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思路

时间:2022-04-28 08:57:19

民族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思路

一、推动北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

1.高等教育布局趋于合理。高等教育布局的合理性不仅影响到各民族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影响到各民族间的教育公平。着眼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北方各民族地区均在高等院校的总体布局上狠下功夫,以体现高教资源运用的公平性。有资料统计,20世纪50年代,北方民族地区仅新疆自治区有1所高等院校,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存在严重失衡现象。经过多年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到2011年“高等教育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新增公办本科院校5所、办学实体5个,现有高职高专院校31所,基本实现了每个盟市都有一所高职院校”[2]。新疆自治区坚持“把握节奏,控制规模,突出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方针,不断优化高教资源布局,初步实现民族高等教育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到2010年,全区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增加到32所,“在校研究生由6938人增长到12675人,在校普通本专科生由18.18万人增长25.12万人……18—22周岁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8.6%提高到24.99%”[3]。宁夏自治区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突出教育先行的发展主题,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办学体系”[4]。

2.学科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否优化既影响到高教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推动高教资源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北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以培养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为己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人才需求状况不断调整学科专业,并在优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地区对专门人才的即期需求和动态需求。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通过优化学科专业机构,共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4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52个;硕士授权单位9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54个……有本科专业190种,高职高专专业1000多个……建设了299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45个本科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整个建设水平的提高”[2]。新疆自治区高职院校采取“依托当地经济设置专业……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瞄准高新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校企联合举办品牌专业”等形式,共设有“专业170个,分布点376个”[5],使学科的专业结构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西北民族大学“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目标,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理顺学科、专业关系”。通过改造传统学科,创办新兴学科,扶持边缘交叉学科,共设立59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该校已从“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主的院校转变为目前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并逐步建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使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6]。

3.师资素质显著提高。与国内大中城市相比,北方民族院校师资素质参差不齐。为尽快缩小在校师资在授课能力、科研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各民族院校采取对外引进高素质师资人才,对内鼓励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以及进修培训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在校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实现高校师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草原英才”计划、“321人才工程”和高等学校“111人才工程”为依托,通过人才引进和定向培养,到2010年末,“全区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2.33万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占47.6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8.55%,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27.8%”[2]。新疆财经大学以学科建设为总抓手,采取培养、引进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在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到2010年,先后“有198名教师考上硕士,33名教师考上博士。引进博士或教授14名,引进硕士或副教授77名……副高以上职称361人,占教师总数的42%,硕士以上学历占59%以上”[7],师资的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较前明显优化。大连民族学院基于“打基础,管长远”的发展目标,采取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助研制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完善海外进修培训计划以及在其他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建立教师培训基地等形式,不断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努力实现师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

4.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北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以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以使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筑牢高教资源均衡发展的专业基础。内蒙古自治区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依托,全面深化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目前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52门,其中高等学校精品课程14门;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99个,其中部级特色专业45个;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1个,其中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2]各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特色更加明显。大连民族学院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实践、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思路,逐步提升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国际化和能力化水平。到2010年,该校“共立项资助教学改革项目175项……建设50门示范性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增设30门通识教育课程……新增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获得10项辽宁省2010年教学改革立项资助”[8]。

二、制约北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症结问题

所谓教育均衡是指“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就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分配,这既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高等教育均衡最基本的要求是在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高等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的相对平衡”[9]。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北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大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到质的提升几个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高教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学科类别和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育层级相对完整、师资水平和能力素质较能适应现有教学科研岗位需要的成龙配套的高教发展体系,为北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北方民族地区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发展难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地域发展不均衡。北方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高教资源的地域配置存在某种失衡性。首先,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全国知名高等院校多集中于大中城市或沿海发展地区,而北方民族地区所占数量相对偏少。有数据资料统计,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在内的五大自治区“普通高等院校仅占全国总数的7.2%……中央部委所属的院校仅宁夏有一所,只占全国的0.9%”[9]。其次,区域内发展不均衡。在内蒙古、宁夏、新疆等自治区及甘肃、青海乃至东北三省,普通高等院校地域资源分布同样具有不平衡性,一些具有相对知名度的高校多处于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以及银川等自治区首府所在地,其他高等院校则处于自治州首府或其他城市,诸如延吉、包头、克拉玛依等等,而且数量也不是很多。三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普通高等院校多设在区(省)内大中城市,县(市、旗)级基本没有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应届高中毕业生多到自治区首府(省会)或区(省)内大中城市高校学习深造。近些年来,随着电大及各级各类远程教育教学点的设立,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可就近接受相应的高等教育,但城乡高校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问题仍长期存在着。

