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难点探讨

时间:2022-11-06 03:50:28

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难点探讨

[摘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还存在一些影响教育效果的问题。社会环境、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师是影响理工科大学深入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经验,明确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要求,完善教学体系,并在校园生活中实现人文教育内化。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人才培养;探讨

理工科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主要来源。在现代社会中,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很大程度上是与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人才的竞争相关。理工科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培养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理工科大学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广受关注的话题[1]。1995年,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随后许多高校在素质教育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迄今为止,我国理工科大学开展的人文教育实践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变得更为紧迫,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成为困扰许多学者的问题,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2]。

一、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现状

我国的理工科大学因受学科性质的影响,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某个领域的专门人才,侧重于向学生传授工程技术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国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最主要是通过人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但课程设置往往学时数少,而且很少被列为必修课。选修课学时普遍较少,通常要比必修课的学时少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同时选修课大多数是以大课的形式存在,有些高校甚至不把选修课成绩记入总学分,其教学质量十分有限。另外,理工科大学人文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强,规范性差,也缺乏科学论证,课程门类简单堆砌,安排缺乏连续性,不能设立符合人文素质培养规律的人文课程体系,从而影响到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自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某些方面有所加强,有一定的闪光之处,如更热爱自然,更有社会责任感,更珍惜亲情和友情等,但反映人文素质核心的人文精神层面仍然令人担忧,值得反思[3]。从总体来看,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不高,主要表现为:人文价值比较模糊,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文化素养也比较欠缺,特别是文学艺术修养方面。杨叔子先生用“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这“五精五荒”概括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这对理工科学生更是生动写照,可见,我国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水平依然不高[4]。

二、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难点

教育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也具有自身特点。我国理工科大学虽然在开设人文选修课程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希望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引文入理、引理入文、文理渗透”“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学会做人”等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但一些现实问题始终是制约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发展的障碍。(一)人文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大背景。学习者的自觉意识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古至今,我国的教育主要是为生存而开展的教育,学生关注的是获得什么样的生存保障。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都在实行应试教育,因此理工科大学生本身在人文教育方面就先天不足。同时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巨大,大学生需要面临的经济压力不小,人文知识无法立竿见影满足安身立命的现实需求,因此理工科大学生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现实需求也不强。许多理工科大学生认同人文教育的价值,也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迷茫一代,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十分重视市场对人才选择的要求,而就业意识、竞争意识的逐渐增强,使理工科大学生难以避免受到追求功利的社会潮流的影响。(二)理工科大学教育观念上的误区。我国的现代教育从诞生以来就离不开时代需求,富民强国一直是国家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将发展科学教育作为理工科大学的首要任务。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使科学教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因此重理轻文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令科学教育万众瞩目,知识爆炸、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难以得到足够重视。近些年来,市场化浪潮席卷高校,一些高校的办学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十分盛行,缺乏短期经济效益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是只能停留在口号上。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任重道远。(三)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优秀教师的缺乏。优秀教师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借鉴或沿袭苏联模式,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基本上保留在综合性大学内部,全国院校调整之后所建立的各类理工科院校少有人文社会科学的踪影。在目前的普通理工科大学中,社科部或人文学院通常也是被边缘化的,师资力量薄弱而且编制有限,在人文课程的开设方面比较勉强,而优秀的人文教师又普遍认为进理工科院校工作不会受到重视,事业难以得到发展,因而难以吸引到青年才俊以壮大力量,人文氛围的营造等方面也会出现明显的不足。优秀教师的不足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平平。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大部分仍沿用传统的课堂单向灌输模式,侧重于人文学科理论体系和范畴的教授,使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严重影响。要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以及明确如何教育,需要对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人的成长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自身规律等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优秀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

