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培养策略3篇

时间:2022-07-06 10:25:06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培养策略3篇

第一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小学美术教育越发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等的培养,教学内容逐渐宽泛。然而,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依然存在课时量少、教学意识滞后、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以往“一课一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以致小学美术课堂简单、乏味,缺乏对学生深度思想和创新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基于上述背景,该文作者试图将项目式学习法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生活元素确立项目主题,打破以往“一课一练”模式的局限性,将每单元内容作整合处理,使学生在项目探究过程中了解美术、学习美术、习得美术以及感悟美术,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多元创新意识。

关键词:项目学习法;小学美术;教学模式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小学美术课堂通常将美术活动视为单一的技能传授过程,低年级美术课的周课时为2课时,每课时40分钟,美术知识被分散到各个课时中。这样容易削弱美术课的连续性,弱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的实现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项目式学习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强调以经验、学生、活动为中心,强调以生活元素为项目主题,使学生在复杂、真实的项目情境中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与任务。在此过程中,项目式学习可以有效连接整个单元的美术知识,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开放式探究,最终可以有效构建起知识架构,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与创作能力。

一、项目式学习教学价值

1.项目式学习概念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动态、连续的学习方法,教师是项目式学习中的设计者与协助者。教师将单元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元素形成项目主题,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小组合作、逻辑紧密、共同探究式的教学活动[1]。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要结合小学美术知识深入探究体现真实生活主题的课程活动,要求学生以知识原理为支撑,以小组协作为活动形式,以作品呈现为终极目标,构建起完整的单元主题或生活主题的知识体系。2.项目式学习实施意义首先,针对教学模式滞后的问题,项目式学习改变了部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促使学生以完成项目作品为目标,主动习得与构建知识,为学生营造了教学活动丰富、能够主动探究与创新的教育环境。其次,针对课时分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项目式学习以实践为基础,鼓励学生在小学美术学习过程中完整经历实践至认识、认识至实践、浅层至深层理解的循环过程,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主题衔接分散课时,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最后,针对教学材料单一的问题,项目式学习体现了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多元化特征。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可将网络素材、外界自然元素、生活相关素材作为教学材料的补充[2]。

二、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设计方案

1.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设计原则基于小学美术的教学目的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特征,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原则包含主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求项目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否与设计内容、难度相符。综合性原则强调美术教学的知识、审美、素养、人文、生活等方面的结合,要求设计项目融合多元化要素,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培养需求。真实性原则强调项目主题的实用性,要求学生立足于真实生活情境解决项目任务。2.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设计内容小学美术课堂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模仿性思维、改进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岭南版一年级上册的美术教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科学性,面向一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特征,引导学生感知美学魅力,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侧重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第一单元向学生介绍自然中的色彩,教师可借助项目式活动,让学生贴近自然,引导学生发现与欣赏自然之美;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美术工具,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项目式活动让学生感受点、线、色的魅力;第三、四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折纸、泥塑的立体美学造型,此类单元可设置主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学生的工作任务并整合优化;第五单元是对前四单元的进一步实践,要求项目设计更具综合性与多元性特征[3]。3.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设计步骤该课题项目式学习分为四个设计步骤。其一,确定项目任务。教师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学生最近发展区与真实生活情境确定项目主题,进一步规划与制定该项目的任务。其二,制订项目计划。教师给学生分组,每组任务可相同或不同。为确保每组项目顺利实施,教师需要提前制订项目学习方案与项目指导计划书,同时每组选出组长以便明确项目计划细则。其三,实施项目任务。该环节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要求小组成员按照项目计划分配各自的项目任务,在协作过程中共同实施项目任务。教师需要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适时指导小组成员并给出有效的建议与帮助。其四,展示与评价项目成果。在小组完成项目ARTEDUCATIONRESEARCH任务后,每个小组均需要展示项目成果。教师要鼓励不同小组互相交流与评价彼此的项目,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作兴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乐于听到积极、正向的语言,此环节的项目评价不应有评级之分,而应以表扬与激励为主。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美术课堂实施策略

