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路径

时间:2022-07-19 10:04:44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路径

[摘要]“课程思政”是面向高校全体教师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新进高校的青年教师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及职业道德修养,而且能够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和执教能力的提高。高校采取适当的措施,在青年教师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能够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更快、更好地进行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青年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职业道德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思政教师、辅导员、党/团支部书记等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应该是各专业任课教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新进高校的青年教师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和实施,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设计教学,研究教学,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课程思政”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高校的“课程思政”工作促进了教学相长,实现了师生共同进步,有效地促进了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有力措施。

一、“课程思政”促进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高校专业教师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技能底蕴,通晓专业所属行业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很好地从国民经济、社会进步的需求出发,培养新时期国家安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高素质人才。在高校青年教师海外人才引进、境外研修广泛交流、经济与科技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推进,能够使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队伍的战斗力进一步加强。

(一)坚定青年教师的爱国信念和政治立场

随着电子与信息、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学、经济与管理等技术领域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国家战略规划、区域经贸交流、国际对话与合作等,往往是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理念占据主导。因此,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实践知识,往往在国家战备、航空航天、城市建设、重大基建、区域发展中找到最好的应用。高校专业教师在将专业课程中的知识、技能,与国家与国际重大应用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备课、授课的教学活动中,比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党的领导在民族复兴大业中的重要作用,更深入地了解国情、洞悉国际局势,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忧患意识,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党的领导和国家制度的拥护更加坚定和坚决。“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推进,使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的爱国信念和政治立场更加坚定。

(二)培养青年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高校青年教师再次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理想情操,坚守本心,抵制名利和物欲的诱惑,全心全意地教书育人、诲人不倦。通过精心设计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思政案例,青年教师向学生阐述科研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与攻关的进程中,需要集体的通力合作和富于想象力的创新思维的同时,自身对集体主义精神,团队与协作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向学生介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光辉事迹的思政教育中,青年教师自身更深刻地理解时代的使命担当和奉献精神;在向学生介绍最新工程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思政教育中,深刻地体会到工程人员和科研人员多年默默无闻的奋斗,也对爱岗敬业和求实奉献的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

(三)增强青年教师的使命担当意识

以电子信息学科的课程思政设计为例,青年教师通过结合近期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对中国优质企业中兴、华为公司的制裁,紧扣时政热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的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过程中,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新技术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曲折。该思政案例在树立起学生履行时代使命担当,激发起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的同时,长期从事自主创新、科研攻关的高校教师,更会结合自己的科研创新经历,深深地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意志所感染,对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升起更深刻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青年教师通过上述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讲话中所说的,“建设科技强国,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师生共同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心怀报国热情,坚定自己的使命担当。

二、“课程思政”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促进作用

(一)坚定了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忠诚教育的初心

“课程思政”的教学,往往将专业课程性质、内容、体系相关的大家、科学家、杰出人物等作为思政案例的主角,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先贤人物的事迹与生平,在潜移默化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案例的备课、授课过程中,青年老师会和学生一样,被先贤的事迹感染,并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对自身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全身心的报效于国家的教育事业,沉下心来教书育人、做学问,满怀爱岗敬业、奉献终身的职业道德情操。

(二)促进青年教师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

高校青年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坚持“立德为先”的原则,必须自身内心信仰坚定、道德崇高,才能在课堂授课、课外实践的教学活动中,言行举止都与教师品德、授课内容、思政目标相一致[4-5]。先进的教学法中,强调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也同样须如此。在师生共同进步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起着桥梁和先行者、示范者作用,在引导学生由感知、感动到共鸣的情怀转化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检验和自我反思,从而修正和提升自身。因此,高校青年教师能够通过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促进自身思想认识更加成熟、道德素质更加完善、政治信仰更加坚定,推动自身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激发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践行初心,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价值,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

(三)培养青年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而是融汇贯穿于高校专业教学、各项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应深扎入每一门课程、每一项活动中。通过课程思政的工作全面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在做好知识和技能传授工作的同时,更坚定地树立起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青年教师在与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的互动中,言传身教、亲力施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反应,注重情感共鸣,正确行为疏导,成为学生学业和思想的双重导师。在课程思政的师生互动活动中,共同探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践行着实事求是、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奉献真理的科学精神,遵循学生的生理与身心特点,坚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诲人不倦、教会学成,由机械的传授式、填充式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感悟、共同提高的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始终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互学所长,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此,高校青年教师通过课程思政的工作推进,言传身教且身体力行,师生互动且同受感染,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更加坚定。

