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时间:2022-03-29 11:20:07

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摘要:在传统教育模式供需失衡、信息化革命持续升温、青年学生的网络依存加深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铸魂育人效果,必须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现实窘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精准育人。把精准施教理念贯穿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必须牢牢把握规律性、时代性、针对性的价值内涵,从精准把脉学生需求、精准供给教学内容、精准选择教学方法、精准评估教学效果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供给侧;精准思政;价值内涵;实践路径

精准思维是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1],这种全新的理念为深入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是未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而更需要进行精心栽培与精准滴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赋予了更多可能。在此基础上,推进前沿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供需不对称问题,以精准供给真正满足当代青年日益增长的合理诉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

一、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内涵

1.把握规律性: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根本遵循。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3]。这一重要论述既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实施精准思政指明了方法论和着力点,可以说,只有整体把握和全面遵循“三大规律”,才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要求高校在实施精准思政的过程中,务必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在“为谁发声”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做到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阶级性的应有之义。“三大规律”中,第一个规律对“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作了回应,深刻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指向;后两个规律则对“如何培养人”这一实践疑问进行了解答,明确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言传与身教相统一,而且要善于洞察和捕捉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诉求,在把握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上实施精准思政。2.彰显时代性: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内在要求。“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离不开对现实的关照及对实践的把握,否则难以保证育人的精准性。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充分体现在教育这一重要民生领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对美好教育的追求上,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与亲和力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个体化的特征,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精准研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元素愈加丰富翔实,但是给教育对象带来了理论困惑、思想“疙瘩”和精神藩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解答。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同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斗争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愈加突出,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其辨别不良社会思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作为、有效应对。大数据、新媒体平台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技术加持、开辟全新领域的同时,对信息媒介素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理念、注重新媒体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正确回答时代命题、回应时代之问,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亲和力和获得感的现实诉求,也是紧扣时展向度的深刻体现。高校实施精准思政,必须在目标理念上把握时代主题,在方针原则上找准时代方位,在内容任务上反映时代要求,在方法手段上紧跟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永葆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3.增强针对性: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逻辑必然。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成长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是实施精准思政的题中之义。高校在精准思政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思想实际和内心诉求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判断。我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要以学生的不同特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立足点,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特点来设定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思路、情境、方法和手段,在全面掌握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后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而非一刀切、一勺烩。现如今,人工智能(AI)、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智能技术为开展精准思政赋予了更多可能;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以及数据库资源的对接为精准研判大学生思想动态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开辟了新的实践进路。

二、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

1.把脉“需求”,精准研判教育对象内心诉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脱离了对学生诉求的准确把握和思想动态的敏锐捕捉,那么即便是投入再多时间和精力,付出再多努力和汗水,也只会沦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陷入隔靴搔痒的尴尬窘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项客观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既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客体存在,也是接受教育的能动主体,只有把准他们的群体特质、思想脉搏和精神诉求,充分激活其主观能动性,方可拨动心弦,引发共鸣,实现教学付出与效果回馈的动态平衡。当前,“0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体,被深深刻下信息化时代烙印的他们不囿于陈腐思维,喜欢标新立异、接触新鲜事物,其精神需求也更趋多元和立体。从“表层—内层—深层”的纵向维度来看,分为感性情感需求、知识思想需求及行为实践需求等不同层次。从横向维度来看,其精神需求又可以大致分为生命体验需求、娱乐交往需求、知识获取需求、价值认知需求等不同形式。高校实施精准思政必须摒弃传统的“大水漫灌”思维,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构建学生数据库,绘制学生“行为轨迹”,形成学生“数据画像”,进而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和个性特征,在立足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的基础上,紧贴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靶向治疗”,提供精准教学供给。此外,还要从整体角度系统把握供需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改善结构,合理优化内容供给方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时代跃迁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那么它的内容也理应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倘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代要求脱节,与学生需求断链,那么枯燥乏味、抽象晦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必将味同嚼蜡,进而导致学生“食欲”不振、教育成效甚微。因此,高校实施精准思政,要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精准研判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提质增效,增强内容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主动回应大学生成长发展关切,积极解决学生内心精神诉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与需求无缝对接,教育对象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同步提升。首先,要着力提升供给内容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精准供给要想提升教学内容“思想含量”,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圆点,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半径,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绘制能够被学生心领神会、入心入脑的思想同心圆。此外,还要注意融合灵动话语、鲜活事例和具体实践对重大理论问题做好生动诠释,进而帮助学生解除思想“疙瘩”,扣好理论“扣子”,燃亮真理火炬。其次,要增强教材内容和教学话语创新力度,以“内容为王”理念为指导,立足生活鲜活实际,对接社会高频热点,贴合学生思想实际,精心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案,融合亲切的民族语言、鲜活的时代话语、朴素的群众话语、严谨的学术话语,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实现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和实践厚度的有机统一,以及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高度契合,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进而提升理论的亲和力。3.提升策略,积极转变育人方式方法。培养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深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核心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程中,供给方式和呈现手段是否科学新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成效。高校实施精准思政必须摒弃传统的“大水漫灌”式供给,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滴灌”式供给转变,提升供给针对性,彰显话语亲和力,增强教育有效性。一是以新技术新媒介新载体赋能精准思政,提升供给针对性。“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充分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进行专业化的数据采集、信息挖掘,为学生精准绘制“数字画像”,建立专属学习模型、学科知识树及个人能力图谱,立足对学生知识理解和能力掌握情况的精准研判,进而促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备课授课,提供个性化学习解决方案,做到智能推荐、随需推送、科学供给。要抓住在线教育发展机遇,总结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搭建智慧教学网络平台,开发思政类慕课精品课程,融合VR/AR技术等新科技拓展学习场景,呈现情景式、沉浸式、交互式课堂,打造全场景个性化AI“云学习”,努力实现思想引导与情感催化的统一,促使教育内容入脑入心。二是以话语方式创新催生精准思政发展效能,提升话语亲和力。转变侧重理论说教的传统思政话语方式,使话语方式从抽象化中解脱出来,化繁为简抓住要害,将浓厚的政治意蕴同时代的生活气息相结合,融合客观现实中的灵动话语和鲜活事例对思想政治的话语内容进行生动诠释和精准传递,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现实内容,提升话语表达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恰到好处地引出观点,厘清事实,拨云见日、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三是以教学方法创新拓宽精准思政教育渠道,增强教育有效性。综合运用“微教学”方式,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同频共振,争取以主体参与多元化、交流沟通互动化、教学实践体验化、教学手段个性化为旨趣优化教学形式,转变话语方式,克服文本话语的单向度逻辑,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和实效性。4.技术加持,精准评估教育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评判教育教学效果、检视存在的问题,对于师生来讲都是十分头疼的难题。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大多高校主要是通过学生评教、随堂听课、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估。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广泛介入,为精准评估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持,赋予了更多可能。依托AI、大数据分析的技术介入和算法支撑,借助主动辨识、无感采集等智能手段,在综合把握思想变化态势、勾勒行为变动轨迹的基础上,多维度追踪、分析、反馈青年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更好地完成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接受状况的动态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实施精准思政,妥善处理好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与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和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精准思政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强力介入和精准思维的贯穿指导下革新而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样态。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失衡问题,准确把握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内涵,探讨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具体路径,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东风.以精准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7-11(5).

[2][3][4]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作者:王胡英 鞠达苗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