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篇

时间:2023-03-15 12:29:44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均衡发展;教育问题

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首先,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其次,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过度溺爱或自身文化程度不够而不能督促孩子学习等等。再次,一些孩子过早地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童年应有的天真与家人的呵护被剥夺。(二)学校方面留守儿童处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环境下。由于地区大多偏远,优秀的师资缺乏,而教学设施也不被当地政府所重视。从而使得薄弱地区愈加薄弱,形成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显重要。

二、大环境下的教育方法探究

(一)知识的拓展

在教育均衡的前提下,留守儿童被给予同等的师资力量外,还应拓展其知识的储备量,开阔其视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均衡。增加知识储备不光是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补充与拓展,还应是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量逐渐进行丰富。这样才能开阔留守儿童的视野,使其思想更加自由与饱满。在学生的心里,教师是崇高的,因此教师应正视自己的言行,不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还应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品性。

(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现今社会,人们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十分关注,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缺少家庭的关怀、过早分担家庭的重任、自卑心理作祟、虚荣心强,这些都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他们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倾诉或是正确的疏导。因此需要在教育均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其重新地、正确地、系统地进行辅导与引导,从而使其走上正轨。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还应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品行培养。同时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方式与方法,避免将其标签化,不同情况不同方法对待,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留守儿童与同年龄儿童的一大差别就是课余生活丰富程度不同。学校在加强课堂知识讲解的同时应注意课余生活的创建。课外活动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课外生活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偏低龄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平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很少;课外活动内容过于单一;这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学校应多安排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儿童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还可以在活动中教育其养成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良好的品质。

(四)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加强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教育。首先,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积极组织安全演练,使其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其应急避险与自救的能力,从而预防溺水、煤气泄漏、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对留守儿童产生伤害。可以通过模拟灾害现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将知识融入其中,真正理解。其次,在家长中普及安全教育工作,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进而加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程。这并不只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对家长的督促,进而促进其对留守儿童做到全方位的正确教导。

(五)家校联动

开展家校联动工作。首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工作积极热心地进行引导,学校要成立相关的留守儿童家长委员会。在对家长的引导工作方面给出适当的建议,多方支持家长关心照顾留守儿童,支持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烦恼,积极努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且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建立一系列的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与隔阂,督促父母增加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定期回家看看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等等,从而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逐渐从源头上缓解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的问题。

(六)全程管理

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管理,要从新学期新生报到时做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入学管理工作,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信息汇总,并对留守儿童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进行登记。清楚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将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纳入教师教育的重点内容,着重增强班主任照顾与看管留守儿童的能力。积极发挥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深入各项组织活动中。

三、相关实施方式

(一)政府的监督与实施

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这个大环境下起到监督与实施的作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最近一级的领导更应重视,因为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不是十分重视,因此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应改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其次,应完善法律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有一个合理、舒适、安全的受教育环境。

(二)学校的引导角色

学校在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时应发散思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联系个人情况,正确地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其树立信心;加强硬件设施的配备,真正做到教育均衡;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教师应多与其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其内心动向,以便于更加准确地对其进行定位与培养,所以学校要起到充分引导的作用。

(三)社会的正确关爱

在义务教育均衡的条件下,应营造出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在社会中通过与不同的人的交往来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并从中受到教育。这就是通过现实生活来教育留守儿童,让其更早更好地融入社会。但社会应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而不是过于同情,本着怜悯施舍的心情去对待留守儿童,给予多一些关心即可。

(四)家庭的呵护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教育策略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工大量进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也越来越庞大。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使其家庭教育缺失,他们当中除极少数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异外,更多的孩子则面临生活、教育、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中,心理问题更令人担忧。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小视,他们不仅仅是生活上遇到困难,而心理方面遇到的缺陷,解决起来更加棘手,这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孩子由于亲情的缺失,他们成长过程中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其实在他们这个年龄本该需要家庭的关爱、周围人的赏识,可现实是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很多需要我们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1.亲情的缺失导致大多孩子情感缺失,心理波动

由于父母长期不能陪伴,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较少,长此下去一些不良行为及品质得不到及时矫正,日积月累会导致孩子在思想道德、心理情感等方面出现异常,变得孤独,不合群,我行我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2.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养成教育缺失,违纪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监管不到位,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说谎、乱花钱、打架、通宵上网等不良行为,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相当大的一部分。

