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信息课堂情境优化思考

时间:2022-04-24 02:42:00

高效信息课堂情境优化思考

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的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教学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4课《认识“我的电脑”》时,由于“文件”和“文件夹”这两个概念相对抽象,如果只是简单地向学生解释“文件夹是用来存放文件的”,作为小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概念,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展示两组物品:一组是学生平时的练习卷、照片、光盘,另一组是文件夹、相册、CD包,请学生来整理这些熟悉的生活用品。学生很自然地把练习卷放到了文件夹中,照片放到了相册中,而光盘放进了CD包内。接着,再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文件夹、相册、CD包这些像空箱子一样的东西是用来存放物品的,此时我顺势引出了“文件夹”的概念,像这种用来存放物品的东西在计算机中叫做文件夹,我们把放在文件夹中的物品叫做文件,想一想,刚才整理的文件是什么?学生马上想到了练习卷、照片、光盘,此时再引入文件的概念“文件是什么”,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得出,文件就是那些存放音乐的光盘、存放影像的照片、写有文字的纸张,而计算机中的文件也有图像文件、音乐文件、文档文件等。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文件的概念——用来承载不同的信息,又了解了文件夹的功能——用来分类整理文件、存放文件的功能。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中,把抽象的概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拉近了课堂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促使对新知的学习融于生活情境中,有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使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自觉性也得到了提高,课堂效率自然更高效。

问题情境,启迪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置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激发思维,让学生在带着疑问、渴求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情感转化。例如,教授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9课《填充颜色》一课时,可先向学生讲述“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上机去实践,给画好的房子涂色。随后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请一名学生到教师机上演示,分别给三个图形(矩形、圆角矩形、圆)涂色,其中圆是有缺口的,其他学生在学生机上仔细观察。通过操作学生发现,给矩形、圆角矩形涂色很顺利,而给圆涂色时遇到了困难——不仅圆涂上了颜色,背景也涂上了相同的颜色。于是重新请学生来操作,接连几个学生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广播功能将圆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用颜色填充”工具涂色,给圆形涂色时怎么会把颜色涂到圆形的外面去了呢?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会发现圆形上有一个小缺口,不是一个封闭图形,此时学生很容易发现“用颜色填充”工具只能对封闭图形进行涂色这一知识点,并能顺利掌握。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如,讲授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7课《初识画图》时,课前可先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电脑绘画作品,课伊始就给学生展示,激起学生对电脑绘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他们对“画图”软件的功能有一些直观认识。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画图”软件,教师可以采取精讲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打开“画图”软件,了解了窗口组成后,再引导学生去发现:①工具箱上的工具各叫什么名字?你能找到名字后自己来试一试吗?②你知道书上的《山清水秀》这幅画是用工具箱里的哪些工具画的吗?你会画吗,试一试有什么技巧呢?创设这一情境来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竞赛情境,精彩生成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争强好胜的,都渴望表现自己,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心理,有目的地从多个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合理的竞赛情境,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增强竞争意识,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例如,在教授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3课《操作计算机》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鼠标的五种基本操作,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竞赛情境:运用“七巧板”、“拼拼看”等益智小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使他们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充分投入到“玩中学,学中玩”的状态之中,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2课《复制与粘贴图形》时,我安排了“争做护绿小标兵——看谁植树多”的竞赛,竞赛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学们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无时不在,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竞赛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竞赛,学生不仅强化了对“复制与粘贴”技能的运用,而且参与意识更强,也更好地构建了课内外知识。

拓展情境,回味无穷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教学内涵讲,课堂教学的结尾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终止,相反,它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学习活动的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课堂延伸拓展到课外,使学生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并注重鼓励学生质疑和释疑,注重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课堂的结尾精心设置拓展情境,给学生留下实际问题,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陶醉于“压轴戏”的氛围之中,给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觉。例如,教学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21课《网络文明小公民》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来结尾——留给学生一个任务: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平时在上网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这样结尾,既能加大课堂内外的联系,又能将课堂内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学习、生活所服务,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又如,教学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25课《调整幻灯片》时,教学结束时,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在欣赏的作品中我特意插入了音乐,让学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作品,学生都在悄声议论音乐是怎么设置到作品中的?这样巧布拓展情境的结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营造悬念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并将课堂再次推向高潮,同时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创设没有固定的方法,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出各种有效的情境,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扩展教学形式,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发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潜在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的目的。

作者:许红霞工作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