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及实践

时间:2022-09-07 03:20:56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及实践

摘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和地方实际开展调研,全面了解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类型、培养要求,推动各类型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促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将河源市乡村振兴学院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为河源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河源市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调研

多措并举盘活人才资源,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建设至关重要[1-2]。2019年5—8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河职院)调研组采用座谈交流、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河源市乡村振兴学院开展调研。

1现状、经验与做法

1.1现状。为了贯彻落实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粤发〔2018〕18号)文件精神要求,在原河职院三农学院的基础上,联合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指挥部、市委农办等部门设立了广东省高校首家“政校农”乡村振兴学院,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1.1.1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学院举办了多个人才培养项目,全国最大村干部大专班培养农村干部近3600人,农民大学生项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00余人,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项目培训农村教师3000余人,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项目培养农民工20000余人,培养农业推广硕士400多人,举办乡村振兴干部、工作者培训班近20班次,培训超过3000人次,举办客家菜培训3个班次培训200余人。1.1.2受到媒体高度关注。“政校农”协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办学成果被《中国教育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数字广东)》、人民论坛网、《南方日报》《河源日报》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报道累计近100篇次(2018年有12篇次),已构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品牌。1.1.3取得丰硕教科研成果。乡村振兴学院获教育部、省、市等各类项目立项10余项,项目经费达2000余万元,出版专著3部、教材5部,30余篇,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类优秀成果奖10余项。指导广东罗定职院、清远职院、湖南常德职院、江西九江职院等5所院校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并取得较好效果;先后有50余所高职院校前来学习经验,为全省、全国同类高职继续教育精准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性范本。1.2主要经验和做法。乡村振兴学院着力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未来5年将对河源市50岁以下的农民进行全员轮训,培养大批农业职业经理人、家庭农场主、农业合作社管理人、创业致富带头人、乡村工匠、农技推广员、农村养老护理员、乡村医生等乡村振兴人才。

2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性硬件条件不足。目前,河源市乡村振兴学院主要依托河职院开展办学,由河职院继续教育学院直接负责开展相关业务。从院部及专业设置来看,河职院没有设立专门的农学院,没有开办专门的农类专业,所以农类办学的硬件条件建设还相当欠缺,专业硬件条件不能满足“三农”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2.2学院运行机制不完善。乡村振兴学院工作运行基本上隶属于河职院继续教育学院,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以明确其办学宗旨与任务、组织机构及管理、工作团队、活动内容、资产及财务管理等。没有从学校的高度和层面统筹部署乡村振兴学院的运行,工作开展的依赖性、随机性较大,使乡村振兴学院的长远发展得不到保障。2.3建设经费投入较欠缺。目前,乡村振兴学院开展人才培养等业务工作的经费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传统项目的政策性扶持资金,二是学校的资金减免支持。总体而言,乡村振兴学院的建设经费主要通过自筹解决,发展经费比较欠缺,难以为全面推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2.4工作规划设计不全面。由于河源市乡村振兴学院设立之初就明确是依托河职院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因此设立后业务开展的重心也就倾向于继续教育办学业务。就乡村振兴学院目前的工作规划而言,主要是侧重于“三农”人才培养,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还没有参与到乡村振兴学院的建设中来,全日制“三农”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几乎是空白。2.5师资团队专业性不强。乡村振兴学院依托的河职院没有专门的农类专业背景,涉农类的专业师资极少,导致乡村振兴学院内部的师资团队专业性不强。现有的师资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学时只是把自身专业与乡村振兴尽量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实施的专业性不高,教学深度不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2.6相关研究系统性不够。调查表明,目前河职院有部分教师开展了一些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教科研活动,但总体上看是零碎、片面的,不够系统、全面,导致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2.7人才培养供求不均衡。受制于学院自身软硬件条件的影响,人才培养只能结合现有条件办班,难以实现因需培养人才,尤其是涉农技术技能型人才、乡村发展规划人才、乡村振兴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不力。人才培养供求不均衡是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8特色品牌仍需再创新当前,河源乡村振兴学院办学已经打造了一些特色品牌,如全国规模最大的村干部大专班、农民大学生专班等。这些项目确实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上述特色品牌都只是继续教育范畴。放眼于乡村振兴这一大工程,仅从继续教育的范畴去凝练和打造乡村振兴学院的品牌和特色是远远不够的。

