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礼仪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2-21 02:48:56

高校大学生礼仪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礼仪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礼仪现状调查问卷对郑州某大学596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并进行礼仪水平影响因素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大学生的礼仪水平总均分为(73.40±6.33)分,处于一般水平。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父母学历是其礼仪水平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对礼仪水平无影响。结论:大学生的礼仪水平有待提高,可以通过趣味性强的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网络学习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礼仪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礼仪教育

大学生礼仪是指大学生在自身既有礼仪的基础上受到大学校园文化、校纪校规、课堂教育、人际交往、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的为大家所认同和接受的道德意识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准则和行为规范[1]。良好的礼仪可以提升大学生自我修养和维护其个人形象,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展其人际交往和增强其异性吸引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如良好的仪容与服饰礼仪、得体的仪态礼仪、恰当的见面礼仪等[2]。然而,其他学者调查发现,大学生存在着礼仪认知缺失与偏差、礼仪情感态度冷漠、日常礼仪行为缺失等现象[3],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礼仪现状令人堪忧。本研究尝试以我市某高校大学生为样本,调查当前大学生的礼仪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管理者和教育者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提供依据,以期提高大学生礼仪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2019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对郑州市某高校学生展开调查,共抽取理工科9个专业的596名同学,对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二)研究方法。1.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礼仪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礼仪知识(包括仪容与服饰形象礼仪、仪态礼仪、沟通礼仪、见面礼仪、位次礼仪)、礼仪态度(包括礼仪的重要性、对不当礼仪行为的看法、礼仪约束能力的自我评价、对大学期间开设礼仪课程的看法)、礼仪行为(包括仪容与服饰形象礼仪、仪态礼仪、沟通礼仪、见面礼仪、位次礼仪)和开放型题目(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现有的哪种礼仪教育方式是你所喜欢的?)礼仪水平总共32个题目,满分100分:知识题10个,满分10分,态度题6个,满分24分,行为题16个,满分64分。将总分分为3个层次,80分~100分为礼仪水平较高,60分~80分为礼仪水平一般,60分以下为礼仪水平较低。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问卷星进行调查,在问卷中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各专业微信群发送问卷,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在线回答,研究者从平台下载回收问卷,共收集问卷602份,排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5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00%。3.统计学方法。采用IBMSPSSStatistics21.0进行数据分析。一般资料中的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比(%)表示;礼仪知识与行为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影响因素时,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家庭所在地、父亲学历、母亲学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二)结果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596名调查对象中男生328名(55.03%),女生268名(44.97%);来自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县城、农村的学生分别为59名(9.9%)、110名(18.46%)、176名(29.53%)和251名(42.11%);独生子女有178名(29.87%),非独生子女有418名(70.13%);父亲学历在大学及以上的108名(18.12%),高中175名(29.36%),初中233名(39.09%),小学及以下80名(13.42%);母亲学历在大学及以上的86名(14.13%),高中168名(28.19%),初中198名(33.22%),小学及以下144名(24.16%)。2.大学生的礼仪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大学生礼仪知识、态度、行为的总分为(73.40±6.33)分,处于一般水平。礼仪知识得分为(5.70±1.53)分,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大学生的礼仪知识基础较差;礼仪态度得分为(19.06±2.27),处于一般偏高水平;礼仪行为得分为(48.64±4.69),处于一般水平。3.大学生礼仪知识与礼仪行为的关系。将调查对象的礼仪知识分数与行为分数作为双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礼仪知识水平与礼仪行为具有相关性(P<0.05)。4.大学生礼仪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将调查对象的性别和是否是独生子女作为分组变量,礼仪水平总分作为检验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是否是独生子女影响大学生的礼仪水平(P<0.05);性别对大学生礼仪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将调查对象的家庭所在地、父母学历作为自变量,礼仪水平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所在地、父亲学历和母亲学历均影响礼仪水平(P>0.05)。(三)讨论。1.大学生的礼仪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礼仪水平处于一般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同学们的礼仪知识水平较差,可能是因为从中学阶段甚至到大学阶段被重视的一直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德”考,对于学生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行为的传授极易被忽视[4],这应当引起各教育部门和学校反思是否很好地开展思想品德及礼仪知识教授、开展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等;礼仪态度和行为相对于礼仪知识掌握而言较好,经学者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尽管对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但是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却高度一致[5]。在自设问卷的开放性题目中,超过80%的同学均表示有必要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而同学们最喜欢的方式依次是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网络学习,同时也看重礼仪教育的趣味性。因此,在学生自身对礼仪的重视下,通过情景模拟、自我假设、环境描述、话剧小品等形式[6],优化礼仪教育课程、丰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7],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越好,礼仪行为越得体