3.学习、安全问题令人深思

(1)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在学习上的帮助和辅导,遇到学习方面的困惑难以解决,加之由于自卑,他们很少向老师请教,时间长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如果父母、老师再一味地埋怨孩子不努力,会让其产生逆反心理,最终使为数不少的孩子不愿上学。(2)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和正确引导,有的迷恋网吧,有的轻信他人,有的行为失当等,因而他们极易成为受害者;同时,他们也极易误入歧途。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是个庞大的群体。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素质的高低对民族、对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究

1.家长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孩子不能一味的溺爱,给孩子钱,买各种东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道德品行、心理需求,更应该关心爱护他们,多和他们进行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同时还要经常与孩子的班主任及其任课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孩子积极向上。

2.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配合,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是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学校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成立家长学校或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和建议,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做到教子有方。同时,学校应积极与当地政府、村委会等沟通协调,想方设法,建立各种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用爱心、耐心教育留守儿童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爱生如子,给予留守儿童一份关爱,一份呵护,营造健康、活泼、有趣的教育氛围。教师要摸清底子,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对症下药,主动与问题孩子面对面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动员全班学生关心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集体生活中快乐成长。

4.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育孩子

思想教育力戒空洞的说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组织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意义深远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清明节扫墓、庆祝建党节、校园故事会、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由来已久,有一定的复杂性,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党和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的巨大决心,我们坚信:在中央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解决。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但是社会,更是我们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百倍的信心和百倍的努力全面关爱留守儿童,促进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随之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得到各方关注,专门针对其教育问题解决的政策法规也相继颁布。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纳入常规管理,社会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问题和对策,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非常必要。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第二,父母外出时间较长,如“长期在外务工”。第三,“留守”状态,比如“留在户籍所在地”、“留在家乡”。第四,年龄。留守儿童的年龄划分尚未定论。但是由于留守儿童概念中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统一和明确,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1]。

二、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第一, 数量多,涉及面广,分布不均。根据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1]。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 徽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经济比较好的地区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第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会持久存在。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农村人口在乡城迁移时切断了与土地的联系,是一种永久性迁移。而我国农民在进行地域迁移和职业转换后,只是城市的农民工而非长久的城市公民。他们要承受失业、疾病等经济风险,使得他们如果贸然采取家庭化流动的方式来解决其子女的监护和教育,其子女也要承担相当大的教育失败风险[2]。而且农民工在城市永久性定居的愿望并不强烈。政府大力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因此近年来出现了部分流动儿童“回流”的现象,这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阵容[3]。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和权益问题。郭三玲认为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等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安全既包括侵犯他人也包括被他人侵犯[4]。

(二)学习和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隔代抚养,祖辈教育观念落后和精力有限,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当。很多留守儿童因祖辈管教不力,独立作业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差,大部分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平平,少数孩子有厌学逃学情况发生。

(三)心理情感和道德发展问题。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一些成长的烦恼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却面临着情感教育的缺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5]。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制度法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资源配置,客观上导致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里人同样的受教育权利。

(二)经济因素。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教育拥有大量的资源和财力物力支持而农村义务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只能达到“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条件,学校基本上还没有精力和财力注意到“留守儿童问题”。

(三)“读书无用论”。“新读书无用论”使得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学前途缺乏信心,在态度上不给于支持,同样导致学生厌学,辍学等。

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并且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建立农村少年儿童监护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农村留守我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和安全监护条件。同时,我们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的发展。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父母外出务工时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沟通内容除了学习还有生活。沟通方式除了电话联系,还可以用网络。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的老师应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

自2005年来国内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取得很大进步和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憾。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尚有争议。系统、全面性跨区域的研究很缺少。国内目前主要通过一些大媒体来进行对留守儿童的报道只是给人感性的认识素材,学界研究之后提出的解决对策也欠缺实际操作性。这些都是日后的研究工作者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

[2] 李真.流动与融合[M].团结出版社,2005:42-57

[3] 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2005(1):72―80.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立法

一、公民受教育权的基本涵义

自从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宣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开始,保护受教育权逐渐成为各国一般法律的原则。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的接受教育的能力或资格。

《世界人权宣言》的第23条至27条规定了“受教育权利”。我国政府为了保障各个层次的公民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我国在《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受教育权的主体是所有公民。“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利”这表明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教育理想,也是被国际法准则和各国所确立的基本原则。

《教育法》第1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等等。从这些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受教育权利的相对方主要是指国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家庭、社会。

