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国梦的启示

时间:2022-05-14 08:36:56

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国梦的启示

一、“中国梦”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培育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1]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为社会发展服务。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不断向我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随之而来。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加之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现象,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价值观扭曲,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在手机、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助推下,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这使得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理想信念迷失、道德意识淡漠、国家和民族意识弱化等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习提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锻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2]可见,“中国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在社会变革期,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第一,“中国梦”要求我们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对他们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中国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教育。第二,“中国梦”强调主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进行自觉的道德养成。第三,“中国梦”充分重视道德践履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实践。

二、“中国梦”明确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建立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是要实现中国人民的总体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就是要实现整个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理想前景。可见,“中国梦”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即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集体主义原则指导下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第一,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主宰着人的心灵世界,制约着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它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对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培育,对于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具有方向指引和动力支撑等重要作用”。[3]理想信念教育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也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在社会发展和人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如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进步的理想信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大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纷繁复杂且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自身也处在生理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变动和影响,大学生能否在人生大是大非问题上站得稳、立得住,能否始终坚持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首先取决于能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广大的青少年寄予殷切希望,“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绚丽光彩。”青年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简而言之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第二,要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对世界、人生和社会生活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评价,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主体内容,也是其他方面观点和态度的基础和背景。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的‘三观’状况决定着这个人的精神面貌,决定着它是一个怎样的人。”[4]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能够正视自身责任。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能更直接地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曾指出:“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也相涌而入,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情感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各种社会意识和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一方面有助于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与生命力,推动思想文化创新、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则易导致价值相对主义甚至价值虚无主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坚定道德自信,并产生欣赏自我的价值情感体验,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在积极的道德实践中锻炼自我的道德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获得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自我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像指出的那样,“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

第三,要将集体主义原则指导下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参加题为“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的主题团日活动中还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集体主义原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也是我们进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领域,也是个人品格形成、完善以及践行的重要领域。强调:“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方面的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高尚品格,同时为大学生应对进入社会、步入职场、成立家庭等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基础。

三、“中国梦”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也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可见,“中国梦”为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出了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道德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获取道德理论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情感和意识的重要途径。当前,在个人主义、道德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国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价值观扭曲、道德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不强等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大学生的道德理论知识缺失或不足。正确的道德认知是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前提。鉴于此,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将道德知识的灌输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韩国针对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将韩国第六次道德课程的目标确定为:“向学生揭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及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道德矛盾的能力;培养正确合理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律与自制。”即便在以自由、民主精神著称于世的知名学府——哈佛大学,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因此,“中国梦”的提出,为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二,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发挥青年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是通过端正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道德人格、培养内心信念,形成公民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社会风尚等方式,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氛围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承载和体现。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是通过渗透性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渗透性教育是指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系统,借助实践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氛围)所具有的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对受教育者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产生综合影响的教育过程。渗透性教育方法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电台、社团主题活动等载体,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比如,共青团一方面要在大学生中间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挖掘学生身边的道德模范,发挥青年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列宁曾经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榜样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人格化、直观化和形象化,能够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青年道德榜样是切实生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是有血有肉、有追求、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个人或群体,同时他们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流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运用青年道德榜样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更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认同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正如书记在谈到中国梦的时候指出:“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少年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希望青年模范们再接再厉、严于律己、锐意进取,用自身的成长历程、精神追求、模范行动为广大青少年作好表率。”

第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书记指出:“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西方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就主张,要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来使其获得道德上的发展与提高。他提出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让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行道德教育。当代大学生中间出现的很多道德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每年,我国都会有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响应“到西部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浪潮。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大学生,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去践行“中国梦”。(本文来自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贾雪丽工作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