3对策建议

3.1协同创新整合办学资源,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发展。针对当前乡村振兴学院专项性硬件条件的不足,学院要积极引进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农类高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弥补和充实自身办学资源的不足。大胆改革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使乡村振兴学院培养的学员接受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熏陶。要敢于创新资源利用模式,搭建更高层次的平台、基地,协同创新整合办学资源,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3.2系统构建学院运行机制,科学推进乡村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高站位、全方位推进,因此要从全校的高度系统构建乡村振兴学院的运行机制。从学校层面统筹乡村振兴办学,明确全日制办学、继续教育办学等各方面服务乡村振兴的宗旨和任务。要把乡村振兴学院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纳入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推进乡村振兴学院业务开展及工作运行。3.3多方筹措学院建设经费,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努力争取各种政策性扶持资金,用好如工会、扶贫、教育、人社等领域涉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资金。二是从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际出发,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三是学校层面要按照《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制定并落实培养培训资助政策的要求,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减免学费。四是积极发动社会资源支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五是宣传引导“三农”人员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并承担适度的学习经费。3.4立体设计学院工作规划,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一是从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局规划学院业务开展的范畴,积极拓宽业务,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又做好教育服务的其他工作,全面发挥乡村振兴学院的功能。二是科学规划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专业,找准人才培养的对象,既要培养好全日制人才,又要做好继续教育办学,大范围、全方位地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人才。三是科学规划好乡村振兴学院业务开展的举措、途径、手段,确保业务开展有抓手、有方向、有思路[3]。3.5打造全面专业师资团队,扎实高效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在本校及合作院校遴选优秀教师,在政府有关涉农单位及涉农业务部门遴选业务骨干,在农村遴选优秀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在农业企业遴选管理和技术精英,共同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充实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授课技巧,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3.6深入开展理论实践研究,科学指导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要大力鼓励相关教师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教科研活动,在教学和科研活动开展过程中要主动侧重乡村振兴领域。引导广大教师开展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乡村振兴领域的专题研究与实践活动,凝聚更多力量全面、深入开展理论实践研究,丰富研究成果,扩大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促进研究系统化和实践深入化。要建立健全相关研究工作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推动成果应用与转化,促使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3.7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确保平衡乡村振兴人才供求关系。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短板,因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顺应乡村振兴经济大发展的需求,大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会营销的经管类“三农”人才。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规划建设的需要,培养精于乡村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顺应乡村振兴必须教育振兴这一要求,大力培养一批优秀的乡村教师,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顺应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发挥“四校”联盟优势,大力推动乡村医生培养工作。3.8大胆创新办学特色品牌,不断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要迈向更高的台阶,不能只满足于现有的办学特色品牌,必须大胆创新,通过特色办学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要着眼于乡村振兴发展的当下与未来发展的趋势,谋划开办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项目,确保办学项目高起点、规划长远,并争取通过2~3年的实践凝练特色、不断优化并逐步打造新品牌。要主动对办学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和改进,将特色凝练与理论实践研究工作统一起来,积极申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成果奖、社科成果奖等,扩大办学影响力和知名度,促成特色形成与品牌塑造。

参考文献:

[1]路召飞,王昊,张丽涛.盘活人才资源推动乡村振兴[J].农家参谋,2019(6):28.

[2]屠肖菁,刘艳岚.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实践研究[J].科技视界,2019(5):137-138.

[3]黄中丽.强化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8(4):50-51.

作者:廖远兵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