1.整合单元项目,衔接分散课时岭南版美术教材渗透美术、人文、科技,学科知识体系并不分散。为有效衔接美术课堂的分散课时,教师可采取单元化主题进行项目整合,通过确定每单元的项目主题突出分散课时重点,解决课堂40分钟内难以完成的项目探究问题。第一单元强调欣赏、发现自然之美,项目设计应以课堂外的观察与欣赏为主,而课堂导入也应尽可能地引入自然的真实元素,避免过多导入PPT、动画视频、图片等媒体文件,以免弱化自然艺术的真实、亲和之美。如,在《美妙的小世界》一课中,教师可依据“一花一世界”的理念开展项目设计,在课堂伊始向学生展示花草集册,引导学生发现自然元素的组合之美。项目任务可确定为收集落叶、落花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制作花草集。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美术工具,并感知点、线、色的艺术魅力[4]。此单元的项目主题可确定为“书包里的点线色”,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书包中的哪些工具具有“点”艺术、“线”艺术或“色”艺术,以此使学生对美术的认知更加深入,将美术教学渗透至日常的学习任务中。第三、四、五单元均为实践类美术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开展策划、制作、展示类的项目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可确定环保与设计结合的项目活动,依托实际情境,向学生介绍项目任务。单元整合项目需要教师了解整个教材的教学侧重点,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筛选重组形成新的单元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细化每一课时的项目探究任务,完成自然文化模块、非遗文化模块、生活文化模块、环保文化模块等的项目分类。2.情境创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各单元项目任务的导入均应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关,教师可通过确立项目主题、分析学生认知情况、挑选与设计教材内容等一系列工作引发学生的项目探究兴趣,并结合各单元的侧重点确定项目主题,创设课堂导入情境。以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由五个课时组成,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彩旗、吊饰、拉花、彩灯以及指偶的艺术之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将该单元的项目主题确定为“皮影的魅力”,在课堂伊始通过皮影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结合教材内容逐步讲解“折、剪、拉”知识点,让学生发挥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设计并制作自己的皮影艺术作品。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面,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几分钟的“孙悟空偷吃蟠桃”这一皮影戏,由于很多小学一年级学生偏爱孙悟空这一角色,其往往会对该环节产生较大的兴趣。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孙悟空偷吃蟠桃”皮影,包括人物孙悟空、仙女、天兵,道具蟠桃树、金箍棒、篮子等。为顺利导入项目课程,教师提问:“同学们是否好奇这样的皮影是怎么做成的呢?大家想不想自己也做一个皮影完成一部大戏?”学生表示充满兴趣。教师此刻即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如A组制作仙女、B组制作蟠桃树、C组制作孙悟空等。情境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教师设计的项目情境应尽量贴近生活,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好奇感、熟悉感,避免设计的情境因不符合学生的发展区认知而导致部分学生丧失美术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3.渗透人文,升华项目作品在以往的单课时教学中,由于课时容量有限,教师互动与作品展示环节较少,师生往往难以完成一件完整且具有深度的设计作品。部分教师对作品的点评缺少过程性评价,学生难以从中获得个性化与人文化能力的提升。项目成果展示应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人文化的特征,将美术教材作为人文探究的项目学习资源,通过艺术创作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康、正向的人文素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5]。在感知自然魅力项目作品展示环节,除了展示学生的项目作品,教师还应向学生普及环保理念,指出学生设计与制作的作品均源于自然,水污染、塑料污染、气体污染等都会破坏这种美好,以此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升华美术项目的创作理念。在泥塑项目作品环节,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中国非遗陶器文化的历史,促使学生在现有作品的基础上加入非遗文化元素,如添加青花瓷纹饰元素、唐三彩元素等。在“折、剪、拉”纸艺作品展示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故事,并通过演绎皮影的方式展示作品,让学生感受皮影的魅力,让学生获得展示作品的喜悦之情。成果展示意味着项目学习进入尾声,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轻视该环节的作用。成果展示环节是整个项目式学习的升华与反思环节,教师需要进一步巩固学生习得的知识与情感元素,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评价体系。结语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创造性与可塑性有时会更强。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小学生的艺术思维发散过程,而项目式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解决当前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困境。岭南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具有强烈的自然、人文以及实践色彩,要求项目设计遵循“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咪.小学美术教学中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以南湖第一小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53.

[2]张丽.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进行项目式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2):101-102.

[3]姚育晓.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以湘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9):119-120.

[4]付佳尧.论项目学习法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107.

