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23 22:03:23

理工科专业

理工科专业篇1

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涉及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学等多方面,这就决定了大学物理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从而能够使大学生站在一个更为开阔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了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提高了他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创新能力。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每个知识点都是不同理工科专业的基石和出发点。因此,有目的地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区别对待,在与其专业知识相关的物理内容上进行扩充,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大学物理基础学科与其专业学科间的紧密关联性,而且可以激发各专业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从而可以提升大学物理课程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的影响力。例如内燃机专业的学生应该重点讲解热力学部分,可以对热机工作的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扩充,针对水利水电专业的学生应当增加学习流体力学部分等等。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的大学物理,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物理理论知识,同时要积极寻找各个专业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理论进行简单的扩充,有效地与专业课程联系在一起,使得各个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非常明显的教学优势。比如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宽现有教学模式,能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用录像或者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比如在讲到驻波时,仅仅靠描述驻波是不够的,同学们并不能够准确理解驻波现象,对波节与波腹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如果借助多媒体工具,能将驻波这一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对刚才提到的几个基本概念就很容易了解了,另外,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比如桥梁专业,解释驻波对桥梁的危害,并搜集相关视频,将这种物理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其专业结合起来,可以使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凡事有利弊,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是如此。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有许多优势,被很多年轻教师所采用,但经常会出现一些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比如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学生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将如此多的信息完全吸收理解,能不能达到预期的上课效果,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物理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如果学生对教师上课内容不理解,造成的结果是对学习物理课程失去信心,对学生学习物理课程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讲解课程的重点部分或者比较复杂的推导过程时,应用多媒体显然是不合适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得到了最后的结果,中间过程少了同学跟随教师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理解物理定律现象是不利的。这时候,教师应该采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慢慢引导学生跟上教师的节奏,深入浅出,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两种媒体交替使用,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适当对课本内容延伸,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专业篇2

[关键词]经济管理;理工科专业;改革;问题;对策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行,我国教育开始出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织、相互融和发展的新时期。许多理工科高校开始向综合性大学过渡,传统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培养已经渐渐被通用型人才教育所取代,精英教育逐步开始向大众教育过渡[1-4]。新的时期,如果教学生如何“工作”是理工科高校各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那么,教学生如何“沟通”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而教学生怎样“生活”就是经济管理学教育培养目标,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但是,现如今的高校理工科专业,尤其是化学,化工等专业,还是存在对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学途径单一、师资力量和教学教材匮乏等问题[5-7]。绝大多数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停留在“表面文章”阶段,具体表现在:(1)经济管理类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课时和学分偏少,无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重视度不够;(2)考试内容以基本理论为主,无实践考核环节,无法真正测评学生的掌握程度;(3)同时兼具经济管理和化学化工等理工专业知识的授课教师数量很少,授课质量难以保证;(4)课程对学生未来工作重要性强调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生认为平时马马虎虎应付一下,考试及格就万事大吉,忽略了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化工等理工科专业亟待开展三个方面工作:(1)明确学习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2)深入了解目前经济管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3)提出解决化学,化工等理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素质教育诸多问题的对策。只有转变固有的传统观念,重视学生的经济管理学素质教育,才会帮助学生完善其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岗位的要求。

1学习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1当今社会市场需要

当今市场经济环境要求身处其中的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化学,化工等理工科大学生是这个社会未来的“科技人”,毕业后定会进入社会的经济浪潮,所以他们必须要认识到经济管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要了解社会经济学、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还需要了解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动向和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以及整个经济和管理学科的总体框架,只有将以上知识储备充足,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一直处于不败的地位,才能在市场经济中有良好的生存能力[6]。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对于高校理工科的专业来说,他们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是从事技术工作,不会涉及经济与管理领域;但是在现代企业中,生产技术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它与企业产品的营销、财务和利润等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和理念,这也是对新时期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更高要求。因此,高等学校在理工科专业教育中设置经济管理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1.2经济管理学学科性质

首先,经济现象是最重要的社会现象。化学,化工等理工科大学生需要对一些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因此经济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科学知识,想要掌握这些社会科学知识,就要求学生们不仅要有政治、法律、历史等方面的常识,还需要有最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其次,经济管理是政府重要的职能。政府在决定社会经济政策的时候,经济学理论是主要的依据之一。所以化学,化工等理工科学生想要了解国际政治,想要紧跟国家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想要了解未来国家的经济以及科技发展的趋势,经济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是重要的基石。最后,经济管理是每个有收入的个体都要面临的问题。每个人总要作出自己个人的经济决策,比如,如何取得收入、如何消费、如何投资等等,要想使这些决策更明智,学习一些经济管理知识是大有帮助的。

1.3个人发展趋向

化学,化工等理工科学生毕业以后,无论是参与科研项目还是管理公司抑或是进入团对参与组织领导工作,都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经济与管理的常识。在这些工作中都会涉及一些会计报表、财务预算或者是职业所需的一些数据统计等,都需要用到经济管理学的理论。因此,作为新一代科技人才的后备军,化学,化工等理工科学生如果可以提前储备这些基本知识,未来进入社会工作后,肯定会更加容易适应公司的工作和生活,使其在市场经济这片大海里不至于迷失溺水。比如,很多化学,化工背景学生未来也将走向领导岗位,那么,在《新材料经济与管理》课程中学习到的三种工厂生产过程时间组织方式:顺序移动、平行移动和平行顺序移动,并详细学习了三种方式在生产过程时间方面的优缺点[8]。如图1所示,假如某化学企业,需要4道生产工序生产某化学产品,顺序移动生产方式需要生产时间最长,组织管理简单,平行移动和平行顺序移动生产时间短,但是,组织管理比较复杂。那么,化学,化工等背景学生如果学习了经济管理学知识,熟练掌握了三种生产过程的优缺点,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度生产作业计划,将极大提高公司生产进度和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如今通货膨胀、利率变化、股票升跌、房价波动、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等这些无时无刻都在全球世界上演,日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财富的增值与缩水,理财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学知识,许多问题我们也会从另一角度去看待它,我们的视野也会变得开阔、我们对于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管理个人及集体的财产,也会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未来科技趋势走向

如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家及行业形势也经常是飞速变化的,理工科学生若想了解整个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仅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是不够的。因此,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如果没有任何经济管理学知识,就无法了解未来科技需求发展的大趋势。需求决定了价值,如果不能了解未来科技的需求、未来人类社会的需求,那么即使拥有再多的理工科技能也是无用功,也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2化学化工等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习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代经济管理学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化学,化工等理工科专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进行经济管理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进而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通过设置经济管理学选修课程或者增加寒暑期社会实践等,同时也在理工科化学,化工等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明确了经济管理学类课程的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专业开展经济管理素质教育还只是流于表面,并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情况在笔者调研的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常州大学和湖南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化学,化工和材料等学院都广泛存在。

