方特色文化,使城市形象迅速得到提升。

农村文化强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能因经济贫穷而冷落了农村文化。农村需要文化,文化更离不开农村。农村文化活动是以满足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而受到农民的喜欢。目前,农村文化条件普遍较差,缺文艺骨干、缺文化活动阵地已成为影响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最大障碍。要使农村文化工作上水平,必须在强化农村文化基础工程上做文章。加强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培养农民文艺爱好者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让他们活跃在农村、活跃在农民之中。积极推广“大蓬车”和“移动舞台”工程,把文化舞台前移到农村田头,使农民就近享受文化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落实农村文化建设“四基工程”(即: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坚持政府为主导,乡镇为依托,村为重点,农户为对象,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的文化生活火起来。

城乡联动创特色。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活动要坚持打好城乡文化互动牌,让有限的文化资源在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城市经济比较雄厚,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专业文艺团队相对健全,要实施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文艺表演团体多下乡、常下乡,把优秀的文化产品送到农村、送给农民,使城市文化不断向农村辐射。农村文化创作于田头,活跃于农民,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要通过群众文艺展演、调演、比赛等方式带动农村文化多进城、常进城,推进农村文化不断向城市渗透。建立城市与农村文化艺术人才互动机制,定期举办艺术讲座、文艺创作座谈会,让专业与业余、国办与民间、城市与农村的艺术团队和文化工作者多沟通、常交流,互相勉励,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文化工作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丰富和活跃城乡文化生活。

四、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构建资源共享、设施统筹的文化运行新机制。

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资源相对匮乏。要把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好、利用好,必须改革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树立大文化的观念,建立新型的、有利于提高文化资源效率的管理运行机制。

推行人才共调方略。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人才难留、人才外流的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而艺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成本和时间。要采取特殊的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重视培养专业和业余文化艺术人才,使他们成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做到艺术事业后继有人。大力发展民间文化队伍,积极发挥各类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和业余文艺骨干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探索和建立文化艺术人才互相调剂、共同使用的用人机制,对现有艺术人才建立档案,实行跨团体、跨行业、跨

区域调剂,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建立设施共用机制。文化设施是文化活动的重要依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文化活动场所相对偏少,这给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带来不便。但可供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不少,如体育馆、政府会堂、学校礼堂等,还有公共广场、公园。这些场所大部分闲置,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要确立大文化观念,把闲置的文化资源组织起来,由政府牵头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中心,统筹安排,共管共用,让群众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有更多的休闲、煅炼的去处,使公共文化设施发挥最大效用。

地区文化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基层文化建设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已荡然不存,经济在迅猛发展,而文化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乡镇文化越来越显现出这一矛盾,就当前乡镇文化建设来看令人担忧。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贫困地区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实推动边远地区乡镇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边远落后乡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创新意识不强。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得不到进步。由于一些基层文化馆、站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活动计划,活动随意性大,基层群众也难以适从。工作中创新意识不够,使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内容过于单调,没有新意,不能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削弱了基层文化的影响力。

缺乏专业的文艺人才和文艺队伍。文艺人才是基层文化繁荣的关键,缺乏人才就无法保证有高质量、内容丰富多彩的文艺精品,就不能发挥好基层文化部门的龙头示范作用,把乡村文化、企业文化、基层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和家庭文化有效地带动和繁荣,使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和动力。文艺队伍是激发群众对文化渴求的重要纽带,没有专业的文艺队伍无法保证演出的质量与效果,基层文化活动的水平也难以提高。

文化基本设施建设不完善。场所老化、设备陈旧、缺少文化活动阵地等问题在贫困地区非常普通,更有一些基层文化馆、站,昔日管理到位、动作规范、文化活动丰富的情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曾经的辉煌和繁荣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破旧不堪、不见一丝文化味的萧条景象。由于阵地的破旧甚至消失,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

二、边远落后乡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基层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有的领导没有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路对文化生产力进行剖析,没有充分认识文化生产力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口头上的重视与思想上的认识存在很大差距,对经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抓得硬,对精神文明包括文化建设抓得软。

对乡镇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少。文化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基层文化建设以及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基层文化建设投入的较少已成为公认的问题,没有经济上的有力支持,再想干事、再会做事的文化人也不能做成事,这不仅不能办成上档次、成大规模、有品位的文化事,还会严重挫伤文化人的热情,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提升无益。

乡镇保障机制不尽合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使基层文化建设处于被动局面。贫困地区没有摆正“减人、减事、减支”同发展文化事业的关系,将文化馆、站拒之于公益事业单位门外,实行自收自支的现象严重。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的占编情况也很普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法保证文化人全身心投入文化工作中去。

三、对边远落后乡镇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乡镇领导重视,营造先进文化气氛

积极发动,让基层文化建设合理化、正规化。通过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让基层文化成为经济建设的积极宣传阵地,成为政治建设的良好载体,让文化主动参与到经济和政治建设中来,主动体现文化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使领导充分认识到文化工作的积极作用,把文化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达到基层文化建设合理化、正规化。

加大宣传力度,让文化意识深入人心。文化部门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载体有组织有针对地进行宣传,必须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立足于政治的高度思考文化,在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努力实现群众文化的先进性上下真功夫,逐渐改变人们对文化的认识,让文化意识走进千家万户,让领导也参与到主动宣传、积极发展文化的大氛围中来。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要利用有效文化资源,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建立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在大力抓好文化工作队伍的政治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的基础上,在基层建成一支专兼结合,构成广泛的文化工作队伍,保证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要让文化队伍的文化活动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活跃整个基层文化建设的氛围。

(二)加强边远地区乡镇文化建设,让基层处处充满文化气息

不断丰富基本活动方式。要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特别是在节庆假日要着重抓老年、少儿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的作用,充分利用基层的文化资源,狠抓特色文化,打响文化品牌,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加强基本阵地建设。着重抓好镇、街道文化场地(包括文化广场、基层文化中心、企业文化活动场所等)以及老年学校等社会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特别是加大投入抓好基层文化中心和文化教育广场的基本设施建设。文化中心要添置必要的活动器材和设备,不断完善文体场地设施,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和休闲中心。

(三)加强乡镇边远地区文化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弘扬文化建设中的主旋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党的文化工作的方向,是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是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是要唱响主旋律,深入生活,深入实际,适应时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创作出一大批集中反映时代精神,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和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坚持把开展文化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抓。基层文化建设,始终要把加强人们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中,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根本目标,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深入研究社会生活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物质基础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文化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新形势下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深入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中,道德水准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净化。

让文化精品生产和读书成才成为基层群众最时尚的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多出优秀的精神产品。只有多出精品力作,才能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与繁荣。要坚决抵制不健康的、有害的精神产品。要引导文化工作者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艺术创作水平。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自觉地在群众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努力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优秀作品来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创作更多的内容健康、思想向上、形式多样、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为先进文化的前进和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

