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25 09:59: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心理健康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个人发展、家庭生活等因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自去年疫情复学以来,媒体报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已高达30余起,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本文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研究,希望能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0年疫情复学后,媒体报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已高达30余起,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因素的影响、社会人际交往等因素,各种压力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从2000年起,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将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18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通过推进知识教育、开展宣传活动、强化咨询服务、加强预防干预等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青年一代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未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为大学生群体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能够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群体与个体、得到与失去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群体树立积极乐观、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才能保证大学生群体身心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3]。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

当前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或多或少对大学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由于来自社会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来自考试升学、就业、家庭、社会人际交往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各种压力也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带来冲击。有数据表明,近几年全国在校大学生自动退学率已接近3%,每年退学人数约50万。①数字背后,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急需关注和加以重视的问题。大学生只有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早在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要求,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衡量高素质青年的重要标准。确保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专业能力,推动大学生群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4]。

二、大学生群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媒体报道的大学生群体因为情感、就业、升学、人际交往等因素导致的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这些事件发生背后是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缺失的结果。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的重视,出现心理问题征兆的时候未能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和自我调节,导致无法选择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导致一次次悲剧的发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大学生活的时间里,不仅仅要面对生活和学习,还要处理好与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系,还会接触到社会环境中诸多的人际交往问题,这些问题对于需独立处理各种问题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压力时,有一些承受力较差的学生会出现焦虑、自卑等情绪,长此以往会演变成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场地,应该定期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教学、心理测评、心理辅导、心理服务,让更多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认识压力,学会排解压力的方法。特别是在就业升学、职业规划、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科普、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确保心理健康教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5]。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有专职教师从事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但很多高校在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差距,导致实际教学工作还有所差别。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足

2012年教育部规定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部分院校当前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之一。当前很多院校都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但更多的还是依靠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高校辅导员在专业程度上较专职教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一些院校采用自编教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在教材的普适性上还有一定的不足。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不足

我国当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模式上还较为单一,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教授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中,缺乏互动的教学方式,也使大多数心理健康教学过程化严重,效果不佳。特别是很多大学生不能发现其心理问题,或者个人有心理征兆后不能通过合理渠道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导致出现心理问题[6]。

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对策分析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要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主的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日常联系较多,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异样,学生也更愿意和辅导员倾诉。辅导员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与者,要重视大学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辅导员也应履行相应的职责。但当前各大院校更应该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一方面可以加强人才引进,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现有教师中选拔具有专业素质过硬,且拥有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拥有健全人格的教师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中来。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学方式

在多媒体和大数据时代,心理健康教学除了要采用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采用学生线上自学等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可以运用案例介绍、多媒体教学视听材料、组织辩论及讨论的方式、演出剧目等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方式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案例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我校为例,我校当前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经过多次探索研究后实施的,主要以理论讲授、心理测评、团体辅导、拓展训练、心理沙龙、心理剧及主题辩论、演讲、征文等形式,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愿意主动接收、全程参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规范心理健康教学的考核

首先要保证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一方面要严格考勤制度,例如增加线上打卡,在课堂上通过与学生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其次是强化心理健康课程在学分中的占比,实行课堂、网络课堂、课外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模式,让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还能在网络课堂上生动的结合案例深化学习,更能从实践中领悟教学内容,升华教学成果。以我校为例,我校当前实施德育“2+X”综合改革(两个“1”分别是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德育答辩工作。“X”是指X项德育实践项目)是以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增强学生获得感为目标,以增强德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指向,将德育各方面各环节教育全面纳入学分制管理,将“软指标”变成“硬约束”;规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考核,推动思政课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着力加强专业课德育功能,将学生德育工作从思政课一个点,统成一条线,组成一个面,融成一个体,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学科、全学位育人的立体思政体系,实现学生德育工作的特色创新发展。

(四)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

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不仅需要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提升,还需要学校的关注和引导,更需要全社会和学生家庭的共同参与。社会媒体,特别是一些自媒体应该主动担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家庭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与学校做好沟通。学校不仅要注重教学,更要创建健康的校园环境。

五、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还是较多地停留在咨询、课堂教学和举办一些活动,很多大学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效果不佳。目前,大学生群体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被动接收状态,主动参与性不足。由于受到家庭观念的影响,很多独生子女升入大学后会面临社交、学习、就业等一系列的压力,并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情绪,甚至是心理问题,所以大学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能够独立面对各种压力,学会自我调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要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主的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案例介绍、多媒体教学视听材料、组织辩论及讨论的方式、演出剧目等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果,并要规范对学生的考核,使大学生群体能够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学生的参与,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吴少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现状及提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7.

[2]江浩.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纵横,2019(16):188-189.

[3]韩淑玲,王德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83,91.

[4]熊小丽.“互联网+翻转课堂新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13):56-57.

[5]田川,周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6]徐露凝.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初探[J].才智,2019(9):186.

作者:石伟华 单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