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人文教育几点思考

时间:2022-11-06 03:52:12

日语教学人文教育几点思考

[摘要]外语教学作为高校基础教育的重要分支,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传统日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人文精神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明确人文教育定义的基础上,剖析了高校日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现状,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列举了实施人文教育的具体方法,这样才能期望人文教育在高校日语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和推广,使高等教育更好地培养有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关键词]日语教学;人文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内涵、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2014年杭州师范大学举办了“日语专业建设中的人文理念的第三届全国日语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在大会发言中,教指委日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修刚教授提出日语专业人才应兼具专业“共性”与“个性”———即要有日语专业能力,包括坚实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丰富的对象国知识,能用日语讲述日本,更能用日语讲述中国,讲述世界;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指委日语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于日平教授认为我国需要培养能向世界介绍中国,并在世界事务上为中国取得一定话语权的人才,倡导日语教育要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教养和素养为基本目标。

一、高校日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现状

目前人文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平台开展,在高校日语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在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拓其思维、锻炼其品质、增强其应变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水平的目的。在大学日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应该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目标,才能为社会培养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全面型日语人才。具体问题总结以下几点。(一)并未获得足够重视。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把日语教学的侧重点放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上。在实际教学中,只对大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强调语言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太多融入人文教育。另一方面,大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精读课、听力课等传统课程为主,与人文教育相关的课程则被淡化,学时和学分相对较少。此外,对具备人文教育能力的日语教师不够重视,没有提供相应的平台,使得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难以开展。(二)教学形式传统单调。在目前的高校日语教学中,大部分日语教师仍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译法”,习惯于在单词和语法上花费大量时间,而这两部分的讲解又大多枯燥无味,错失了很多进行人文教育的机会。大学生们在经历了小初高12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后很难再继续接受如此传统的、单一模式的教学法。而且,单纯的强调单词和语法而忽视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说不出地道的日语,极易产生误会和摩擦。(三)教师人文素养储备不足。教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与践行者。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日语教师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基础日语的技能教学上,以大学生过级率为目标,忽视自身的人文教育的学习和研究,自然无法帮助大学生提高其人文素质。比如,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不高,导致大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很肤浅,对中日文化差异的认识不足,就会出现大学生用中国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日本的文化、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判断日本人的处事方式,从而导致语言交际的不通畅。(四)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当今的大学生身处于残酷的竞争时代,近些年社会上出现的功利主义思想对他们影响颇深,加之接受了多年的应试教育,他们中的部分人认为只要通过期末考试或者专业能力水平测试即可,未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并不具备相应的思辨能力,人文素养不够。由于课堂上老师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使大学生认为只要记住这些并通过日语能力考试就算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大学阶段大学生处于树立三观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大学生并未真正明确自己的目标及人生规划,很多大学生存在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思想。此外,一些老师过度重视日语能力考试过级率,课程的安排完全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这些都不利于高校日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开展。

二、高校日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基本属性不是其功能性或系统性,而是其人文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其社会文化基础上的,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要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了解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以便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日语基本功培养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教育。在高校日语教学中,会大量涉及日本文学文化、历史沿革等人文知识,这些正是融入人文教育的良好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向大学生传授日本的民风与民貌、日本人独特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等,进而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思维习惯,更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优秀外语人才,而只有具备以上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他们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因此,作为人才输送主力军的高校,在其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三、高校日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方法

(一)挖掘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教师人文素养是否深厚将决定该课程人文教育是否成功。首先,教师应具有强大的日本文学知识储备,理解中日传统文化差异,熟悉日本历史,知晓日本社会风俗,具有强大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简单地传授语言技能,而是要敏锐地捕捉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适当合理地引入人文教育内容,避免培养语言机器。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对中日两国文化的鉴别、理解、吸收能力,使学生具有敏锐察觉文化差异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此外,高尚的师德师风和极具感染力的人格魅力也是教师应努力具备的。教师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强烈的使命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等,都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和鼓励学生,以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二)丰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的大学课堂已不单单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课件,图片、声音、视频相结合,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日本,进一步扩充学生背景知识,有利于提高其综合人文素质。此外,各种新型教学应用平台层出不穷,为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提供了便利。微课、慕课等新兴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大量兴起,微信与QQ等日常生活中的通信工具也都能成为学习的辅助工具。这些都为教师在课下时间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人文教育环境。(三)抓住教育时机,适时引入人文教育。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外,很难将日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讲授。这就要求日语教师在讲授单词语法过程中,仔细研究教学内容并找到进行人文教育的闪光点,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开展人文教育。例如,在课文中出现日本的名胜古迹时,可以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及年代人物,可以自然的讲授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等知识。向学生提出开放式讨论话题,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四)革新考试方式,推动人文教育开展。高校日语考试以阶段性考试作为衡量标准,阶段性考试多偏重于考查学生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情况,考查内容过于单一。但随着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日语考试考查方式不应再着重于对单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考察,可以将日剧经典再现、日本电影影评、实用场景会话、日语学习技巧等实用技能的考查都作为最终考试成绩评判的依据,学生成绩应是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这样才能促进人文教育的开展。(五)明确学习目的,培养积极心态。日语学习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具备强大的自制力。如果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其明确学习目的,将会有效降低其产生消极怠学情绪的可能性。那么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选择学习日语?”。还可以搜集日常生活中与日语或者日本有关的内容跟学生分享,拉近学生与陌生语言的距离。积极给予学生引导,巧妙地使学生将个人兴趣爱好等化作努力学习日语的动力。

四、结语

外语学习者要顺应强国战略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将人文教育理念置于教学指导思想的核心位置,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把育人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弘.日语专业课的人文教育理念和实践[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3):35-39.

[2]马红.浅谈日语精读课的人文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2010(1):187-188.

[3]洪优.日语专业人文教学理念之思考与实践[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5(5):75-79.

作者:孟琦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