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25 10:44:47

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

一、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自从大学走出“象牙塔”,增加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两项职能以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历史,而且是以一种“越来越亲密”的姿态走向未来。德国洪堡思想是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首次将大学的功能进行了拓展,将科学研究看成是大学的功能之一。此时在大学内部形成一种学研结合,但还只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19世纪末美国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即州立大学应该直接有利于促进农业,使工业效率更高和更有利于政府,标志着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一项使命。从此以后大学开展的一系列产学研结合活动寻找到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大学与企业开始建立“伙伴关系”,许多著名大学都与周边的企业尤其是新科技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在更为积极的探寻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国家政府均采取了许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探索出多种具体的实践模式,以推动本国科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早在1958年,以为首的党中央就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它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知识分子与工农、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同年,半工半读学校制得到了正式认可,这就将为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落实到了具体实践提供了平台,将产学研结合推向了一个高潮。到1965年时,进行半工半读试点的全日制高校达到177所之多。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合作教育。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1997年教育部确定“九五”计划期间,批准在国务院原农业部、煤炭部、机械部等10部委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之后,各地大学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活动。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这就在法律上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保障。至此,掀起了产学研结合的又一次高潮。2007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又预示着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即将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产学研结合的内涵

产学研结合,又称产学研合作、产学研联盟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产学研结合是源于实践的一个概念,它代表的是各相关主体之间的某种合作活动。当产学研结合上升到政府层面的某种政策时,它又以一种政策方针的形式出现,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指导思想或理念性的东西。从已有研究文献看,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方针、政策,也有人将它理解为是一种思想、理念,更多的人则将其解读为一种途径、路径、实践模式。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认为,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现代社会中,产、学、研都是不同的知识运行形式,只不过三者的社会任务和运行程序有所不同而已。基于潘先生对于产学研结合的理解,以及伴随当今高等教育大发展而来的某种混乱,例如许多高校不能明确定位等,决定了现时的高等教育亟需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某些具体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理解产学研结合的内涵,首先要明确概念的边界被限定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其次是概念的核心落脚点应该是高等教育。因此,我们提倡将产学研结合首先理解为是一种思想,其次才是一种实践行动。这种思想或实践都是在遵循知识运行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以高校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育、科学、经济领域间的相互合作。从思想层面理解,它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即教科经的互动。从实践操作层面看,是产业部门、高校机构和科研单位间遵循“共赢”原则下开展各类合作或交流活动。可以说,“产学研结合”是一个融思想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含义于一体的一个概念。以高校为核心,再根据结合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产学研结合分为产学结合、学研结合和产学研结合三种类型。这里的类型划分并非要清晰地在产、学、研三者间划出一定的界限,只是一种理论上可以理解的、以某两种或三种结合为主导而形成的不同类型而已,其目的是为了让处于实践模糊状态的高校能够依据自身的优劣势分析产学研结合的具体行动倾向。总之,提倡将产学研结合理解为一种思想与实践的结合体,并非是排斥对于产学研结合的其他理解,而是强调在实际过程中首先将其理解为一种思想,其次是能够合理充分地运用它来进行具体的实践。产学研结合既是不同利益主体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一项合作活动,就必然存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一种协调或者博弈,而这个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产学研结合的原则。首先是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势互补的前提来源于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或愿望。高校是市场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当它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严峻挑战时原本就有着一定的先天滞后性。再加上一些高校不及时改革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因此,高校越来越意识到竞争的激烈性,主动产生与市场结合的需要。而高校自身的优势则在于提供各种市场需要的人才,这又恰恰是企业之所需。科研单位也同样,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改革,不得不从高校中寻求高水平人才和先进科研设备等。高校最终能否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其衡量的标准最终落脚到市场。因此,三个利益主体之间彼此因为各自的利益需求而必须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作。其次是互惠互利的原则,合作只是一种手段,而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因此,互惠互利原则就是倡导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求得一种利益最大化的彼此平衡。高校在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和科研单位能够从高校获得更优秀的人才、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更多的科研成果,高校则通过合作,纠正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偏差,有助于开展一系列适应形势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后是共同发展的原则,它强调各个利益主体在不同利益追求的前提下争取统一思想认识,将各自利益的最终归宿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上,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单位、企业,优秀人才都是其获得长久发展的第一要素和根本要素。因此,倡导各个产学研结合的利益主体之间要争取将人才培养看成是自身的一种“义务”,遵循共同发展的原则,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三、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各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思想指导不同类型的高校,形成分别不同的运行模式或运作机制。各种类型思想的内涵不同,会在实践中起到不同的指导意义。但实践中并没有明确界限区分,因此形成可见的、实际的运作模式就分别表现为以产学结合为主的模式、以学研结合为主的模式等。关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划分,我们采用潘懋元和陈厚丰一文中的观点,将高等学校划分为高等普通教育机构子系统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子系统两大类。在高等普通教育机构子系统下又可分为学科型高等学校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专业型高等学校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或学院和单科性研究型大学或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子系统内主要是职业型高等学校,包括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基于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产学研结合思想的具体指导作用各自不同,形成的实践模式也各异。整体分析,指导高等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是以产学研结合思想为主,而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则主要是以产学结合思想为主。

