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产食品质量风险防控机制

时间:2022-08-24 10:12:56

构建农产食品质量风险防控机制

1引言

在WTO相关协议达成广泛一致的情况下,原来的许多影响贸易的因素的作用在持续不断弱化,而进口国以维护消费者消费安全为目标制定的质量技术标准的作用却不断强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药物残留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已是制约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首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出口日、美、欧盟等市场的水产品遭遇严重的质量危机,已经成为国务院2007年6月最关注的四件大事之一。《中国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当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从2004年至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反复多次强调了农产食品的质量检测认证等相关工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食品安全与实用营养中心主任RobertBrackett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我们现有的、表明食品供应全球化的这一系统”。2006年5月29日,作为中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进口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据海关统计,2006年6月份,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减少1.31亿美元,同比下降18%[1]。2007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2007年进口食品监视指导计划》,对中国34种产品实施42项命令检查措施,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和全面深化。欧盟从2007年3月1日起实施关于食品污染物最高限量的新法规,即EC1881/2006号条例,对各类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水产品、罐头食品、蔬菜、水果等各类食品几乎都在新法规的监控范围内。2007年6月28日,美国FDA在全美国范围内对中国鲶鱼、鲮鱼、虾和鳗鱼实施自动扣留并禁止入境。理由是以上水产品的检验结果中有15%受到药物污染,该禁令涉及中国350亿美元的水产养殖业[2]。这是对中国企业及有关部门实施的质量检验不信任的充分表现。随美国之后,欧盟也启动了对自中国进口的人工养殖海产品的审查。

庄芮(2006)提出完整的贸易条件概念应该全面包含价格贸易条件(NBTT)、收入贸易条件(ITT)和要素贸易条件(FTT),认为在学界对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长期趋势所作的判断方面,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更适用于长期或一般分析,而“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则更适用于短期或局部分析[3]。罗忠洲(2005)建立了一个汇率影响贸易条件的理论模型,指出当汇率波动时,贸易条件会以汇率波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除了与原来的贸易条件和汇率有关外,还与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4]。董国辉(2001)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贸易条件恶化论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和包含更多的内容[5]。张建华、刘庆玉(2004)将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归结为:①进出口商品的需求状况;②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状况;③汇率;④进出口商品的构成状况[6]。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不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只是由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落后于经济增长,落后于世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Andressen(2001)用3000多种加拿大-美国之间贸易产品的一种加权平均水平表示加拿大的质量贸易条件,分析对比了有质量条件和没有质量条件的贸易[7]。本文以农产食品贸易为研究对象,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应用贝叶斯统计,定义了质量贸易条件和其构成要件,揭示了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口国提高自身质量检验水平,引进第三方认证和采用进口国的质量管理体系等,对改善其质量贸易条件的作用机理,以及出口国的这种努力带来的福利,可供有关部门建立农产食品质量风险管理体系时参考。

2质量贸易条件及其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文献中大多将贸易条件通常分为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也有人把价格贸易条件称作贸易价格指数,是一国一定时期的出口价格指数与同期进口价格指数的比例,又称进出换比价、净实物贸易条件。即N=PXPM×100%,其中PX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及影响程度的动态相对数。具体分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与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是根据预先选定的进出口商品的样本进行计算,作为计算价格指数的样本要求能够代表和反映进口或出口全部商品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动。联合国统计组织采用的方法是:按某一年的固定价格进行折算,取得按固定价格计算加总形成的世界总进口量和总出口量,再与以现行价格计算的总进口量或总出口量相对比,其结果即为世界年度进口价格指数或出口价格指数。N下降,则表示一国贸易条件的恶化,该国在贸易中获益减少。贸易价格指数的含义是每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因此,贸易价格指数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的重要指标。在价格贸易条件基础上,如果乘以出口商品数量指数QX,得到收入贸易条件I;如果考虑到进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ZX和ZM的变化,得到要素贸易条件D.这样更全面地反映了贸易状况。请注意贸易条件(Termsoftrade)的中国用语是有问题的,容易产生误导,该词英文的意思原是贸易期限或术语,即指一段时期内的贸易状况,是一个陈述而不是一个条件。可能更准确的中文应该是期间贸易状况,因此,以往的所谓贸易条件恶化,实质意思是指期间贸易状况恶化。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国际贸易学术界尽早改正这一用语。贸易条件是指两国间进行贸易所应该具备的一些因素,如果这些因素达到一定的水平,两国间的贸易就可以正常进行,反之则不可能正常进行。贸易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品的成本,反映在产品的市场价格上。不论是由于资源禀赋还是比较优势的原因,只有一国的生产成本加上运输费用之后,仍比目的地的生产成本低,才可能出口到目的地。这样,传统的贸易理论主要是围绕贸易条件展开的,而在中国使用的所谓贸易条件仅仅是20世纪50年代阿根廷人普雷维什提出并使用的期间贸易状况,反映的主要是多方面贸易努力的绩效。