坚持发展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文化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贫困地区基层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既要不断从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继承激昂向上的文化,又要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中有所借鉴,在与时俱进的最新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开拓基层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路子和新方法,使基层文化工作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立足实际,完善机制,推动乡镇文化建设

要建立和健全贫困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文化建设投入格局。各级政府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建立基层文化创建活动专项基金。认真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兴办基层文化产业。形成人人关心文化,人人支持文化事业的良好格局。

地区文化建设范文篇3

一、街道文化体育发展现状

以北部石桥街道为例,街道成立以来,石桥街道对文化体育投入的经费逐年增长;各社区也把发展社区文体事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整个文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到目前止,全街道共有腰鼓、登山、乒乓球、篮球、越剧等各类业余群众团队23支;建有文体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化活动阵地16个,总面积达到2000多平米,其中500平米以上的活动阵地有3个。特别是石桥社区建立了一体化的综合文体活动中心,琴、棋、书、画等功能较为齐全。有天堂园、石桥2个社区示范阅览室,总藏书达到6500余册,永丰阅览室已完成了基本建设,正在进行图书购置。近年来,街道还加强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共建成了14个健身苑点,其中有华丰、杨家2个园林式健身苑。累计开展各类科普讲座、宣传教育、篮球、登山、电影等活动200多场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总体来说,石桥地区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协调,与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很不适应,与创建全国一流城区的要求相差甚远,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与城区街道相比,差距甚远。

二、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1、需求旺盛,发展缓慢。北部区域特别是石桥地区的居民群众经济状况良好,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需求逐年增大。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居民休闲、娱乐、健身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2、居民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参与意识不强。辖区居民主要是本地农民和外来流动人员,综合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有一定特长的文体骨干相对较少,加上部分居民在思想意识上还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对文体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导致文体活动开展存在一定困难。

3、文体设施总量不足。北部地区文化设施总量太少,特别是石桥地区,如石桥街道是全区区域面积最大的一个街道,由于地处城区北郊,市政基础设施薄弱,辖区内公共文体设施一片空白,没有一个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歌舞厅,更别提其它休闲娱乐场所。街道成立以来,虽然区文体局给予了重点倾斜和扶持,普及了社区健身苑点,建设了社区阅览室,但区区几十套健身器材和几千册图书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而有些社区文体活动室,除了几张桌子外,图书、乐器及体育活动器材等设施不全,根本难以发挥文化设施的重要作用。

4、从业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街道文体干部普遍存在兼职过多现象,有效投入文体工作的精力、时间太少,加之专业化水平低,缺乏朝气和开拓创新精神,常常是“种了别人地,荒了自己田”。而现有的文体团体水平较低,缺少特色,参与文体活动又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年轻人还未真正成为主角,使得网吧、游戏室、桌球室等文化娱乐方式风靡,而管理的缺位,使部分未成年人沉迷在暴力和色情中,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5、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最常见的文体活动就是唱歌、、登山等活动,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匮乏。部分社区在节日期间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也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缺少经常性的文化活动项目,文体活动室大多成了老年人打麻将的场所。

6、落后文化影响仍旧不小。由于基层文化资源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社区先进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仍有市场,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和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聚众等违法乱纪事件时有发生。

三、文化发展的方向

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阵地、队伍建设和文体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今后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固定阵地与流动阵地相结合的网络体系,加强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争取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文化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缩小南北文化发展差距,使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全面改善。

1、在文体阵地建设上求拓展。重点抓好“1512”工程建设,按照下城区文化管理工作要求,通过资源共享、多元投入等途径,建设一个集阅览、文化交流、信息传播为一体,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其中图书室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藏书1万册以上,年购新书不少于2000册。抓住撤村建居和北景园小区竣工的大好机遇,做好社区文体活动室的创建,配套硬件设施100%达标。同时在北景园小区建设一个大型市民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点覆盖各小区,力争在三年内再建2个1500平方米以上的园林式体育健身苑。

2、在文体队伍建设上求提升。要不断提高文化干部素质,使其具备新形势下的五种本领,即会管理、会公关、会辅导、会组织、会经营。要着力培育本土文艺人才和文艺骨干,组建几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业余文艺队伍,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培训辅导,提高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能力。要广泛动员和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有一定文艺专长、热心基层文化工作的青年学生投身文化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建设的氛围。

3、在文体活动开展上求创新。要逐步形成以街道文化站为龙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重点,辖区成员单位为依托的社区文化活动网络,发挥社区共建优势,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新格局。并以社区文化为主线,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家庭文化,结合节庆活动、科普宣传、社区教育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继续办好每一年社区文化月,按照“双百分”考核要求,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开展各层次文化活动每年不少于20次。再是加强“一街一品”特色文化街道和“一社区、一主题、一特色”的主题特色文化社区的创建活动,充分调动文化专业人员和业余文艺骨干的创作积极性,力争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等领域的作品创作上有所突破,做大、做深、做细石桥街道文化品牌文章。

4、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求突破。将文化产业纳入街道总体发展规划,在对街道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积极培育和完善基层文化市场,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激活居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引导居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更好地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同时配合上级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各种文化侵权和非法活动,依法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

四、文化发展的建议

1、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区域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体育场馆、影剧院等的建设步伐,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帮助基层最大地限度的争取财政支持。

地区文化建设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争创以反腐倡廉教育为主题,以多种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为重点的争创廉政文化先进地区(单位)活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廉尚洁的浓厚氛围,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争创目标

各地、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各级示范点的引领示范作用,培植更多的省、市级“六进”示范点,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积极争创廉政文化建设先进地区和先进单位。通过争创活动的开展,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政文化氛围,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不断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申报条件及考评方式

各地、各部门要以《*省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标准》和市纪委制定印发的《关于创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实施意见》、《*市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建设标准》为争创的基本依据。辖市、区争创廉政文化先进地区,市直机关争创廉政文化先进单位。争创工作按照申报、考核、确定的程序进行。考核拟采取抽查的方式。对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点实行动态管理,通过考核对示范点进行复查,对达不到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点标准的单位,将取消其示范点资格。

(一)申报廉政文化先进地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1.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争创的工作机制;

2.有争创廉政文化建设先进地区的规划或方案;

3.每年举办全区域性的大型廉政文化活动1—2次;

4.被评定的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不少于2家;

5.各辖市、区被评为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点的分别不少于20家和15家;

6.廉政文化“六进”中的每一进被评为市级示范点的原则上不得少于1家;

7.廉政文化进机关的示范点,应不少于本地区被评为市级示范点总数的三分之一;

8.在各辖市、区主流媒体上有固定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栏目或窗口;

9.建立健全廉政理论、勤廉形象、案例警示、优良传统(以革命传统纪念场所为主)、社会实践(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依托)五大教育基地;

10.有一项以上本地特色的廉政文化晶牌。

(二)申报廉政文化先进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1.垂直系统的争创,必须在市本级机关被评为省或市级示范点的同时,其下属单位至少有1家被评为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点,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下属单位被评为辖市(区)级示范点;