三、国外大学的经验

20世纪中叶,科学教育也大有取代人文教育一统西方高等教育之势,但到了70年代中期,国外大学出现了一股人文教育“复归”的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80年代末也提出充满人文气息的“学会关心”的教育观念。美国是较早认识与反思文理结合重要性的国家。美国高校学生入学以后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通常不分院系、不分专业,全部学习覆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内容的普通教育课程。美国各大学十分注重在坚持传统办学特长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哈佛大学的学士学位课程中人文学科几乎占了一半,其中语言文学课程占总课程数的25%。即便是理工类学士,其学位计划也要求修习25%的人文课程,而在人文学科主修专业人文课程占40%[3]。麻省理工学院虽然继续坚持开展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教学,但也要求理科学生必须修完科学、数学、人文和社会等同比例的核心课程[5-6]。日本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掌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一般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日本高校中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涉及面宽,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环境和相当广阔的文化背景,同时,这些内容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往往贯穿大学本科教育全过程。日本高度重视STS教育,为形成自己的特色,部分日本学者主张在理工科大学中建立STS学系,把STS作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进行教育,培养以STS为学科专业的STS专门人才,以便发展STS教育与研究事业。在英国,强调人文教育是大学的传统,无论是早先成立的学院及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还是后来建立的新大学、技术学院都同样强调人文教育,都设有许多文科专业。有不少大学实行“大文科”或“大理科”制度,将两种以上的不同文理科目结合起来组成一门课程[5]。

四、理工科大学有效开展人文教育探讨

理工科大学开展人文教育主要是要通过人文学科和人文环境的陶冶,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它需要以教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基础理论作为理论基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得到完善。为满足在理工科大学有效开展人文教育的要求,还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在理工科大学培养目标中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既要尊重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也要高度重视大学教育在学生成人教育中的重要性。理工科大学应坚持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充分认识人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形成国际化视野等方面具有难以取代的作用。我国政府或教育部门也应出台推进人文教育的专门性政策和文件,在本科教学评估和学科评估中确定相关指标。(二)完善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体系。理工科大学课程建设应当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要将人文教育课程当成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位计划中人文课程所占学分不少于20%。学校需要构筑人文教育选修课程体系,系统地、分阶段地开设人文课程,在课程门类、学时数、课程建设诸方面确保人文学科的教学质量,特别要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适当开设一些人文、科学学科交叉课程,在大学一年级也可不分专业而只进行通识教育。在理工科大学中,人文社会学科设置与管理必须体现在。学科建设规划之中,加强学科交叉的深度与广度,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和谐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机制,实现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三)在校园生活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只是人文教育的一小部分,而实践锻炼、生活体验、文化熏陶等校园活动既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促进人文教育内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充分重视校园生活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辩论比赛、体育竞赛、科技创新、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使人文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开设更多的人文讲座,参考《百家讲坛》栏目的做法,邀请社会各行业的成功人士和优秀学长现身说法,通过榜样的作用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学校建立人文社团如绘画、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依托学生会等学生组织,鼓励和资助各种社团活动,创办艺术节以及各种展览等,来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四)优化配置社会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资源。我国高等院校在空间分布上往往比较集中,文科院校常常与理工科院校相邻,这就使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目标易于实现。通过相邻院校互相承认学分,使学生利用其他高校更佳的资源与环境修读相关的人文社科课程。通过教师互聘来克服理工科大学人文社科类教师匮乏的困难,也是较短时间内解决当前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在国内,部分理工科大学之间实现学生交流培养已不是新现象,因此,文科院校与理工科院校加强合作办学完全是可行的,也可以提高高校办学效益,避免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

五、结语

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的大学理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大学,英国高等教育史学家哈罗德•珀金如是说。人文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的地位,虽然直接反映的是大学教学内容的设置,但实质上反映的是大学办学理念,而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它反映大学的理想和信念,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决定着学校的未来以及所培养学生的品质。理工科大学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但学生的精神世界却要通过人文教育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充实。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21世纪大学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科学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必然要求,人文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文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理工科大学应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到总体发展战略上,都贯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想,体现以真善美的价值观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并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校园建设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闫广芬,王红雨.走出大学人文教育之困:知识转型视角下MOOC模式的兴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8-23.

[3]陈颂坚.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及培育对策: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08.

[4]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1-6.

[5]侯丽君.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6]何振海,杨桂梅.MIT本科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7):19-22.

作者:黄煜镔 单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