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师资研究

时间:2022-04-09 03:17:06

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师资研究

[摘要]根据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珠海三所独立学院15年的办学经验,广东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一是进行教育体制创新,即建立学院制,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自主权;建立书院制,通过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国际视野,利用专业优势传播中华文化等;建立资源共享制,实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分互认、弹性学习制、与国外高校合办本科和硕士专业、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拓展生源类型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二是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即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自我提升和培训;招聘外教,与中方教师比例1∶1;与公办高校或母体共享师资;逐步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接受国内外高校毕业生来校实习;聘请具有行业背景的人员;与社会机构共享师资;短期聘请专家、教授等。最终,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和外部保障机制,保障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师资发展;外语学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其教育领域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壮大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新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广东的改革发展不断深入,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就为广东的民办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广东民办高等教育应发挥灵活的创新机制,有效地弥补公办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之处,填补公办高等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本文在分析广东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创新机制和师资队伍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为广东及全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一、民办教育的研究现状

2017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提到,“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因此,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都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应当在公平竞争原则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但是目前针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公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民办高等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不足。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大多是以“对于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型”的形式存在的;国外的民办教育发展比较成熟,基本属于“民办教育普及型”和“民办和公办教育双轨并存”的形式。根据新时代和全球化发展趋势,应与时俱进倡导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二)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高校名单,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845所,广东占50所。专任教师数量大约有10000人。由于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需要自筹办学经费、生源差等因素,导致社会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思想依然存在。因此,广东民办高校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三)针对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机构少。针对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机构少,的影响力不够根据郭哲、胡德鑫(2017)对中国知网2006-2016年近10年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统计分析可以得知,民办教育主要研究分布在27个研究机构中,广东只占2个;从论文作者发表篇数及影响力综合来看,民办高校发表文章篇数较多,但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文章引用率高的作者均来自985重点大学。因此,广东民办高校应加强自身教育体制的本体研究,总结自身实践经验,提升研究层次,提出切实的民办高校的教育模式,供同类高校借鉴。