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一种权利义务复合的法律规范,这种法律规范主要用意在于规定受教育权利是一项不可放弃的权利,并且以权力为本位。国家既然是受教育权利的相对方,那么儿童就有权要求国家为其充分接受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和制度条件。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基本保障了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但是对于近几年来日益增长的留守儿童受教育权问题的保障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二、留守儿童在受教育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目前,根据全国妇联、中华家庭文化研讨会2005年5月在郑州举行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透露: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竟有2000万人,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成为农村失学儿童的主体,是受教育权被侵犯的主要受害者。

根据一份专家的报告: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进入初中阶段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失学儿童的主体。在我国《教育法》第18条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可是在现实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并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义务,主要体现在:

(一)家庭教育缺位

我国《宪法》第49条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教育法》第49条进一步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但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常年累月在外忙碌,一年甚至几年都回不了家,根据四川省眉山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对当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的统计数据可知:他们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占50.7%,两年回家一次的占17.5%;三年以上未回家的占12.7%。而且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一些家长认为没有学问照样可以挣钱,上大学也不一定能就业,因此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甚至抵制的态度;同时家长和教师及学校缺少应有的沟通,现实中,很多外出务工人员把学校看成是其子女受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既然孩子到学校学习,一切问题就应该有学校和老师来解决,由此造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离。

而且有关调查显示:“父母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托付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照顾的占到81%,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8.3%,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的占0.7% ”。不管是祖辈照顾还是其他亲朋好友照顾,都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是教育能力不足。祖辈教育孩子存在明显的娇生惯养现象,而且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的文盲率超过了80%,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等教育;还有的祖辈一问求严,不给留守儿童一点自由空间甚至还使用暴力。其二是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祖辈或其他亲朋好友都将临时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什么意外。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重身体而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特别是亲友的监护,他们在教育、管理留守儿童问题上存在着不敢管和不愿管的心理。原因在于,一方面他们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留守儿童不接受自己的管教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做出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留守儿童的父母或临时监护人都没有尽到其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义务。由此造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离,留守儿童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实际上都成了留守儿童学习上的旁观者。

(二)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实现来说,从法律规范到现实的运作,学校是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的重要主体之一。如果说国家、社会、父母是为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某种外部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学校、教师则是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父母乃至国家的委托,为儿童积极能动地实现其受教育权提供指导和帮助的具体运作者,具有其他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般儿童是这样,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说,学校维护其受教育的权利更应该多关注一些。但现在很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不够,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尤其是缺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及生存教育等。在农村,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在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特别关照那些留守儿童。此外,农村学校的师资普遍较差,教学质量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厌学、弃学的留守儿童很多。这些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转贴于 (三)社会方面对留守儿童受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法》第45条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措施不力。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有些地方甚至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但是对农民外出打工后所导致的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问题却重视不够。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没有采取措施、没有专门的资金、没有专门人员、没有专门的机构,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而且由于目前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农民工很难融入到城市之中,他们的家庭只能留在农村,很多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歧视,这使留守儿童在进入城市学习后感到自卑,因而这些留守儿童宁愿留在家乡接受教育。

三、维护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立法建议

鉴于以上几方面的实际情况,为了保障留守儿童享有完全的受教育权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要制定一些单行法律或法规,对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要做出具体的规定。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对于责任者来说,应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的责任体系,而不是仅仅明确交给地方。要通过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学校、家庭各自的具体职责,中央政府应主动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形成一个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责、权、利明晰的管理体制。留守儿童所在地政府可采取合作办学的形式。只要对于它们的责任都具体化了,各级政府、学校、家庭都会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的,否则它们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考虑我国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我们应因地制宜加强地方教育法规的完善与制定,进一步制定完善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法规、政策、条例,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建立监督和奖惩制度,督促政府、社会及家庭认真履行自己的教育义务。

2、设立专项经费,并以法律形式来保障其专款专用。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政府应该而且必须为每一名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以公共财政满足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从世界范围看,各国教育经费的来源均是多元的,但在义务教育的投入上,各国表现出共同特点,即政府公共投入构成义务教育经费的绝对来源。”在欧洲多数国家,中央政府负担基础教育经费的比例一般达50%以上,有的高达90%。鉴于我国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和“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用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筹措”的实际,为彻底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所需的经费,我们应该设立专项的教育经费预算,国家考虑列出专项经费,划拨给留守儿童人口密集的省区,以帮助解决费用缺口问题。

3、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基金,并用法律规定其用途。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逐年增加,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国家可以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并用这些捐赠的资金作为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补充,并用法律形式来规定其用途。

