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时间:2022-12-05 10:14:05

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一项常规课程,各高校都开设了理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此对大一新生做相应的心理健康疏导。现阶段,我国每年有许多大一新生是村级的留守儿童,被称为“曾留守大学生”,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对此,高校需要对曾留守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

在我国农村存在许多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子女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的现象,这类孩子被称作“留守儿童”。由于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对子女心理上的疏忽和学校教师对这类孩子心理沟通的缺失,许多曾留守大学生从小养成了自卑内向的性格,看起来与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也拒绝与同龄人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这部分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对于从小在孤独环境下长大的这部分学生来说,上了大学一般很难改正性格上的缺陷和弱点,高校教师一定要注意对这类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和健康的性格。对此,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建立相关的咨询处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曾留守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我国留守儿童概况

随着时展,我国农村出现大规模外出务工的现象,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涌入,导致发达地区出现许多资源和交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农村地区造成严重劳动力不足和留守儿童增多的现象频发。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孩子通常缺乏同龄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心理比较悲观,遇事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还处在上升阶段,而且这种趋势还有加快的势头。根据相关报道分析,我国于2016年7月23日对现存的留守儿童数量进行统计,通过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已经高达7,645.85万人,其中城市留守儿童只占留守儿童总量的13.2%,因此,全国留守儿童主要是农村儿童。相关调查小组对桐城市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随机调查,其中213名大学生中有45名是曾留守儿童,对这45位曾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个别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甚至出现不配合问卷调查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期处于留守状态,缺乏亲情的温暖和关怀,所以出现叛逆的情绪。对于这类曾留守大学生,经过案例分析,发现他们容易出现抑郁现象,许多曾留守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甚至出现社交焦虑和恐惧症。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曾留守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一般比较低,甚至有部分学生因为受不了新环境的改变而出现极端行为。在许多曾留守大学生的问卷中调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这部分大学生对周围同学的态度冷漠,对此,许多学生家长表示曾留守大学生本身缺乏交友意识,遇到事情不愿与人分担,选择独自承受,这类现状的存在直接影响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身体健康,也是许多意外事故的发生根源,由于没有处理好这部分大学生的心态,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加强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帮助曾留守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留守大学生心理敏感脆弱,需要进行心理辅导,高校加强这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对曾留守学生的心理活动的调节,引导学生看到生活中阳光积极的一面,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在今天的大学生中,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缺乏正确的人格建设,另一个方面是心理活动研究得不彻底,期间经常存在这部分大学生不接受问卷调查或者逃避心理问题的情况。对于这类学生,通常对自己缺乏肯定,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评价较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因此,要加强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格特征,促进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的形成。对于经历过留守的大学生,更需要在学生中形成积极的正能量,让这部分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同时不断投入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使综合素质有所提高,这样对高校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帮助,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曾留守大学生拥有快乐的大学生活、提高自信、树立正确的心理状态。(二)完善高校的综合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离不开高校的支持,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和情感传达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风采,同时不忘为高校教学设计增添新的色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曾留守大学生心理交流的机会,同时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制,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室提供的数据对学生的综合心理健康程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了解,找到对症下药的方法。这样的有效设置可以完善高校综合教学设计,对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2]。对此,要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高校内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同时设立公开的心理健康课程,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弘扬。

