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30 03:17:16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问题,个别研究提供的培育方式、途径等多从单点出发,缺乏将多要素、多渠道、多举措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培育合力。对此,高校应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寻求创新创业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多要素、多环节、多举措协同作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青年。

关键词:实践育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协同培育;立德树人

在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践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概念,尚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具有的对于社会、集体及个人的责任意识,是大学生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群体,应当具有的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2];主要包括: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责任意识,公共事务参与意识,社会公德、社会关爱意识,自尊自律、诚信友善,具有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对家庭、他人与自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行为[3]。目前,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探讨主要集中在社会责任感内涵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及其责任感培育路径等方面[3-7]。朱俊奇[8]阐释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主要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互联网影响、学校教育及自我认识等进行分析。艾楚君[9]、周明星[10]提出协同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等不同主体,通过思想引领、融通课堂实践教学、丰富课外社会实践等举措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魏进平[11]基于全国54所高校50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实证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存在责任认知大于责任行为,“知行不一”“知行倒挂”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注个人需求,忽略社会需求;追求自我实现,缺乏奉献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忽视责任行为。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问题,极个别研究虽有所涉及,但其提供的养成教育方式、途径多从单点出发,缺乏有机整合,不利于形成合力。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基于多要素、多渠道、多举措有机整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的构建,以期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起到些许助力。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时代内涵及现实意义

大学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性格,其社会责任意识呈现的不同特点、具体内容和价值取向随着社会重大变革而变迁,进而体现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效果。马克思曾经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对于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年传承和践行社会责任更加重视。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12]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13]在纪念100周年讲话中,号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赋予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新的内涵,具体体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知识本领、勇于担当的责任行为。无论国家和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对青年一代,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需求只会愈发强烈,社会责任感不会因社会发展而褪色,只会焕发新的光彩。(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实意义。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同时又兼具社会属性。因此,人的责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责任,二是自我责任。社会责任,即对国家、社会及家庭所要肩负的责任;自我责任就是为了适应个人生存与发展,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追求所要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担当。一个人的成长不能只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略国家、社会和他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前途命运积极融入到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发展进步之中,找到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点和契合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既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就是通过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引领,来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材,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构建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单要素、单主体参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培育效果。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需要协同多要素共同参与,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实践育人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根本路径。本文结合先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引入“主体性教育”这一理念,将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把与学生活动密切、参与程度高、适宜各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志愿服务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将学生、家庭及学校等不同主体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凸显学校的育人功能,优化家庭育人环境,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社会责任感协同育人体系,以实现教育理念引领、社会实践促进、长效机制保障的良好局面,见图1。(一)培育体系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切实可行的培育体系助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本文探寻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创业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及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为载体和重要抓手,以校园文化建设,家庭教育及传统文化熏陶等作为补充要素,丰富和完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见图2。(二)培育体系要素解析。1.主体性教育理念运用。主体性教育理念和“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具有高度的内涵一致性,就是充分体现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内心的价值追求,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学习,激发个体潜能和主观意愿,从而形成自觉的价值认同和实践行为。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之中,致力于将学生培育成为能够主动地、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主体性教育理念将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2.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必须是生活化、具体化的。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就要回归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特别是学生参与度较高,启发性较强且具有正面引导意义的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社会大集体。在实践中锤炼品质,增长才干,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实现对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认同及情感共鸣。3.外部环境熏陶。外部环境的塑造往往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除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回归社会实践活动,还需要优化育人的环境,例如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网络媒体的正面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熏陶及家风文化影响等。通过校园环境美化、校园文化建设及文化品牌活动打造,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15-16]。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弘扬宣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正面典型,开辟教育专栏,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诸如“仁义礼智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家风文化相融合,营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良好家庭环境氛围[7]。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的运行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教化—认同—践行—干预”的培育过程,见图3。提升和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也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多维主客体交互式参与,共同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17]。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运行的核心在于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具体地讲,就是要避免一味地说教、重理论轻实践,要在鲜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感化学生,使其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从内心产生价值认同,从而达到入心入行。为此,我们将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志愿服务及红色文化教育等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活动作为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引领,以3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共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从而驱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一)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一个有机融合整体,有所区别又互为联系。创新教育主要强调思维方式和精神态度方面的转变与革新,而创业教育重点强调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行动层面[18]。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形成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驱动社会实践行为。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强调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新引擎和新动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移入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体系之中,极大地丰富了研究视角。大学生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团结协作、互动交流能力,增强责任意识。2.创新创业教育驱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发展路径。首先,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能够进一步激发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团队,然后分工协作,完成预期目标。这一过程有别于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明白自己擅长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19]。此外,这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更是国家推动创新和人才培养革新的重要发展战略。大学生参与此项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在实践中能够提高自我认知,另一方面能够极大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通过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可强化大学生责任行为。通过举办“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学科专业竞赛”等,帮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牵引到具体的学术实践中来,实现知行合一。通过设立创新创业体验中心、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实践和锻炼机会,丰富了学生的创业体验,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应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受挫能力。此外,可通过在主体赛事中开辟“红色之旅”“公益创业”等板块,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增强为社会做贡献的行动力。(二)社会志愿服务助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大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和较高的文化基础,是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群体力量,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能够将原本被动的道德知识灌输变为大学生积极主动的道德体验,加深大学生对于责任感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效性[20]。社会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公益事业,大学生通过参与乡村支教、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主题团日志愿服务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在服务他人和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全面提升自己。另一方面,通过志愿者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帮助他们化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学会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本质和主流,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牢固地树立起国家主人翁责任感,从而自觉抵制各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言论,自觉践行社会责任。因此,以志愿服务活动为重要载体,从文化育人和实践感知两个层面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将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红色文化教育助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一种特定文化形态,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等鲜明特征[21]。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要把红色文化引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将红色文化思想、优秀的革命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及社会责任感植入到具体的思政课堂之中,同时还要通过“课程思政”,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活动强化责任践行。教育者可通过主题团日、主题党日、清扫烈士陵园、参观红色纪念馆和革命遗址等实践活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再者,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建立红色网络,弘扬红色文化,传递正能量,共同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四、结语

社会责任感培育对于大学生个体综合素质提升及国家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来助力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意义。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使命与担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代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同时,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品牌实践活动为抓手,以长效机制建设为保障,协同各方力量,形成培育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

作者:王程 单位:商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