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2-01-10 05:03:03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

摘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工作担负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未来与希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民族团结与共荣的重要问题。目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着生源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偏低、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要求脱节、对学生的学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等问题。需要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力促生源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强化教育的就业为导向作用,强化就业市场意识,着力建设就业指导队伍,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质量与满意度,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就业;职业教育;民族地区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国发改革委等六个部门联合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肯定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目前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和部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就业对于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发展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将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更应植根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于现阶段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现实要求,努力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改革体系。

一就业导向视域下我国现阶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13亿人,占8.49%。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6.92%。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4%,汉族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36%。可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与现实因素,我国现阶段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仍面临着各种困难与问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1生源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仍然长期存在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力量相对薄弱,生源质量相对不高。从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线来看,各自治区与其他教育资源较好的省市相比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见表1),在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也相对较为落后。内蒙古自治区生源内部情况来看,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普通本科与蒙授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始终相差100多分;普通高职较之蒙授高职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则始终相差40分(见表2)。根据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的公布,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文科630分及以上共有10人,523分及以上共有2818人,而蒙授文科523分及以上仅有11人。由于学校办学规模及水平,师资力量,配套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加之基础教育的薄弱,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相对偏低。此外,各职业院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源地比较偏远,不光存在基础教育薄弱导致的生源质量问题,甚至有学生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对汉语授课接受能力有限,从而影响专业教育质量。而这一点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言语表达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可与人际交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组织、沟通、协调、适应等能力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加之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毕业生更是处于同一平台上竞争就业岗位,这些情况无不对民族地区的生源现状及人才培养现状敲响了警钟,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改善生源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要求脱节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要求的脱节。这种现状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所导致,一方面是由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脱节所造成。此外,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所能获得的科研项目相对较少,科研基金有限,部分院校地处偏远,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信息较为闭塞,教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研究项目机会也较少,学生的信息收集与社会发展情况认知能力都相对较低,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高效对接。针对这一现状,一些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院校进行参观、研修、培训等学习交流活动,但是由于基础条件限制及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本身所独具的特点,使得很多学习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要求脱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3对学生的学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出台了很多有效的政策措施力促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教育部自2008年起,也提出建议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列为必修。但是部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学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仍不够重视,很多院校存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短缺,岗位职数不足,机构设置缺失等问题,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从业人员,兼职管理就业工作的老师由于时间精力的有限很难针对本院校、本专业的学生学涯规划及就业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管理、服务等具体工作中,教师自身对与学生就业的经济形势、产业发展、技术革新等前沿信息的关注不够,在学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学习及实践训练也存在不足,在指导学生提高职业发展力及就业竞争力的过程中既缺乏理论支撑,又缺少实践案例的积累与整理,教师本身的理念、知识就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自然压力重重,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民族团结与共荣的重要问题。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更应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民族地区建设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己任,努力在职业教育方面以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调结构、转方式、保就业、惠民生,结合本地区及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与社会用人需求接轨。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更要正视目前的现状与问题,努力寻求破解之道,力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改革。

1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力促良性循环,提高生源质量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首先要致力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为此,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从师资力量、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进行改革,充分结合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狠抓学科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教学质量提升机制,着力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首先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应努力推行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充分考察社会用工需要,积极开展学校各专业的就业质量动态管理,依据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及社会行业发展趋势、技术革新发展趋势、本地区企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学科体系建设,要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实时动态管理结果对招生专业进行有效调整,力争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及技术革新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既要澄清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不要薄于基础,又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增强与目前产业发展实际相关的技能学习,紧跟社会发展要求,使学生不要弱于实践。另外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要着力于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学高身正为基本要求,积极吸纳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民族语言过关、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并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性培训等模式,完善教师授课的检查和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授课水平。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基础教育水平,但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也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开展工作,达到提升学校生源质量的目的。第一,全面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以吸引优质生源;第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院校的优势与特点,帮助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完善提升生源质量。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要充分认清生源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互为基础的互动关系,认清招生、就业两项工作的联动关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生源质量与人才质量的良性互动发展,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建设。

2强化教育的就业为导向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检验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民族地区地处相对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较为闭塞,人才培养长期滞后于社会生产的现实需要,这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及技术革新情况,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了解各专业对应岗位的生涯成长要求,具体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首先,可对各专业对应的产业发展情况及技术革新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以学院或专业为基础,对学生予以分组,进行对应行业的产业发展情况分类管理及技术革新情况信息收集,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其次,对学生就业意向进行摸底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开展以本民族地区为主,以其他学生主要就业意向地区为辅的企业用人信息收集,开展重点企业招聘要求及用人要求访谈。再次,积极构建专业创新团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专业领域的探索与研究,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与研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信息。最后,建立校友反馈机制,定期进行校友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校友所在企业用人要求、专业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发展要求等情况。针对以上信息,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汇总并向相关学院分管教学部门进行反馈,以便随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达到学以致用。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力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质量,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指导能力及指导效果。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过程中,应以努力保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设备五到位为基础,选拔职业能力素质强、对就业指导及学涯规划指导有浓厚的兴趣及较强的实操、研究能力的人员长期稳定地承担该项工作,以达到稳定地对人员队伍进行各种培训和素质提升的目的。此外,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普及学涯规划意识、普及就业竞争意识,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实操性的淬炼,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认识专业,了解专业所对应的产业行情情况、技术领域情况、重点用人单位情况,以帮助学生明确成长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学涯,有目的地对相关的核心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力进行专项锤炼,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满意度水平。目前,民族地区的产业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尚且处于较低水平,贫困现象相对较多,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工作担负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未来与希望,这也是达到富国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分。习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经提出扶志、扶智、扶贫的“三扶观”,他还同时指出教育扶贫(即扶智)的重要意义。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承担应有的责任,积极发挥独特的作用,积极致力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努力在“扶智”攻坚战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刘文涛 利爱娟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峦,马小洁,姜波,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2):109-11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5]刘文涛,晁卫宁.朋辈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7).

[6]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l(19).

[7]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

[8]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政府网.[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