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

时间:2022-07-06 10:15:38

高校通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

摘要:高校通识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导高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加强我国思想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步伐。但是,当下高校教育中,教育理念更加关注知识传递,忽视素质提升;通识教育重视技能培养,忽视德育教育;课程设置重视责任划分,忽视学科的融合,这都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因此,必须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创新教育渠道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通识教育中的融合,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通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策略

当下,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综合素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将影响到自身未来发展和国家发展。自从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社会和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高等院校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通识教育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为了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应当在通识教育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大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和成才。为此,高等院校一定要充分吸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并将其精髓融合在通识教育中。用时代精神,肩负教育使命,引领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

一、高校通识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不断创新,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也更加重视精神追求。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也逐渐进入国内,这些思想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产生影响。高等院校是大学生塑造三观、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国民教育示范标准的实现场所。美好的校园学习生活令人向往。大学校园中充满的应当是图书馆里静静读书的身影,绿树荫下朗朗的读书声,教室里聚精会神听讲和课后专注思考与复习的模样,还有实验室中专注实验的眼神。但是,少数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扭曲价值观,认为“学习不重要,赚钱更重要”,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沉浸在吃喝玩乐秀的享受思潮中,不努力学习,不懂得节约勤俭,不懂得感恩,喜欢铺张浪费,没有礼貌。为此,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应当深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暖学生,向学生传递正向积极思想,传播正能量,传授中国主流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内涵,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做品格高尚的人[1]。

(二)有助于加强我国思想文化的建设

高等院校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基地,在通识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持续性的价值观传播,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朝着正向发展,用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影响大学生,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并且,在通识教育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合乎主流社会价值观以及思想意识的实践检验。运用多样化、多元化的思想以及社会思潮整合校园文化,努力达到包容多样、尊重差异的层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武装高校师生的头脑,推动观念的进步,让我国的思想文化的建设更加巩固[2]。

(三)有助于推进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步伐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行教育。尤其在当下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借助通识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内意识形态的建设,深刻分析新形势、新背景下变化的社会矛盾,全方面揭示社会思想、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带领全体师生成长为拥有高尚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典范,更好地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另外,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促进全体师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更多具备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先进的思想种子,种植在社会各个领域,在社会范围内起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示范和引导作用[3]。

二、高校通识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关注知识传递,忽视素质提升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工作普遍重视专业知识的传递,有着“重文轻武”的思想,也就在无形中形成了忽视素质培养的错误教育理念。就教育方而言,虽然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面对着升学率的压力,学校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这对大学的通识教育也有一定影响。此外,在全社会渴求人才的大环境下,高校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上,忽视了通识教育中素质培养的一面,无法更多关注通识教育蕴含的育人功能,也就出现了大学教育重视“学历和知识”,忽视“能力和素质”的情况。由此看来,强化通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4]。

(二)通识教育重视技能培养,忽视德育教育

高校开展的通识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将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更好地融合,更深刻地理解经济、政治、文化、国家、社会、自然、民族、科学等方面的关系,促进全面发展。可是,在当前高校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重视技能培养,忽视德育教育的问题。一些教师没能充分地运用通识教育中素质教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5]。这是因为,部分通识教育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认识,没能达到应有的高度,也无法认识到通识教育应当具备的素质教育责任,单纯地将某种技能作为培育的目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另外,通识教育教师的课业任务繁重,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研究通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结合。因此,从整体上看,通识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方面,发挥的作用被弱化。

(三)课程设置重视责任划分,忽视学科的融合

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因为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分工大都孤立存在,缺少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教师之间的联系;高校领导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承担的责任。近些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和应该有着怎样的提升。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身一定要明道和信道。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提前接受教育,学习先进思想,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引导学生走上正确道路的责任。为此,通识教育教师要肩负起育人和引导的责任。然而,现阶段高校课程的设置,往往忽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割裂,无法发挥出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三、高校通识教育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建议

(一)新教育理念中包含社会核心价值观

行动需要理念的指导,为此,高校在通识教育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建立新的教育理念。首先,凝聚共识,系统设计,科学规划。高校要提高站位,全体教职员工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树立通过通识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成人”的教育理念。此外,需要科学地谋划,设置专职承担通识教育的教育管理机构,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为顶层设计提供支持,开展广泛的调研,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通识教育中,给出总体思路以及发展规划[6]。其次,教师和学生联合行动,科学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通识教育中,必须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积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将方法和理念传授给学生,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双方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重点要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存在的联系,让两个教育能够在目标上统一,也能让发展任务互相通融,同时实现路径互相依存,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通识教育的课堂上,也能让通识教育充满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思想,不断提高融入效果,实现全方面、全过程、全方位地发挥出通识教育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敢于创新,优化课程体系,打破重视知识技能、素质教育的单一体系,增加更全面的课程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还要挖掘通识教育中的人文内涵以及教育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其中。第一,设计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通识教育部分。带领学生诵读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指引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质精神,丰富他们的价值观,并且应用本土角度以及全球角度,去理解世界的文明和文化。使学生在身处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够理性地认识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第二,增加生命关怀和科学精神的通识教育内容。为学生介绍更多生命科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现状以及代表理论、概念,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并组织相关探讨活动,设定探讨议题,包括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发展、人类进步、个体生命等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命观。第三,增设社会科学和现代社会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科学演变过程、当代趋势等,带领学生从文化、经济、政治、心理、法律、社会等角度,深刻认识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第四,创新审美鉴赏和艺术体验的相关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阐释能力等,促使学生在戏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得到有效提升,加深学生对多样艺术的实践和体验。

(三)创新教育渠道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结高校多年教育经验,发现试图在通识教育中发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必须不断创新、打破教条、求实奋进,创新教育渠道,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进而更好地在通识教育中融入社会核心价值观。首先,设置更多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讲座。学校主动邀请更多具备广泛社会影响力、造诣深厚的知名人士为学生做“通识教育”的讲座,通过有效的宣传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激情,从而带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更广泛地了解多元文化,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丰富人生阅历,提高艺术内涵和综合素养,进而提升荣誉感、归属感、凝聚感以及爱国情愫。其次,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传统的通识教育更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组织实践活动。而想要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当重视通识教育课外活动的组织。通过设计鲜明的主题,加强内涵的深刻性,做到内容丰富、形式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在校园范围中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完成自我认识、自我规范、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进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内化。最后,打造通识教育的教学文化。在高校教育中,通识教育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情操有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应当重视此课程的教学研修,开展本课程的课堂观摩、技能培训、教学研讨、讲课比赛等活动,构建通识教育教学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才能推动教学方式、手段的创新,进而不断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进步思想的结合。为此,高校教育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借助通识教育渗透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高水平的思想品质和高度的政治觉悟,进而成长为新时代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青年。

作者:潘晓艳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