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论文3篇

时间:2022-05-13 02:45:43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论文3篇

第一篇

1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趋势

1998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迎来了很大的发展的机遇,高等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经费不断增多,学生队伍也跟着壮大。为了适应大发展的需要,大学城、新校区都相继落成。很多高校从一个校区,发展到二至三个校区,主校区也由城中,搬至城边大学城。单从学校的环境变化,也能反映出学校要发展,基本建设必须走在前面的要求。从各高校的基建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基建的资产游离于学校以外、资金来源从源头上无法区分,哪些是贷款,哪些是自有资金。还有些高校,只建设不进行财务决算,无法将学校已投入使用的房屋纳入学校国定资产。通过这次《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改革,确实能够解决不少实质性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完善。站在基建财务管理的角度,在基建工程项目的陆续财务决算的前提下,提一点自己的看法,便于今后更好的做好学校财务和基建财务的基础工作,完善好相关的合并工作。通过年末年初的财务预决算会议,感觉到高校的基建财务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同时又与高校的事业财务密不可分。为了满足我们国家财政预算的编制和财政决算的需要,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基建财务与学院财务基础工作的作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有在建工程项目的,应该独立建账合并报表。对于已完成建设项目的高校,应该取消基建财务的独立,合并到学校财务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分别核算与独立报表的模式,确实存在着一个法人单位,两套财务报表,报表数据不准确的现象。仅就此方面,通过账务合并,从立账、对账中看到一些问题,造成数据差异较大,不能一一对应等几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1.1高校基建账并入大账存在的问题

(1)学校财务和基建财务没有成为整体

随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的预算越来越细化,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自筹和贷款等,今年要做什么、建什么,预算要多少,这些都是由学校财务统一来报预算计划,基建会计不能很好的掌握基建的预算情况,只能掌握实际决算情况,开始每年的《基建投资表》填报时无法准确掌握财政性资金拨款中的:中央财政性资金、地方财政性资金以及地方财政性资金中的财政拨款和地方部门自筹拨款情况,从而容易造成预决算项目分配的时候,预决算数据不统一的现象,有好多高校都是估算的。各高校基建没有收入来源,不论是拨款还是贷款,大多数高校都是通过学校的事业账转入到基建,往往贷款也不是全部用于基建。所以资金来源很难对应,无法细分一栋在建楼中拨款数和贷款数,在财务决算报表中,按要求都要一一对应。但是对于基建会计来说,无法了解拨入基建款的来源;贷款和还款情况;还了多少利息、本金;贷款余额是多少。按照相关要求应每年年底学校财务根据还款用款情况给基建相关手续,在基建账中列支相关贷款还款情况。

(2)学校财务在拨给基建款的科目中,核算与基建无关的费用

基建在做学校的拨款时,设置相关科目用来专门核算学校拨款,所以拨款一目了然,余额便是拨款数,但学校财务设置相关拨款科目,不仅核算拨给基建款项,常常用来核算实验室改造和一些与基建毫无关系的工程用款,还有贷款和还款,这些是造成数据差异的主要原因。

(3)学校财务与基建财务入账时间不一致

基建财务入账一般实时入账,尤其对决算工程款,财务决算完成后就入账,并进行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学校财务一般是暂估入账,基建决算后再进行调整。学校财务每年对拨给基建款都要进行结转,最终转到结余科目。而基建财务为了保持连续性,不需要进行年度结转。

(4)已投入使用资产,不办理资产交付手续

有的学校新校区已经交付使用多年,但一直没有进行财务决算,甚至有的连工程决算都没有完成,建好并已交付使用的项目,常年挂在基建账上,没有转到交付使用资产中,更没有增加学校的固定资产,造成报表数据不实,学校财务和基建财务往来款虚增的现象。

2基建账并入学校财务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对于新会计制度应加强会计人员培训,使会计人员了解和熟悉新会计制度中的精神,重点和难点。在实际工作中,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只对各自的核算业务比较熟悉,而并账处理要有全局意意识,要学习和了解基建的相关业务,这需要会计人员对基建经济业务有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还需要会计人员精通高校会计法规制度。同时也要和基建会计人员沟通,了解和熟悉相关并账的情况,便于及时核对。所以,必须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培训与学习,使会计人员掌握将基建项目纳入“大账”后的处理程序,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确保新旧制度的顺利过渡。

(2)核对并清理账目

核对历年来拨款的组成,分清款项来源。清理遗留问题,根据批复处理往来账,同时对暂估入账不准确的数据也要进行调整,避免虚增固定资产。明确银行贷款数目,根据交接清单,尽量一次清理到位,避免反复重复。为新账合并打好必要的基础。