2.非垂直系统的争创,必须在市本级机关被评为省或市级示范点的同时,其基层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中至少有1家被评为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点。

四、几点要求

1.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争创廉政文化建设先进地区(单位)工作纳入反腐倡廉和文化建设工作格局,同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认真研究解决争创廉政文化建设先进地区(单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

2.要充分发挥“大宣教”格局的作用。通过整合和利用行政的、社会的资源,切实加大争创工作的力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牵头协调,宣传、机关工委、文化、教育、总工会、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各司其责、协调配合,确保争创工作的落实。

地区文化建设范文篇5

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基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形成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忠诚守信、团结互助、善良友爱的淳朴民风,这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文因素,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既符合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通过和谐文化建设,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统一的意志,把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互相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各民族人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不同民族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有利于理顺民族情绪、化解民族矛盾、优化发展环境,在民族地区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能没有与之相协调的文化的支撑,更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发展为代价。促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有助于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在素质。

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才能激发出生命活力。和谐文化既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又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各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以和谐文化为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才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大力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树立共同理想。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紧密联系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实践,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深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信念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筑牢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激发社会活力。科学创新精神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要开发多种多样、鲜活生动的文化产品,提供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倡导人人参与的文化氛围;坚持思想理论、文化观念、文化体制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和谐文化建设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有竞争力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拓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要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激发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促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需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重视城乡文化共同繁荣,特别要重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引导,活跃农村文化氛围。要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兴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发展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要有效调控大众媒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民间舆论和网上舆论,密切关注口头舆论,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需要和谐思想来引导和支撑。要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建设,一定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旨,突出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宣传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亲如一家,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形成各民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先进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先进文化统领文化建设,必然包含着发展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的要求。

和谐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风格、独特魅力和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对于民族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部分,要认真加以利用和发扬,这样才能使各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地区文化建设范文篇6

生态文化,具有抽象与具象两重属性。前者可理解为意识形态,即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后者可以表征为物质或非物质实体,即生态文化载体。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体对生态文化内化(共同的生态文化认同)与外化(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生态实践)的过程。生态文化载体作为社会主体与生态文化关联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着力点。对一个具体地区,其资源与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生态文化载体的多样性。立足社会背景,依据公众需求,对依托自然人文资源的生态文化建设载体项目进行统筹而长远的综合性部署和安排,这一过程即是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它是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是在新形势下从生态文明角度对城市各项资源与建设的整合。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规划的范围体现在市域范围。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对市域生态文化资源基础、公众需求和社会状况的综合调查分析,制定契合于该地域的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具体项目,兼顾资源优化和以人为本,保证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协调,使该地域生态文化建设统筹有序地进行,实现生态文化被社会主体内化,引领社会主体将其外化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相关实践力。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可分为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两个时间段[3],长期规划时间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符合,短期规划时间依据该地域生态文化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进度加以确定与控制。

二、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步骤

从规划开展的操作层面上讲,对一个具体地域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大体的实施步骤可以分为资料收集、现状调研、规划制订、后期反馈4个环节[3-5]。

(一)资料收集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需要立足该地区的客观资源与环境情况,需要服从该地区的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需要切合该地区的相关专项规划。资料收集应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文本、电子、图片等图文资料的收集;二是实地资料的收集。1.图文资料收集图文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该地区相关发展战略与现有规划,主要包括①发展战略规划(五年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林业发展战略规划等);②土地利用规划;③城市总体规划;④重要的专项规划(如绿地系统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或文物古建保护规划等);⑤相关部委(国土、林业、园林、城建、旅游、水利、交通、环保、气象等)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其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同时应包括该地区相关环境条件与现有资源,如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专项性的基础资料。2.实地资料收集结合收集的书面、电子等图文资料,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对该地区的资源重点分布地点与建设关键地点进行考察与记录,充分掌握该地区各项资源与建设的现状情况。

(二)现状调研

现状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期充分掌握该地区社会生态文明的现状并分析存在原因,梳理生态文化建设对该地区的作用,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性参考。以西安为例,在西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现状调研中,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生态意识作为了解社会生态文化现状的视点,围绕公众对生态状况的态度、对生态危机的看法、对生态行为的选择、对生态影响的认知4个方面设计问卷并展开调研。调研的结果显示,西安公众生态意识的基本感知已经具备,但由于缺乏全面的生态认识、相关的政策、社会的带动及经济的基础4个原因,生态意识的引领作用还不明显[6]。针对这些问题,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方向性亦能明确,即是生态文化建设要提供生态认知的影响力、生态决策的实效力、生态活动的带动力、民生改善的促进力。

(三)规划编制

在充分掌握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具体规划内容的制订。具体的规划内容分为3个大部分:一是结构布局,二是空间布局,三是重点工程。从进行的顺序来说,首先是依据该地区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研究,其次是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研究,最后以此总体布局为契机,依据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实际背景情况规划对应的重点工程。三者在操作时间上相对独立,但内容上交叉叠加,最终形成规划地规划期内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四)后期反馈与评估

在生态文化建设规划通过评审进入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随时依据具体情况与实际碰到的问题对规划进行反馈与调整,使之因地制宜,更加符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作用。同时,结合城市生态文化现状分析,对规划建设成效进行预测评估,说明规划的可行性与实施效果。

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内容

如前所述,规划制订的内容分为3个主体部分:一是依据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二是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三是立足社会背景的重点工程规划。3个主体部分的逻辑关系可以类比为庭院建设过程(见图1)。

(一)依据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是以生态文化载体的塑造为切入点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结构布局是指以主导功能为类别体系划分标准,对生态文化载体进行梳理,归并建立生态文化建设内容的框架[7](包括4大体系及其下包含的相关子项目,见图2)。依据社会需求是指根据公众对不同体系的认知度,确立各个体系间建设的大体定性比重,由此分析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对象。同时依据公众的偏好度,确定不同体系下所包含的子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和建设形式,由此分析生态文化载体工程的建设方式。依据社会需求确定的结构布局是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重要前提,是空间布局与重点工程规划中需与资源基础及社会背景结合考虑的重要指向性依据。社会需求的了解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网络、电话等调研为辅。以西安为例,在西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对公众生态文化认知的调研[6],主要从公众的理解层面和实际选择层面展开,调查分析公众对不同生态文化载体类别的接受与解读程度,分析公众对不同生态文化载体类别的接触与主动选择程度。调研表明,西安公众能够理解也乐于选择的生态文化载体,主要集中在感知体系和社会活动体系内,故该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应该着力考虑二者的建设比重,在空间布局与对应重点工程的确立中,重视森林及重要森林公园、湿地及重要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化社会活动的开展。对公众生态文化偏好的调研[6],主要立足生态文化建设内容元素的框架展开,以市域、建成区、自然林水环境、遗址空间为切入点,进行感知体系下观光、科普、康体、趣味、运动、文艺创作等具体项目喜好度的细分调查;以互动型、公益型、创意型、节庆型、体验型、倡导型、学术型等典型的生态文化社会活动入手,进行活动体系下不同活动类型喜好度的细分调查;以教育途径与教育内容为切入点,对传媒式、课堂式、户外式、展馆式教育等项目进行了细分调查;以目前状况与包括内涵、设计、属性、品牌、推广等在内的发展定位入手,对产品体系下的自然实物类、仿生类、传媒类、文艺类、保健养生类生态文化产品进行了细分调研,以此确定该地区公众对不同生态文化载体体系下所包含的子项目的偏好度,从而为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提供依据。