2.1重视程度不够

图2高校中设置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Fig.2Economicmanagementcoursesintotalclasshoursinuniversities虽然许多化学,化工等理工科专业已经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措施去培养理工科学生的经济管理学意识,但是总体来说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其一是高校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这件事情,比如许多高校只是简单地开设一些与经济管理学相关的选修课程,但是对于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方面并没有具体要求;其二是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也不够,没有认识到学习经济管理学课程的必要性,比如由于经济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学分很少,学时也不足,考试多是考核或理论性的测验为主,导致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就只是有一个课程的成绩而已,学生对课程学习是也只是应付性的,对于学到了什么,学生并不是很在乎,认为学习经济管理知识是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而已。通过网上查阅资料调查,理工科专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占学生课程总学时的比例极低,图2列出了几所全国不同地区代表性理工科专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学时所占比例。如图我们可以看到,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开设经济管理学相关课程比例有只有3.3%,1.8%和1.5%,而湖南师范大学和常州大学的比例更低。由此可见,高校和学生对于经济管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仍旧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关注表面形式,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学知识对化学,化工等理工科学生未来工作的促进作用。

2.2教学途径单一

目前,化学,化工等理工科专业对于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太少,大多都是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学途径单一。所以,很多学生尽管学习了课程,也无法很好的掌握经济管理学的知识[9]。虽然传授知识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形式,但是如果只是利用课堂上短短45分钟的教学,很难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如果课堂教学形式再加上社会实践、课题研究、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可以从实践中意识到经济管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2.3师资力量匮乏

有些化学,化工等理工科专业虽然开设了经济管理学课程的,但是其并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来承担这门课课程。那么学校就需要额外去聘请相关的专业教师。然而,经济管理专业的老师对化学,化工等理工科的知识所知甚少,无法将经济管理知识与对应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课堂上仍然偏重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觉得很深奥,因此学生对于经济管理学的知识学起来也总是一知半解,无法与自己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其次,授课教师本身虽然专业方面实力强劲,但是也严重缺乏两个专业都有所涉及的综合型教师,临时补习经济管理类课程也使得理工科出身的教师有心无力。2.4教学材料缺乏众所周知,化学,化工等理工科有很多专业,对于不同专业所需要了解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经济管理类教材对于不同的专业来说很难通用。但是,我国理工科高校所选用的经济管理类教材基本都是相同的,而且使用的教材也没有与授课的理工科专业特点结合起来,严重缺少与专业有关的案例和内容。这就导致虽然学生学习了知识理论,但是却并不会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3解决理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3.1转变原有观念,重视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教育

若想从根本上改善化学,化工等理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现状,需要分别从改变高校和学生的观念入手。首先,高校需要改变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简单的增加一些有关经济管理类的选修课程,经济管理素质也应该成为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需要重新制定学生培养标准和要求,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合理设置学分和课时,并且增加相应的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其次,学生需要改变学习观念,学院可以首先开展一系列有关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讲座,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学习该课程对其未来就业发展的重要的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确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多角度开展课程教学

除了改变原本观念以外,教学形式也可以更加丰富多彩[10]。首先,教师可以组织申报关于经济管理类的课题并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学生有切身体验,再让学生对其的学习感受和心得以报告的形式向其他学生进行汇报并与之交流,共同进步;其次,可以邀请毕业且在企业公司中有一定经济管理经验的学生回校为在校生做讲座,让学生可以了解到对应专业科技企业公司经济管理中鲜活的例子,切身感受到经济管理类课程对日后个人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开展假期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经济管理学知识,锻炼其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让理工科学生感受到学习经济管理类课程不是为了应付毕业,这样学生才会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去,从而达到学生高校双赢的效果。

3.3培养经济管理类的师资力量

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老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因此,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教学素养的理工科经济管理教学团队对于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呢?笔者认为可采取的措施如下:第一,对化学,化工等理工科院系的教师进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专业培训,让老师们用最有效的方式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拓宽知识范围,尽早胜任该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师一职;第二,向科技类公司企业招募优秀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来教学团队兼职,把握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出谋划策;第三,学校也要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的教学评估,提高整个师资团队的专业素质,对评估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同时也可以发现教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这样高校的经济管理类教师的师资力量就会逐步壮大,教学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3.4编撰合适的教材,设置合适的课程

我国现在的一些理工科高校教学所使用的经济管理类教材与实际授课专业相关度很低,教材内容上也只是包含了一些宏观的知识点的教材,与理工科的专业特点结合度很低,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经济管理对于理工科学生的实用价值。学生也会因此而产生反感,从而无法理解设置经济管理课程的意义。因此,在编写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材时应结合专业的学科特点,或有所侧重,或内容全面。

4总结

总之,经济管理类课程在提升化学,化工等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形势下理工科经济管理类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教师的全心投入和学生的积极响应。我们要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在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形式、壮大师资力量和编撰合适教材等方面不断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理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怀祖.钱学森对管理教育和宏观科学决策体系的贡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39):6-11.

[2]郭丰.理工类本科院校“经济学原理”通识课程探微[J].科教导刊,2018(31):126-128.

[3]王科.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工科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35):154-160.

[4]冯赵建.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2):67-70.

[5]纪光欣,刘兴波.理工科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8(34):108-112.

[6]张夏,李延喜.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92-194.

[7]刘瀑.理工科院校学生经济学素养培育的模式改革与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

[8]李柏敏.多工序生产过程中时间组织问题的图解优化模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3):24-27.

[9]黄本生,范舟,罗霞,等.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21(2):184-186.