(3)科学合理设置科目

项目和科目设置也应该科学合理,科目的设置一定要和报表相对应,尤其是一级科目。在一级科目下,根据需要,可以再进行细分二级、三级、四级,同时也要兼顾拨款的需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尽量细化,虽然科目细化,会给财务人员录入凭证时,带来很大麻烦,但进行数据统计、决算、审计、时才能准确,这样报表的时候才能利于核算。预付款和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往往没有严格的区分,造成错记混记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好能按月进行核对,尤其到年底,更要经常进行核对,对错记的账目及时进行更正。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基建的二级科目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定,如:待摊费用下级可分别设置管理费、勘察设计费、审计费等等。如果工程量大,基建独立建账,一定要根据学校的拨款情况,进行科目设置,在学院拨款下设置以前年度拨款,当年拨款,对应的三级科目如:国库支付-预算内、贷款-银行名称、自有资金等,也要和学校财务进行核对,核对账簿是保证基础工作准确的必经之路。新的会计制度专门为基建设置相应的科目,如实反应基建的建设用款情况,避免混记,和串用,为核算的准确性提供了依据和保障。记账过程中避免人为操纵,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杜绝把基建账作为跳板,随意调整和修改。

3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深深的感到,会计制度的变更,只是会计工作阶段性的新起点,新要求。但会计的基础工作却是永恒的,一个单位财务的基础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每月要按时核对,按时整理,对于做错的凭证,按规范调整虽然允许。但如果数额较大又是跨年调整,肯定会对当年的数据有影响。现在国家不仅对高校的内控重视,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抓的也很紧,经常进行检查和评比,这将推进基础工作更加规范。

作者:程丽鲁忆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扩大了高校会计制度的规范范围

原高校会计制度下,基本建设业务涉及的收支、资金往来等会计核算都只在高校基建账中核算;而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执行新高校会计制度,需至少按月并入高校的事业账,即“基建账+事业账”二本账,合二为一。同时,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纳入高校财务报表反映。新高校会计制度完善了高校会计核算主体,有利于完整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有利于高校全面管理财务工作,防范财务风险。

(二)增加了财政改革政策相关的核算内容

新高校会计制度增加了2000年以来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出台的多项财政改革措施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如新增“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等科目,实现了高校会计核算与相关财政管理政策要求的有效衔接,贯彻落实了各项财政改革措施。

(三)引入了部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规定

新高校会计制度对有些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要求运用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例如,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方式为“虚提”折旧,即固定资产购置是列入支出,计提折旧不列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资金。同时,部分权责发生制还体现在对资产和负债科目的调整,将原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科目按投资长短调整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将原应付及暂存款调整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

(四)规范了财政补助资金的核算要求

新高校会计制度将原制度中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3个收入科目核算的同级财政补助收入部分单独计入财政补助收入科目;重新明确了支出科目的核算口径,并要求教育事业支出等在核算时区分出财政补助资金、非财政补助资金,对其进行明细核算。同时,新高校会计制度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科目,而且在会计报表中也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这不仅有利于完整、清晰地反映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账务形成过程,而且有利于实现财政补助收入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的结余分配。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转换衔接实务中的难点事项

(一)会计科目层级较多,增加会计核算难度

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支出科目中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等应当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还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而且“项目支出”还需要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根据上述规定和高校现行支出科目核算需要,新高校会计制度下支出类科目至少需设置至7级核算,比现行层级增加2级,这样科目层级太多也太复杂,大大增加了会计核算难度。

(二)固定资产折旧规则尚未明确,降低了高校折旧信息可比性

新高校会计制度颁布时,上级主管部门未同步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细则,因此各高校折旧业务有的尚未开展,有的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自行制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折旧规则,大大降低了各高校折旧信息可比性。而且《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只是要求按固定资产分类和对应使用年限折旧,但折旧信息如何反映高校成本费用情况,征求意见稿并未涉及,也未能充分考虑折旧与高校成本核算的现实需要。

(三)基建并账业务较复杂,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

新高校会计制度下,基建账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至少按月并入高校事业账。如果基建项目仍从基建账上付款,则基建拨款除了国库直接支付资金外均需通过事业账拨付资金,但是新高校会计制度取消了“结转自筹基建支出”科目,且新高校会计制度并未对资金拨付基建账务核算进行明确规定。这样,容易造成各高校对制度理解存在差异,基建账务核算方式也无法统一,基建会计核算信息也不具有可比性。同时,基建需要完成2个账套的会计核算工作,基建按月并账业务较复杂,需要考虑基建实际发生和虚增虚减因素,容易引起账务问题,造成核算信息不实。