实际上不同国家的生产的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风险是影响贸易的重要的基础性因素,不能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和质量风险控制标准的商品和服务根本就不能出口到该国。而且由于对方的主权国家地位,也根本不可能就此申诉到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国际法不能调整其国内行为。即使在出口产品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和地区设置的质量标准的改变也会改变贸易条件。为了更恰当的反映贸易的质量风险状况,根据现代风险管理理论,我们把质量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的某类出口商品在出口国和进口国两者之间各自认为具有的平均质量风险水平的一种综合效用。其中质量风险(qualityrisk)是失效后果(theconsequenceoffailure)和失效概率(thelikelihoodoffailure)结合的二维函数,R=f(C,L),R′C>0,R′L>0,L∈(0,1)。等风险曲线如图1所示。例如,基于风险的检查(RiskBasedInspection,RBI)制度,认为R=CL.失效后果和失效概率的计算根据资料的详略和要求的精度可以是定性、半定量和定量的三种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依靠专家判断,定量方法需要前期积累大量的数据。图1(a)显示的是两国质量风险标准没有交点。R1比R2国具有绝对质量风险优势,两国之间的贸易一定是从国1向国2的单方向进行。图1(b)显示的是两国质量风险曲线有相交的区域。两国各有控制质量风险比较优势的领域。其中,R1国控制失效概率L的效率高,同样的失效后果事件发生的概率较低,而R2国控制失效后果L的效率高,同样的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较低。如果商品质量风险属于区域2,两国都拒绝进口;如果属于区域4,两国都能接受,两国商品既有进口也有出口;如果属于区域1,R1国可以接受,但会被R2国拒绝,即商品贸易单向流动,R1国进口R2国的商品;如果属于区域3,与区域1的情况恰好相反。由此我们建立了基于质量贸易条件的两国贸易模型。A、D两个国家进行农产食品贸易。假设它们依据该国可以接受的质量风险水平,制定国内最低市场准入质量标准(MinimumQualityStandards,MQS)。①危害的后果CA和CD,即一种商品进口检验结果显示,某项指标没有达到本国制定的MQS,这种情况下,如果进口该商品,会对本国造成的危害程度。可以依靠专家判断,用定性的方法确定危害等级。以进口牛肉为例,如果猪、牛养殖业又被进口国看作是的重点产业,那么,该带有该疾病的牛肉,将被进口国认定是具有高失效后果的商品。例如,2001年,欧洲口蹄疫蔓延,美国和加拿大禁止进口欧盟牛肉。②针对某一特定商品进出,其统计数据可以看作小样本,那么通过失效概率由贝叶斯统计可以计算出这种商品的平均失效概率。

假设进口国认为出口国产品整体失效类型有两种:G——失效概率低;B——失效概率高。凭借进口监管部门的历史检测合格率记录或者出口国食品安全事件在国际上的影响,A(D)国认为D(A)国商品质量存在缺陷的概率(先验概率)为γA(γD)。进口国依据本次抽检的结果——合格率S,修正出口国整体的质量类型为B型的可能性(后验概率)。进口国通过信号S判断出口国该行业的失效类型属于G型和B型的条件概率分别为μ(SB)和μ(SG)。以A作为研究对象,进口D国产品,根据贝叶斯法则:下面以具体的数值算例说明模型和分析方法。假设进口抽检结果S,表明这是一件坏事情,μA(SB)=μD(SB)=1。A国内市场标准高于D国:μA(SG)=0.2,μB(SG)=0.5。R=kCL.结果贸易风险曲线无交点。中国出口的人工养殖鱼虾,过去的几个月中,在美国接连检测出禁用药物:硝基呋喃、孔雀石绿和氟喹诺酮的残留,被美国列入不符合美国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名单。2007年6月28日,FDA规定必须检测中国供应商的每批货物,以证明其出口商品不含任何抗生素。而澳大利亚只在边境对其中的一种禁用抗生素硝基呋喃进行检测。同样的中国水产品,在澳大利亚被划为“低风险”等级,抽检的比例只有5%。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认为这是“符合标准的问题,并不构成健康问题”[8]。

