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对家庭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2-02-19 08:35:41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对家庭建设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为当代中国新型和谐家庭建设筑牢了理论根基,明确了行动方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影响个人的发展、家庭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无产阶级家庭生活毫无幸福感、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家庭不幸的根源。在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有利于发挥家庭在个人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发挥家风在党风、政风、民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培育优良家风、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和谐家庭;启示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阐释了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发展的影响,指出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描述了无产阶级悲惨的家庭生活,并揭露了私有制是这种悲惨生活的根源。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转型期,国家的发展对家庭这个社会的基本细胞有更高的要求。我国当代家庭建设既要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又要认清自身的制度体系和家庭模式,从而构筑当代新型和谐家庭。

一、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的主要内容

良好的家风不仅取决于单个家庭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更受到整个社会变迁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有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家书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分析了无产阶级家庭的不幸,揭示了其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家庭教育影响个人的发展。人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可塑性,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的家教家风使个人的人格有良好的感受性,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情感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1]。1837年亨利希•马克思致卡尔•马克思的信中强调了社会责任感,“人是人,是有精神的生物,同时又是社会的成员,国家的公民”[2]。对父母、妻子、师长的这些责任加起来构成了一种牢固的纽带,有了这种纽带就足以“把一个放荡不羁的少年变成稳健持重的人,把一个否定一切的天才变成深思熟虑的思想家,把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仔变成一个能适应社会的人”[2]。2.家庭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了人类社会中各种家庭形式的演变,分析了婚姻与家庭的关系,分析了在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家庭模式的不同,分析了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的家庭形态等,从中揭示了家庭发展的必然规律,并对未来的家庭进行了美好的展望。单个家庭自发的行为有其家庭的特殊性,也具有社会的共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种家庭形式都能反映一种社会状态,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是生存,家庭可以保护人的生命并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婚姻家庭中的物质社会关系和思想社会关系,是同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相适应的。3.无产阶级家庭生活毫无幸福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对爱情和婚姻的关键性作用。马克思清晰地论述了异化、物的异化、人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在私有制的作用下,工人的劳动出现异化,工人只是活的劳动工具,毫无幸福感可言。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3]处于异化状态的劳动者会受资本的支配,原有的家庭血缘生产关系被金钱所弱化,家庭伦理道德也出现了危机,家庭血缘生产关系被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所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资产阶级通过教育使自己的子女成长为新一代的统治阶级。而无产阶级家庭的父母忙于劳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更谈不上后代的教育问题,子女接受的教育也无法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只能沦为被统治阶级。4.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家庭不幸的根源。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描述了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悲惨的家庭生活,揭露了私有制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指明了家庭关系和血缘关系的问题。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关系和血缘关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大程度上人类自身的生产影响物质资料的生产,亲情关系构成的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要形式,血缘关系构成的家庭关系成为社会制度的基础。但是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物质资料生产开始发展,受所有制的支配,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转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私有制导致无产阶级家庭生活悲惨,原本的家庭情感被资本所冲击。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对当代中国家庭建设的启示

我国当代新型和谐家庭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家庭不仅对公民个人的人格塑造起作用,而且为我国的党风、政风、民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效环境。在建设当代和谐家庭的过程中要发挥家庭教育在每个公民成长方面的具体作用,以带动整个社会的繁荣昌盛,真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目标。1.发挥家庭在个人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每一个公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导青少年树立新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不论是在社交礼仪,还是生活细节,抑或言谈举止,个体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父母的影响。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在一个家庭或者家族里,成员们长期按照一个传统的风尚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个家庭或者家族就会形成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在新时代,每一个家庭都应把“家长的言行是孩子的表率”作为父母行为的指导。父母应全面提升知识水平、道德素养、法律意识、模范带头意识等,承载起引导孩子为个人立志向、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助力量、为社会做贡献的担当。2.发挥家风在党风、政风、民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家风建设对于落实、落细、落小党关于党风、政风、民风建设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在社会群体中会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风气。有正确的思想理论的指导,就会产生健康、向上、积极的社会风气:错误的思想理论的误导,就会形式庸俗、低下、愚昧的社会风气。因此,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在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具有“马蹄钉”的作用。从国家政党建设的宏观层面上讲,家风与党风息息相关。领导干部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将有利于教育亲属子女和督促其他工作人员。党员领导干部模范带头,将为社会人民作出表率,在家风建设中注重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对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风是社会风气的引导,让党员干部的家风充满凛然正气,是完善我国政治体系的坚实一环。从社会民风建设的微观层面上讲,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微观表达。培育优良的家教家风将为社会营造出一种以家风带民风、促社风的浓厚氛围,为我们的美丽强国建设打好文化基础。3.培育优良家风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培育优良的家风利于群众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良家风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有其自身丰富的生活性、文化性、情感性。家长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培育具有特色的家风,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优良家风建设中,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是非观和荣辱观,有利于人民更好地发挥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调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倡导更优的家庭家风建设,有利于规范社会道德、构建和谐社会。培育优良的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拓展和延伸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优良家风立足于每个个体,伴随着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尤其是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相关理念。一个家庭的优良家风不仅影响其家庭成员,而且能够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风气,使人心得以凝聚,正能量广泛传播。4.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新型和谐家庭。经过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的家庭模式在各个方面都化成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标准,成为一系列严格又适用的规范,这使得家族血脉可以完整延续。随着人们有了权力、利益的观念,家庭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矛盾的产生要求新的社会模式来适应。“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4],我们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健全了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为人民幸福提供了各项具体的有力保障。在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新型和谐家庭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强化文化引领。借助中国家庭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打造富有家族特色的家风、具有深远影响的家教。其次,强化和谐家庭环境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融洽的家庭成员关系、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是新型和谐家庭建设的胚胎。最后,提高幸福家庭的普及面。关注特殊家庭,关注青少年的家庭家教,深入老年人群,发挥老人对家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带动力和促进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人民出版社马列著作编辑室.马克思家书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四中全会公报: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EB/OL].(2019-10-31).

作者:张艳艳 镡鹤婧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