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学生礼仪教育及实现途径

时间:2022-03-25 04:28:37

高校国际学生礼仪教育及实现途径

摘要:面向高校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可以从礼仪的本质出发,探讨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的展示程序与范式,可以是单向的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也可以是从中国文化博大开放、兼容并包的角度进行对比探讨,培养国际学生礼仪文化的双向融通智慧与融通能力。教师应在讲授礼仪课程的同时,开发建设汉语分级阅读资源库,教会学生利用资源进行汉语分级阅读,让国际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津津有味地感知礼仪规则,循序渐进地完成礼仪教育和文化认同。

关键词:国际学生;礼仪教育;礼仪教育课程;汉语分级阅读

近年来,高校部分国际学生在校园内上课迟到、出入教室穿拖鞋着吊带、深夜宿舍聚餐嬉闹,校园外甚至嚣张挑衅执法交警,类似事件时有发生,社会逐渐形成对国际学生一定的负面印象,继而引发公众对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与能力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本文旨在探究礼仪教育在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以期为国际学生规范教育提供参考。

一、礼仪教育的定义与价值

(一)礼仪与礼仪教育。1.在中国古代,“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抽象的,是由一系列规定和制度构成的准则,“仪”是具体的,是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程序和范式[1]。礼仪是在一定社会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程序与范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作为全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它对个人行为有着规范性的要求,形成一定的约束。礼仪缺失或不当将影响与他人的沟通交往,阻碍个体素质的提升,损害个人、团体甚至国家民族的形象。这种缺失或不当体现在具体程序与范式的践行上,也体现在对抽象准则的理解与领悟上。2.礼仪的价值指向在于使社会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指向在于使社会个体理解并接受礼仪,融入社会文明。面向高校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可以从礼仪的本质出发,探讨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的展示程序与范式,它可以是单向的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使恰切的礼仪规则成为国际学生打开中国文化大门并形成中国社会交往能力的黄金钥匙;也可以是从中国文化博大开放、兼容并包的角度对比探讨中国礼仪与国际礼仪,培养国际学生礼仪文化的双向融通智慧与融通能力,但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中国礼仪的被理解与被领悟教育。(二)高校国际学生礼仪教育的价值。中国古代的颜无曾这样描述礼仪的价值,“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面向高校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礼仪教育是国际学生适应中国留学环境的重要桥梁假若将异国求学的国际学生与中国社交世界之间的距离比作一条江河,那么礼仪教育便是这条江河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它的一端是国际学生在华留学生活的社交需求,另一端连通着真实的中国社交世界。通过它,国际学生学习中国礼仪规范及其社会文化根源,学习在中国留学环境中如何与他人有效相处,做到知礼、尚礼、守礼,逐渐领悟并使用它,从而减轻他国社交恐惧与焦虑情绪,培养交际自信和社会参与感,提升他们的中国社会交往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留学环境。2.礼仪教育能够引导国际学生形成积极的个人审美志趣礼仪从起源到发展始终随着社会审美取向的变化而变化,高校礼仪教育解读渗透礼仪规范中社会公众的审美志趣,培养学生注意个人言行举止契合它的基本规范,不僭越,不挑衅,引导学生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与之相向的个人审美志趣。礼仪美育之花必然结出规范文明之果,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具体礼仪是一种神奇的身体语言,它能外化彰显一个人内在的审美志趣,成就良好的个人形象。使用者通过外显的符号形式获得某种心理的暗示与体验,并通过接收者的反馈获得确认,反作用于使用者,这一过程便是礼仪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积极健康的个人审美志趣一旦成为源动力,必然指引着国际学生自觉对照修正不当言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追求积极向上的美丽人生。3.礼仪教育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与维护公共秩序的指挥棒礼仪是治事待人的准则,亦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不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社交场合,其进退都应有适当的节度,礼仪便是这个“节”与“度”。礼仪是文化自觉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对民族文化的拣择与升华,是对人们行为制度性的、有形的约束。”[2]礼仪作为一种公共行为规范,一方面,它依靠文化自觉的力量约束个体行为,形成并维护着一定的公共秩序;另一方面,在践行过程中,人们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需要必要的引导与教育。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校国际学生拥有丰富的多元文化背景,对其进行礼仪教育,作为形成与维护中国留学环境下公共秩序的一根指挥棒,能够保护与协调这种多元文化,有助于谱写出一曲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美丽乐章。和谐有序的校园人文氛围,具有熏陶铸造文化认同心理的功能,反过来作用于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二、高校国际学生礼仪教育现状