(二)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空间布局是指在综合分析规划地区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城镇密度等的前提下,对生态文化载体在该规划地区范围内做出的“落地”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以南京为例,在南京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一是重点分析了市域土地利用布局、城镇体系分布等市域概况;二是重点分析了南京的森林、水系、湿地分布等区域资源分布概况;三是重点分析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区绿地等在内的市域范围内已建成或规划建设中的绿色公共空间的分布,以及主要历史遗址分布等重点专项元素的分布。在分析完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将所得每项内容的图件叠加,综合分析得到生态文化建设规划资源基础空间综合叠加图,主要形成4类典型色块区域(如图3所示)。红色色块,表示城镇建设较为集中的区域。以该区域为中心的范围即应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范围,建成区中心主要将生态文化建设融入城镇居民的日常游憩与郊野休闲,建成区周边郊区主要将生态文化建设与自然的回归与体验相结合。紫色色块,表示包括历史遗迹、地域文化用地等人文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在该区域需重点筛选出核心人文资源,将生态文化建设独立而有区别地融于历史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中。南京的人文资源禀赋极高,但就其生态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较之以历史文化内涵为核心、开发成熟度已极高的秦淮文化、金陵文化、红色文化遗址地,围绕中心城区的明外郭遗址与秦淮新河更具有建设意义和建设潜力;另一方面,南京文脉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花文化,典型代表如平顶山的茉莉花文化、梅花山的梅花文化、灵谷寺的桂花文化、固城湖的荷花文化,其发掘和文化基地的建设更能体现生态文化的本质。绿色色块,表示包括森林,及其重要的森林公园、城市绿地等绿色空间较为集中的区域。该区域是以森林资源为载体的森林生态科普、生态体验等森林生态文化形式的重点建设地带。蓝色色块,表示包括河流、湖泊,及其重要的滨水公园的水系区域。该区域是以湿地资源为载体的湿地生态科普、生态体验等湿地生态文化形式的重点建设地带。对于南京,以城镇集中区域为中心,包括紫金山、梅花山等在内的钟山风景区,玄武湖,雨花台等城镇建设用地核心地区,应该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极核。老山作为近邻极核的最大自然山体,自然与人居交融。而金牛湖、固城湖等远郊水域,山水自然风光保存完好,其均应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区域。因此,南京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空间布局框架为:以玄武湖与钟山风景区为极核,一方面围绕极核形成一条秦淮新河—明外郭百里生态文化走廊带;另一方面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延伸,分别形成两轴:东西方向以老山—紫金山—雨花台和玄武湖—金牛湖为纽带,贯穿森林文化与湿地文化的都市自然文化轴,南北方向以平顶山—梅花山—中山陵—高淳为纽带贯穿花文化的名花文化轴[8](如图4所示)。

(三)立足社会背景的重点工程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重点工程是指在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空间布局已确定的基础上,立足社会经济、生态建设的关注点,在总体空间布局框架内,对应选取规划期限内对生态文化建设起关键作用的建设点,确立在规划期限内重点建设的生态文化载体。以江西九江为例,在九江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依据九江的资源基础确立了其生态文化建设“两核、两带”的空间布局(见图5)———以贯穿其城市集中区的长江为轴线的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带、以鄱阳湖及其支流修河为轴线的鄱阳湖流域生态文化带、以庐山西海为主体的水域湿地生态文化建设极核、以庐山为主体的山体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极核。在此框架上,依据目前九江的城市建设现状和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与发展走向,对应确立了4个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工程。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带,对应打造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其关键建设点主要选取对九江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具有深远影响的长江沿线,以及目前大力投入建设的八里湖两个地区。其中长江沿线主要是以反映洪水的历史生态警惕为主题的已建成的抗洪广场、以九江浔阳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已建的浔阳楼和再建的琵笆亭为主要建设对象,构建长江生态文化园;对八里湖地区主要从人居角度考虑,集合公众日常游憩、健身、休闲、社交需求,创造城市居民勿需远行便可享受的亲水的自然环境,构建八里湖生态文化园(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鄱阳湖流域生态文化带,对应打造鄱阳湖湿地生态文化工程。其关键建设点主要集中在自然水域气息浓郁的鄱阳湖与修河两个地区,以九江鄱阳湖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原生态湿地、候鸟、环湖的遗址与古镇等历史名迹,以及以修河代表性的河源性湿地为主要对象,构建鄱阳湖水鸟文化园、湿地古迹风情路线、鄱阳湖湿地博物馆、修河湿地文化走廊(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以庐山西海为主体的水域湿地生态文化建设极核,重点选取其休闲、游憩资源,建设自然捕风地、户外游憩地、天然疗养地、滨水运动地,对应打造西海休闲生态文化体验园建设工程(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以庐山为主体的山体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极核,立足庐山景区目前已经具备的知名度,以其生态建设现状与文化建设现状为基础,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范围扩展至大庐山范围,整合其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展开庐山森林浴场、植物教育基地、地质教育基地、森林博物馆建设,对应打造大庐山生态文化综合体建设工程(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

四、结语

地区文化建设范文篇7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困境及出路

我国有漫长的边境线,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135个边境县、旗、市中,有107个是民族自治地方,有30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1]边境民族地区是我国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沿阵地,边境民族地区建设关系到边境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而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是边境民族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边境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2]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是边境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形成的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廉政文化,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是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将以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崇左市为例来考察边境民族廉政文化的建设情况,以期能为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崇左市廉政建设取得的成绩