理工科专业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管理运筹学

运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使用定量方法进行决策的一门科学,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拓宽了运筹学的研究范围。同时运筹学还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在军事、农业、系统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而管理运筹学就是使用运筹学的方法来解决工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目前很多学校在向应用型进行转变,在此背景下,管理运筹学的教学也应当更加注重应用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1管理运筹学学科的特点

1.1引进数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囊括了管理、经济、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思想,其主要研究的问题来自于社会的经济管理实践,而主要的解决手段就是各种数学方法。因此,要学好管理运筹学,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如在构建和求解线性规划模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将具体的问题抽象成函数的表达形式,其次在求解的过程中,无论使用图解法还是单纯形表法,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知识。

1.2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管理运筹学注重对工商管理中实际问题的研究。管理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而管理运筹学正是管理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目前管理运筹学主要的研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运输问题、存储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来源于管理实践,需要使用运筹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如生产计划问题,其目标就是在给定生产资料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在给定生产目标下,实现生产成本的最小化。由此可见,管理运筹学所研究的问题有着十足的现实意义。

1.3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近年来,管理运筹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学科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管理运筹学的研究问题来自于工商管理的实践,而管理运筹学的理论主要体现在数学方法上。运筹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运筹学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实践问题的不断革新,也对管理运筹学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商管理类的学生,需要更加关注对管理实践问题的梳理和总结;对管理运筹学的最新手段需要及时掌握,而不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2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抵触学习

数学作为管理运筹学的基本工具,在管理运筹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是决定其能否学好管理运筹学的关键因素。但在实践中,工商管理类属于文理兼招,并且文科生所占的比重很高;从学生的性别来看,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中女生往往占据着绝对多数,这两个原因导致工商管理类的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管理运筹学同工商管理类开设的其他课程有着较大差别,也是造成学生抵触学习的原因之一。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各个学期学习的课程几乎都是围绕着会计学,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这使得学生无法对这门课进行定位,不能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会造成学生主观认为这门课同其未来的就业缺乏联系,降低其学习兴趣。

2.2过分重视理论

管理运筹学是运筹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管理运筹学的很多研究者都来自于运筹学领域,因此他们编著的教材更加偏重于理论部分,如各种数学模型的推导,而管理学的内容所占篇幅较少。教材的编写过分重视理论,不仅导致了教材晦涩难懂,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运筹学问题的求解过程变得十分简便,计算的精度也大大提高,因此不需要过分强调学生一定要掌握手工计算的方法。同时过分重视理论学习,也使得管理运筹学背离了应用型学科的初始设定。学习管理运筹学更是希望学生在面对管理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具备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

2.3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管理运筹学在很多学校都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而考试的形式,又决定了考察的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相应的计算题也比较简单,而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管理运筹学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管理运筹学相关软件的普遍应用,很多学校在教学中已经设置了一定比例的上机操作。但由于上机操作部分不在考试内容之中,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够认真,学习效果也十分有限。

3管理运筹学课程改革思路

3.1对管理运筹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针对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为了适应教学向应用型转变,应当对管理运筹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首先,为了解决学生数学基础差,在线性规划建模和求解过程的困难。应当将管理运筹学设置在第四学期,也就是在学生完成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课程学习,一些管理运筹学所需的数学知识还掌握的比较牢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对一些基础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所涉及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手段上,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是对课堂的丰富,也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当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同样也会导致授课节奏变快,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管理运筹学知识学习的难度。因此,应当适当增加黑板教学的比重,特别是在理论教学部分,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理解所学知识,提升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效果。管理运筹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这门课,同时上课的人数往往在100人左右。而过多的学生,也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同时也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应严格控制管理运筹学的课程规模,以1~2个班,不超过50个人为优。

3.2提高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重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使用运筹学的手段来解决管理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内容应当紧密同实际进行联系。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更应增加案例教学在管理运筹学中的比重。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也能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管理运筹学在管理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案例教学的兴趣,也可以在课程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提供一些管理运筹应用的素材,而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实践问题进行加工和优化,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管理运筹学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要加强启发式教育。传统的管理运筹学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不仅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也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因此,应当加强启发式教育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设置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对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过程,也应紧密同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联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来加深其对新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学习单纯性表法求解前,可以紧密同图解法进行联系,指出每一个基本可行解在图中的位置,这样可以使知识点联会贯通,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管理运筹学并没有那么难以学习。

3.3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的学习课时

管理运筹学软件的普遍应用,是管理运筹学教学的一大突破。目前各个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软件有Lindo、Lingo、Excel等,这些软件的应用,不仅极大的降低了学生手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难度,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门实用工具,对其未来的就业提供较大的帮助。传统的手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不仅过程繁琐、求解速度慢,同时当决策变量的数量多于10个时,学生几乎不能进行求解。而管理运筹学软件的应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提高了运算的精度,又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当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学习的课时量,通过实践证明,将软件学习的课时量占到总学时的20%,就能够使学生基本掌握软件的操作过程,同时也能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课下,也应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将有想深入学习管理运筹学的同学组织起来,组织大家对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同学进工厂、进企业进行调研,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打破课堂同实践之间的隔阂,使同学认识到管理运筹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并实现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4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最后,应当对管理运筹学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为了实现本科教学向应用型转型,我们对管理运筹学的课程进行了全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重,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学习的课时量;在课后,组成管理运筹学兴趣小组,鼓励同学将所学的运筹学知识应用到管理实践之中。这样的课程设计,符合本科应用型教学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保证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因此,管理运筹学的考核方式也应适应这样的变化,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应当适当降低笔试考试的所在比重,而增加对学生上机操作和课外实践的考核,通过全面的考核体系,即增强学生对上机操作和课外实践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是对其自身全面能力提升的一种督促和促进。

4结语

本科教学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管理运筹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应进行重新设计以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通过对目前管理运筹学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梳理,提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设计的实施办法,希望对提高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帮助,同时这也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杨嘉歆.管理运筹学中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J].价值工程,2012(06).

[2]何丽红,陈士成.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

[3]王旭.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07).

理工科专业篇4

【关键词】学风 理工科 建设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37-02

学风建设,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教学理念的重要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和大学生人数来看,仍是以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居多。因此,理工科专业培养的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思想素质等方面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未来的发展。所以,对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理工科专业的学术研究、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对学校乃至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理工科专业学生特点

1.人文素养匮乏

高中的文理科分班使得选理科的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出现了偏科的现象,他们不再花太多的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导致了对人文知识掌握得不全面。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大学里,理工科的专业背景使得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他们对人文知识的课程更加不屑一顾。目前高校都会开设一些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却鲜少能引起理工科专业学生的重视,他们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拓展专业技能,于是就造成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匮乏。

2.课程和实践环节安排紧凑

由于理工科专业的特殊性,一般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创能力极为重视,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限选课,实验课和实践环节等内容,课程多,难度高,实验多,所学的专业知识内同前后衔接紧凑,有些理工科专业还会在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安排实习等,使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3.个人主义至上

由于课程设置和专业要求,以及各类企业奖学金和科创竞赛的评选和选拔,大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特立独行,不善于人际交往,看重个人利益,不懂得为他人着想,没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没有团队合作的概念,缺乏沟通协作的精神,集体意识也较为薄弱。有些同学甚至急功近利,缺乏责任心和基本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 理工科专业学风建设主要问题