三、完善新高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建议

(一)减少支出科目层级设置,改用项目编码和项目属性加以控制

高校现在的核算体系和财务软件支持科目、项目、部门多维度体系,可以从项目属性和切面等方面实现对资金来源和用途等信息的规定和控制,因此建议减少支出类科目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支出”这2个层级,这2个层级列示的支出明细信息,主要通过设置支出项目编码和项目属性来实现和控制,以此降低会计核算难度,提高会计核算准确性。

(二)细化固定资产核算业务,设置固定资产归集项目

高校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首先应全面清查固定资产,实现财务总账和固定资产明细账数据一致;其次充分利用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通过系统接口实现财务系统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互相连通和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增设资产折旧模块,按资产明细进行折旧业务处理,按月生成资产折旧数据,通过资产管理系统传输至财务系统,自动生成折旧智能凭证。同时高校应结合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按照固定资产购置的经费来源设置固定资产归集项目,固定资产购置和折旧业务信息均按归集项目反映,这样可以对应高校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进行核算,为高校下一步的成本核算提供数据基础。

(三)统一基建账务核算,实现一次记账生成两套记账数据

根据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要准确高效地完成基建账务核算工作,最优方案是直接在事业账进行基建业务会计核算,基建业务的资金拨付均在事业账完成,充分利用高校财务软件和基建账套实现核算对接。依据事业账会计科目和基建账会计科目的对照关系,将事业账中的基建业务直接转换成基建账的记账数据,实现一次记账生成两套记账数据,进而完成两个账套的基建报表统计工作,提高高校会计核算效率和质量。

(四)改进高校报表体系,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高校应更加注重报表编制工作,不断提升报表质量,清晰直观反映高校预算与预算执行、收入与支出等财务状况,因此建议在收入支出表栏目中增设“预算款项”栏,以反映高校部门预算与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对应关系。同时,建议高校按照企业报表的标准,结合本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新财务报表体系上编制现金流量表,定期反映高校资金流入流出具体情况,使管理层能更好的掌握高校资金动向,有效安排资金使用情况,提高财务管理效益。

作者:方淑津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财务计划处

第三篇

在旧会计制度下,高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原始价值入账,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而且一直保持不变,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采购成本市场化,固定资产按原始价格入账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了。本文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反映固定资产的客观真实信息

在旧会计制度中,不计提折旧,账表上只能够看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但是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形成的有形的或无形的耗损根本没有体现出来,导致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进而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通过账面看出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以及更新换代情况。而在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能够系统、准确地按月分摊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价值损耗,计入“累计折旧”科目,使固定资产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在账表上,同时为管理层了解高校资产情况提供真实、可靠依据。

(二)有利于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旧的《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学校购入固定资产时,根据购入的相关凭证,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等科目;同时根据固定资产验收入库单,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样的处理方式导致了在某一会计期间内,由于学校购置了一些新的固定资产从而增加了学校的教育成本,导致当期事业支出虚增,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原值反映,虚增了资产总额,这样违背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新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的耗费以折旧金额的方式逐月计提,系统分摊这些损耗成本。因此,固定资产折旧必然是高等教育成本计量的重要部分,缺少折旧就会导致教育成本的不完整,也很难对高校办学绩效做出正确的评价。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价值,以折旧金额的方式进行系统分配,计入“累计折旧”,可以使当期的教育成本被准确的呈现出来,固定资产的价值能够均衡、合理地向教育成本转移,这样有利于实现准确、完整的教育成本体系的构建。因此,正确计提和核算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对科学、合理地测算学生总成本和学生平均成本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目前,由于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当,出现了固定资产闲置、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率低、重复购置等现象,没有对固定资产制定合理的购买计划,为了应付各类教学评估、实验室的评估等一系列检查,盲目地购买固定资产来满足各类指标的需要,而忽视了运行效率和固定资产的后期管理,从而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导致资产闲置和资金浪费。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让各部门真正明确了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耗费,有利于改变各部门无偿长期占用固定资产,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各部门对于固定资产的养护和管理。所以,高校实行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能规避固定资产闲置,合理配置资产,减少重复购置固定资产造成资金浪费,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