受教育权是社会是否真正公平的一个衡量器。教育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如果公民的受教育机会能保持平等,将有利于调节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国家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当前,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当更多地关注农民工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更多地体现实质上的社会公平,使人人都能接受一种条件相同的教育。教育的不公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要想人们在社会流动中实现公平正义,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教育公平。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流动机制的形成,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公民所应享有的正当权益提出了严峻挑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何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权益,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时期难以回避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81-183

[2]陈丽平.留守儿童谁来监护.北京早期教育网,2006年6月28日

[3]陈鹏,祁占勇.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1-177

[4]伍慧玲.陆福兴.关注留守女童的受教育权问题,38hn.com

[5]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第一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45-355

[6]劳凯声.教育法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183-195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伦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69-03

作者:肖祥敏,南华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海波、肖明,南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衡阳,421001

基金项目:衡阳市社科基金2006-2008年,衡阳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研究ZC-032

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年龄14周岁以下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是由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所致。据全国妇联今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农村老家生活学习、靠祖辈或其他亲友照顾的孩子)约5800万人,其中十四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要让这个特殊的群体能够健康成长,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衡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及受教育的现状

衡阳市地处湖南省的南部,人口近730万,流动人口已近12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7%,高于全国流动人口10%的水平,其中流出人口为105万人。由于衡阳市流动人口绝大部份是农村流出人口,规模巨大的人口外流,由于种种现实困难,大部分流动人口只能将子女留守在衡阳的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家庭严格教育的缺失,而导致成为社会中的“问题儿童”。

以衡东县、未阳市和常宁市作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衡东县位于衡阳东部,县域面积为1926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而耒阳和常宁是两个县级市,分别于1986年和1996年改县设市。耒阳位于衡阳东南部,面积2656平方公里,人口113万;常宁位于衡阳西南部,面积2055平方公里,人口83万。经过调查分析,这些县(市)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以下特征:

(一)、分布广,村村有留守儿童。据统计,衡东县58.41万农业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约有10万余人,由此产生大量留守家园与父母分离的少年儿童。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15岁)74873人,其中留守儿童有16500余人,占总数的22%,个别地方甚至高达30-40%;全县561个村每个村都有留守儿童。

(二)、比例大,超过在校学生的半数。在校外出打工人员子女比例大,衡东县踏庄乡踏庄中学的调查显示,该校现有在校学生270人,外出打工人员子女达139人,占在校学生人数的51.48%。在这139人中,父母都外出打工或由单亲家庭直接监护的有76人,占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54.68%;由外公、外婆照料的48人,占34.53%;寄养在亲戚家的13人,占9.35%;基本无人照料的有2人,占1.44%。

(三)、沟通少,留守儿童心灵扭曲。留守儿童家庭以父亲外出和父母同时外出占了绝大多数,外出打工地点普遍较远,回家频率低,与子女缺少沟通。据耒阳和常宁两市统计表明,大部分(占总数的64%)留守儿童家庭是父亲在外、母亲留守,25%的家庭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而母亲一人独自外出的只占11%。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以省外、省内其他城市等的外地打工者为主,其中又以去广东居多,据统计,遥田镇和肥田乡庙下圩村两地外出务工的父母中,长期性务工的占大多数,大约77%,这77%的父母中有一半以上一年只回家一次;而此种情况在胜桥镇玉泉村尤为明显,在那绝大多数(超过95%)的农民工都是长期性务工者。而且,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的联系很有限,电话是主要的联系方式。平时由于远离父母,长期得不到父母贴心关爱和心灵抚慰,很多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容易形成孤僻、敏感、不合群、寡言少语的性情,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其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形成。部分儿童因感情空白、精神空虚而早恋,以致耽误学业,更有损身心健康。

(四)、成绩差,留守儿童辍学的多。这与他们缺乏父母督导、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有关。有的父母在外挣了钱,为弥补孩子,大把地寄钱给孩子用,使孩子养成了坐享其成、不思进取、认为读书无用的心理,以致学业无成,有的甚至辍学。据衡东县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中失学、辍学的留守儿童占了40%。因此,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五)、监督不力,留守儿童引发心理疾病。由于对儿童监管不力,易成为“社会问题儿童”,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父母在外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最后是价值扭曲。这就把留守儿童客观上造成了“准孤儿”、“准单亲家庭”的出现。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女童容易成为犯的对象,男童则容易被人贩子拐卖。

二、制约留守儿童接受正常教育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的留守儿童不能接受正常教育的现状来看,状况令人担忧,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现阶段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的实现。其原因主要有: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过程来看,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必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状况,而社会政治经济客观环境跟不上教育的发展状况,就成了实现教育公平的负面因素。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方面的原因。二元户籍制度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制度原因。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并接受当地的教育。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繁杂的收费,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