相关分析显示,是否夯实礼仪知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礼仪的实践效果。大学生在扎实掌握礼仪的要求后,能够很好地将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而礼仪知识出现偏差的同学则不能很好地做出正确得体的礼仪行为。如果没有礼仪知识作指导,礼仪行为便成了无源之水,或者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4],高媛媛也认为加强礼仪文化的内涵教育、普及礼仪知识、追溯礼仪的情感特质、创设稳固的礼仪教育环境是解决礼仪教育问题的良好途径[8]。由此证明,礼仪教育的根本取决于教育主体教授礼仪知识的质量和学生对于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大学生礼仪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所在地的不同影响大学生礼仪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家庭所在地分别位于农村、县城、非省会城市、省会城市的大学生礼仪水平依次增高。农村留守学生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很少与孩子联系,更不用说礼仪方面的教育等[9];同时,家庭所在地的不同,其成长过程中就读学校的素质教育资源也具有差异性;除此之外,不同环境下的整体公民素质具有差异,也会对大学生的礼仪养成发挥关键的影响作用。不过,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乡镇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户籍制度及相关政策的改革有序进行,均指向城乡均衡发展[10],全民素质的提高,家庭所在地不同所造成的学生礼仪水平差距会逐步减少。(2)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礼仪水平略高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独生子女的礼仪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展现了子女数量对子女礼仪水平有着明显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数量下降会伴随着子代教育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政策有助于提高子代受教育机会[11];同时,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自然会被家长甚至整个家族给予更多的关爱[12],相对而言,独生子女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礼仪教育更多,礼仪水平也更高。(3)父母学历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礼仪水平从单因素方差分析来看,父母学历为大学及以上和高中、学历为初中和学历为小学的大学生礼仪水平呈阶梯状下降,而父母学历为大学和学历为高中的大学生礼仪水平无差异性。父母是否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分化发挥着关键性作用[13],子女获得的物质支持和教育陪伴越多,相对而言礼仪教育也越多,礼仪水平越高。然而,周世军等指出,父母学历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有正面和反面影响,不能一概而论[14],所以,父母学历的增高是否会对子女礼仪水平造成负面影响有待进一步调查。

四、小结

本研究调查了郑州市某高校大学生的礼仪现状。大学生礼仪水平一般,有待提高。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礼仪培养,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网络学习等学习礼仪的机会。本研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礼仪水平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但由于时间限制未能观测其实施效果,未来考虑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路径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陆雯.当代大学生礼仪践行现状及其培育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姜锦.加强高校学生礼仪教育造就高素质人才———评《大学生礼仪修养》[J].高教探索,2017(5):132.

[3]范丽辉.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张乃华.礼仪实践:大学生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的有效弥合[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6):43-45.

[5]刘洪洪.大学生礼仪现状及教育策略探析[D].吉林大学,2016.

[6]聂斌.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7]陆晓波.中西方人际关系模式视角下的大学礼仪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6(4):269-272.

[8]高媛媛,郭淑新.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礼仪教育新探[J].江淮论坛,2015(2):189-192.

[9]胡治珍.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9(5):164-165.

[10]李颖晖,王奕轩.父母教育期望的户籍分层:农村父母的教育期望劣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兰州学刊,2019(10):194-208.

[11]陆万军,邹伟,张彬斌.生育政策、子女数量与中国的性别教育平等[EB/OL][2019-10-16].

[12]王一帆,祁光耀.独生子女的家庭心理教育研究与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S1):169-170.

[13]侯利明.地位下降回避还是学历下降回避———教育不平等生成机制再探讨(1978-2006)[J].社会学研究,2015(2):192-213+245-246.

[14]周世军,李清瑶,崔立志.父母学历与子女教育———基于CGSS微观数据的实证考察[J].教育与经济,2018(3):46-53+74.

作者:陈妍熙 甘恬 张春慧 朱庆华 陈静 张秋实 单位: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