“礼仪是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百度百科)它从社会生活中来,又作用于社会生活。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一条礼仪规则背后都蕴含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传统的道德理念、思维方式及民俗做法等特定文化内涵,这恰恰是国际学生比较欠缺的部分。(一)礼仪规则教育与礼仪文化教育分而治之。目前,高校面向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通常分为两个板块:礼仪规则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其中礼仪规则教育主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及日常管理展开,礼仪文化教育主要依托中国文化通识类课程,如中国概况课展开。一方面,作为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者,高校希望国际学生遵守相关礼仪规范,为防范国际学生做出违反校规校纪甚至法律法规的行为,高校防患于未然,将各类规则尽数列入《学生守则》,并在入学教育时三令五申,但现实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由近年来各类涉及国际学生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中国概况”类文化通识课程受到课程性质、教学计划和授课课时的限制,着力于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系统全面的概况类介绍,如中国的国土、历史、人口、民族、政治制度、经济、科技、教育、传统思想、文学、艺术、习俗、旅游、国际交往等各方面的知识,不能做到深入细致地论述“礼仪规范”相关内容。礼仪规则教育与礼仪文化教育分而治之,理论与实践相剥离,且蜻蜓点水式的礼仪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是孕育产生一定礼仪规则的文化土壤,单纯讲授礼仪规则而不引导国际学生理解领悟它产生并传承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但不尊重产生它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而且这些脱离中国社会文化土壤滋养而被简单罗列的各种礼仪规则容易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给学习它的国际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甚至成为干瘪恼人的桎梏,阻碍礼仪教育的有效开展。(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首先,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基础核心力量,应该具备中国礼仪文化和具体礼仪规则的教学业务能力,具备面向国际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还应具备高尚得体的个人礼仪素养。当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国际学生礼仪教育主要依托辅导员围绕《学生守则》开展的入学教育及日常教育活动。辅导员们通常较为年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中国礼仪系统知识储备,缺乏多元文化背景下礼仪教育专业技能的相关培训,也缺乏礼仪教育相关的工作考核办法与激励机制,其教育效果完全依赖于辅导员个人现有的职业能力与职业自觉。其次,适合国际学生自主阅读的汉语分级读物不足,面向国际学生礼仪教育的汉语分级读物更是亟待开发。