2、经济方面的原因。贫富差距悬殊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经济原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这对于经济欠发 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3、主观方面的原因。政府重视不够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主观原因。当前,尽管有些地方为农民工子女上学开了方便之门,但从总体看,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关注不够,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因此,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4、物质方面的原因。教育资源短缺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物质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和措施。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二)、从家庭来看,家庭教育意识淡漠。外出父母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城镇教育费用较高,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三)、从学校来看,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而且农村学校只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教育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为此,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进行伦理思考,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从制度看。首先,户籍制度阻碍了留守儿童进入城市接受平等教育。因此,要尽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就业、定居和公平的儿童教育体制。要逐步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导致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消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尽量减少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因素,保障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这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其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登记制度、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制度,以及入学升学指导制度等。最后,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总之,要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从学校看。一方面,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多建立寄宿制学校或类似托管中心的机构,由在校班主任、老师或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从生活上关心、从心理上帮助,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情感的补偿。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应尽快作出适应性调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二是开设生活指导课,增加人格教育、性格教育内容。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政府看。首先,地方政府要坚决取消学校对外来工子女教育的一些歧视性政策。在学校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家庭经济条件好和学习品德好的学生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其次,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使农民工子女不再“留守”,而是随父母共同进城。使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再次,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从家庭看。家是梦起航的港湾,是孩子最早的启蒙地,而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打工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6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一、治本性对策:让儿童不再留守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创造条件让打工人员及其子女落户城市,让随父母一起入城的留守儿童在城市里享受国民待遇。应当取消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支持有条件、有愿望的农民转为市民,从而使留守儿童转为城市儿童,享受城市儿童成长的福利。应放宽中小城市准入条件,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多渠道解决农民转为市民的住房问题,增强中小城市接纳新市民的能力。应加快小城镇建设,配套发展小城镇产业,引导农民就近转为城镇居民,并能实现在城镇稳定就业。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变“打工潮”为“创业潮”,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主要是迫于经济压力,如果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在本地从事种养业也可以拥有与外出打工差不多的经济收入,农民就不用背井离乡外出讨生活,留守儿童也自然会大幅减少而不至于衍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应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规模化的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壮大基地、培育龙头、精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为农民创造就业创业机会,扶持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的种养业,成为本地的主要业主。应根据当地资源或其他优势,积极引导当地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利用他们的号召力,吸引农民工回流。应支持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以“就业优先”的理念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临时性对策: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

一是多渠道补充家庭教育管理的缺陷。家长应纠正孩子教育管理全靠学校的错误认识,主动担负起应尽之责,尽可能地减少双亲同时外出情况,尽可能创造与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尽可能地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给孩子以亲情。学校应主动为孩子营造家的感觉,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探索留守儿童放学后时间及节假日教育管理新措施,让留守儿童尽可能在集体中学习、生活、成长。社会应积极为孩子提供家的温暖,号召爱心人士担当“家长”、“假期家长”,利用寒暑假组织开展“孩子、家子见面”行动等,让更多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氛围和温暖;二是大力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改革学校教育管理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德育教育在学校考核中的比重,引导学校和教师拿出更多的精力、采取更实在的措施开展素质教育,使智育和德育齐头并进。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措施,完善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并保证实施,编制针对适应从小学到高中每个阶段孩子的不同特点的德育教材,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实践性,让留守儿童成长过程成为德育教育的参与和受益过程。优化学校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条件,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开展行为养成培养行动,引导留守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及时消除校内安全隐患,保护留守儿童生命安全;三是全面调动社会教育管理力量。发挥社区教育服务功能,联合团委、妇联、工会、关工委、村委会、学校等组织,发挥好青年志愿者、五老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的作用,共同构筑留守学生社区教育监督管理平台。整合政府职能部门力量,各级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委员会加大对教育、团委、妇联、公安、司法、文体、民政等部门的协调力度,督促相关部门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严格奖惩,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网络。调动社会爱心人士力量,强化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关心,积极参与进来、贡献力量;组建民间组织,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人士队伍,长期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建立留守儿童爱心基金,增强爱心基金实力,丰富爱心基金活动;四是畅通家校联教联管有效渠道。学校应普遍成立“家长学校”,定期或不定期采取集中式、电话式、书信式、短信式等办法,对家长或临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和咨询沟通,提高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教育管理孩子的能力。学校应利用电脑资源,普遍开通“亲情联线”,增加孩子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并在学校与家长之间开展直接对话,共同研究孩子的教育管理办法。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应主动参加家长会,保持与教师的经常性沟通,随时掌握了解孩子的学习、思想情况,及时对孩子给予教育。抓长远,抓近期,抓体制改革,是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相结合才能很好地解决,而家庭与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体。

