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生资助感恩教育分析

时间:2022-02-05 02:51:37

农村贫困生资助感恩教育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有效策略解析,结合现阶段我国社会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进行感恩教的有效性,利用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加强学生感恩意识、感恩心理,致力于发展学生健康人格,树立良好道德观念,结合实施感恩教育活动存在价值性、有效性展开讨论,以实施感恩教育,传播社会正能量、感恩社会、感恩教师为切入点进行深刻讨论,旨在加强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于感恩教育中的应用效益。

【关键词】农村贫困生资助;感恩交易;应用;分析;小学生

感恩即对社会、自然、家庭给予的帮助、恩惠于思想、行为、方式给予感谢、回馈。感恩教育即校园教师通过教育形式,基于感恩心理出发,引导农村贫困生认知感恩,从而实现人文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感恩活动实施中,活动形式主要减少感恩理论知识,构建活动式形式,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满足学生情感认知、理性认知、认知规律出发,运用多元化、多维度因素,引申学生感恩思想,推动学生对感恩进行有效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也是一种现象式表现,因此,如何引导平农村贫困生对其价值,建立共同高度认同,促使学生朝向积极、正面、良好的发展方向,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1]。

一、开展感恩教育于农村贫困生发展存在的价值

笔者主要通过调查,并针对农村小学阶段小学生,实施贫困生资助活动教育,促使学生感受感恩教育的真谛,在活动教育中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树立良好道德观念,推动学生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建立自我生存、生活需要家长、教师、社会、自然的心理,帮助贫困生懂得感恩、认真做事、努力学习,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保障。此外,小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其思维处于形象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他们依托固化思想模型延展后续思维活动,如仅靠理论立足教育,无法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感恩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感恩心理,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生活认知,加强学生身心成长,树立良好、健康心态,引导学生善良、真诚,愿意帮助别人。因此,在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思想性,较比人文思想、素质思想、育人思想,感恩思想可以更全面、更细致的帮助学生建立感知生活的心理。教师在实施感恩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对资助者产生感恩心理,还有利用现象、案例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道德观念,促使学生乐观面对生活、懂得感恩意识,进而形成学生懂得感恩,内心保持积极心态,并建立良好、善良性格,乐于帮助他人。

二、应用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开展感恩交易的有效措施

(一)对党和国家感恩。贫困生一直是社会的重点关注的问题,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于贫困生的问题一直都是十分关注,因此,贫困生的问题国际按学校与社会都在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关注,比如国家对于贫困生设立国家助学金,学校安排各种勤工俭学活动,促进学生自力更生,社会各级企业都在不断的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所以对贫困生的教育应该首先关注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对党和国家的感恩,首先在心理上实现对于国家的感激之情。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才会有前行的目标和动力。说:“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学会仰望星空。”历史使命具体来说就是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责任与担当,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在学习中成就自己,在奋斗中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人”作为其中的核心,做出个体与社会利益与共的价值选择,是人的心理驱使呈现在人的行为中的必然要求。不过对它的理解始终不能超出伦理范畴,它所具有某种道德上的约束或者情感依托功能是历史性的,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通过这种家国的意识的建立,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爱国情怀的不断提升和进步。(二)感恩教师。基于对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实施感恩教育措施中,为了强化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可以感知、认知到感恩教师的教育之情时,教师可基于多媒体技术,利用课件形式,为学生播放有关片段。引导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加强感恩思想认知,促使学生对教师保持浓烈的感恩之情。感恩老师的教诲之恩。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报师恩的传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道德情感的升华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和正确“三观”的引领,而它们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倾囊相授。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其背后披星戴月的辛苦却是不为人所知的,熬夜备课、为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兼顾每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老师日常的生活状态。一句“老师,您辛苦了!”看似蜻蜓点水,但实际对老师来说却能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三)感恩自然。自然孕育了无数生命,它构建了我们绚烂多姿的生活,让我们在生活中感悟自然的美,只一切的感动,都值得我们感恩。感恩自然对我们的馈赠,自然将赋予贫困生灿烂的希望,给了人们生机和希望。教师应带来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自然,感恩自然,基于实践活动出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对大自然有感恩之情。感恩自然就是要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以行动落实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诸如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等日常化行为的践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开拓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教育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教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忠实践行者,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四)感恩社会。农村贫困生接受了社会诸多帮助,教师应点名重点,引导学生对社会激发感恩之情,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也让学生树立良好目标。笔者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利用PPT形式,播放了许多社会中具有爱心、正能量的先进事迹,通过帮助学生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引导学生关爱社会,树立梦想,立志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因此,教师应教育、引导学生,在梦想实现的时候,不要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让学生用以所学回报社会[2]。(五)感恩家庭。家庭即一个人精神成长起点,家庭、家教、家风的涵养与形成,都与家庭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校农村贫困生中,多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因素,家长选择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诸多的现象。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较为敏感和脆弱,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没有良好的自信心,在遇到挫折与困难后,较易出现胆怯及自卑的心理,针对这一想象,教师应给予感恩心理去发,帮助学生感恩家庭,感恩父母,并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加强学生感恩父母心理,促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基于感恩心理出发,努力学习、认真学习,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六)加强社会实践感恩。我们生活在一个友爱的社会中,所以贫困生在现阶段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会得到国家的有效帮助,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实践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把感恩真正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为社会做出更加有效地贡献,比如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通过对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通过对贫困地区实施脱贫帮助任务,真正理解贫困的原因,通过实际行动,有效的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在生活以及学习上的任务,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自己所受的帮助,同时通过社会反馈,提升自身的感恩意识与能力,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借助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教育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家庭、社会应共同努力,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坚持贯彻感恩思想,予以长期有效教育,轻理论,重形式,不仅可以提高感恩教育的组织效益,也能让学生在教育中认知感恩、明确感恩,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心态,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园,孙宇,付昌义.高校资助工作视域下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18-19.

[2]甄月桥,李娜,朱茹华.加强贫困生资助,构建和谐社会[J].北京,大学生就业,2009,(12).

作者:覃蒙菲 单位: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