3提高质量检验与认证的水平对贸易的影响

既然质量贸易条件成为贸易的基础性条件,进口国提高质量贸易条件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那么出口国的质量检验的水平的可信度也就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因为可信任的出口检验是一种最低成本的经济制度安排。但是出口国的质量检验水平是否能达到进口国的要求呢?分析和解决此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解决利益的激励机制。因为提高质量检验水平是需要增加检验成本的,必须是在增加的检验成本可以提升其较高水平检验后的收益的斯宾塞-莫里斯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我们另有行文。这里我们要分析的是,进口国提高了质量检验水平之后,贸易会发生哪些变化?

(1)需求抑制和贸易转移进口国单方面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出口商由于严格生产管理、重复检测等增加的额外费用,最终将由进口国消费者承担。这一方面,满足了高收入消费群体对低风险食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抑制了中、低层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据东京青果物情报中心的调查显示,受到《肯定列表制度》影响,2006年6月上旬东京都中央批发市场豌豆、胡萝卜等中国产蔬菜价格大幅上升,分别为去年同期的3倍和1.8倍。由于中国大葱进口数量下降近40%,价格比2005年同期高出3成[1]。另外,由于检测通关费用大幅上升,中国生产工厂已失去价格竞争优势,而且进口商担心存在残留农药的风险,导致部分中小日本企业订单向东南亚转移。在中国,由于职能部门加大了检验检疫力度,部分公司产品如果不能顺利出关,只能内销或者进行转口贸易。

(2)推动了第三方国际认证当进口国认为出口国的职能部门不能保证提供充分的食品质量监控的时候,往往采用公认的第三国认证和进口国在进口国直接设置机构进行检验和认证。例如,2007年6月28日,美国FDA对中国水产品实施禁令之后,中国鲶鱼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我们已经认识到美国市场不相信中国政府的检验结果,因此,还是选择第三方认证比较好”。广西的水产品出口企业协会计划评选出10家从未被美国FDA查出过问题的出口商。这些公司的产品经瑞士日内瓦通用鉴定公司(SGS)认证后,将被贴上特别标签。受到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宣传力度等因素影响,消费者对质量风险标准的要求存在层次差异。尤其在人口众多、贫富差异大、风险标准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会出现国家、行业、企业国际等标准共存的局面。这种需求导向,使企业有激励采用更高的认证标准,目的是实现产品差异化,满足高收入消费者的需求。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需要从生产源头抓起,从流通末端驱动。消费者在推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机制的运行上起到关键作用。在与消费者重复交易的情况下,零售商有维护质量声誉、积极监督上游企业的动力。因为零售商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往往波及同类产品及整个连锁经营集团的所有连锁商店,往往导致消费者对零售商整体的信任大幅降低。从这个角度看,进口国严格市场准入,可以促进出口国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

(3)提高市场准入壁垒,有效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假设认证技术不会拒绝合格率大于qH的产品,即当q∈(qH,1]时,该批次产品一定会通过认证,标记为优质产品G,Pr(Gq≥qH)=1,如图3和图4。但是,由于质量信号的不确定性,以及认证技术的精确度影响,会使q∈(qL,qH]的产品通过认证的概率为:Pr(GqL<q<qH)=q-qLqH-qL,认证的有效程度e=1-q-qLqH-qL。当q∈(0,qL)时一定不会通过认证,此时,在假定零售商只采购通过质量认证合格的产品的条件下,没有制造商会选择对应的较低的质量改进努力。qH或qL增加,都能改善认证制度的有效度。qL增加时,遏制了恶劣型制造商进入市场,qH增加在于提高对勤奋型制造商认定的标准。所以,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能更有效地治理食品质量安全。例如,QS认证。而增加高质量认证的标准qH,可以用于促进消费水平的提升,鼓励企业实施垂直差异化,例如,有机食品认证。

