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伦理教学目标与内容构建

时间:2022-02-07 10:46:00

国内新闻伦理教学目标与内容构建

“我国的新闻人才培养一直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在很多人看来,教育就是以社会需要来塑造个人,新闻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技能教育,社会需求更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唯一标准。于是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一直被我国的新闻教育所忽视。然而正是这种‘社会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这种隐患反映在新闻伦理领域,一方面就是,新闻伦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只会“遵纪守德,照章办事”的新闻人才,教材则偏重于学理的论述和道德原则规范的阐释,以致新闻伦理教学成了一种道德说教,成了一种对新闻宣传理念的灌输;另一方面就是,我国新闻工作者新闻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反悖”———与职业行为中大量的问题性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事实上并不缺乏明晰而正确的判断。

这种“观念与行为的反悖”表明,尽管新闻工作者自身在职业道德认知上具有明确的正确态度,但是,由于新闻伦理教育不重视个体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发展个体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及解决伦理问题的道德判断力,以致于新闻工作者不能形成完整的道德人格。简而言之,在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目标日趋注重“人文化”、开始关注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大形势下,新闻伦理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重构。新闻伦理教育目标的重构:充分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积极行动精神选择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课题。选择的内在机制就是选择者对一定选择对象的比较、分析和评价,选择意味着在一定价值标准下的取舍和排序。新闻传播行为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行为,新闻工作者的行为选择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道德行为选择。可以说,新闻工作者依据什么道德标准选择新闻,这是新闻道德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同样也是新闻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但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的道德善恶取舍并不总是一目了然的,因为新闻工作者经常要面对一些新闻伦理问题———引起伦理争议或产生道德冲突而需要进行伦理抉择的问题,尤其是道德准则在特定情境下相冲突时产生的道德两难问题,比如救人与采访孰先孰后、披露细节与保护隐私孰轻孰重这类问题。新闻工作者经常独自面对这些问题并需要当机立断作出决定,却没有现成详细的行规索引。“新闻伦理是新闻工作者在其专业领域内对是非或适当与否下判断的良心尺度。”

新闻伦理教育教学,必须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在新闻活动中发生的伦理问题,必须学习在合乎道德的正当新闻行为与不合乎道德的不正当新闻行为之间作出理性的抉择,或在若干可能一定程度上都合乎道德的新闻行为中挑选出更加合乎道德的一个或几个,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并设法让学生学会自主进行道德判断。进而言之,新闻伦理教育教学内在地具有批判性思维,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批判性思维是反思性的,即批判性思维不同于有充分理由的思考,需要考虑思考者的想法;批判性思维需要根据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思维,必须作出满足理性标准的判断;批判性思维在本质上是考虑真实的问题;批判性思维需要有理智,即批判性思维需要仔细思考方针和准则,运用它们时需要对现实有敏感性。

新闻伦理学本身是一门批判性、反思性、行动性的学科,新闻伦理教育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性的批判性思维,而是需要充分发展的批判性思维。充分发展的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批判性思维必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批判性思维需要努力用推理来回答问题,而不是理所当然地给出答案,或凭印象回答问题,或根据我们的教养方式简单地回答问题;第三,批判性思维需要相信我们推理的结果,即:当我们批判性地思考在某一情境中该做什么决定时,跟随推理的不仅仅是信念,而是行动。

新闻伦理教育教学进行这种批判性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培育一种能产生负责性结论和积极行动精神的道德推理能力,进而发展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理性、道德情感。概而言之,新闻伦理教育既是批判思维的养成教育,也是积极行动的促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教育。新闻伦理教育应建构起的目标价值是:通过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分析和道德推理解决新闻实践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积极行动精神,致力于培养对传媒和传媒内容具有批判力、选择力和影响力的积极行动者。新闻伦理教学内容的重构:以新闻伦理问题和典型案例为主体美国新闻学家赫尔顿曾经指出,“在新闻领域里面,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理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了。”

充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积极行动精神,要求新闻伦理教育教学是“问题陈显”教育和“对话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就是源自于创造性地解决一个个新闻伦理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教师或学生要提出新闻实践中的真实的伦理道德问题,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且呈现问题情景的方式应尽量与现实中的一样;之后,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平等的批判性合作对话,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投身于具体行动中去。但是,“道德伦理问题不总是不证自明的,因此实际存在的和假设的案例是激发想象力的基本工具。”

由此可见,“学会运用道德分析和道德推理解决新闻实践中的真实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充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积极行动精神的不二途径。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些美国新闻伦理学教材,如: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人著的《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菲利普·帕特森等人著的《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就是将讨论锁定在媒体实践中引起伦理争议和产生道德冲突的现实问题及相应的案例上,但又将讨论推向问题的实质,并将适当的伦理理论和推理模式引入道德行为抉择过程,设法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道德判断,从而具有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实践中的道德失范问题日趋严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日益受到质疑,许多颇受争议的新闻伦理问题引起业界和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外新闻伦理研究和教育的进程告诉我们,实践本身变得颇受质疑的时候,也是新闻伦理研究和教育必须受到重视的时候。新闻传播行为的道德规范系统无疑成了我国新闻伦理研究和教育的关注焦点。但是,新闻传播行为的道德规范,是通过社会道德目的而从新闻传播行为事实的客观本性中产生和推导出来的;各种新闻传播行为所合成的事实状态的反映就形成了新闻伦理问题。因此,我国新闻伦理教育教学的视角,应该立足于新闻传播行为事实所反映出的新闻伦理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对话式的道德评价和道德推理,从中提炼出建设性的道德规范系统和道德行动图式。

综上所述,我国新闻伦理教学内容的主体应围绕新闻实践中引人关注的伦理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重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新闻伦理问题、典型案例、伦理原则整合起来,在问题和案例讨论的互动中,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分析和道德推理解决新闻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进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积极行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