[5]李依萱.基于项目的艺术活动学习实践及其探讨——以小学美术学科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2):171-172,175.

作者:彭晓燕

第二篇:禅绕图样设计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运用

摘要:点、线、面是黑白装饰画中的三种基本构成元素。黑白装饰画通过分解或组合点、线、面元素,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变化[1]。黑白装饰画凭借其独特的视觉魅力和艺术效果,成为当前比较受欢迎的一种装饰画。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生不需要准备过多的工具材料就可以探讨黑白装饰美学,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和艺术创作素养。

关键词:禅绕画;小学美术教学;黑白装饰画

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课程中,许多教师根据黑白装饰画中点、线、面的装饰方法突破课程重难点,让学生对线条本身的变化、构图的疏密及作品题材有深层次的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采用另一种创作方法,即通过运用点、线、面各自不同的特点装饰物象,使作品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目的。

一、问题提出

1.基于教材点、线、面是美术造型表现的三大基本元素,是人们展示美的基础,其体现在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方面面。小学美术教学的不同阶段都有点、线、面的相关内容,如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点、线、面》《漂亮的花边》、三年级《万花筒》、四年级《节奏的美感》、五年级《美丽的纹样》等。大部分学生对黑白装饰画有很大的兴趣,从学生的美术作业中也不难看出学生对于点、线、面装饰方法的广泛运用。2.基于学情对于美术基础扎实的学生而言,其在利用点、线、面装饰时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技巧,装饰就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影响作品的美感;对于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其往往喜欢这种装饰方法却“有心无力”。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一定的装饰方法,从而让作品更加美观而不显得杂乱,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发现可以将禅绕画相关知识运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引入禅绕画中禅绕图样的设计方法,让学生掌握其图案的设计技巧,领悟相关的绘画手法。学生只要勤加练习,规划好画面中的黑、白、灰对比关系,提高点、线、面的装饰能力,并在平时的美术创作中将平面装饰元素引入绘画作品,往往就能提升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二、禅绕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1.禅绕画的概念禅绕画是一种重复、连续使用简洁的点、线、面造型元素,具有解构性、结构感、立体感等的黑白装饰艺术,它的基本特点是重复、连续。禅绕画与黑白线描画较为相似。黑白线描画的画面归根结底是通过点、线、面元素形成的,是对这三者的重新排列组合与夸张变形。禅绕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点、线、面的装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学习禅绕画,教师还能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美术创作中将平面装饰元素引入绘画作品,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增强美术学习与创作的持续性。2.禅绕画教学的作用国内外一些教育者尝试将禅绕画引入课堂,提倡学生进行创新学习。通过对禅绕画的学习,学生的绘画技巧得到了提升,这显示了禅绕画的独特魅力。小学美术禅绕画教学注重对学生的禅绕画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及时更新美术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后,禅绕画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相应提升[2]。以往相关的研究者多围绕禅绕画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专注度等方面的作用开展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其他细节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禅绕画图样的设计组合技巧入手,利用黑白装饰画中点、线、面的巧妙组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构图意识,注重对线条曲直、粗细变化的观察和运用[3],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开展美术创作。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积极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开发智力、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线条绘画的趣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点、线、面装饰能力,从而让作品呈现出另一种效果。3.禅绕图样的设计与运用禅绕画的主要内容就是禅绕图样[4],而在禅绕图样的设计中,具象图样、抽象图样以及线性图样占大部分。图样基本取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创作者通过认真观察,感受生活中美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概括组合,从而设计出独特的禅绕图样。教师可让学生以简单事物为描绘对象,巩固基础技巧,利用禅绕画特色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观察自然中的物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创作中体验自由表现和创作的快乐,丰富审美经验。(1)具象图样在缠绕图样设计中,运用较为普遍的是具象图样。创作者在设计禅绕图样的过程中,利用自然与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形象,分析其造型的独特性,并根据其造型特点运用概括、组合等方法,设计出新的禅绕图样。如,对于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叶子,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造型较为独特的叶子,观察它们不同的形态,以及叶子与叶子之间的组合方式,以此开展设计。学生可以考虑利用有规则的组合方法或者没有规则的重复组合方法,根据构图原理开展设计。针对木板的纹理,学生可根据其特点开展设计,将其重复聚散的构图形式运用到美术作品装饰中(图1)。对于梯田,学生可提取其中的线条元素,以不同粗细的线条层层叠加形成对比、营造美感,利用简洁的线条表现设计,运用到装饰作品中,提高作品的质感(图2)。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叶子上的小血管》一课教学为例,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思路,在叶子上设计出精美的“小血管”(图3),引导他们运用禅绕图样中的具象图样开展设计。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具象图案,根据叶子的结构,在脑海里或者在本子上将图案简化,提炼其基本特性,分区交错设计并添加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注意画面的黑白灰效果,保证画面中黑、白、灰的分布适中。学生通过学习禅绕图样中具象图样的设计,对装饰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发展了创新思维,这对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2)抽象图样除了具象造型,学生还可以利用抽象图案进一步设计禅绕图样,甚至是利用点、线、面三元素,根据不同的形式和方法重新组合,创造图案。如,黑白装饰画中包含了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组合,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排列方式组合图形,形成不同的疏密变化和画面效果,设计出新的禅绕图样(图4)。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花衣裳》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抽象图样设计表现“动物的花衣裳”。学生主要利用不同的点、线、面进一步开展组合设计,根据画面的黑、白、灰效果,结合形式美的原则,用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增强画面的装饰效果,让作品更加精致、美观(图5)。(3)线性图样线性图样指主要由线构成的图案。线条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线条的构成可以有规律,也可以没有规律。常见的线性图样相对简单,学生合理地利用线性图样,可以设计出各种美妙的图案。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根据线条的粗细、交错、疏密等,按照一定的方法重新排列、组合不同线条,学生可以遵循一定规律开展设计,也可以不遵循规律开展设计排列(图6、7)。如,对于较为简单的直线和曲线的疏密组合,学生可遵从从近到远、从粗到细的原则,按照同一个方向有规律地排列线条,形成有节奏感的禅绕图样。学生还能利用曲线、直线结合的方法,按照对称的构图方式,组合成类似于中心点对称的图样。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万花筒》一课教学为例,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利用禅绕画中的线性图样进行装饰绘制,让学生根据线条的粗细、聚散变化以及线条的相互穿插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进行有规律的设计,使作品呈现出节奏美感(图8、9)。

