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时间:2022-02-05 11:25:59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的是本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属于必修课程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包含的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还帮助学生学习一定的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形成一定的计算机学科基本素养。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落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展现了强大的教学优势,对于提升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计算机教学;基础教学;改革

通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大量计算机基础知识,还懂得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解决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了大众普遍关注和重视。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来看,一些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和枯燥,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给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提升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简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实际运用的重要价值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的概述。所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将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知识讲授和学习与网络化的教学模式相融合。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两者有益的部分,进行了有效融合,有效提升了实际教学的质量。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展的潮流,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不断整合有效教学资源,将与计算机教学目标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效。(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在高校的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给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计算机、学习计算机知识、操作计算机的机会,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意识,以及运用计算机知识,实际操作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计算机学科素养。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而在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着主导,严重阻碍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造成教学质量的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积极探索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其最大的亮点是尊重了学生的重要地位,建立起了紧紧围绕学生而施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上的变化,也有效推动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形式仍然占据主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积极地加入到了改革的行列当中,不管是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调整和优化,但是从实践来看,有些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依然运用着传统的教学形式,且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输过来的知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二)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计算机学习效果不同。一般来讲,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第一年级阶段开设的课程。大一的新生,他们刚刚从高中升学上来,他们的学习方法往往还在沿用高中课程的,学习知识体现出了一定的被动性。另外,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之前,很多城市的学生学习条件较好,经常接触计算机,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是一些农村的学生,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条件有限,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也就没有一点计算机的学习基础。巨大的计算机基础差异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三)评价路径单一,专业基础课程倒入性不强。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展现出了一定的教学优势,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已经在部分学校中得到了应用推广,被作为创新、高效的教学模式运用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但已有的课程模块多集中在成绩测验、课堂出勤等方面,评价途径过于单一。加上,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重视课程的导入,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效果,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不理想。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途径分析

(一)创新教学形式,积极尝试线上教学。在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改革时,要始终围绕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线上教学注重计算机思维、知识点的培养,并且便于学生反复查看,指导自己的实践等优点,线下教学发挥面对面地交流互动的优势,设计优化教学组织,实现计算机教学的相辅相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师生间可以开展实时互动,对授课和答疑都非常便捷。网络教学为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教学能力,给予学生有效指导。网络教学,不仅便捷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平衡学生差异性。为了进一步缩小学生计算机差异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通过线上教学,学生对计算机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奠定了一定的教学基础,教师可以将高校计算机学习基础性知识制作成小视频,发放到线上教学网站中,让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学。第二,在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经验,开展分组学习。教师为学生们布置课堂学习的任务,让小组成员积极的分析、讨论并进行总结,每一个小组的讨论结果,由小组长进行班级陈述,最后,教师针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其中正确的部分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而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及时地指出,并进行正确的指导,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第三,建立线上与线下互动反馈机制,让学生将知识掌握情况、课堂效果等进行统一反馈,使教师对线上与线下教学进程与效果有更清晰的认知,并将反馈的内容进行统一整理,对自身教学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改进。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具有探索性,而是在线上教学的基础上,真实地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的难点、重点所在,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优化计算机学习评价体系与专业基础课程,增强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出勤率和期末的考试成绩,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常用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带有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地体现出学生的真正学习状况。因此,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重点体现在全面性、客观性及真实性。发挥大数据作用,平时成绩的评价可用线上学习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及章节测试、课堂提问、互动等,借助大数据的技术,实现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学校将学生的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都纳入到考查的范围内,不管是小考试,还是大考试、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统统都要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经过综合测评,客观、公正的、真实地得出学生的评价结果。另外,要对计算机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优化调整,而要想做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导入,教师必须要做好积极设计和准备。其一,教师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方法等。只有准确地掌握这些内容,才能够科学、合理地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和准备。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全面地了解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的差异,包括在教学流程的差别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差别等,从而能够对学生的线上学习给予一定有效指导,帮助他们顺利、高效地完成线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其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教学,也要作出一定的调整和优化。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软件和硬件的基础知识、数据库处理、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等,知识点较多,涵盖的知识面也广泛,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结语

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伴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开展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摒弃了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尝试了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展现出了巨大的教学优势,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方式,而且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施展教学才能的舞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不仅创新了教学形式,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张永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解析[J].智库时代,2019(12):178+180.

[2]肖云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18):208.

[3]范双南,刘芙蓉,张明月.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9):172-174.

[4]刘丽娜.MOOC环境下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2):139-140.

作者:欧东兰 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