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检察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创新

时间:2022-11-19 04:55:33

新媒体下检察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创新

摘要:新媒体日益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日趋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也曾明确指出:“各级党委要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如何利用新媒体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越来越成为机关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检察机关;党员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态势依旧势不可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5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更是达到7.53亿。新兴媒体因其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日益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情达意的重要渠道,碎片化、多元化的信息正在影响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及观念。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给党员教育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了摆在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检察机关党员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具体表现为:一是拓宽了学习资源的广度。与传统党员学习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学习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党员干警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广泛开展学习和研讨,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水平。二是拓宽了学习平台的宽度。检察机关党组织通过在局域网开设党员学习教育专栏、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建工作信息,展示党建工作动态,使得广大党员干警随时随地参与党员教育活动。三是提升了信息化水平。依托互联网技术,各级党组织通过建立基层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将党组织管理、党员管理、党务管理等各项内容全面整合在一起,实现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四是大大激发了参与党员学习教育的热情。新媒体时代,碎片化、多元化的信息形式,使得阅读效果更加快速直观便捷,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党员干警的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新媒体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的广泛性和信息来源的复杂性,这一特点使得一些错误言论和不实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对党员干警的思想信念产生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些年轻党员干警过度依赖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弱化了等传统的党员学习方式,致使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意识淡薄,党内组织性、纪律性涣散。

二、新媒体环境下检察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力度的不断加强,各级检察机关一直将党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无疑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一方面,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开辟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传统的党建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仍显水土不服,新兴媒体的优势作用发挥不明显。

(一)运用新媒体开展党员学习教育形式单一

基层检察机关在运用新媒体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如何借助新媒体创新开展党建工作理解不透彻,仅仅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党章党史、党规党纪的传播工具,还只停留在上传、分享相关学习资料、学习记录上,对于如何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丰富利用新媒体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的方式方法,真正使党内政治生活灵活化、便捷化、互动化的相关探索较匮乏。

(二)运用新媒体开展党员学习教育力度不够

基层检察机关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党建工作时仅仅是做到了“用”,离“用好”还相差甚远。近年来,智慧党务建设不断推进,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资金、技术研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管理等各种党建工作系统,但在系统的利用上,许多基层党组织还只是停留在为完成工作任务而使用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将其作为党员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充分运用起来。

(三)开展党建工作的投入保障力度不到位

按照中央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的要求,检察人员依照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分为了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等三类。司法行政人员在整个检察队伍中所占比例较少,而专职从事党务工作的干警更是少之又少,另外各支部党务工作者绝大多数为兼职,投入党务工作的时间、精力有限,对党建工作研究不深、不透、不实,工作视野窄、创新思路少,面对着越来越繁重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严格的考核标准,党务工作者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在如何创新运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保障党建工作实效方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我们要牢记的一点是,尽管阶层差异造就了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差异,但是总体而言,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还是要靠前两方面既环境外因和自身内因来分析。阶层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对外因的影响。

二、新时代对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提出的要求

(一)注重预防,防患于未然

法律存在的首要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警示。刑罚的制定是为了威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犯罪。针对未成年人而言,警示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在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研究的时候,研究者们的重心不要仅仅局限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针对这些罪行我们又能制定怎么样的惩罚手段?而是要更多地关注于:如何避免更多的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如何在外因方面改善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对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二)补短板,重弱项

前文所讲,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方面仍有许多短板:在针对社会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影响上,我国许多研究并不到位。新时代的研究者不应该只关注于强项的研究,而是应该全面发展。争取面面俱到。

(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近些年来针对未成年犯罪的研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表明其研究在不断地扩大并且深化。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戒骄戒躁,因为随着时展,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和手段也在变化着。几十年前,网络犯罪根本不存在于刑法之中,而我们在面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的时候也无法做出相应的处罚。身为法律工作者,应当任重而道远,紧随时展的步伐,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制止。

三、总结

综上,面对新的因素和挑战的出现,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我们的研究应该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只有持续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发展,我们才能防患于未然。要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孙丹兵.大学生犯罪的分析及教育预防[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邓姗姗.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胡年珊.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防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作者:张梦迪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