1.缺少职业规划,没有学习目标

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经历了高考的磨炼,进入大学之后更加容易放纵自我。没有班主任和家长的督促,大学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目标,丧失了学习动力,也磨灭了学习激情。

2.旷课、抄袭作业现象普遍

少数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懒散、松懈的行为,导致旷课、逃课、抄袭作业现象时有发生。

3.沉溺于网络游戏

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不仅带给学生极大的信息获取便利,同样,也使得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不能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无法自拔地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可以说,在各类学风不良的情况中,“因游戏耽误学习”的情况是最严重的,也是高校学风建设中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原本,学生购置电脑的初衷是为了满足理工科学业的需求,但是,大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看到别人玩,自己也跟着玩,有些同学走火入魔,在挂科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最终陷入延长学年或者退学的境地。

4.诚信意识淡薄

理工科专业是一个逻辑性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严肃的学习纪律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但是很多学生平时不仅旷课,而且抄袭作业,抄袭实验报告,等到考试之前,不惜铤而走险打小抄,在考场上出现作弊的行为。由于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导致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有些学生还被学校处分或者警告,也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 理工科专业学生学风建设途径探究

为激励上海电力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广大理工科专业学生秉承“严谨、务实、责任、创新”的院训,勤奋守纪、勤学好问,勇于探索新知识,激发广大同学的求知欲望,以学院党委和领导的精神为指导,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学风现状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领导重视,深入宣传学风建设精神,认真部署,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全院开拓“助学导师”平台,做好学风预警机制工作;以项目化和优良学风班风班评选为载体,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与班风建设。我院紧紧围绕学风建设这一主线,并以项目化工作为平台,推进学生培养。通过开展党员先锋

队、环化小课堂、思源读书会等项目,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他们走出寝室,走出网络世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

理工科专业篇5

关键词:工科院校;旅游管理

本文拟分析工科院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工科院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控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英语能力。其中优势和机遇中的可控因素是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劣势和威胁中的可控因素有:英语能力、学校的重视程度、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可影响因素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认同程度。

工科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气息,严谨务实的学风、教风是一个需要长期积淀的过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基础: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可以通过考研和就业两方面来衡量,所以工科院校务必做好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考研和就业工作。因此,文章主要结合英语能力、学校重视程度、社会认同程度、具体操作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几个方面从课程体系设计、师资建设、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角度来分析工科院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策略。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

1 课程体系设计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决定着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三大特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管理类学科: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目前工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文化”含量较高的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偏少,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上的厚重感:第二,课程体系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第三,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教学脱离实际。

根据培养目标和旅游管理专业特征,针对上述问题,工科院校课程体系设计分为“素质课程系列、管理学基础学系列、旅游学科基础学系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系列和实践课程系列”等五个模块。

课程体系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点:①发挥工科院校自身特长,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作风、较强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由于专业和将来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学生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也要有学习知识和技巧的过程和方法,还要有在过程和方法中蕴涵的积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③管理学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融合。为避免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建议在开设管理类基础课程时将相关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例如,可将旅游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的一章来讲授,这样既避免了课程的重复,而且增加了课程的连贯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 师资建设

师资是旅游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首先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旅游从业经验。

为了建设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工科院校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第二,建立旅游专业学科带头人制度,鼓励优秀教师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使他们能掌握国内外旅游管理的最新研究动态。第三,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同时创造条件,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师培养的覆盖面。第四,鼓励教师一专多能,推进“外语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外语化”工作,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第五,鼓励教师多从事旅游方面的项目,教师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才能真正把课讲得生动活泼。第六,与旅游企业加强合作,多方面创造条件,选送专业教师到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参与管理,一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开阔教师的视野,为教师积累实践管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授课内容不脱离实际。

3 教材建设

目前国内面向本专科生的旅游教材编写集中于管理专业领域,旅游经济和会展旅游等方面的教材编写存在着严重的缺失:集中于应用性较强、理论要求不高的实用类教材上,而对理论要求较高的研究型教材国内鲜有编写;饭店经营以及管理类教材的市场供应量大,英语、导游类实用性较强的教材也较为热门。

工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理工科基础课教材难易适中;二是紧扣教学大纲选择教材;三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材;四足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五是适当选择从国外引进的教材。有些学科的教材内容比较凌乱,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自己编写讲义,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该门学科的知识。

学生除学习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不断地拓展视野,及时了解旅游及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旅游业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因此,工科院校应尽可能建立一个旅游图书资料室,购买旅游专业相关图书资料,订阅有关报刊,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二、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牛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作为管理类学科的学生,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习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功能上应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应推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应强调学生的独立性、研究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旅游实践中出现的最新动态;针对课程特点采取“专题讲授、行业热点问题研究、课堂讨论、辩论会、案例分析和学生独立研究”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试方式上,除闭卷考试外,课堂发言、课程论文、案例分析作业、课程实践等均应记入学生该门课程的总成绩,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三、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旅游产业的服务意识、提高旅游从业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合理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职责。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该侧重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增加外语教学,做好双语教学,开设二外选修课);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以提高学生从业素质和从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课程;重视实习和见习环节。

在课程设计中,增开公关礼仪和形体训练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外在形象:开设导游知识、综合知识和导游业务训练课程,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报考导游资格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他们对职业的热爱;开设由“急救常识、旅游摄影、海关知识和交通法规等若干专题讲座”组成的旅游从业素质课程,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从业素质。

理工科专业篇6

关键词: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困境;发展途经

作者介绍:文雅(1986-),女,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学教育;杨婷(1975-),女,湖南长沙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华东交通大学校立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对我国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发展途径的探讨”(编号:14YS02),主持人:文雅。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92-05