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辖江州区和扶绥、大新、天等、龙州、宁明5个县,代管县级凭祥市。其中西与西南部的宁明、龙州、大新、凭祥四县市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533公里,是广西边境线陆路最长的地级市。崇左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壮族、汉族、瑶族为世居民族外,还有苗、侗、京、土家、仫佬、布依、黎族、毛南、回、彝、水、仡佬、满、傣、白、蒙古、朝鲜等34个散居少数民族。截至2016年底,全市总人口250.54万人(男性132.25万人、女性118.29万人),其中壮族人口224.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9.55%。[3]崇左自2003年建市以来,当地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廉政文化建设,树立“大廉政文化”理念,以期能以廉政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此来促进地方经济大发展。各级党政负责人都比较重视,在地方廉政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纪委的协调作用,各部门密切配合,广泛宣传,狠抓落实,使廉政文化在边境民族地区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精心组织、科学规划。2005年,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共中央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廉政文化”概念,并提出廉政文化“五进”举措。崇左市紧跟中央步伐,2006年、2007年相继出台了《崇左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试行)》及《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崇左市廉政文化建设做了部署和安排。2012年4月,针对崇左市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崇左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市文化局等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崇左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要建设具有崇左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体系。崇左市所辖各市县积极响应号召,根据本地经济、文化、民族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及规划方案。比如地处中越边境的龙州县出台了《龙州县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龙州县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等。这些规划和方案有效地保证了边境民族地区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二)找准载体,营造氛围。廉政文化建设要搞好,必须找准廉政文化宣传载体,为廉政文化建设搭建宣传平台,崇左市既是革命老区,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种背景下,2012年4月10日,崇左市委结合本地实际发出了《关于实施打造千里边关廉政文化长廊“八个一”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内容包括:要创建一个自治区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编写一本弘扬革命传统、加强廉政教育的文集;开展一次廉政山歌大赛;组织一次廉政文化书法、美术、摄影展,开展“边关廉政文化周”活动;打造一条廉政文化街;完善一批廉政教育制度;构建一个网上廉政评议专栏;完善一个短信党课宣传教育平台。[4]该通知发出后,崇左市所辖7县(市、区)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紧锣密鼓开展活动,如龙州县曾经是邓小平同志领导红八军进行龙州起义的地方,该县以红色廉政文化为主线,实施打造“十个一”工程,具体内容包括:建好一个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上好一堂廉政课;组织开展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举办一次集体婚礼;举办一台廉政文艺晚会;举办一期反腐倡廉成果展;举办一次廉政文化摄影、书画作品征集活动;向全县机关干部发一份《建立廉洁家庭倡议书》;在各试点单位分别开设一个廉政文化宣传专栏;在各试点单位分别开设一个廉政文化图书专柜。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宣传了党的廉政方针、政策,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崇廉、尚廉的社会氛围,得到边疆民族群众的拥护。(三)立足实际、创新机制。崇左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廉政文化建设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文化资源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村镇、进企业、进家庭的“六进”工作。在推进廉政文化“六进”过程中,密切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廉政文化与“清洁乡村”密切结合。如,中越边境的大新县,在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中,大新县纪委组织财政、住建、民族、文体等相关建设单位和各乡镇纪委进行专题部署,要求把廉政思想、勤政理念渗透到“清洁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主要做法包括:在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中体现廉政文化;在乡村景观打造中突出廉政文化;在乡村公开栏中呈现廉政文化;在清洁乡村宣传标语中蕴含廉政文化;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廉政文化。[5]二是突出廉政文化教育。2008年以来,崇左市努力将廉政文化与边关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相结合,建立12个有质量、有特色、有影响力、有教育价值的廉政教育基地。其中龙州起义纪念馆、大新县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于2012年7月通过了自治区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评审组考核评审。[6]通过廉政教育基地建设,为边境民族地区党员群众进行廉政文化的学习提供了良好载体。2012年崇左市建立了龙州县“黄志光党员教育工作站”、天等县“老干部”清风使者“工作室”、凭祥市“八连爱国主义学习基地”等18个基层党员教育工作站,[7]为边疆民族群众学习党的反腐倡廉法规、政策制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三是努力打造廉洁高校。崇左市纪委党风室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监察室形成定期联席会议,努力打造廉洁高校。2013年6月,为适应新形势下建设廉洁高校的需要,市纪委出台了《崇左市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洁教育规划》,这是广西首次的高校廉政文化规划纲要,纲要的出台对进一步促进崇左加力开放合作、加快南崇经济带建设和打造廉洁高校、廉洁国门城市具有重要意义。[8](四)保障有力,确保成效。为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成效,崇左市委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保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公众积极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9]建立处级以上党政领导联系点制度和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等,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内容,细化指标体系,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责任书中。为有效保证廉政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崇左市及时出台廉政文化建设经费保障制度,努力创建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界积极筹措的经费保障机制。为鼓励先进,市纪委制定了廉政文化建设奖励制度,对优秀廉政文化建设项目、活动和优秀廉政文艺作品进行评选、表彰和奖励。为加大廉政文化建设的落实力度,制定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督查制度。崇左市扶绥县纪委以完善纪检监察组织协作区机制为契机,创新实施纪检监察组织协作区每月开展一次学习交流活动、每月提供一条有分量的信息、每月提供一条有价值的信访举报线索、每季度查处一件有影响的案件、每季度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次调研活动、每年进行一次轮值单位和调研结果评比活动,增强协作区执行力,为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崇左市廉政建设存在的困境