结语

在以往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禅绕画教学能突破小学美术课堂的固有教学观念,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美术作品创作原理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创作。在现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将进一步研究禅绕图样与小学美术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理解设计原理,主动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自然、生活的美,创造出更新颖的美。

参考文献:

[1]林玲.黑白装饰画之点线面在中学美术课堂的应用探究[J].中华少年,2018(11):127.

[2]蔡爽.基于创新思维的小学禅绕画教学研究[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8(8):219.

[3]刘涛.小学美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装饰画的线条描绘[J].美术教育研究,2017(24):154.

[4]白云云.禅绕的世界:一次放松身心的禅绕画学习之旅[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79.

作者:黄禾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化培养策略

摘要:小学美术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观察的学习习惯。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部分小学生能够从生活、学习、社会环境中发现美术知识,从不同的视角感受美术的魅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美术知识,进而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个性化;培养策略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仔细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上美术语言。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美术、发现生活中的美术,是他们学习的关注点。小学美术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认识美术语言,了解如何用美术的角度看待世界。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认识美术、熟悉美术,让学生在探究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同时,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展开分析、思考,进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1]。

一、小学美术教学情况

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美,而且要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毕业,他们往往需要学会用美术的角度认识美术,了解与美术有关的基础知识。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采用模仿美术作品、鉴赏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的策略,鼓励一年级的小学生自主完成部分美术作品鉴赏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对美术问题和基础知识较为熟悉,那么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就会有所加强。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透过美术作品看本质,勇于发现美术作品的美。现有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需要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思考现有的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为学生营造更和谐的学习环境,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使小学美术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特别是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利用新颖的教育模式创设美术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美术知识,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目前,部分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分组合作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讲解教学重难点,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难以充分地训练自身的审美思维。因此,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做好美术教育的衔接工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创造美,进而促使学生养成乐于学习美术的习惯。

