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时间:2022-12-05 10:17:25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明确规定辅导员要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职业能力。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更好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增长才华,提升技能,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让他们明是非、懂黑白、有正义,锤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非常必要。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努力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能力,才能在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伴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尤其是高等院校的迅速发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种新的视角。本文探讨了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014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文件规定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标准有九大职业功能分初中高三个等级,其中一项职业功能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初级工作内容为: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筛查,对学生进行初步心理问题排查和疏导等。中级工作内容为:在初级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识别与严重个案的转介;相对系统地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高级工作内容为:在初级和中级的基础上,要求辅导员总结工作经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2017年修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对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主要为: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1]以上两份文件可以视为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的纲领性文件,不仅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专职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还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都作出了相应的表述。由此表明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能力十分重要。另外,43号令还指出辅导员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是何等重要的评价,辅导员要得到学生如此高的评价就必须在学习上能够指导他们,在工作上能够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关心他们,与他们坦诚交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沁润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汲取的营养可以为他们未来的人生不断加油助力。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正是通过辅导员与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谈心交流达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导人生方向,圆人生理想。因此,大力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能力是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末以塞里格曼为首的美国心理学家倡97导的积极心理学逐渐进入心理学研究的视野,积极心理学提倡心理学除了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力量;要修复损坏的地方,更要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要致力于帮助病人治疗抑郁创伤,更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实现人生价值。[2][3]经过20年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并且应用成效显著,尤其是在应用心理学方面,如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4]提升学习动机,增加主观幸福感和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等。[5]但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运用到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则成为摆在高校辅导员面前的突出问题。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笔者的工作经验分析,在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从历史层面分析,受长期以来重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倾向,重问题学生的排查和危机学生的干预教育,轻普通学生良好人格特质的养成教育;[6](2)从现实层面分析,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以及模块工作分工安排,根本无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都是在面临问题和紧急情况时被动应对工作;(3)从辅导员个人素质层面分析,辅导员们基本上专业不限,受制于自身学识的局限性,即使有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也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也不明显;(4)从学生层面分析,由于在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较晚和受消极心理学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仍然存有怀疑的态度,当他们遇到心理困惑或出现心理障碍时,都不愿寻求老师的帮助。鉴于以上问题,为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势必要寻求一条新的出路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在目前的高校中,本硕博群体均以“90后”为主体,仅有少部分80末期和“00后”,“90后”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物质条件和家庭环境都较“80后”更加优越和多元化,他们也更易接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根据前人的研究,对他们特点总结如下[7]:在个性方面,他们充满自信但过于自我,能包容但抗挫折能力弱;在思想方面,他们有政治热情,渴求公平正义但政治信仰较弱;在行为方面,学习积极性高但功利化倾向明显,消费行为缺乏计划性,具有拜金主义倾向。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看清楚他们身上存在的个性优势,也要注意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良倾向,进行合理有度有序的引导,方可赢得他们的尊敬与信任。综合上述分析,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理念符合高校辅导员开展以引导“90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特质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结合“90后”的思想个性特征以及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遇到的问题,辅导员更应该厚积薄发认真钻研,思索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能力,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积极心理学及其实践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的优势和美德,并利用那些优势去抵御人们可能产生的心理疾病。在高校求学的青年学子可能因为遗传因素、容易引发问题的外部环境、创伤性事件等原因造成抑郁、焦虑、失眠、精神分裂、有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不仅要能够识别和应对这些心理问题,更要通过学习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去识别学生身上的优势和美德,并利用这些优势预防或者抵御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一)树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我国心理学家孟万金教授(2016)曾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的模式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模式转型升级;从面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综合心理素质方向转型升级。[8]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即我们要相信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的积极的心理能量,当个体遇到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冲突时,我们要帮助个体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优势个性力量帮助他们进行自我修复和更好的发展。故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抛弃以往只注重问题解决而轻视挖掘学生的优势特征的观念,应时刻秉承着以积极的、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和肯定。在“90后”“95后”的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独特优势,关键在于我们要细心地去观察,特别是在对待有心理问题或疑似心理问题的学生时,更要用心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并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势特征上面,让他们相信可以以自己身上的优势特征去抵御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发展出一种可以通过自我建设、自我发现来促使自我修复、自我提升的能力。(二)重点做好积极预防和积极成长工作。积极心理学提倡推进积极预防和积极成长工作,让问题止步于萌芽状态,并促使个体运用自己的优势去推动自我的成长。辅导员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和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时,应做到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这样在遇到问题时便可游刃有余,迎刃而解。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构建辅导员—班长—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的三级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可以及时快速地掌握班级学生的舆情动态。其次,开展针对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测量和传统的病理性测量,在掌握学生个性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对筛查出来的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如开展一对一的积极心理治疗,一对多的团体心理治疗等。而对其他学生则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心理活动沙龙、团体拓展、心理知识竞赛、积极心理学讲座等,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挖掘学生的优势特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学生识别并表达积极情绪,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以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预防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三)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同理心、利他行为、分享、感恩、宽恕等亲社会行为可以有效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因此,辅导员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有意识地开发或鼓励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们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他们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可以及时利用各种资源寻求帮助,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也十分有利。如针对感恩的积极心理教育,辅导员可以在每个学期末安排学生写一封感谢信,寄给他本学期最想感谢的人,并在开学后邀请他们分享写感谢信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亲社会行为。如针对利他行为,可以通过号召或带领学生参加爱心志愿者活动,献血活动,为有需要帮助的同学捐款;成立班级学困生帮扶小组,安排优秀生帮助学困生等。如针对分享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树立优秀生榜样、说说我的有趣经历等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笔记以帮助更多的同学,分享有趣经历则是鼓励大家更多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增长见识等。(四)引领积极心态,传播正能量。随着微信、微博、微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各种“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阵地不再只是传统的QQ群、开班会等单一方式,而是逐渐走上网络平台,开拓新媒体教育阵地。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榜样示范对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除了在线下开展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也可以结合“90后”“95后”热衷并习惯于运用网络获取各种资讯的特点,重点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也可以通过个人身体力行的比较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自身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去感染学生。此外,与学生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容易产生直接效果的工作方式,在与学生谈心谈话的过程中,也要始终坚持以积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谈话策略,宽严有度,有的放矢,但不变的一点就是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去寻找学生身上的优势和闪光点。[9]如针对挂科一大片却对炒股深有研究并能赚得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就不能仅仅责怪他学习如何不好,而是要先指出他的优点,头脑聪明,分析能力强,再帮他分析炒股赚钱的眼前利益和读书领取毕业证对一生发展的重要性的长远利益,诚恳地告诉他以后还有许多时间可以去挣钱,然而读书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却仅有大学几年,一旦失去将不会重来,再帮他合理安排炒股与学习时间并让他及时汇报等,最终引导其充分发挥自己头脑聪明爱钻研的长处从而更好地获得自我提升。

总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聚焦于关注学生的个性优势特征,增进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10]通过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做好积极预防和积极成长、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引领积极心态、弘扬正能量等具体举措,帮助学生获得终身自我调节和自我成长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潘柳燕.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角色调适[J].高校辅导员,2017(6):39-44.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03):65-69.

[3]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02):90-94.

[4]FredrickBL.TheRoleofPositiveEmotionsinPositivePsy-chology:Thebroaden-and-buildtheoryofPositiveEmotions.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

[5]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6]蒋宗文,郭世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50-53.

[7]何嘉玲.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6.

[8]孟万金.积极心理学导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0):34-36.

[9]阎婧祎,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航海教育研究,2013(2):95-98.

[10][美]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王彦,席居哲,等.积极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作者:刘甜玲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