近年来,国内教育体制的逐步转变直接造成了综合类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性学科等新兴学科相继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各类大学相继设置了能够与之相互支持的艺术类学科和专业。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专业课程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成为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在综合性大学中,不少理工类院校处于在原有强势学科的基础上衍生出相关艺术学科专业,其办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理工类院校传统学科的专业教育对于解决现实的问题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优势,然而,在面临出现知识体系无法解释相关问题的困惑时,艺术教育所培养的感性认知能力通常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工科类院校开设艺术学科专业,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是期望学生利用从艺术教育中获得敏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为专业学习研究提供动力和源泉。其次,根据理工类院校自身发展的的学科特点和需要,开办艺术类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对其他学科内容进行补充,从客观调整文理学科的比例,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学科之间的互补与交叉性。再次,工科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办学模式在专业教学、学科发展及建设等方面更易于开拓新的思路,创建学科品牌,为其在艺术教育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方式根据时代的变迁正在发生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体制已逐步向素质教育体制倾斜,在理工类院校开设艺术学科专业是我国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然结果。然而,目前虽然大部分理工类院校都成立了艺术学院(系),开设了相关的艺术学科专业课程,但是,随着近年来生源的减少以及人才市场的饱和,理工类院校背景下的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严重的困境。大规模理工科院校重复建设艺术专业,使其尽管在建设规模与教育模式上有所区别,但大多数的院校在学院系部设置、教学手段、师资来源、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这些矛盾一方面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如何探寻破解之道,走出理工类院校艺术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尴尬困境是目前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相关人员急需思考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现行的艺术学科专业教育体系目前基本上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自1952年全国进行一次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从综合性大学设置的艺术学院中拆分出来的单科艺术院校,如: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另一种是改革开放以来,以1983年厦门大学设置艺术学科,开办艺术专业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成立的艺术学院。如:1997-199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相继成立艺术学系或艺术学院,随后,2001-2005年,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也陆续成立艺术学院。至今为止,除中山大学之外,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都成立了艺术学院或开办了艺术专业。

在上述的第二类院校中,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是工科类作为强势学科的理工类院校。原本,在理工类院校开办艺术学科的初衷是处于学科结构优化及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然而,由于理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到“重科学,轻人文”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艺术学科的建设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艺术专业的从属地位,直接影响了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进程。目前,理工类院校背景下的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点困境。

(一)办学定位模糊不清

学科办学定位则与学科所在地域的相关资源、社会人才需求和所在学校师资特色、科研力量相关,它确立了学科培养什么类型人才、怎么培养、培养目标等。理工科院校开办艺术学科从动机上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出于学科结构的优化,推动学校素质教育,二是“艺考”带来的丰厚利润可以作为学校增长经济收入的一种方式。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艺术学科的建设首先是定位于为理工类专业服务的附属地位,其价值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履行艺术教育的社会职责。

目前,国内大部分理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学院(系)的学科建设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专业的艺术学院并无差异。比如:理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学院(系)课程设置的参照对象往往是专业艺术学院。这样直接的影响是使其学科专业很难依托于学校的优秀资源摆脱专业艺术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端,尤其在课程设置上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课程体系不合理,各门课之间难以形成一定的关联性,无法设立出属于本校特色的艺术学科专业。学校的办学定位与艺术学院(系)定位的不相一致性,是一些院校的艺术专业迷失办学方向的主要因素。

(二)专业发展受到限制

理工类院校开设艺术专业的动机及定位的困惑,直接反应在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国内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设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单一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主要学科专业所成立的艺术学院(系),一般来说,在专业的设置上通常由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作为主要专业方向。如: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他们最早源于学校原有的建筑学科。第二类是由综合性艺术学科专业所组建的艺术学院(系),如笔者所在的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理学科为主的学校,2006年从原有土木学科分支出环艺设计等相关专业,与人文学院分支出的音乐学专业共同形成了艺术学院的主要学科专业方向。以目前艺术学科专业设置的比例上来看,相较于音乐学专业,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是从机械类相关学科衍生而来,因此,在各大理工科类大学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较大规模。

事实上,艺术专业自开设于理工类院校之后,便受其院校和原有的教育体系的制约。一方面,在工科院校中,由于艺术学科专业不是传统优势学科,也不是重点专业发展方向,加上专业的设置常常由筹建艺术学科专业的专家根据自身所从事的学科角度出发进行建设和管理,因此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及办公场所等诸多环节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认知度、师资来源及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艺术科学专业的办学理念。从招生方面来看,理工类院校的艺术专业招生在生源逐年减少的状况下还要与专业院校争夺生源。而在就业方面,由于理工类院校艺术专业设置的社会认知度不高,难以与专业院校相抗衡,再加上目前市场的人才过剩的局面,使得艺术学科专业在人才输出上一开始就面临严峻的形势。这内外两方面因素正逐步影响其专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院校开办的艺术学科专业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后,由于无法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艺术学科,已出现了逐渐衰败的困境局面。

(三)师资配备结构失调

武汉大学表演研究所所长彭万荣先生在《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对2008年重点综合性大学艺术师资做了一个初步的数据统计。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综合性高校的艺术学科专业教育师资在总量上存在这明显的不足,尤其是艺术学科带头人的普遍匮乏,严重制约了所在大学艺术专业的长远发展。实际教学需要与教学评估需要是目前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师资压力的主要来源。前者是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运作,后者则是从师资结构上来考核专业办学的规模[1]。

相对其他传统学科,艺术学科在国内的硕士和博士点为数不多。目前,大部分理工科类院校已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学院或机构,但是,在师资来源上与一般专业院校并无差异,并且在学历和职称上也普遍偏低,造成了师资配备在学历结构上的不合理。与此同时,作为教学的主力,年轻的讲师和助教在教育观点和意识上能够为艺术学科专业注入新鲜血液,可是,由于年轻教师大多数为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学生,在教学经验上严重不足,而自身业务能力也难以担当与其他专业相匹敌的学科建设的重任,因此年轻的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没有归属感,从而引发一些潜在的问题。

当然,为了完成教学评估或学科建设工作,大部分理工类院校也会对师资结构进行调整,通常采用的办法是高薪从兄弟院校引进与艺术学科专业相关的教授或专家,或者是直接将从事相关专业实践活动的专家经过岗位转换成为高级职称。这样的做法虽然扩大了高级职称教师队伍,弥补了师资年龄结构上的缺陷,但是,前者由于年龄偏大,容易产生对学科知识补充和缺乏热情与动力的问题,后者则是因为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使得转岗教师无法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性质,准确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此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艺术学科专业发展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左右着其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也就为其长足发展埋下隐患。

(四)教学管理难以进行

由于学科背景不同,理工科类艺术教育与专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办学形态和办学模式。理工类院校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机制,同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就艺术自身的创作和艺术教育而言,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由于艺术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在教学管理、课程编排、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学校自身的管理模式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我国艺术学科专业长期以来所执行是专业艺术学院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如果硬性的将艺术学科专业的教学管理嫁接到理工类院校上,也就加大了管理机构的工作难度。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理工类院校已经意识到过于理性的管理模式和政策在客观上对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在努力探寻艺术学科专业特殊性与理工类院校原有的规范性相结合的教育管理,而至今通用的办法一般是实施院校两级管理,下放部分管理权力到艺术学科专业,同时给与一定的政策倾向性,但是,从目前所产生的效果来看,这种方法仍然无法从本质上解决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困境。

二、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未来的发展途径

加强艺术学科专业特色与创新教育是我国各大高校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作为理工类大学也必须同样思考如何利用自身办学的优势,改进和完善目前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形成学科专业品牌。笔者基于当前理工类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现状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艺术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未来发展途径提供几点建建议。