三、体制性对策:消除城乡壁垒

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尽快打破农业、非农业户口管理二元结构,按照在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逐渐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社会的综合承受能力,逐渐实现户口自由迁徙。逐步剥离各有关部门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诸多行政管理职能,恢复户口管理作为民事登记的基本社会职能;二是推进城乡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把平等的择业权还给农民。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解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增加对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设备设施、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修改完善现行高考报名制度,有条件地允许考生在父母务工地报考,确保不会对招生考试造成混乱。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资助经费向农村贫困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倾斜。逐渐取消对农村儿童进入城市读书的限制,每年给予农村困难儿童进入城市读书一定的财政补贴;四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低保制度。打破城乡分割,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部农村人口纳入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中来。打破地区分割,不断提高社会统筹的层级,最终实现全国统筹。

“留守儿童”不能留下“孩子伤痛”、“社会伤痛”。全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都应引起重视、加强研究、探索措施,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更加到位、更加有效,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可喜的是,理论界加强了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探讨,各级党政、各类学校、社会各界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只要全社会都来努力,留守儿童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隔代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D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51-02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

2015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会。在会上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是将2012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 尤其是在2006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护。(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云龙县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位于云龙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东山村是宝丰乡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16户,共有乡村人口16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22人。现今,东山村全村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公里 ,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水量为94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等农作物。 东山村属于贫困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

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东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户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过55岁,该村的人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和小学学历,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为6人。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文化程度也并不理想,总人数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只有一人为中专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东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父辈受教育的情况稍好于祖辈。因此,东山村祖辈教育和父辈教育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东山村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东山村全村儿童共有68人,非留守儿童有22人,留守儿童有46人。根据调研,东山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人数0-5岁学龄前儿童:12人;6-11岁小学:16人;12-14岁初中10人;15-17岁大龄8人。监护类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占70%;叔叔和婶婶教育4人占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占65%;姨和姨夫教育2人 占4%;自我监护教育2人占4%;单亲监护的3人占65%。

全村留守儿童共有46户,笔者从中选择了20户留守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中可以看出,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其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知识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只有极少数的知识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思想和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①隔代监护;②单亲监护;③上一代的亲戚监护;④自我监护或同辈监护;⑤非亲属监护,留守儿童寄养在非亲属家中。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类型呈现多元化。从调研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调研的20个家庭中,直系亲属监护的有16个,近亲亲属监护的为3个,自我监护的仅一个。祖辈对父辈采取的教育方式同样会运用到孙辈的身上,无法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

2. “隔代教育”成为主流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家中,那么“留守儿童”就这样形成了。

三、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会感觉家庭气氛冷清。

(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东山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平时很难回家,更别说沟通交流,无法在子女需要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

(3)教育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影响教育方式。隔代监护教育型的家庭,爷爷、奶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销上。匮乏的物质生活再加之贫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4)隔代监护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父母打工在外,而负有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等人又无力照看,致使留守儿童受人欺负、被侵害、意外受伤甚至丧失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的身上,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农村学校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优良的师资团队。所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长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父母责任心。(2)选择正确的监护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W校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1)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2)开展家长培训,重构良好家庭文化氛围。(3)让城乡儿童获得同等教育。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对儿童今后的成才道路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受到的是隔代教育,而祖辈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甚至有些观念想法缺乏科学性,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求助身边的家人而得不到解决,甚至是得到错误的引导时,还会带来许多连带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不仅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这份责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校园,构建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8

1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的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及保护孩子的人生安全就是监护人所有的职责了,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和学习等方面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1 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成长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需要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生计,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导致他们遇到问题和烦恼时无人倾诉、无人商量,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他们觉得自己缺失了父母的爱,对父母有一种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脾气暴躁、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易冲动等心理障碍。

1.2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亲戚朋友来照看,基本是重监护轻教育,甚至无意识地对留守儿童溺爱、放任自流,再加之儿童本身自控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因此,挑食挑穿、不服管理、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打架斗殴、早恋、迷恋上网、乱花钱等现象时有发生。

