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创建思考

时间:2022-04-28 09:03:08

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创建思考

一、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的现状

在要求高等教育教师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实现课程内容国际化的同时,也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我国高等教育出台了诸多像重点大学建设“211工程”、“985工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政策,采取了引进来送出去,海外聘任,内部输送,把优秀人才引进来,鼓励教师出国深造等措施,师资队伍得到了明显提高。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师资队伍国际交流,国际培训,学术交流等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外派人员由于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国外停留时间等原因,很难与世界一流学者在科研、教学等方面有着实质性交流和合作,很难迅速提高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及国际交流能力,直接制约了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水平。

二、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也使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应对挑战,提高竞争力,当务之急是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师资队伍。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3]。国际化师资队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国际化教育意识,先进的教育手段。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重视了硬件的建设,诸如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数量等,但对教师队伍国际化理念建设的认识还有待提高[4]。忽略了外语教学中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性,以考试为导向,语法学习为重点,即使到了大学,英语学习为专业研究服务的仍然甚少,英语水平难以提高,听说能力差,致使许多学生对双语课堂望而生畏。依靠现在的师资队伍,双语教学很难在高等院校普及。忽略了师资队伍对外教学的缺乏,以本国学生为主要教授对象,汉语教学只对本国学生,对外汉语教学还很陌生,不能很好的和外国学生交流;单纯的外语老师能用英语交流,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借助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网络开展远程教育等,许多教师初步掌握了一些现代技术,能利用网络拓宽研究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相关课程却了解得不够深入,在本专业能利用现代技术,开发课程资源的教师为数不多。为此,拓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有待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师国际化建设应当提高整体层次,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国际化不应该是师资队伍内部个别精英的国际化应当是广泛的,具有激发国际竞争信心和动力的。

三、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的思路与途径

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采取措施,提高高等教育现有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创新师资队伍开发机制。树立国际化理念是提高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前提。为此,从国家到地方都要提高对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意义的理解、认识,在政策导向上,建立健全有利于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相关机制和体制;高等院校要以国际化的理念设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规划,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加入到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中来,但在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时要注重本校的实际,做到结构合理方向互补,让海外高层人才的先进国际教育理念,最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到成充分发挥。二是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机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能力,是建设国际化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最佳方式。选派科研能力强,专业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有针对性的到国外一流大学研修交流,有重点的学习前沿知识,带回先进的教育理念。借助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选派教师到国外培训,以提高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外语使用能力,促进双语教学。通过外派教师进修、考察、访问、学习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育能力,从而掌握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反馈到工作中,改变单项知识传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参加一些交流项目、合作科研,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最新学术动态,提高创新科研思路和科研水平。三是创新师资队伍培训机制。教师除了要掌握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创造出有利于教师个体发展的制度环境,坚持“学术造就人才”的原则[5],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充分调动师资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创造力。

四、结语

一流的高等教育,需要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科研、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人才。高等教育要跨入国际知名大学的行列,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进程必须加快实施。高等教育在高水平人才引进,师资派出培养等方面措施得力,真抓实干就会拥有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就会在竞争中得到更快的发展。

作者:王璋元工作单位: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