(一)明确学科办学定位

从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艺术类专业只设置在特定的艺术院校内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利于多学科交叉和互补的办学思想。在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设立所体现的办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担推动所在高校素质文化教育的角色,二是依托于高校办学特色,优化学科结构。

首先,从承担推动所在高校素质文化教育的角色来说,艺术学科专业的开设首先要突破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大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本着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对理工类大学生进行艺术学科专业中的通识性教育。例如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针对全体学生在艺术设计或音乐审美等学科进行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另一方面依托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平台,积极开展艺术技能培训,承办校园艺术文化活动。比如以艺术学院为承办方,艺术专业学生社团为主体,策划和举办类似于“艺术文化节”等相关艺术展演活动,既可以推动工科院校人文环境的发展,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其次,从优化高校学科结构的角度来说,理工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设置实际上是国内交叉性学科兴起的必然产物。因此,在艺术学科的办学定位上,必须重视其学科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地区结构,一定要依托于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利用学科交叉的背景,培养创新型艺术专业人才以适应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具体的措施主要有:(1)专业设置以高校自身强势学科作为支持,创建学术品牌。如在交通类工科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通常是源于土建、机械等工科专业(如作者本人就职的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最早源于土建),从学术积累和学识品牌的角度考虑,其学科建设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必须与交通领域紧密相连;(2)在教学体系中,不仅要重视艺术学科专业中,同时也要重视相关学科诸如: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区别于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单一的专业教育,强调其它交叉性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并将相关学科知识纳入必修课程体系。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单方面的灌输式、示范式、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要求。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将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艺术表演和设计型,主要方向是培养艺术家,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京舞蹈学院及地方性专业的艺术学院开设的艺术表演和设计专业。第二类是艺术教育型,主要方向是培养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教师,如诸多师范高校所开设的艺术学科专业。第三类是消费市场型,主要是培养商业或市场流通领域的专业人才。在这三类人才培养方向中,第一种类型较为集中,第二种类型较少,第三种类型几乎是空白,而这一类专业的人才正是目前社会急需的,也是理工科类大学艺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由于它主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探索消费者、(艺术)商品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经济、技术、社会、人文等方面,因此在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上必须区别于前两类。

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依托于理工类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在注重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的理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避免传统夫的灌输式、示范式、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与课程讨论环节,形成教与学的互动。二是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开设专业和设置课程。目前,国内市场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例如技术型、管理型、交通型等等。因此,错位培养艺术学科专业人才,是理工类院校可以考虑尝试的途径。具体的途径可以是在尊重基本的艺术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营销等新型应用门类作为主要教学研究内容融入艺术学科建设,同时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依托于学校资源,与国内外知名学院、艺术团体及公司建立广泛交流合作,积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部门,如各级政府文化芝术管理部门、各类艺术院校教育管理部门、各类表演艺术团体、设计公司、影视业、演出公司、群艺馆等部门输送优秀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三)调整教师配备结构

理工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教育大部分由于学校办学起步晚,经验不足,而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开设专业又较为全面,包括有艺术设计专业、动画设计专业、艺术管理专业、广告策划等专业同步进行使得师资队伍建设无法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需求。大部分理工类院校的艺术专业师资力量受到专业特点的限制在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能在理工类高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中形成合理的阶梯式师资结构,必须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两方面双管齐下。

出于实际教学和教学评估的需要,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方面要着重于建设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则是在师资结构的角度上考虑办学的规模和学科建设方向。因此,从兄弟院校引进具有高职称的教授、副教授,在职称评审政策上区别于工科专业要求,根据专业特色给予一定的政策倾向性,加大力度培养本校讲师、助教,使其合理师资年龄结构在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上合理搭配等,都是调整师资结构的良好途径。

此外,根据理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学科专业特色的多元化特征,针对“本土”艺术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一来在科研上易于形成综合性的专业团队,完善学科的发展;二来在教师实践教学中,利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的学习能力,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能够精密结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这里所提的综合管理水平一是教学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的保证方面,二是学科建设的科研管理水平,主要针对科研团队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学科建设产生的影响。

艺术专业原本属于应用型学科,然而在理工类院校背景下其学科的建设是无法避免其教学型和研究型的特点。从教学管理上来说,长期以来,由于学科特性,艺术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形成了自由化、随意化的倾向,教师教本的老旧,随意教授内容,更改教学时间,学生自由散漫,迟到旷课及上课睡觉等陋习已普遍存在。原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教学活动,常常被分解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单位。为保证艺术学科专业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上,需要严格按要规章制度落实日常教师的上课、调课、听课和查课工作,对于教学事故要查明原由,公平处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应该形成相匹配的联动机制,共同了解和管理学生的上课情况。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需及时记录学生的考勤与课堂教学情况,并同时将相应问题反馈给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辅导员及时对学生做相关工作。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互协调,通过高效、严格进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十年来,综合性大学在艺术学科建设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日渐隆厚,甚至在学术研究领域可以与单科艺术院校并峙,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推出了不少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而越来越多的艺术界学术精品、学术大师相继在综合性大学中产生,从艺术学科专业建设的角度来看,取得这样的成果与他们学术团队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工科院校背景下的艺术学科专业建设可以借助其严密、规范、有序的学科,逐步由个体创作的状态转为集体合作的模式,以依托和抱团发展的方式提高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注重学术及品牌创立,并最终以团队的形式为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其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理工科专业篇7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 本科教学 改进措施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孕育了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庞大需求。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前沿学科,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学科本质,决定了传统教学方法强调以书本为中心,以学生听、记、背为考核体系的局限性,传统模式所培养的“高分低能”学生往往并不是未来真正的企业优秀管理者或创业者。而案例教学本身具有的真实性、典型性、实践性和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案例教学法作为工商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工具和基本方法,在整个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孕育、诞生和发展[1]。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案例教学法,其初始和主要的授课对象是高校商学院MBA的学员。如今,这种适用于MBA学员的案例教学法不断得到认可和推广,并在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将适用于MBA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都相对欠缺的本科生?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现状调查

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对案例教学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学生作为案例教学的接收者,类似于产品市场中的顾客,他们对教师的案例教学这一产品和服务是否满意及如何提高其满意度也是值得考虑和研究的。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本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了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本科案例教学总体实施情况的调查,包括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所占比重、案例的来源、案例教学的方式等;第二部分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学生可任选一门课程进行评价,也可对所有课程的案例教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案例的选择、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教师的点评、案例教学实施环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第三部分对案例教学的改进进行了调查,包括案例教学所适合的学生总人数、案例讨论小组人数、案例教学所占比重、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积极性的因素、最受学生欢迎的案例类型,等等。整个调查问卷以客观选择的形式为主,主观建议为辅。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8份,实际收回问卷168份,有效问卷168份,回收问卷和有效问卷达100%。