三、高校面向国际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途径

当前,国家号召高校面向国际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其培养目标决定了不能满足于高校现有的礼仪教育模式,也不能简单照搬面向中国学生的礼仪教育课程,而应着眼于满足国际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及国内外社会对国际学生的人才需求,分析中国留学环境要求具备的基本礼仪规则,考察它应用的社会生活场景,挖掘它背后的文化来源,结合汉语语言目标、文化目标和专业技能目标,合理加工,开发建设面向高校国际学生礼仪教育的新模式。(一)开发建设面向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课程。以国际学生了解、领悟并遵守一定的中国礼仪规范为基本目标,以帮助国际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留学环境为宗旨,注重礼仪教育与中国留学生活的有效融通,是国际学生礼仪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基本理据。据此,面向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课程应在礼仪概述、仪容仪表、交际礼仪、职场礼仪等一般礼仪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解读具体礼仪规则相关文化的内容比重,如中国文化讲究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投桃报李、舍生取义等价值理念,以及中国人崇尚了几千年的做人根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思维方式与文化心态,是指导中国人思想行为的文化根源,也是礼仪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宝贵资源,应发掘其中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或身边的典型案例,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教学平台,增强礼仪课程的趣味性和教育价值,帮助国际学生理解具体礼仪规则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和文化支撑,促使国际学生在礼仪应用上更加协调,内秀于心,外毓于行。考虑到礼仪教育的学科特殊性和教育对象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我们认为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的交互式教学网络平台具有一定的优势,它不仅能让国际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沉浸体验中基于自身条件建构个人礼仪知识体系,而且能够突破教育的时空限制,在即时友好的师生、生生动态交互过程中,通过感受与判断,逐渐领悟并适应礼仪规范。面向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课程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具备线上线下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信息检索、筛选、组合创新的能力,以及观察、收集、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分析国际学生思维特点、认知方式、学习态度和心智心向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一定的礼仪教育主题,如社会热点、媒体报道或中国留学生活中具有礼仪教育价值的生动案例,对其进行课程设计开发,形成“微课”,其中涉及的礼仪规范可以选用学生进行演示,引导他们在具体事件情景中反复观摩、对比思考、头脑风暴等;也可以选取与课程教学目标匹配度较高的精品课程或慕课中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建设礼仪教育课程资源库。(二)面向高校国际学生进行汉语分级阅读。语言是一种载体,面向国际学生的汉语教学承载着包括礼仪规范在内的中国社会文化内容,大量持续的汉语自主阅读无疑是国际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对外汉语教学长期奉行“唯精读、高浓度”的模式,“教学环节中缺少科学设计的、大量的、轻松有趣的中文泛读”[3],自主阅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当前市场上的汉语读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使用全真语料的读物;第二类是专门为汉语学习者编写的读物;第三类是以著名的中文作品(多为文学作品)为基础,根据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水平加以简化改写的读物[4]。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大的汉语学习者群体,依托对外汉语基础教材多年运行经验,研发制定汉语分级阅读标准,开发建设汉语分级读物体系,逐渐成为业界共识。面向汉语学习者的分级读物需要考虑读物本身的内容题材、字词因素、语义透明度、内容深度、结构复杂度等。其中,选取国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题材,合理设置分级读物的语言难度和进阶等级,是决定汉语分级读物可读性的三个重要指标。此外,尤其需要考虑读者自身的背景知识和汉语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汉语教师最了解学生真实的汉语水平和学习需求,他们擅长通过简化和阐释的方式对材料进行语言调整和言语调整,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度。因此,汉语教师在高校国际学生礼仪教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汉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从现有的汉语分级读物中选取合适的章节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如《汉语风》《中文天天读》《实用汉语分级阅读500字》等,成为连接国际学生课堂学习与汉语分级阅读资源宝库的重要桥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围绕礼仪教育教学目标,选取国际学生在华留学生活典型场景或者社会热点、网络资源等进行原创加工,成为国际学生礼仪教育主题汉语分级读物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资源是海量的,教师应该在讲授礼仪教育课程的同时,开发建设汉语分级阅读资源库,教会学生有效利用资源进行大量的汉语分级阅读,让国际学生在阅读中津津有味地获知礼仪规则,循循渐进地完成礼仪教育和文化认同。这时候,教师的角色可以被比作是教练,教会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给“运动员”们必要的时间去实践去练习,“场地”便是合适的汉语分级读物,教练在场外时刻关注着他们的举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阅读辅助,如提供作者背景、创作背景、人物分析、文化因素补充注释、人物关系梳理等,帮助学生消除理解障碍,使汉语分级阅读成为国际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筱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林丽楠.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储诚志.引入分级泛读改进中文教学———兼谈《汉语风》中文分级系列读物的设计目的和特点[J].国际汉语教育,2009(4).

[4]刘荣.跨文化背景下的汉语分级读物编写研究[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6(2).

作者:潘桂妮 单位:上海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