1.3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家庭抚养人或监护人有的忙于家里的繁重农活,有的年龄过大、观念陈旧、行动不便.有的偏重于照顾自己的孩子,因此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学习情况加以关注和了解。二是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其学习加以监督与辅导。特别是隔代教育的老人,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较少,很难对留守儿童在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加以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三是有的长辈们由于教育意识的缺乏,他们认为:只要吃饱穿暖,不饿着不冻着,也算尽力了,至于教育,那是学校老师的事,与我无关。有的甚至认为:孩子的父母当年没读多少书,现在不是照样挣钱?觉得学习好坏无关紧要,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不想学到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1.4 留守儿童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失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加之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和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即使受到侵害,往往也不易被发现。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多会受到人身的侵害。

从目前现状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不仅危及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这一问题,它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关爱留守儿童,责任更是不可推卸。

2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1 家庭方面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担任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家长不要认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鞭长莫及,要主动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身体状况、品行、学习等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2.2 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学业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在外打过的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生活、思想和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要及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开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此外,教师要在深切关爱留守儿童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对留守儿童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责任心,让他们在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2.3 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统一认识、积极配合、齐抓共管。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琴,胡桂锬.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11):20.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9

1.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我们李家堡中心小学2013年至2014学年第二学期,全校共有12个教学班,学生432人。笔者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近二十年的一线教师,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我校留守儿童展开调查,经调查我校的留守儿童一共有

86名,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有28名,父母一方外出的有58名。其中单亲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名,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68名,分别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1%和79%。这86名“留守儿童”中有74名由祖辈照管,另有12名由亲戚照管。从自律和自理情况看:良好的为20名,中等为41名,差的为26名;从思想道德品质情况看:良好为18名,中等为44名,差的为24名;从学习情况看:良好为16名,中等为48名,差的为22名。

2.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我了解到我校的留守儿童分为三种情况,父母离异,孩子由离异一方抚养;夫妻双方外出,孩子由祖父母抚养;夫妻一方外出(大多是父亲外出)由另一方抚养孩子。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出现了很多行为的偏差,主要表现在:

一是行为习惯不良。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其进行监管,因此造成自控能力不强,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最明显的症状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地干一件事情,哪怕仅仅几分钟。生活中表现为不讲卫生,邋遢,看起来很窝囊。行为上挑食捡穿、胡乱花钱;在家里调皮捣蛋,不听从监管人的管教,不尊老爱幼。在学校里不遵守校纪校规,不能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常有小偷小摸、撒谎骗人的行为,更有甚者吸烟、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以至于在社会上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二是身体发育不良。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无论是祖辈父母亲大都文化水平较低,健康意识比较淡薄,因此缺乏对自己的孩子科学合理的指导,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大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不注意个人卫生,包括饮食卫生。加上农村的家庭经济不是太宽裕,大都不注意科学的饮食,以及食物营养搭配,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是学习普遍较差。由于农村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监管,众所周知年过五十的农村人口文盲居多,而家庭又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家长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留守儿童恰恰缺乏的是家庭教育,最为典型的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地听

课,回家基本无人监管,爷爷奶奶无能为力辅导家庭作业,导致家庭作业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这样长期恶性循环下来留守儿童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导致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普遍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吃饱饭,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算是尽到了责任,没有对孩子尽力细致耐心地教育,而

是粗放式、放养式,甚至是放任自流。

2.学校教育缺位。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尚未展开,学校也没有制订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制度和措施来真正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的身心受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儿童的监管人由于水平和精力有限,平时又不注意和学校及时联系,不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导致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的监管教育脱节,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不出成绩,难出效果。

3.社会教育缺乏。笔者所在的李家堡镇是定西市安定区西南重镇,拥有两万五千人口,有近七千人常年在外打工,作为镇一级政府没有只言片语提到留守儿童的话题。只是在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有两处形同虚设的留守儿童之家。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所持的态度令人瞠目,叫人扼腕。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在政策上一定要给予最大的支持,要大力向留守儿童倾斜。确保留守儿童能享受到一个公平、和谐、健康教育的环境。政府一定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使学校更多发挥教育的作用,让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多发动社会人士主动承担监管留守儿童的责任,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照顾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大家一起为留守儿童营造爱的港湾。

2.完善学校制度,体现学校主体作用。学校一定要针对留守儿童制订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之家。探索班主任、科任教师、加生活教师的三结合制度,负责对留守儿童从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全方位指导工作,特别是要专门为留守儿童配备心理咨询老师,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首要目标来抓。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10