二、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师资发展研究

广东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尽管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但是在教育教学体制各方面大同小异,尤其是民办本科高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导致在招生方面没有竞争力,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受到公办高校毕业生的冲击。因此,本文以广东外语学科为例,总结珠海三所独立高校15年的办学实践,同时借鉴国外私立高校成熟的教育教学体制,对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师资发展进行研究。(一)教育教学体制创新。1.建立学院制。一般情况下,公办高校学院制是指大学的下设学院,其作用与规模大一些的系部没有区别,因为学院的管理功效、权限和效能并没有发生变化。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在于民办高校没有国家财政拨款,只能依靠学费收入和社会捐助。因此,要想办好学校,可以实行不同的管理机制,使学院制成为相对独立的运作实体。鼓励学院自主办学,开办特色专业尤其重要。这样的学院制必须在人事、财务、学术和专业设置上体现出充分的自主性,如把专家办学、教授办学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学校层面的人事、财务和学术及相关管理需要充分体现服务和支持的理念,是监督性的而不是批准性和管卡性的。建立灵活的学院制是民办高校的灵魂和优势所在。2.建立书院制。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广东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强调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专业互补,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混合住宿、互相学习交流,建设学习生活社区,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融入中国文化知识。具体可以通过实施书院制培养学生以下理念:(1)通过全人教育,培养爱国情怀。人的全面发展应首先使人发展为人,使人具有人的本性、人的品质、人的道德、人的情操、人的价值等,而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蕴含所在。大学课程必须具有深刻的内涵,引导学生养成专业的价值精神,掌握专业的学习与思考方法,使其成为既具有人文素养又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教育英语专业学生要具有爱国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有忧患意识,要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切实懂得国家强大的意义。这也是时代的要求。(2)培养国际化视野,提升民族自豪感。民办高校应利用书院制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具体可以通过开设主题广泛的讲座,例如关于音乐、电影、哲学、戏剧、中国英语、语言学习障碍、外教本国或家乡介绍、电影、英语发音、网络科技、文化对比、英语国家历史等方面来进行。通过为学生开设各类关于英语时事新闻、英美报刊选读、焦点访谈等系列工作坊,从VOA、BBC、CRI、CNN、NPR、ABC等选取最新教学材料,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形势、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只有具有国际视野,才能够放眼世界,具备参与现代社会全球竞争的必备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整体外语能力,使我国从英语学国转变成拥有外语资源的强国,这是新时代赋予全国外语专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之一。(3)利用专业优势,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英语专业学生除了修读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外,可以通过书院制实施课外阅读、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开展英语和汉语经典阅读实践。学生拥有英语专业知识的优势,同时学好汉语语言知识,培养人文素养,才能够担起国际交流文化使者的重任,将海外先进文化知识引进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用英语开设中华文明五大类课程(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对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培养文化自信、文明自信具有重要意义。3.建立资源共享制。如同城资源共享或跨城同类高校资源共享。(1)专业设置共享。在保持原有外语专业设置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与公办高校或民办高校的母校共享专业设置资源,发挥民办高校学院制灵活的教育教学体制优势,开设全新专业,发展民办高校的品牌专业意识,与公办高校实现专业设置互惠互补原则。由于目前我国外语小语种教育规划缺失导致一些语种人才储备空白,这会影响到我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国家贸易利益和司法实践等。这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因此,可以通过加大开设小语种力度,实现四年不间断双语种专业设置,使得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多语种能力,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民语言能力规划的。(2)课程设置共享。在保持原有国标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与公办高校或民办高校的母校共享课程设置资源,实现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例如:第一,开设“CBC”即Content-basedCourses内容型课程,即英语专业第一、二年级课程的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以有实质内容的课程替代一年级和二年级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类单一的语言技能课程,同时也考虑到要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化素养和通晓世界知识的能力,从而增加课程体系的广博性和宽厚性。第二,以“模块化”理念为指导,确保课程体系的交互性和系统性。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语言学模块、文学模块、文化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提升模块。各个课程模块相互渗透交叉,体现了较强的包容性和多元化,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基础扎实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未来规划。(3)学分互认共享。第一,校际课程学分互认:对不同专业开设相同课程,各个专业相互认可。跨学科课程的学分,在规定课程模块内,可进行学分转换。第二,同城学分互认:以珠海高校为例,实行同类高校学分互认。第三,国外学分互认:①外语类学科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后,实现与国外高校学分对接和互认。②通过与国外高校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为期2~4周的教育教学实习,互认实习学分。(4)弹性学习制共享。打破传统的学年制限制。根据相关规定,学生可自主决定在校学习年限;在规定的3~8年时间内,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在学期间,学生可以申请保留学籍,短期休学创业后可继续返校学习。学分互认是实行弹性学习制的保障。(5)和国外高校合办本科层次专业的资源共享。与国外高校进行“2+2”本科双学位模式联合培养,即在国内修读完英语/日语专业的大三学生赴英语/日语国家继续修读英语/日语或相关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TESOL(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国际关系、国际传媒等专业。实行课程对接和学分互认。毕业后,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的双学士学位。(6)和国外高校合办本硕层次专业的资源共享。“2+3”本硕连读模式:与国外高校进行“2+3”本硕层次双学位模式联合培养,即在国内修读完英语/日语专业的大三学生赴英语/日语国家继续修读英语/日语或相关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TESOL(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国际关系、国际传媒等专业。实行课程对接和学分互认。毕业后,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的双学士学位和国外高校的硕士学位。总之,利用现代化教育方式和手段,同时将“共享”的理念应用于民办高等教育教学创新中,经过实践,逐步完善资源共享制,在实现同校、同城、校际资源共享基础上,最终实现国内、国外的学科资源共享。4.建立特色专业和复合型专业。要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灵活的教育教学机制,建立“四双”特色专业。(1)双外语(Bilingual):对于修读双外语方向的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除了正常开设英语专业所有课程外,还可以同时开设法语、日语、葡语等基础课程。到三、四年级时,要加大第二外语课程量,开设第二外语听说和高级法语、日语、葡语等课程,让学生除了扎实地掌握英语,还能流利地使用法语、日语、葡语进行交流。这样第二外语的课程在大学四年期间不间断开设,学生能够比较扎实地掌握两门外语,了解英语国家、法语国家、日本和葡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修读双外语方向的学生有更大的语言优势,就业前景更为广阔。(2)双专业(Bi-major):外语教育既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同时还要增强民族文化的吸附能力,要承担起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任。