1.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审美倾向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审美能力。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美术赏析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习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教学工具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应该做好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知识,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如,在动漫形象设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5~8分钟视频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动漫形象的特征,并总结美术作品鉴赏的角度、技巧问题。在引导学生欣赏动漫形象的有关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有关动漫制作原理的视频,让学生走进动漫世界,发现动漫作品中独特的美。教师要做好幼小美术教育的衔接工作,特别要从学生的角度探索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发现的事物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动漫形象的设计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动漫中人物、景色、事物等形象的美,绘制自己眼中的动漫人物,以此激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欲望。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眼中夸张、幽默的动漫形象。由此可知,在面对审美对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不同特点入手启发学生,并以此实现教育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2]。

2.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

在幼小衔接期,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术。小学生接触的生活、学习、社会知识有限,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世界,拓展学生的美术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自身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购物常识,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美术的认识。如,在《快乐的家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析家园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家园对于每个人的意义”的故事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家园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赋予美术作品特定的意义。学生在学习时会发现家园美术作品的构造,并了解美术手工作品的设计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颜色对家园美术作品的影响,进而增强作品中颜色的感染力。在自主区分不同颜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手工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提高美术学习能力。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购买制作家园美术作品的材料,进而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房屋建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美术学习不仅掌握了部分生活知识,而且了解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化特征,学生设计、制作的家园手工作品也是不同的,其个性化思维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3.创设美术微课教学情境,营造个性化课堂氛围

教师在上微课时可以创设美术课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如,在人物形象美术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物的特征,在创作半人像时重点描绘人物的面部、衣服、眼神等。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微课理解描绘人物形象的思路,再创作人物形象,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美术画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画像是如何创作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赋予美术作品特定的意义。学生在学习时会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厘清美术作品的设计思路。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颜色对美术作品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提高学品中颜色的感染力。在自主区分不同颜色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造型的绘制方法、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提高了审美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备绘画材料,进而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与人物形象绘制相关的工具[3]。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美术学习,不仅掌握了美术知识,而且了解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动手创作人物形象作品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就会建立起对美术知识的形象思维。教师通过微课教学情境的有效构建,可以营造个性化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摆脱以往单一作画模式的束缚。该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顺应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4.结合纸工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结合现有的纸工特色教学工具,制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策略,激发学生对纸工制作的求知欲。在实际的纸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上,让学生从构建纸工制作的思路开始,进入深入理解的学习,使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如,在制作“大嘴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制作嘴巴形状折纸的大致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制作“大嘴折”的基本思路。学生在思考生活中嘴的形象时,会自觉地思考人物嘴巴的特征,确立对纸工作品的认知。学生在上课前应了解折纸、剪贴艺术等基本的美术知识,完成预习,从而提高课堂上纸工制作的效率。教师可以设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口纸师傅的制作技巧,让学生协助,通过视频学习口纸师傅的制作步骤。在学生制作纸工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阶段思考制作层次,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设置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到制作纸工作品的要点。学生在思考如何描绘嘴巴形状的过程中增强了想象力,制作作品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在掌握嘴巴的颜色、形状、折纸顺序的关系后,可以理解嘴巴形状折纸制作方法的不同,加深对纸工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思路,说明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个关于嘴巴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特定的训练,鼓励学生并使其巩固所学知识,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5.结合美术作品故事背景,强化学生个性化情感体验

在小学美术课上,小学生对课堂导入时的美术故事往往很感兴趣,乐于发现故事中的美术知识。学生对于新颖的美术教育形式具有探索欲望,教师通过自主的美术教育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在挖掘美术故事背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特定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分组完成对美术故事背景的探索。教学个性和特色是吸引学生的一大重点,教师要想提高美术教学的影响力,就必须积极分析当前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教学设计目标。如,在梅花作品的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结构丰富、内容突出的美术多媒体视频,增强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加深对中国画工具、材料的认识,并让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教师要在多媒体视频设计中讲授传统的画梅技法,并让学生学会赏析梅的表现技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让学生分析梅花的造型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花朵代表的含义。在分析美术作品故事背景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个性化情感体验。

结语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美术知识,并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学生通过阶段练习,可以建立对美术作品的形象思维,逐步提高自身的美术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红,陆如萍.个性化培养: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J].中小学管理,2019(1):21-24.

[2]崔学英.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214-215.

[3]陈晓梅.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研究[J].科技风,2020(13):59.

作者:王学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