(4)出口国质量检验水平具有正向的外部性进口国的贸易政策直接针对出口国的整体质量风险,表明出口国质量检验水平的信誉具有外部性。国家信誉提高带来的利益,由该国全体出口企业所共享。相反,个别企业的假冒伪劣行为,不仅败坏了企业名誉,而且由于标记着某国制造的印记进入国际市场,破坏了该国政府和全体出口企业为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和产品形象所作的辛勤努力,对整个出口行业造成负的外部性。所以,出口国质量检验水平的信誉具有正向的外部性。而且,经验表明,一旦市场信誉受损,要想重新塑造消费者信心,困难很大。200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310.3亿美元,供应着全球大约一半的蔬菜和16%的水果。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许多来自农村的小生产者。而中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靠出口驱动,2006年的出口贸易对GDP贡献率超过30%。如果中国农产食品失去国际市场,将对农业人口的就业率和农村繁荣带来的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应该有强烈的愿望维护“中国制造”的名誉,从2006年12月到今年5月,相关部门在专项行动中,关闭了180家食品工厂,2007年7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42家出口食品违规企业名单,对它们采取了禁止出口等措施。

4结语

2006年,中国大蒜、花生、烤鳗、蘑菇罐头、苹果汁、香菇、蜂蜜等农产品出口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由于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相对低,低价竞销严重,导致价格贸易状况恶化。同时,因为农药、添加剂等的滥用,进口国市场又不断提高其质量技术标准,双向作用之下,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贸易条件处在持续下降的过程中。正是质量风险的增加,限制了出口,制约了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的发挥;而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努力,无疑会增加制造成本,提高价格,在提高贸易价格状况的同时减少了出口数量;两方面的单独/共同作用,加速了收入贸易状况的恶化。

(1)加强技术创新,低成本的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中国的农产品生产应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只有低生产成本同时高质量的产品才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这不仅是贸易的需要,也是满足国内消费者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的需要,乃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2)推进认证体系、检验实验室的国际相互认可出口商由于重复检测增加的额外费用,最终将由进口国消费者承担。进出口国之间,生产过程质量认证的相互认可,结合运输途中的质量保障认证,有利于减少重复检验,缩短货物通关时间,避免由于检验的拖延而导致产品错过最佳上市机会。尤其对于货架期短的产品诸如服装、生鲜农产品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还提高了进口国消费者的福利。因此要加强与国际认证认可及国际零售商组织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农产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工作,支持国内认证机构开展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认证。例如2007年3月,山东省4个检验检疫机构获韩国认可,凡通过该4个实验室检验合格的中国食品,出口韩国时可免于相关检验。仅山东省就有1800多家对韩出口的食品、农产品企业受惠,涉及水产品、蔬菜、肉及肉制品等200个品种,货值10亿美元。

(3)加强与进口国的沟通与合作,维护出口商品的整体声誉重点资助企业和行业组织参加国际博览会、交易会,对中国农产品进行整体宣传,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建立出口企业数据库,对通过HACCP、GMP、GAP、欧盟注册认证、ISO9000、ISO14000系列等质量体系和环境认证,质量好、守信誉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简化检验检疫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给予免检或委托自检;加快农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出口的通关速度。在联合进口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及时准确地将完整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这点在美国尤其重要,当地许多媒体只宣传中国食品有毒,但从不提及FDA声明的另外一面:从相关水产品种检测出的非法添加剂量非常少,接近能被检出的最低水平。FDA不会对其实施召回,也不会建议消费者销毁。食品药物残留超标往往来源于受工业污染的土壤和水源,所以从根本上,需要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农产品运输的物流体系当中,重视冷藏设备的使用,抑制细菌繁殖和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行业协会自律,采用国际标准来制约成员的生产管理行为;培育消费者维权机构,发挥消费者在供应链末端对质量控制的驱动作用;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集中管理体系;借助媒体的宣传力和监督作用,使职能部门、企业和从业者充分认识到质量控制和产品责任的重要性。本文研究明确了期间贸易状况的概念,提出了技术标准和质量风险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的观点,结合国际上质量风险管理的常用作法,特别是基于风险的检测等风险管理方法,提出了质量贸易条件的定义和描述。就两国之间的质量风险控制的无差异曲线的关系,给出了两国之间不能进行贸易的条件,以及可以进行贸易的条件,指出了其贸易的方向。结合农产食品的小样本检验的基本事实,采用贝叶斯统计分析,给出了质量贸易条件的动态计算公式。就目前十分关心的进出口国各自的质量检验和质量认证体系的互认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出口国的出口质量检验水平对本国粗口产品具有正向的外部性,国家政府必须下大力气,以贸易目的地政府的质量风险控制标准为目标,认真抓好这项工作,改善出口的质量贸易条件,促进产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