因此,可以与文学院和汉语学院合作,开设英语-汉语国际教育等双专业。学生除了修读英语专业所有课程之外,还需要修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跨文化交际、国际文化与礼仪、中国民俗学、汉语口语表达艺术、实用文体写作、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习得(双语)、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等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课程。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培养较扎实的汉语基础,拓宽汉语人文学科知识,造就对中外文化有全面了解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能够胜任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及国际交流、外事等部门涉外事务的工作。英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双重历史使命,一是向国人介绍西方文明和文化,二是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所以英语和汉语国际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姊妹专业。(3)双学位(Bi-degree):双学位指修读英语专业学位的同时修读另外一个专业(如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其他非文学学士的专业)的学位,在学分修满后获得该专业的学士学位。这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行内常称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指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要同时正规修读非文学学士的另一个专业学位比较困难;所以辅修另外一个专业比较现实,也在时间和精力上更加有保障。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可获得该专业的辅修证书。这是跨专业的一般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说,“复合型人才”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细分,则可以区分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取得双学位)、跨专业一般复合型(如辅修其他专业)人才和英语专业内的复合型人才三种。英语专业学生选修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则被认为和选修本专业(英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理论上不属于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而属于专业知识的拓宽和深入研究。因为在理论上,无论是英语语言文学还是汉语言文学的修读结果都是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只不过是不同的语言而已。因此,比较理想的双学位(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英语+技能的双学位外语人才(用公式表达为:英语+法学;英语+商学等),其中英语是第一学位,法学或商学等为第二学位。(4)双学分:通过逐步实行海外学分互认制度,倡导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为期两年的“2+2”项目、为期一年或半年的交换生项目、寒暑假短期游学项目等。这种使学生获得国内高校的学分和海外高校的学分的双学分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和文化,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四双”专业创新主要是从国家安全、外交、地缘政治、经贸等方面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应鼓励英语专业学生学好第二外语,修读其他专业课程,以弥补语言类专业尤其是非通用语种,鼓励语种多样。5.拓展生源类型。民办高校可通过招收留学生和与海外高校互派交换生,拓展招生渠道,加快国际化进程。(1)通过招收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欧洲国家等)学生来校学习汉语,招收非英语国家(如东南亚、非洲等)学生来校学习英语和汉语。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生源国际化,有助于与国际接轨。(2)与海外高校合作,建立互派交换生项目。学生可以参加一个学期或是一个学年的交换项目,交换期间修读海外高校的课程,获得相应的海外本土国家的学分,通过这种方式,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海外学习的机会。同理,招收海外高校交换生也为学生提供多元文化的学习交流机会。如果要与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前提是课程设置要与国际接轨,能够做到学分互认,这也有助于加快民办高校国际化进程。6.建立海外教育实习基地。交换生项目只能为部分学生提供赴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建立海外教育实习基地,可以为更多学生提供赴海外本土高校实习和交流的机会,这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为其今后继续深造、就业提供了机会。在新时代和全球化的今天,外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海外学习和交流的经历,这也是民办高校深入教育教学体制创新、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二)师资队伍建设。在新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外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立足现状、整体规划,具体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构建一支能满足新时代外语教育教学需要的国际化、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体系。1.鼓励现有教师队伍通过自我进修提高专业发展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水位,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2.为现有师资队伍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国内外培训,提高整体师资队伍专业水平。3.利用民办高校灵活的学院制体制,向全球招聘外籍教师,使外籍教师与中方教师的比例为1∶1,放宽外籍教师的国籍要求,只要符合教学要求,不局限于英语国家,这有利于建设多元化的教师队伍。4.通过跨校、跨学科、跨专业等方法与公办高校或民办高校的母校实现师资共享。5.利用民办高校灵活的学院制体制,向全球招聘教师,逐步培养具有外语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团队。6.通过接收国内外高校毕业生来校进行教学实习,吸引和选拔优秀毕业生作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人才储备。7.与涉外企事业单位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聘请具有行业背景的人员为学生讲授外语类应用型课程。8.通过与国外同类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师资互派,满足国外高校对汉语师资需求的同时,缓解外语类师资紧缺的情况。9.与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师资,如翻译公司、外语培训机构等。10.通过短期聘请名师、学术休假教授、退休教师等,作为教师队伍的有力补充。总之,通过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引进“共享”理念,可以建立灵活的符合广东民办高等教育教学需要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三、结束语

民办教育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办学质量是第一生命线。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第一,建设内部保障机制。①保留现有教育教学督导、学术、教学评估制度;②调动全校力量,实现学科资源共享,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等。第二,建设外部保障机制。①建立校际、省际、国内、国际高校合作项目,实现学科资源共享,建立学分互认机制;②政府和社会机构组织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和社会舆论引导;③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建立规范性的质量保障制度,进行过程监督和运行效果评价等。广东民办高校数量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居于首位,占了广东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以广东民办高等教育为例的研究是必要的,同时也为全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郭哲,胡德鑫.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十年回眸——基于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7(12).

[2]刘建达.基于标准的外语评价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3).

[3]袁秋红.我国民办学前教育十年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政策研究[J],教育科学,2017(2).

[4]张为民,张文霞,刘梅华.研究型大学英语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J]现代外语,2015(1).

[5]钟美荪.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J]外语界,2015(2).

作者:吕红波 陶文好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