三、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缺乏勇气和自信心。作为大学生而且曾经历过留守过程,这样的特殊体验通常会导致大学生涯缺乏必要的勇气,对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缺乏参与的热情,同时在面临选择的时候经常出现退却现象。这样的消极现象是需要进行纠正的,曾留守大学生的留守经验容易影响学生的心态和终身发展,而且对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会对周围的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不管是对于同学还是对其他身边的人员,他们情绪的传递都是双向的,消极的态度会导致人缺乏勇气与自信心,进而长期不敢肯定自己、迷失自己,因此失去许多机会。2.缺乏完善的沟通环境。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已经存在心理问题需要解决,然而当今曾留守大学生中存在的另一心理问题在于学生之间和亲人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进行心理交谈的特殊环境。由于社会舆论的影响,许多留守的大学生在儿童时期经历了同龄人不曾经历的划分和冷漠,导致内心极度困惑但却难以找到倾诉的对象,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与他人完善的沟通交流和后天交流环境。对此,需要明确曾留守大学生在儿童时期交流沟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改正他们以往错误的交流和沟通环境,对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调控,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3.对外界的人和事表现出敌对态度。曾留守大学生的敌对态度主要体现在缺乏勇气和自信心,而且在自己可以调整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避免与外界交流交往,导致许多曾留守大学生的性格更加内向,对待人和事物表现出情绪上的冷漠,同时更不愿与人交谈,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礼貌,以上表现可以简述为敌对态度[3]。通过对曾留守大学生对外界和周围认识态度的调查分析,结论是曾留守大学生在与外界缺乏沟通表现敌对态度的影响下没有进行积极正面的反思,某种程度上已经离开了正常人的人格范畴,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内向、更冷漠、沉默、孤独、情绪波动较大且易冲动的人格特点。针对社会环境中许多关于留守儿童成长和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家对此进行了随机调查。采访中还指出曾留守大学生其实缺乏安全感,更有可能是不安全的依恋类型造成了留守大学生对外界充满防备和敌对状态。许多大学生基于恐惧的依恋类型心理不愿接受专家组调查,因此许多详细的调查数据没有进行完善和更新。据分析,在留守大学生的价值观方面,父母主要判断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这些曾留守大学生在社会的压力和自身心理问题的压迫下,往往比其他大学生更加关心自己的经济条件,对此自尊心极强,而且很大程度上已经发展成为容易扭曲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曾留守大学生对外界环境的敌对状态的另一角度解读。(二)对策。1.建立健全交流和协调机制。鉴于各高校存在许多曾留守大学生,这些大学生目前在心理方面的积极性较低,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外界反感、不愿与人交流等情况,我国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处正处于发展建设过程中。我国的心理健康咨询处主要服务于高校师生,这个简单的聊天交流场所,需要配备具有极高专业素养的心理教师,这些教师一般说话轻言细语,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观点的表达,同时致力于修复学生的心理疾病。对此,许多学生家长表示在心理健康中心改善曾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功率非常高,这些曾留守大学生在此环境内表现出了沟通合作和乐观的精神。2.定期对曾留守大学生做心理调查和咨询。加强对曾留守大学生群体进行定期的咨询可以有效避免一系列校园问题的发生,首先,可以让学生明白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有效降低学生的防备心理,打开沟通和咨询机制。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积极主动对相关学生进行有效的询问和开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保证定期咨询和调查,以此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的过程中,辅导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般来说具有指导作用,对此,学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学习、经验等方面的交流引导曾留守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探索自我、接受自我、端正学习态度,在正确心理引导过程中通过学生内在的心理反思,让留守大学生成就正确的思绪人格,在大学校园中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如果曾留守大学生畏惧与辅导员和心理健康处进行交流,可以让小组成员与其进行初步的沟通。3.应用新媒体技术加强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在对广大曾留守大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下,通过对这部分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与新媒体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往的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课题和咨询室之间,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导致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网络,因此,在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及时建立新的心理咨询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与心理教师进行互动沟通,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从而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慕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曾留守大学生人际交往、学习压力、今后求职等方面进行课程设置,通过短小慕课的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建立微信群,这样通过新媒体平台让学生与心理辅导员之间进行及时交流,有效解决曾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心理辅导的相关教师要具备掌握应用新媒体的能力,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传播心理教育的内容,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高校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扶持,利用新媒体技术有效地提高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

四、结语

曾留守大学生是我国高校现存的一个特殊群体,这类大学生普遍心理敏感脆弱,在社会的转型发展期间处于被忽视地位,同时,这类大学生通常内向消极,不愿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对此,高校应该发挥其专业职能,加强对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内已经相继建立健全了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条件,在应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和提高,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曾留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促进作用,帮助曾留守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起到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通华,魏杰,刘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

[2]杨曙民,梁晓颖,李建秀.某高校“留守”大学生抑郁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6(1).

[3]杨雪岭,冯现刚.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3).

作者:伯玲 单位: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