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文字史料运用分析

时间:2022-04-03 03:07:18

中学历史教学文字史料运用分析

摘要: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以及其组成的五大具体方面,“史料实证”作为其中一方面,是其他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的部分也强调对史料的学习,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总结能力。从文字史料的作用和运用以及运用误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历史教学;文字史料;运用;误区

一、文字史料的教学作用

史料是人们编纂历史和研究历史所采用的材料。史料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如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将史料分为“文字记录的史料”和“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两种,共十二类;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中将史料分为“正史”“公文档案”等五种。就通常的分类来看,可以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类。其中,文字史料是文献史料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史料。1.补充教材遗漏。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资源,但并不是唯一资源。历史教材由于受篇幅限制,许多史实都写得比较简略,如果教师仅用历史教材进行教学,不仅教师会感到困难,学生也会难以理解。因此,教师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文字史料的运用有效地补充了教材的缺漏,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阿拉伯帝国”谈及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时,教材中仅用一句“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1]来说明,但到底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教材中都没有说明。那么学生如何去理解呢?因此,教师适当地运用史料便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文字史料的运用可有效弥补教材遗漏。2.培养学生能力。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史料的运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文字史料的运用更是如此。文字史料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由于文字史料存在的历史时期不同,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文字史料以及外文史料。前者在新文化之前基本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这就对学生阅读史料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如《论语》《史记》等历史著作;后者便是以外文记载的史料,如《全球通史》。教师在分析学情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两种文字史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同时也会反过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此循环,最终学生的阅读总结能力将不断得到提高。

二、文字史料的运用

1.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师备课的根。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并执行的国家性文件,是全国初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遵守的。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初高中的历史课程目标,如初中的“三维目标”、高中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汇集了本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史料应该依据教学目标来运用,紧扣教学的难点。比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洋务运动”一课,课程要求“了解洋务派创办的主要企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2]。依据上述要求,我们可知本课的重点是创办的企业,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那么在选择史料时就应该把重心放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上,这点是教师最需要补充也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因此,依据课程目标来选取和运用史料是教师备课的必备事项。2.以教材为依托。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工具。但是历史教材有一个不能避免的问题:由于教材篇幅所限,许多史实叙述不够详细,因此教师应当深挖教材,补充学生应该了解但教材中却没有的内容。比如“洋务运动”这一课,讲到洋务派中央代表恭亲王,教师就必须展示文字史料和相应的图片史料来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完善自身历史知识结构。文字史料作为一种辅助教学资源,应该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发挥其补充和深化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学习。3.以学情为基础。随着历史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历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那么在准备文字史料教学时,教师就应当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析,包括其知识基础、能力、智力、心理等多方面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例如,在面对初一的学生时,要了解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任何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在运用文字史料时就应该选择简单易懂的材料。如果不考虑学情,单凭教师想象任意使用,教学效果反而会下降。因此,文字史料的运用必须要以学情为基础,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三、文字史料运用的误区

1.鉴别史料真伪。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保证是科学正确的。那么在运用文字史料时便有一个最大问题:所运用的文字史料是否正确?这就需要教师鉴别史料的真伪。史料按性质有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之分,一手史料的来源就是历史本身,如档案、自传、日记等,这些史料直接反映历史,没有经过改造,可靠性比较高,但是也不能完全断定就是真实的,也可能是作者当时受到某些因素影响被迫写出不符合事实的“史实”。历史教师在面对这种一手史料时就应当寻找同时代的文献史料进行互证,以辨别其真伪。二手史料就是根据第一手史料编写的记述,它的材料来源可以有所追寻。二手材料比一手史料更加难以保证其真实性,再加上二手史料的编者有时也会掺杂进自己的情感思想以及错误理解等,使得二手史料的来源更加值得推敲辨别。那么,教师在面对二手史料时就更应该寻找其来源即一手史料,或者寻找多种二手史料进行互证,做到“以史为证,论从史出”。2.史料的正确解读。教师需要预先对史料进行解读。何为解读?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解释”有明确规定:“它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3]教师应该明确的是过去发生的史实虽然是客观的,但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同一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时代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这就造成了史料可以被多种方式记载和解读,这都会使教师在使用史料教学时犯下错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在精选史料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多种史料,一种为有当事人的记载,另外一种也应包含同时代其他人以及后人的记录。从两种史料的综合比较中得出完整而正确的答案,才能做到“以史为证,论从史出”[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7—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6.

[4]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2—103.

作者:袁宝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