(一)学科型高等学校———产研结合思想为主、学研结合思想为辅指导下的科技园模式

学科型高等学校是以学科为导向来设置专业的,因此,这类学校培养的人才多是学术型或研究型的人才。基于这点考虑“,研”应该在产学研结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现实状况,自下而上地看,对于这类型高校,我们应该遵循以产研结合思想为主、学研结合思想为辅的指导原则,在充分凸显“研”的情况下,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作用,合理地与企业或科研单位开展产研合作和学研合作活动。科技工业园区是学科型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中,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的硅谷科技园模式是一个典型案例。该科技园的主要功能是扶持大学创办各种高技术开发公司和鼓励企业对那些有应用前景并能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新技术产品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一种流行的“三合一论”认为硅谷就是一所大学、一个科技园区,和很多的资金加总而成的。但是,刘力认为,硅谷的成功至少还应包括:一个与产业界密切联系的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公司和学术文化环境、进取型风险资本市场、扶持型的政府组织,适宜的外部条件和一个技术园等。

(二)专业型高等学校———学研结合思想为主、产学结合

思想为辅指导下的“三明治”模式专业型高校是面向社会各行业领域设置专业的,因此,这类学校培养的人才多是适应社会各行业领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基于这点考虑,“学”应该在产学研结合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研”和“产”的成分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辅助手段贯彻进行。“三明治”模式可以被看做是专业型高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该模式最初来源于英国,从教育角度看,可以将它归纳为合作教育范畴,也是产学研结合的具体模式之一。它是指把学习、工作很有规律地交替安排的一种模式,它的特点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分阶段或分期进行。结合我国实际,专业型高校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实习活动,其实也是产学研结合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可以以“三明治”模式为案例进行必要的借鉴运用。

(三)职业型高等学校———产学结合思想为主指导下的“几+几”工读交替模式

职业型高等学校是以岗位和岗位群设置专业的,因此,这类学校培养的人才是适应岗位需要的,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业型人才。基于这点考虑,“学”应该在产学研结合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应该学的是与实际职业直接相关的知识。因此,这类高校与产业的结合更为密切,主要是以产学结合思想指导其实践活动的开展。工读交替是职业型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主要模式,也是产学研结合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具体实践模式。工读交替模式可以被看做是职业型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它是校企联合办学的一种类型,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资源,在学习和工作交替过程中进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结合我国实际,按照工读学期学分不同,各不同院校又将工读交替模式具体实践为“2+1”、“3+1”、“3+1+1”“、3.5+1+0.5”等各种不同的模式。

总之,产学研结合正在以越来越重要的方式影响着高校、科研单位和产业界的发展,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高校能否满足社会需要、适应市场变幻,不仅仅是关系高等教育领域不断发展的活力,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可持续发展。当我们将产学研结合看成一种教育思想,并用于指导不同类型高校的产学研结合具体实践时,一定会形成各种各样、因时因地而异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分类,给出每种类型下典型的参考模式,目的并非要同一类型院校固定不变地遵循同一种模式去实践,而是旨在强调各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并通过在大致上给予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方式,以期形成一种产学研结合思想指导实践的基本规范。

作者:任丽婵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