在边境各族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崇左市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意识有待加强。崇左市部分领导干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两个错误认识:一是片面认为廉政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自己做好份内之事就行。这种认识把纪检监察部门由牵头协调部门变为主要负责部门,导致纪检监察部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单兵作战,廉政文化建设执行力大打折扣。二是基层干部目光短浅,认识不到廉政文化建设对边境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开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边境民族地区基层干部廉政意识影响甚至决定了边境民族地区基层廉政文化氛围的形成。地处中越边境的崇左市,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民族众多,经济落后。基层干部关心最多的就是眼前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廉政文化,认识不到廉政文化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保障作用。因此,他们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缺乏积极性,即使有廉政文化下乡活动,他们也是一味强调他们的贫困,要求最多的则是扶贫下乡或者是经济下乡。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对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廉政文化氛围很难形成。(二)优秀的廉政文化资源尚未得到科学开发。近年来,为了顺利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崇左市结合本地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创建了形式多样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廉政文化活动平台,但在创建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崇左市具有的多民族、多山地特点,导致了崇左市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且分散,开发的难度较大。有些地方富含民族文化资源的阵地目前仍处于空白;有些地方虽已开发,但因地处偏远,逐渐荒芜。也有些地方开发前,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盲目上马,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还有的地方在建设过程中简单照搬外地建设经验,没有和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历史文化实现有效结合。有的地方则是单纯的重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偏重经济利益无视内涵建设,使当地廉政文化建设孤立发展,偏离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向。(三)廉政文化理论产品供给不足。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推进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加大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的力度,不断提高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水平。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科学原理,要搞好边境民族廉政文化建设,需要我们不断找寻边境民族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律,按客观规律搞建设。崇左市自建市以来,廉政文化建设偏重于活动开展和工作机制的建设,边境民族地区廉政理论研究工作虽有开展但相对滞后,不能适应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崇左市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阵地只有崇左市纪检监察学会,在纪检监察网上有一个“理论实践”栏目,且网站上大部分理论成果也多为从其他网站摘录,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与本地民族文化特点相结合的研究性文章。理论研究人员基本上也局限于所属各县市的崇左市监察学会会员,没有与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市社科联及当地高等院校密切合作。理论研究阵地的缺失及理论研究人员不济导致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的理论研究产品供给不足,影响到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出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不平衡,我们应充分发掘各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团结进取、各具特色的廉政文化。(一)努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干部群众认知水平。任何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最终都要受制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但同时政治文化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要建设好、发展好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就必须大力发展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努力夯实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边境民族地区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接受廉政文化信息资讯、理解廉政文化内容涵义的能力。因此,要加强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廉政文化建设实效,就必须大力推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加大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让边境民族地区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也是边境民族地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事,形成廉政文化建设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所以,以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来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让边境民族地区基层干部看到廉政文化建设对经济事业的推动作用,这样他们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到廉政文化其实也是一种生产力。通过经济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增强边境民族地区党员领导干部甚至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坚定边境各族人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维护边境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二)把边境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同廉政文化建设科学地结合起来。廉政文化既是大众文化,也是我国先进的政治文化。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要获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必须充分运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边境民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优秀的民俗文化可以为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的建设提供充足的养分。崇左市各民族都能歌善舞,境内有著名的黑衣壮族天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江壮族民歌”等传统民族艺术,还有传统民俗节日“三月三”“歌坡节”及形式多样的“歌圩”,可以说是一个歌舞之乡。因此,崇左市可以利用当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的廉政文化说唱比赛来宣传廉政文化,也可以结合目前开展的村规民约建设活动把“诚信为本、俭以养德、奉公守法、大公无私、知廉耻”之类的简单朴素的廉洁思想融入其中,以提升民族群众的廉政意识。崇左市在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廉政资源方面,应把红军建设中的廉政文化资源融入到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之中。因此,边境民族地区在开发利用本地本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充分依托各民族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其中的廉政文化思想,对其进行提炼和时代性改造,以夯实本地廉政文化建设思想内涵,积极营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氛围。(三)加强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工作。鉴于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崇左市要搞好理论研究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大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学术交流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促进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学术交流,加强对外沟通联系,构筑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如崇左市可以与同为边境多民族地区的云南省各州市进行廉政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外地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其次,要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崇左市可以依托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相关专家学者,组织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举办广西或市县的年度廉政论坛或是与自治区、市相关部门合作,创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廉政文化建设讲坛,邀请廉政问题专家指导工作,力争使崇左市成为西南边疆乃至国内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和纪检监察工作者开展交流的重要阵地。再次,创建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研究所等智库。如崇左市可以争取创立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研究所,并依托相关廉政论坛、理论研讨活动、研究所,汇聚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精英,形成相对固定的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人才库。崇左市监察委进一步做好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研究网站,及时刊登、更新代表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理论前沿性、热点性的理论文章。崇左市监察学会也可以创办专门的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研究期刊,为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提供交流的平台,更好的促进边境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为新时代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提供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俊清.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与改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1.

[2]项云霞,张连峰.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理论学习,2006(6):42.

[3]崇左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7崇左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39.

[4][6][7]何慧君.崇左市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EB/OL].news.hexun.coml,2018-10-4.

[5]农春丹.大新:廉政文化与“清洁乡村”紧密结合[EB/OL].www.czjjjc.gov.cn/news,2018-10-4.

[8]聂杨涛,张戈跃.崇左市首个高校廉政规划出炉建设廉政高校廉洁城市[EB/OL].www.gxe-du.gov.cn/Item/11496.aspx,2018-10-4.

地区文化建设范文篇8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在享受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难免会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为了有效改善这种不良现状,就要加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力度,使基层群众也能充分意识到文化建设的现实作用[1]。要想真正提升群众的基础文化素养,就要不断提升文化建设水平,组织更加多元化的基层文化活动,使群众能主动参与到相关的建设工作中,并且能够主动且积极地参与文化建设事业,以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我国社会的进步除了体现在综合国力、科学技术以及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层面,还体现在人民文化道德水平层面,这是衡量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标准。要想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就要加强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力度,借助文化建设,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不良的社会风气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鉴于此,只有真正营造出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先进的技术与丰富的资源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但是如果没有先进且积极的思想作为指引,也无法使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因此,要积极改变基层群众中一些不良思想,借助先进文化呈现出的正能量来感染和鼓舞基层民众,充分彰显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长期以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设施不够完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没有配备专业的文化场馆,且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部分偏远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对相关工作的规划也比较滞后。这些客观存在的原因都影响着当地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推进。除此之外,对于中西部一些地区来说,文化场馆的覆盖率也不够理想[2]。第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需的活动工具、专业器材都比较匮乏,其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备层面。例如,部分地区在进行戏曲排演、舞蹈排练时,没有配备专业的服装道具或音箱,因此与这些道具相关的文化活动也无法顺利推进。第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设施的分布结构不够均匀。例如,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地方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相对较大,这部分地区所拥有的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文化建设程度也相对较好。但是对于部分中西部地区来说,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的时间与资金都十分有限,部分地方甚至没有配备文化大院以及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场所,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基层群众文化的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无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很难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另一因素主要是相关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这种不足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总体资金相对较少。虽然我国已逐渐意识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并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仍然较为缺乏。第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结构不够平衡。有关数据显示,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以及地区差异,这种结构失衡的现象阻碍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部分东部地区本身的财力十分雄厚,在相关的文化建设方面就可投入较多资金,这些地区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良好,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活动。但对于部分中西部地区来说,其本身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也有待加强。综上,从城乡文化的发展状况我们能够看出,城市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资金状况较为良好,但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较为欠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人才匮乏受到不同因素影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人才也十分缺乏,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愿意主动参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年轻群体较少,大部分是由中老年群体组成,人员分布以及年龄分布都不够均衡。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重点解决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人才分布不均衡问题。第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人才投入专业性不足。现有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在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时,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也容易出现人才流失现象[3]。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也会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带来阻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性有待强化制约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另一阻力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程度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十分落后。从当下的活动形式能够看出,目前延续的仍是原有的文化活动,比如书法绘画、艺术作品展览、地区文化汇演等,这些活动形式较为传统,也面临受众人数存在限制的不良状况,无法充分发挥活动的实际价值。鉴于此,有关人员一定要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例如,在进行地区文化汇演时,可以积极引入在线直播,并且把相关的活动资料制作成视频上传到文化网站。又比如,有关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相册展示或者制作3D模型的方式,使市民能从手机客户端参与到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让人们在线上也能体会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二,群众文化的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从当下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我们能够看出,大部分还是以传统内容为主。例如,部分地区以戏曲剧目为主,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吸引中老年群体,但是群众文化建设人员并没有真正做到深入了解百姓的实际想法与爱好,没有结合百姓的实际需求。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充分了解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用群众喜爱的活动方式吸引其注意,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路径分析