二、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畴及分类

(一)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畴

高校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确定。只有基于这样的前提,才能够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的范围,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损耗,一方面是有形的损耗,另一个方面是无形的损耗。由于受到这些损耗的影响,固定资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同时,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延长,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的减退,直到固定资产报废。基于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明确的范围规定,高校固定资产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外,都应计提折旧。同时规定,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无论是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应当采用与自有固定资产相一致的政策。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将会取得租入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时能够取得租入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因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改建、扩建或修缮等原因发生后续支出增加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重新确定固定资产成本和折旧年限,重新计算折旧额。

(二)高校固定资产的分类及折旧年限

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规定,高校的固定资产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房屋和建筑物;第二类是专用仪器设备;第三类是通用仪器设备;第四类是文物、陈列品、动植物;第五类是图书和档案;第六类是家具、用具及装具。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文物、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不需计提折旧外,剩下的四类可以分别计提折旧。为了方便上级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具体信息的核实,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都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进行,首先,将高校的固定资产按照新会计制度的分类要求进行分类,并且将其设置为二级科目,然后在将分类好的固定资产按照相关规定分为16类,再将其设置为三级科目,以便用于查看。新会计制度除了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进行规定以外,还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了规定。新会计制度明确指出,应该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性质来合理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所以,高校应该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制定统一标准来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果没有采用统一的方法和制度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就会影响高校固定资产的可比性。虽然目前没有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明确的规定,但是可以参照《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规定,设备折旧按分类折旧率(专用设备按8年,通用设备按5年,其他设备均按10年折旧)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计提折旧统一按当年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总值的2%(50年折旧期)。新会计制度规定,对不需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不必考虑折旧年限。

(三)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年限平均法是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平均分摊到其使用年限中,它适用于各期损耗平稳、起伏不大的固定资产。工作量法是以实际工作量作为基础计算各期的折旧额,它适用于各期使用程度不均衡的固定资产。因此,应根据固定资产的特有性质,按照其具体的属性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折旧方法。比如房屋和构筑物由于使用时间比较长,并且使用价值可以在使用期限内进行均衡的转移,适合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对具有专门性能和用途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其损耗程度是按工作量来衡量的,每期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均衡,适合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根据会计一贯性的原则,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了,就不得随意变更。同时,在有关会计报表附注中将折旧的计提状况、数额及计提方法等,应当详细地予以特别揭示,以便于不同高校之间加以比较。由于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繁多,单价波动范围大,固定资计提折旧不计入高校支出,而是直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三、计提折旧的准备工作

(一)做好固定资产的统计清理工作

高校固定资产种类比较繁多、使用时间不同、价值比较高等特征,在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很多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以及管护部门的职能并不相同,而且工作时间并不统一,所以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都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基于这样的特征,在核算高校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之前,应该将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统计归类,为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按新标准区分固定资产和存货

按照新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提高了,通用设备由原来的500元以上提高到了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由原来的800元以上提高到了1500元以上。所以,高校应该根据固定资产统计清理的结果,根据新规定的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核实原来账目中固定资产的价值,如果原来账目中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达到标准,应该将这些固定资产继续留在原来科目之下,但是如果原来账目中的固定资产没有达到新规定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应该将这相应的余额转入到新帐中的“存货”科目,然后按照存货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并将原帐中的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帐中的“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核算

1、增设相关的会计科目

新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首先需增设相关的会计科目“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这样可以清楚地记录和反应出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这个科目应该根据固定资产的分类情况来设计二级科目,在“累计折旧”科目下设置新会计制度中规定应计提折旧的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家具用具装具四类。

2、固定资产折旧业务的账务处理

实际工作中,高校固定资产折旧一般应在月末对折旧业务进行处理:首先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汇总表”,计算出本月应计提的折旧额,然后据此进行账务处理。其中:本月应计提折旧额的计算方法为:本月应计提折旧额=上月折旧额+上月增加折旧额–上月减少折旧额。根据本月应计提折旧额编制转账凭证入账: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四、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面临的困难

由于在实施新会计制度之前,高校从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高校新会计制度在2014年1月1日起实施,高校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可以说是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挑战,高校的会计工作者要从旧的核算思维和习惯中转变过来,对全部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保证在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将固定资产先分类再核算折旧,梳理原值,得出净值,这一系列的工作做起来是非常艰巨和复杂的,工作量非常大。另外,按月计提折旧,周期短,时间紧,加上计提折旧的年限规定还不明确的情况下,难免会让会计人员产生消极情绪。所以,在较短时间里实施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高校目前并没有开始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五、结束语

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反应固定资产的客观真实信息,有利于高校教育成本的统计和核算,有利于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促进高校的教育、科研事业能够平稳、健康、顺利发展。

作者:周小葵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