三、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青年教师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国内或海外硕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敏锐的国际视角和强烈的事业心。高校应面向青年教师,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战略部署出发,结合国家的各项重大建设、国计民生事业,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教育,青年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国情、洞悉国际局势,具有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满怀爱国情怀和报国精神,深刻理解高校教学中的各专业课程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国家建设、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从而融入地方,正确站位,把“所学”与“所长”和“所授”与“所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思想道德和知识技能两个方面,为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储备。2.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的师德师风教育通过“爱岗敬业”的教育,使青年教师充分地认识到高等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热爱自己的教师岗位,敬重自己的教师职业;通过“诚实守信”的教育,教育青年教师在教学与学术生涯中,能够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遵纪守法;通过“办事公道”的教育,教育青年教师恪守自身清正,不以权谋私,公正对待学生,有教无类;通过“服务群众”的教育,增强青年教师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地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做到诲人不倦;通过“奉献社会”的教育,帮助青年教师将职业抱负与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相结合,培养服务社会和地方、为高等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奉献精神。

(二)促进青年教师与思政教师间的交流与协同

1.思政教师加入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团队青年教师新进入高校后,为帮助其成长,高校往往为其配置“传、帮、带”的导师团队,以在政治思想和职业素质教育两个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导师队伍中,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以身作则,成为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榜样;有学富力强、业务精通的学科骨干,为青年教师顺利转型,成为合格的高等学校教师提供有力和有效的帮助。随着“课程思政”工作在高校的全面推进,青年教师的导师团队中,应当加入专业的思政教师,在政治思想素质培养上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正确的指引,把握方向,而且也为青年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助力。2.青年教师与思政教师的教学交流与互助高校采取措施,促进青年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互助,不仅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且对于思政教师本身,也是业务素质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青年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与思政教师的交流,能够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思政案例等各方面得到专业、权威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更恰当地融入教学,形成发人深省、促人奋进的思政案例。高校的思政教师通过与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的交流和合作,能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促进对思政理论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政治思想课程教学中,亦能够根据不同专业的授课学生,融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人物、事件等,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思政教育,促进对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3.青年教师与思政教师为骨干的跨专业教学团队在高校中,学科性质和工作职能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学院、不同的部门之间不仅在管理上互相独立,在人才培养和教学交流上亦较少交流。“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为打破学科与管理界限,多方协同,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高校应鼓励以青年教师与思政教师为骨干的跨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为青年教师和思政教师的交流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促使双方在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中交流经验,共同探讨课程思政教学为专业教学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等,多方协同、共同致力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以课程思政为手段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

1.建设专业课程群,开展集体备课与研讨目前,高校所有专业都已开展了“课程思政”的工作,各专业系在建设专业课程群时,应根据专业性质、课程特点,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课程的集体备课、集体研讨,来归纳和总结出最体现课程内容和特色的思政元素,选取最合适的融入时机和教学方法,形成思政特色的典范课、金课。青年教师通过参与或主持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能够在集体备课和研讨中,学习先进,汲取经验,总结优秀案例,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2.促进新老师教师间的交流、观摩与学习在进行集体备课与研讨,建设思政特色的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是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的过程。青年教师应善于听取老教师的意见,在与老教师的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青年教师通过听老教师的授课,学习如盐溶于水般的思政元素融入方法,和对学生情绪、情感的全场掌控手段。老教师通过听青年教师的授课,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青年教师已经非常习惯和善于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为促进新老教师间的交流、观摩与学习,高校亦可提倡和鼓励开展不分时间、不分人数的教学交流沙龙,新老教师互通教学的体会和经验,互指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3.加强师生互动,反思和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前备课不仅是备教材,亦是备学生;授课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与响应,适时调整、恰当融入思政元素;课后亦需通过学生评价、问卷调查、学生作业、学生试卷等手段了解、掌握学生接受“课程思政”教学的功效以及不足之处。高校的青年教师通过加强师生互动,与学生谈心、交流,真诚地解答学生的疑问,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教学相长,师生在“课程思政”的工作推进中,实现共同进步。4.设立面向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青年教师在长期的硕博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善于进行科学上和学术上的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往往欠缺研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在高校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进程中,应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设立面向青年教师群体的“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通过该类课题的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学会以探究科技难题、思考学术观点的研究和思维方式去思考和研究教育与教学,从而在高校教师生涯中,做到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并举,成为优秀的高等学校教师。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能够使新进高校的青年教师懂得,不是能够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美地传授给学生,就是一个好老师。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让学生的情感和心灵与自己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知道“学以致用,学为何用”。高校的青年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坚持“立德为先”,在教学中通过思政教学感染学生、鼓舞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目的高尚,动机纯粹,帮助学生抵制社会的些不良倾向,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思想高尚、业务精湛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高校青年教师不仅圆满地完成了“立德树人”任务,也实现了自身完美的蜕变,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在“课程思政”工作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作用下,逐步成长和壮大。

参考文献:

[1]邵广,铁振.课程思政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2018,35(2):109-112.

[2]成桂英,王继平.课程思政是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抓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8):142-146.

[3]刘鹤,金祥雷,于杨.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思想及其践行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9(04):80-84,103.

[4]张也卉,郑晗.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93-94.

[5]齐琦.正确认识和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师德问题[J].江苏高教,2018(7):75-78.

[6]曹洪滔,张倩.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青年教师统战工作路径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75-80.

作者:陈健 时翔 胡戬 单位:常州工学院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