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加快基层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第一,针对部分缺乏文化活动场所的地区,有关部门一定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不断完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关设施设备,使基层文化活动也能在活动场馆内实现市场化及社会化运行,真正提升群众文化场馆建设的覆盖率。第二,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地方政府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使各个地区的基层群众文化能够实现全面覆盖。第三,要积极改变原有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存在的建设结构失衡现象,在巩固东部地区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加大中西部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设施的投入力度,使这些地区的发展能与东部地区的发展保持一致。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有关部门一定要积极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第一,要主动制定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标准、增长指标,并进行长期规划,把这些具体规划方案纳入到长远规划当中。第二,要平衡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资金在东西部地区和城乡地区的投入,积极加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城乡帮扶、东西部联动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第三,地方政府要在原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更为丰富的融资渠道,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预算纳入到经济预算体系当中。鼓励社会机构、企业都能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促进相关建设工作稳步进行,达到各地区共同发展的目标。完善基层群众文化人才引入机制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最核心路径之一就是完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人才体系。第一,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完善薪酬体系,通过创建具有梯度的奖惩体系,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例如,对于部分具有较高贡献的文化人才,要对其给予持续性激励,使其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也能有效吸引青年人才加入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第二,大力实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专家学者也能主动走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队伍当中,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具体的指导工作,促使有关人员不断学习,完善自我。除此之外,也要意识到走出去的重要性,要主动派遣优秀人才到经验丰富的地区,主动学习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关经验,在丰富自身工作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第一,要积极开展更加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所开展的活动一定要符合百姓实际需求,真正走进百姓内心,用百姓青睐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也要选择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以鼓舞人心。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接地气。例如,各地区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传统戏曲,也可以开发具有时代风采的广场舞。第二,不断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要改变传统被动参与活动的不良状况,积极引导群众创新活动形式,使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通过线上、线下互相融合的方式,使群众文化活动朝着更加丰富且专业的方向发展。

广泛征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要充分了解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价值,这也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前提。在开展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深入群众内部,开展更加科学的调查工作,广泛搜集群众的实际诉求与建议,并整合群众文化活动与文化习惯,真正满足群众的文化利益。但在开展相关调查工作时,一定要充分进行意见征集和采访调查,收集更多与基层百姓相关的发展建议并进行整合;积极整合群众观念,使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保障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质量。积极开展试点推广工作首先,做好文化建设工作,需要把文化建设成果与文化建设特色进行有机融合,记录具有成功经验的基层文化活动,并充分做好特征及发展优势的分析工作;推广地区优秀文化建设成果,并不断匹配与之类似的文化活动,把成功经验当做典型适当推广,积极展开推广试点,使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其次,工会以及各级基层党委也要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当做日常,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与保障,对专职或兼职的建设工作者给予奖励,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过程中。综上所述,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开展的当下,有关人员一定要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力度,这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不仅能够提升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还能真正满足群众的实际利益,为我国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并有效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基层做起,从文化建设做起,不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陈卉卉.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J].参花(下),2016(11):159.

[2]李长国.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华辞赋,2018(07):11.

地区文化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乡镇文化;文化站;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建设

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群众文化与农民、农业、农村密不可分,它的受众人群来源于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团体,需要有与农村发展情况相适应的文化设施与制度保障。农村群众文化受到农村地区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了解到最新的农业知识与科学技术,有利于推动农业改革的进程,促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乡镇文化站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加强人民群众与群众文化建设的联系

为了丰富农村地区的文化类型,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国家决定将乡镇文化站作为重点建设的文化事业机构。文化站具有公益性特点,且其服务对象更加基层更加有特点,因此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更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区域特性,以及地方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倾向和兴趣爱好。无论是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宣扬国家的最新政策,都可以通过乡镇文化站这个枢纽进行。另外,由于乡镇文化站正地处乡镇地区,因此更容易对当地的人民进行观察,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以向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与城市相比,乡镇地区在各方面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因此农村地区的人们能够享受到的文化活动有限,各种问题、道德问题都仍然存在于乡镇生活中,对农民的日常生活仍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然而,文化站的出现能够为农村人民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发挥带动作用,帮助农村人民摒弃不良文化习惯,利用闲暇时间去参加更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普及先进文化知识,最终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其眼界更加开阔,还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当地的农民了解到最新农业知识与技术,将闲暇时间利用于对先进知识的学习中,减少矛盾产生的可能性。

(三)保护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农村文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地区始终占据着中国大部分的面积,国家也十分重视农村的情况,提出了各种帮助农村发展进步的政策。许多传统文化的源头都是农村,名人传奇、特色饮食文化、传统工艺等数不清的农村文化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同时也有很多优秀文学家在农村诞生。截止到目前,由于诸多问题的阻碍,仍有很多农村文化没有被发现,一旦这些文化最后的传承人老去,那么这些文化可能就会消失在人们的眼前,无法让人们见识到它的奇妙与光彩。而乡镇文化站的存在,能够深入到农村地区,近距离的与当地居民接触,借助政府的力量最大限度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让被埋没的优秀文化重现光彩。

三、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群众文化建设经费需求大

在政府的帮助下,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都有所改善,尤其对于城镇附近的村庄,包括老年活动中心、室、篮球场、图书阅览室等各种文化活动场地都已经建好,当地的农民群众可以随时感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在一些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落,文化场所简陋、设施陈旧仍是阻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这些地区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上,由于当地经济较为贫困,大多只能完全依赖外援自助,且没有固定的经费支持,导致当地的文化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经济情况与环境问题也导致大量的青年人选择外出打工发展,留在村庄的多数为年事已高的老年人,尽管掌握着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艺,却因为无法找到合适的继承人而只能被埋没。对于这样的情况,地方文化部门开展的文化活动也存在诸多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迟迟难以推进。

(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偏低

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普及网络,且购买书籍或报刊的渠道较少,许多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依旧以打麻将、看电视节目为主,日常开展的文体活动很少,通常也只会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期间由政府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而不是由广大农民群众自己根据自身需求发起的。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这种落后、单一的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于文化方面的需求,他们渴望能够有机会参加更多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但是农村地区的很多基层干部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对于当地农民群众的需求还不够了解,仍然一味地将工作重点放置于经济方面,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上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与资金,导致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偏低,其内容与形式也不符合人们的喜好与习惯,当地的人们本来对文化活动充满兴趣,却因为一次次的失望和扫兴而归,不愿意继续参与其中。

(三)缺少高素质专业人才

正如上文中说道,农村地区的很多基层干部过于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在文化干部的设置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目前部门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相关工作是由其他职位的干部兼职进行,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化干部,导致其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少数农村地区尽管设置了专门的文化工作人员,但却存在年龄偏大、知识水平不足、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尽管各城市都纷纷开展了文化下乡活动,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主力军。

四、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的策略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建设