三、调查数据分析

本文的调查数据分析主要是针对调查问卷的第一和第三部分,第二部分针对案例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将另文探讨。针对案例教学实施现状和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课程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程度

将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课程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程度分为5级,即非常重要、比较重要、感觉一般、不重要和完全不需要。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在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仅占8%,完全不需要为0%。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法并不仅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硕士(MBA)的教学,同样适用于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需求,只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针对在校本科生和在职MBA学生实践经验的不同而因材施教。

2.采用案例教学的目的

根据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实战操作能力、提高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被调查者可以多选。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是提高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及实战操作能力,这也与MBA案例教学目的有明显区别。

3.案例教学所占比重

对于案例教学所占比重的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目前所学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课程所占比例,另一方面是在采用案例教学的课程中,教师用于案例教学的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数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78%的学生认为采用了案例教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不足一半,其中34%的学生认为这一比例低于20%,可见目前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在本科生教学中的应用有待提高。对于采用了案例教学的课程,其学时比例分配情况如何,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调查了现状和学生所期望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案例教学实际学时比例远远低于学生的期望值,8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案例教学学时比例低于20%~40%,而87%的被调查者期望这一比例至少应提高到40%~60%。

4.案例来源和案例类型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案例来源主要有教师自编、教材现有、网上收集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教师采用网上收集的案例最多,其次是教材上现有的案例,教师自编案例最少。对于案例题材背景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案例题材依次是外资企业案例、国有企业案例、本土企业案例、民营企业案例和中小企业案例。从案例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最受学生欢迎的案例依次是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企业文化和财务管理案例。

5.案例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设计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方式,二是案例教学合适的人数规模,三是案例教学的环境。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学生认为目前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教师给出案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汇报,教师给予点评,这与案例教学的含义和基本要求相吻合。对于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总人数和小组人数的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认为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总人数应控制在30-50人较合适,这与学校各专业班级的人数相当,即案例教学适合小班进行。66%的被调查者认为划分案例讨论小组的人数3-5人一组较合适,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案例讨论的效果。

6.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问卷中有三个问题涉及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的调查,即从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总体因素、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积极性的因素及教师应着重改进的环节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认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一是学生的准备与参与,二是教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可见成功的案例教学是靠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的。而影响学生案例教学参与度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案例的质量,这说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引导和鼓励非常重要,不能简单地将学生不积极参加案例教学都归因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差或者学生性格不够开朗活跃。以上调查显示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教师的案例教学准备和组织角度看,学生认为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改进的环节依次是课堂的组织与引导,案例的选择,案例的点评,教学准备和教学环境的改进。

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工商管理课程本科案例教学实施现状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案例教学应作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在全真模拟企业真实运营的情况下,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吸收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2]。这些是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本科生案例教学方法应区别于工商管理硕士(MBA)的案例教学方法。

2.加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的比重

在工商管理课程本科教学中,由于课程学时数有限,在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后所剩课时较少,很难保证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因此案例教学比重的加大需要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同时对教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数内组织和完成预期的案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3.不断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虽然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课堂组织两方面,但由于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也主要受教师案例教学水平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成为提升学生案例教学满意度的主要途径。教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案例的质量。案例的选择应满足学生对案例的需求,通过以上调查,学生对案例的来源、题材背景和所涉及的内容都有一定的要求和偏好,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前应进行精心准备,提倡教师结合自身项目经验和对企业的深入调研自编案例。对于采用双语教学或采用外文教材的课程,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及企业制度的差别,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的国外案例很难被学生直接借鉴,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应适当加大本土案例比重,结合国内企业所处环境编制切合国内实际的本土案例,还可以引入一些除文字以外的有关音像资料作为案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3]。

(2)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完整的案例教学包括案例的准备,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引导,案例的点评等多个环节,案例选择的好坏、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能否扮演好导游、导演和导师的角色及如何进行案例点评都将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3]。作为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外,还必须多参与企业管理实践,通过企业调研、采写案例、企业咨询等活动获取丰富的企业经验和商业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案例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要求。同时高校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对教师的案例教学技能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

(3)加强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案例教学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完成,如何引导学生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案例讨论,课堂的组织和引导很重要,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而不是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闲聊。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学习中,对表现积极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的表现与课程学习成绩挂钩。案例的点评力求客观公正,要充分了解学生案例完成的全过程,不能仅以最后的演讲结果或漂亮的PPT等形式来评定学生案例分析的成绩,在案例教学中可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即鼓励全员的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地评价学生案例讨论结果。

4.改进案例教学环境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案例教学适合小班教学,案例讨论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以3-5人为宜,小组成员应进行合理分工,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和合作精神。但目前案例教学规模较大,在有限的师资和教学场地条件下,一般都是一个专业的几个小班合班上课,50—100人左右,讨论时每组10人以上,很难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随着高校教学硬件设施的改善,基本采用了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但案例教学的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学校可以特别建一些专门适用于案例讨论的教室来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如教室的桌椅可以移动,可以快速将桌椅转换为可进行讨论的圆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分组讨论。高校应不断改进案例教学的软硬环境,确保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

五、结语

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是适用且重要的,但案例教学效果有待增强。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何志毅.中国管理案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26-31.

[2]何志毅,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1):91-95.

理工科专业篇8

一、业务工作计划

1、做好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第十二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四)条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及中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编委办《关于转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筑人通〔XX年〕79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市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筑事改字〔XX年〕1号)文件精神,做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2、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市职称工作安排意见,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做好政策宣传,要求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省人事厅、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5号)等评审条件,及各系列评审工作安排。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市人事局参加评审;不符合文件规定的材料,就对其单位办事人员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推评,并将其材料退回。

3、做好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主要措施:将通知考试的文件发到市属相关单位以及银行、发电厂、盘江化工厂、水晶集团、煤气气源厂等单位,各个单位接到文件后组织人员参加报名。在报名当中,我们将为广大考生做好报名服务工作,对需要考试资料的考生帮助他们选择考试用书,考试用书运到后就及时通知考生来领书。准考证在考试指导中心领到后,就逐一通知考生前来领取。

4、着重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做好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管理、职称评聘、继续教育等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第八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及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关于转发〈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的通知》(黔人通〔XX年〕189号),市人事局《关于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公需科目学习的通知〉的通知》(筑人通〔XX年〕65号)文件,将组织全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1—2门学习测试活动。学习测试折算继续教育学时数20个,结果将登记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证书》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聘任、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