关键词 农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质的飞跃,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一时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有效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由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由其他亲人或委托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商水县是一个部级贫困县,本人对商水62名农村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以下数据:一方父母在家的比例是40.3%,而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占12.5%。父母双方在城内打工的占30.6%,跨县跨市的占27.6%,跨省的占41.8%。父母常年在外的有12%,一年回家一次的有35.7%,半年回家一次的占37.9%,每月回家一次的仅占14.4%。由这些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到,由于外出打工现象造成的“亲子疏离”现象,这些现象对商水县的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

(一)安全教育问题。由于隔代教育、单亲教育的原因,多数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或力不从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次,造成留守儿童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如:拐卖、车祸、自杀、溺水、触电、烧伤等现象。从而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

(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在留守儿童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逃学、厌学现象普遍存在,辍学现象也时常发生。在对全县2000名打工子女的成绩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40%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只有极少数的留守儿童成绩优秀。

(三)性格教育缺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果父母不加以积极引导,社会消极方面的影响,就会填补学校教育之外的真空,不利于未成年儿童良好性格的培养。留守儿童性格缺陷突出表现为攻击型性格和畏缩型。攻击型性格特征是动则就吵架打闹,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畏缩型性格表现为: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

(四)行为品质教育问题。在一些留守儿童中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表现为:好逸恶劳、浪费显摆、不诚实守信、不尊重师长等。主要是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加上学校法制教育较少,特别是个别父母为了弥补孩子的感情需要,采取“物质+放纵”的方式进行补偿。零花钱增多,极易养成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想和不良的习惯,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也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扭曲。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农民仅靠土地已无力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所以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以外寻求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农村人口开始城市转移。收入不高,保障不全,居无定所等各种因素,使得农民工的生活境遇低下。也是导致他们难以把孩子带在身边接受教育的原因。借读费以及一些城乡之间的制度的不公平,也使得农民工子女被迫留在家乡。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不是养育而是教育。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个人社会化的开始,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大影响,而父母角色的扮演在这其中,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代表着社会规范的权威,母亲起着引导情感的作用,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在教育中缺席,都会在孩子人格上形成某种障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却陷于缺失状态。

单独留守儿童缺少对社会的必要认知,价值观社会观都未真正的形成,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所以造成一系列社会隐患。并且大龄儿童在辍学与外出务工之间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培训。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就业的低层次,工资收入低,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单亲留守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母的一方,承担的家里的所有家务和田间劳动,所以父母外出打工明显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学业的辅导。而儿童心理和个性的完善更需要父母的共同的教育和引导。既要他们感到母亲的细水长流式的浸染,又要他们学习父亲山一般的沉稳和坚持。一般情况下,单亲留守儿童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这样就造成性格的单向发展。特别是对男孩子的教育,易背离我国传统教育中对男孩子刚毅、坚韧的个性培育的要求。

隔代留守家庭问题也很多,他们的爷爷奶奶一般只能照顾孩子的一般生活起居,并且他们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动不能及时否定、反对。这就导致了孩子对自身的放纵,不能明辨是非。所以当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或学业上,取得成功或失败时,监护人很少有正确的方法给予奖励或正确引导。

(三)农村学校监督不够。面对留守儿童普遍遭遇的家庭看护堪忧的局面,学校应重视其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缺失”问题,然而现实中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成效。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环境极其恶劣。有限的教育资源仅限于课堂教学。所以农村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的渠道普遍狭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显得单调乏味。由此而来,学生有厌学现象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再顾及到留守儿童的特殊需要。而对留守儿童来说,在家缺少亲情的温暖,又不能获得学校的补偿。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落、孤寂情绪。

在许多农村地区,教师结构不合理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包括:在学科结构上,音乐、体育、计算机和英语等科目的教师普遍缺乏。这首先使学生在学习上就难以获得保障。而年龄上,农村学校“农转公”比例大,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毫无疑问年龄大的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然缺少热情和活力。师生的年龄差距大,难以沟通。对留守儿童来说,可以弥补儿童家庭缺失的一条重要感情线在不经意间已经弱化。

由于地方财政紧张,教师编制严重不足。由于缺少教师,学校自聘教师逐年递增,代课教师依然存在。另外,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庭负担都很繁重。在农村学校,一位老师需要身兼两科甚至多科,一位教师的多学科教育无疑加重了老师的负担,这样他们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学生。

留守儿童是我们社会改革转型中的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要想妥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也必将依靠社会的发展来解决。但是,我们必须唤起社会的注意,只有社会各方面都关注了,并为之努力了,我们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它,真正的构建起我们和谐的社会主义,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学华.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R].红旗文稿,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