乡镇文化站应该深入了解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情况,统计与整理整个文化建设流程中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考虑适当的解决办法。目前,乡镇文化站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在这样的模式下,确实能够解决农村地区的基础文化建设问题,但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要想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光靠这种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乡镇文化站应联系地方的政府部门,探寻多种筹集资金的渠道,以解决单一模式下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以及快节奏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假期时间参加乡村旅游来感受大自然以及浓厚的人文气息,放松自己的身心,为此,乡镇文化站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与传统文化艺术,总结当地的文化优势与环境特点,打造出一条符合现代人们喜好的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不仅能够通过特色旅游项目联合更多的企业获得投资资金,也能够为当地农民群体提供新的工作机会,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另外,为了保证文化资金能够最大化得到有效利用,乡镇文化站可以建立专门的项目资金,专门用于文化活动的开展或文化设施的完善,避免因为资金不足对群众文化建设工作造成的阻碍问题。对于当地的特色文化技艺也可以良好利用起来,文化站可以借此联系展演机会,将传统艺术传播出去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资金。

(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近年来,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这说明农村地区的物质生活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能够在闲暇时间通过文化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作为向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机构,乡镇文化站必须做好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开展。首先,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认识到自己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责任意识,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了解基层群众内心真正的需求以及生活习惯,并反馈到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上。群众是文化活动服务的中心,因此在活动的内容上,一定要适合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能够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所帮助的。例如,开展先进农业知识普及讲座,根据当地的主要农作物选择相关的主题,提高农村的参与热情;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大多的青年人选择去外地打工,因此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这两类人的情况。由于老年人视力与听力较差,还存在不识字的情况,因此,与其开展图书阅读活动,不如将资金用于购买投影仪等新媒体设备,播放有意义的影片,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文化;而对于正处于长身体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则可以开展乒乓球、网球等趣味体育活动,帮助孩子们强身健体,同时也需要解决农村地区儿童娱乐设施少的问题。

(三)建立高素质的乡镇文化站队伍

要想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离不开一个高素质的专业团队。一方面,现有的人员要充满工作热情,能够积极学习、积极创新,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投入到造福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去;另一方面,文化站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将各项工作任务的责任进行细致的划分,对工作成绩优异的人员给予一定的鼓励,进一步激发文化站人员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蒲霞.乡镇文化站在带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大众文艺,2018(11):22.

[2]罗萍.发挥农村文化主力军作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浅谈新农村乡镇文化站建设[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7(04):12-13.

[3]熊应华.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带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J].人文之友,2020(05):24.

地区文化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陕南城镇;体育文化建设

一、引言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只有深刻领会到基层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将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从小城镇做起、从小城镇做好、从小城镇做透,才能为未来的全国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陕南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陕西南部地区地处秦巴汉水之间,区域内群山环抱,河川纵横。陕南地区的这种地理特征,为区域内外的人流、物流、商流的频繁交流设置了地理上的自然屏障,使得陕南城镇发展呈现为城镇规模较小、工商业发展缓慢、市政建设落后的特征。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与健身观念已有明显提高,但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山西南部地区还属于我国少数民族集聚重点区域中的重点。少数民族主要包括羌族(宁强县,略阳县)、苗族(镇巴县)、回族(宁强县,略阳县),还有其他的诸如蒙古族、满族等。其中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更是不胜枚举。为了发展陕南地区的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促进陕南地区的经济进步,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三、陕南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现存的 问题

(一)体育文化建设师资力量缺乏

体育文化工作,主要是由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担任。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的提升,全民运动意识的不断普及,大批的群众参与到体育健身文化活动中来。但是,由于陕西南部地区城镇化不完善、经济发展较缓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大批的优秀体育健身人才流失。陕西南部地区小城镇机关单位、城镇组织、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对于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都接触较少,现有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者师资力量缺乏甚至完全没有。而基层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建设教育工作者师资力量的缺乏,会导致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落后,甚至是难以继续开展。

(二)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经费不足

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着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陕西南部地区体育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者很难将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活动举办好。不仅如此,由于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涉及陕西南部地区小城镇多个区域,人力资源需求量较大,即便陕西南部地区体育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教育机构投入相应的资金,用作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活动举办经费,仍很难满足小城镇基层人民文化建设活动的活动经费以及人力经费需求,而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经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使得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甚至无法进行下去。

(三)体育文化建设宣传模式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愈发强烈。体育锻炼作为休闲和娱乐的方式,在塑造农民现代化人格和公民性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而当下的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宣传模式较为单一,大多是由陕西南部地区体育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通知。不仅如此,基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活动、杂耍活动、戏剧活动、舞蹈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往往由于师资力量缺乏或者资金不足的问题难以进行。通常以讲座宣传以及体育文化动员会等形式开展体育文化建设活动。基层人民群众文化建设宣传模式相对而言较为枯燥,长次以往,不但不利于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知识的吸收,还容易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宣传。

四、健身俱乐部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增强体育文化教育工作人员培养

通过健身俱乐部可以培养孵化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对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而言,能够帮助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提升整体质量,成为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跟上科学进步步伐的有力保障。只有通过健身俱乐部来加强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在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陕西南部地区体育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在现有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基础上进行内部培训指导,强化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人员体育健身知识。并定期外聘体育健身专业人士开展讲座,为优秀人才提供晋升与进修的机会,加强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体育文化专业素养。结合多种手段,孵化出在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中能够实现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人员。

(二)加大体育文化建设活动资金投入

陕西南部地区体育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教育机构应重视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适当增加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活动经费,以便于围绕健身俱乐部开展一系列的实践类体育文化建设项目。此类俱乐部既可以由小城镇各社区自己出资建设,也可以由政府统一出资进行建设,还可以引进社会资本对此类俱乐部进行建设。小城镇社区体育文化俱乐部有助于促进体育文化的规范发展,促进体育文化发展质量实现大幅度提高,相对而言还能节省建设资金[2]。对此,陕西南部地区体育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合理规划,增加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所需的文化建设活动经费,充分满足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经费需求。而在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活动经费需求被满足后,便可以开展实践类,例如城镇运动会、城镇马拉松等体育文化活动项目,也极大地促进了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更加顺利地稳步发展,提高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效率,为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宣传模式多元化

为了更好地将基层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下去,对于基层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建设宣传模式进行多元化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除了在健身俱乐部线下进行活动之外,陕西南部地区体育单位、社区组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还应当结合当下互联网技术,运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多种信息化平台,运营健身俱乐部的官方账号,通过短视频、音乐、动态图片等多媒体形式进行体育文化宣传。这样一来,将传统的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宣传工作结合了新时代的互联网理念,大大增加了基层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的能动性,在增长基层人民群众的见闻、开拓基层人民群众视野的同时,也实现了基层人民群众文化建设宣传工作的根本目的,实际践行了指出的体育强国建设方针,为未来全国人民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基层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益国利民的伟大事业,需要全国各地的政府、社区、学校齐心协力,精诚合作。陕西南部地区小城镇应当不断发展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强国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叶欣,张浩天.美丽乡村视域下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困境与消解[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