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4-12 09:26:59

大学语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大力提倡的人才培养模式,各职业院校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究,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础课也要积极探索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融入实际岗位需求的教育教学中。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十三五”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地制宜地加速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此而来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教育教学改革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又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方向;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导思想中明确要求“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直被强调,它将指引和促进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工学结合”是指职业教育与岗位工作和社会劳动相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或途径,具体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要与未来就业岗位需求紧密联系,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渗透未来岗位工作的内容,把课堂的理论知识与未来岗位的实践经验相融合,其目的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特征

在现代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样式。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程也必须充分与行业的市场需求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将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学生的职业需求训练相融合,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实践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就业”的职业发展特点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做”多元结合的教学改革理念下充分盘活课堂,一改往日教师与学生只分享知识的机械学习,而是让学生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真正实践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训练,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即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完整体现,培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未来综合应用型职业人才。(二)开放性。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开放性表现在大学语文课程要突破传统单一学科的性质与功能,完成跨学科、跨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的融合,实现学科的复合型转变。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要始终秉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此基础上解放思想,通过与企业的对接合作实现围绕专业、岗位要求整合语文教学资源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开放型课堂。这样的课堂把语文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锻炼融合在一起,学生从中获得立体化、系统性知识建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能力考核上,取消传统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基于考核细则建立每一个学生的考核档案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是要培养高级的专业技能人才,而是要着眼于职场人的综合职业素养,这里面包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的职业能力。所以,语文课程改革的开放性既要坚持学科内容,又要淡化“学科本位”,在两者间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既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又能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其根本目的及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职业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就要充分彰显出岗位的职业性。具体表现在教改的真实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在真实性前提下实现实用性,在实用性中做到真实性。真实性体现在我们进行语文课程改革之前要深入明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对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与职业标准,按照未来岗位需求设置教育教学内容,此内容的获得不是语文教师简单的、任意的渗透,而是在与企业、岗位负责人共同研讨下确定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语文课堂的演绎者是老师与学生,但课堂背后的设计者则是教师与具体岗位负责人员,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真实体现岗位需求的,才是能够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实用性体现在语文教改不是虚的、空的,更不是凌驾于岗位、学生需求之上的,而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受教育者”与“职场人”双重角色要求下进行的。既要针对学生又要面向市场,既要针对专业又要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完成一个语文教学任务后,既能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有训练,又能在专业技能上有加强,最终实现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明确高职语文课程指导思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在总体要求指导思想条款中明确指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指导思想就是高职语文课改的行动指南,以职业培养为目标,体现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在实际教改中实现语文课程整体开发,依据市场需求、企业岗位、学情实际建立符合高职特色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切实推进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担负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职责。(二)优化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高职语文课程目标要做到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与企业、岗位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需求相结合,将人文素质教育、文字语言运用能力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高职语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语文课堂应该立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认为,高职语文应该注重积累与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文字欣赏、口语表达、应用写作,在此基础上实现跨专业融合,彰显职教特色;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与主观能动性,学会遇见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有效的实践中探究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语文是承载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要把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人生方向、乐观的生活内容、丰富的内心体验作为人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三)完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指出“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分成三个模块,即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发展模块,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的三个教学模块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基础模块教学内容为各个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有普通话训练、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文化概论;职业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如旅游管理专业结合专业通过项目教学法加强学生口语交际、基础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发展模块,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该内容以“人文大讲堂”的形式开展,如“唐诗鉴赏”“宋词品读”“文学中的养生之道”“文字的生命”等,作为拓展内容既可以是本学科内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相融合的。(四)创新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方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教学方法的落实,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职院校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我们在模块教学内容中推行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把整个学习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解决教师引导,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虚拟的未来工作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职业素养的自我提升。项目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理论,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项目教学在高职语文课堂上通过项目任务确定、项目资源分配、项目任务实施、项目成果评价与总结四个步骤完成。(五)改革高职语文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后的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才培养评价上,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是否获得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完善大学语文考核体系,创新大学语文考试方式。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三个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发展模块,我们把考核分成两个部分:课程成绩与实践成绩,课程成绩主要体现在考勤、作业、每次项目教学的评价成绩(学生自评成绩+小组互评成绩+教师评价成绩);实践成绩以考核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专业岗位问题的能力为主,此部分由企业岗位负责人打分,以课题调查研究为主,每学期初布置,期末提交,课题由老师和企业岗位负责人共同研究确立。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改革是优化资源配置,是事物朝更新、更好、更高境界进发的强大动力,真刀真枪的改革势必会有思想的交锋、势必会有前进中的羁绊、势必会有问题与挑战,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改革的信心,在思考与修正中砥砺前行。(一)管理体制不健全。国际职业教育界提倡“从学校到工作再到生涯”,有整套可行性保障措施,而我们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是各高职院校自己的探究。此外,工学结合实现途径需要校企合作,企业进课堂,课堂到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但是现实是国家、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两者的结合。带来的不便就是教师自己找企业来合作,这不仅困难大、力量小,而且效果不佳。(二)资源投入不到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多数为合班课,涉及不同的专业,这带来的直接弊端就是教师力量薄弱,没有足够的经验在一个课堂上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少,没有跨领域教育教学能力,工学结合的高职语文课堂需要在项目教学中让学生实践起来,这种实践教学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师对其要有深刻的研究和灵活的应用能力,语文教师要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参与进展,并做到差异性考核评价[1]。(三)专业对接不深入。工学结合要求语文教学要和学生专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相对接,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院校的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并没有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要么是融合一些跨专业的文章,要么是教师单打独斗自己研究,两者都忽视了高职人才培养特点。我们需要做的是聘请相关专业岗位专家全程参与语文课题建设,通过实地考察、反复调研,围绕实际岗位工作完成职业模块教学内容的制定,例如,在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我们通过走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行社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对接。(四)评价机制不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改革除了要对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情况进行评价外,还要探索有效的方式对学生将语文知识与未来岗位需求相融合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进行反馈,考评不是教师单独一人完成的,要和岗位实际工作的负责人共同评价,这样评价才是清晰的、综合的、有价值的。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对人内在的锻造,所以我们在评价中既要做到标准化,又要关注人文性,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实践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合理的考评应该是建立在考评者与被考评者互动基础上的精神对话,所以我们要重点考核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我们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把考评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行为中,使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有考核者的评价,尊重学生每一次的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立山.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有效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5):86-88.

[2]张红丽.关于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99-100.

作者:刘芳 单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