根据各个单位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方案》,结合相关系列的评审条件,对各单位要求聘任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报局党组会研究,同意后给予聘用。

5、继续加强聘后管理,对XX年取得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进行审核。

主要措施:通知各个单位审核XX年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审核过程中对以下内容进行逐项审核: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批准文件及其资格证书;近三年以上的各年度考核表;能体现任现职期间取得工作业绩的获奖证书、证明或有关材料;本专业论文或技术总结、业务工作总结;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证明(证书);本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或行业主管部门要求的证明材料;单位或工作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审核材料的认定和其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作出的具体评语。在审核过程中,如发现下列情况则取消其任职资格: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者;年度考核连续2年不称职者;不能履行岗位职责,在工作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影响极坏、群众反映强烈;触犯刑律,被司法机关判刑。

6、根据上级要求做好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第五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主动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联系,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做好(本文来自第一diyifanwen.com,转载请注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方面,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大力宣传。与文广局联系,通过电视宣传,并组织人员到各村张贴《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晋升职称。

共2页,当前第1页1

8、继续完善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

主要措施:在农村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结束后,及时将参加培训的农村乡土人才的基本情况录入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

二、政治理论业务学习计划

理工科专业篇9

一、业务工作计划

1、做好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第十二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四)条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及中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编委办《关于转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筑人通〔xx年〕79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市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筑事改字〔xx年〕1号)文件精神,做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2、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市职称工作安排意见,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做好政策宣传,要求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省人事厅、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5号)等评审条件,及各系列评审工作安排。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市人事局参加评审;不符合文件规定的材料,就对其单位办事人员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推评,并将其材料退回。

3、做好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主要措施:将通知考试的文件发到市属相关单位以及银行、发电厂、盘江化工厂、水晶集团、煤气气源厂等单位,各个单位接到文件后组织人员参加报名。在报名当中,我们将为广大考生做好报名服务工作,对需要考试资料的考生帮助他们选择考试用书,考试用书运到后就及时通知考生来领书。准考证在考试指导中心领到后,就逐一通知考生前来领取。

4、着重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做好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管理、职称评聘、继续教育等工作。

根据各个单位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方案》,结合相关系列的评审条件,对各单位要求聘任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报局党组会研究,同意后给予聘用。

5、继续加强聘后管理,对xx年取得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进行审核。

主要措施:通知各个单位审核xx年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审核过程中对以下内容进行逐项审核: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批准文件及其资格证书;近三年以上的各年度考核表;能体现任现职期间取得工作业绩的获奖证书、证明或有关材料;本专业论文或技术总结、业务工作总结;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证明(证书);本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或行业主管部门要求的证明材料;单位或工作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审核材料的认定和其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作出的具体评语。在审核过程中,如发现下列情况则取消其任职资格: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者;年度考核连续2年不称职者;不能履行岗位职责,在工作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影响极坏、群众反映强烈;触犯刑律,被司法机关判刑。

6、根据上级要求做好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工作。

理工科专业篇10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管理;学科竞赛;工程实践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覆盖面宽,从业范围广,社会需求大。“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培养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工程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BIM等前沿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进行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最终的培养目标。因此,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非常重要,而传统的课堂学习无法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工程管理专业,通过基于学科竞赛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际动手操作为比赛形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在建设工程领域,国家和地方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进BIM技术应用的政策和技术标准,大力推动了建筑业采用BIM技术进行设计分析、施工综合应用以及运维管理,由此,建筑行业急需BIM技术人才,为尽快满足社会对BIM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抓住建筑产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机遇,为进一步促进学科融合发展,突显专业特色和优势,针对工程管理专业,依托专业性高水平的学科竞赛可以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和着力点[1]。

二、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愈加重视,实践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各地方高校积极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拓展和丰富。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在当前的专业教学中,缺少系统的实践教学过程。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以及以后所从事的职业进行了解,针对一些专业课程的实习和毕业实习,使学生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在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属于被动式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中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不够合理,往往以成绩来衡量,重视考试分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应用能力,一些分数较高的学生,其实践能力可能一般。(3)团队协作能力是大学生进入职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会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专业必修类的课程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选修课程有所涉及,但也都是以文体或社会活动内容为主[2]。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以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各类BIM大赛为例,学科科技竞赛要求大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科技作品,科技竞赛提供的实践教学过程,具有现有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实践教学效果。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参加的学科竞赛有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和深圳市斯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院校承办的各类BIM比赛。实践表明,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习潜能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一)创新实践意识培养,入门参与阶段。针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细致的专业规划,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什么以及如何学,目的明确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相关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通过科学技术讲座以及BIM科技成果展等活动,并说明其本科学习期间该专业的科技竞赛的类别和要求,提高学生对竞赛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热情。并且利用暑期开展BIM技术培训班。选拔一批自学动手能力强、勤奋踏实的学生,并由指导科技竞赛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按照BIM技能大赛、斯维尔大赛等方向进行系统设计、软件设计操作等培训,然后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实训。

(二)发挥实践阶段,通过以赛促训,提高实践能力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竞赛团队吸纳机制,确立科学合理的竞赛团队吸纳机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相对稳定的竞赛团队的组建。学生竞赛团队可吸纳“老、中、青”不同梯度的学生,吸收对学科竞赛感兴趣,但经验、能力相对不足的新成员作为新鲜血液,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联系互动和经验交流,鼓励相互配合,发挥“传帮带”“老带新”的作用。这有助于他们在团队的学习和训练中不断成长、提升能力[3][4]。有一定实践实战经验、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作为团队骨干,能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辅助指导教师工作。

(三)学科竞赛成果应用思维活跃、创新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可作为学科竞赛的种子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大型的学科竞赛,并将竞赛经验分享给其他成员。同时我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思路。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与学校联合设计和组织学科竞赛。这样,学生可以得到以“真实的东西”来解决学校实践教学的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竞争来进行人才选拔,其目的是实现双赢。学科竞赛的平台对教师也是一种促进[5],“教学相长”的同时有助于开拓视野,增强自身技能,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四、结语

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是“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市场对大学生能力的现实需要。学科竞赛可以在其中起到驱动牵引作用,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哲东,郭洪宇.新工科背景下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8,(38):166-168.

[2]刘晓勇,方刚,付辉等.基于学科竞赛的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8,(19):42-44.

[3]张贤才,周基,严思甜.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创新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7,(42):101-102.

[4]程海军,陈晓英.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4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