2.院校发展不平衡。北方民族地区各高等院校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同样存在某种不平衡性。一是以地方院校为主。北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多以地方院校为主,全国知名学府或者部属院校数量有限,比较有名的如大连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至于各州、盟、市所属的高等院校更是无法同日而语。由于地方高校规模小、底子弱、实力差,加之师资水平和科研能力不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相对较弱。二是综合性院校数量较少。北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多以文科类为主,相较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而言,以文理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数量不是很多,以理工科见长的专业院校数量同样严重不足。由于综合性院校数量较少,“在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发展和后续性、教学科研的力度方面还有很大的缺点。”[10]三是高职院校发展薄弱。随着北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多元经济的渐次兴起,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从目前来看,“内蒙古、宁夏、广西、新疆四区的高等职业院校仅占全国总数的7%”[9]。除数量规模与国内发达地区无法相比外,还存在“定位模糊、资金短缺、教学资源匮乏、校企合作松散、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11]等问题,社会声誉及认可度较差。

3.师资素质参差不齐。随着国家持续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师生之间的比例在逐步扩大,但师资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无法赶上高校扩招的速度。北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在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然从目前来看,高校师资素质要实现均衡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在校教师职称数量相对不足。按照教育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到2005年,高校占编教授与副教授在教科型大学为45%~55%,教学型大学为30%~40%”[12]。从内蒙古、新疆、宁夏等三自治区来看,到2008年,具有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称的在校教师数量分别为“1772人、10087人、12881人和7593人,分别占全国相应职称数量的0.019%、0.035%、0.039%和0.039%”[9],现有职称人数与国内发达地区不成比例。另据2007年调查统计,新疆高职院校“中级及以下职称所占比例约为75%,而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约为25%”[13],职称结构比例存在某种失衡现象。其次,在校教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按照教育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到2005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教科型为80%以上,教学型为60%以上”[12]。从内蒙古、新疆、宁夏等三大自治区来看,到2008年,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以下学历的在校教师数量分别为“804人、5080人、26412人和2358人,分别占全国相应学历数量的0.011%、0.021%、0.042%和0.054%”[9]。说明北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校教师学历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另据2007年调查统计,新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6%,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4.7%”[13],由于高学历、高职称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势必对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产生消极影响。第三,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北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普遍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由于数量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据新疆自治区人事厅2007年统计,全区“各类拔尖优秀人才的绝对数量较少,且缺乏创新能力……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科带头人已经退休或快到了退休的年龄,某些学科的带头人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甚至一些学科没有了学科带头人”[14]。与之相比,内蒙古工业大学同样缺乏具有博士学位或海外学术经历的专任教师,教师学历层次亟待提高。

4.资金短缺制约均衡。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或沿海地区,当地政府以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社会资本或民间资本也以不同方式介入高等教育事业,从而实现了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形之下,北方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地方政府对高等院校的资金投入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经费投入数量较之发达省份差距越来越大,从而使得高等院校的创新发展原动力不足,一般是自治区首府所在地的高校尤其是能够代表区级教育水平的高校能够获得较多的资金支持,而州(盟、市)所属高校则资金投入数量相对较少,致使区内高校资源配置有好有坏、有高有低。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一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1999年内蒙古普通高校该值为669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8915元)低24.9%,到2004年仅为407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6221元)低34.5%,内蒙古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与全国的差距在拉大,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15]。与内蒙古相仿,其他民族自治区同样存在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得诸高等院校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差,各种必要的教学或实验设备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民族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加快北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措施

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均衡本身既不是强调平均或均等,也不是强调要千篇一律,而是在“追求特色、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失衡问题,应采取针对性强的对策措施,推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1.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为高等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北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显得十分必要。一是统一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应根据民族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制定高等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在优化的基础上调整高校布局,以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推动高等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二是统一谋划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根据未来一个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尤其是根据各民族地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同步制定与之相符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明确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发展重点,为北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三是实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并不是要求各高等院校采用同一发展模式,而是在突出特色的前提下实现均衡发展。由于各民族地区资源不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同,尤其是产业发展重点不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一致。应突出不同民族地区的区域性特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在求异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高等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提供“外驱动力”。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国家相继实施了“985工程”和“211工程”,列入上述工程的多为部属或地方重点综合院校,相比之下,北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因综合实力较差,很难获得中央的政策支持。一是抢抓政策机遇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抢抓国家实行的“西部教育开发工程”、“学术支边计划”、“学校对口支援工程”、“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师范学校工作”、“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西部地区高校高级访问学者专项计划”等政策机遇,借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师资优势,新疆大学、宁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延边大学等7所北方院校应重点抓好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借助外力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的学术硬实力和对外影响力。二是依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认真组织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16]围绕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北方民族地区应以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采取缺啥补啥的对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优化民族地区的高教资源,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大发展快发展。三是推动高等院校合并重组。北方民族地区为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加快发展,相继设立了若干带有地域特色的高等院校,上述院校由于专业设置大同小异,学科建设千篇一律,高教资源难于实现优化配置。应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动态需求,把那些培养目标相近、学科专业重复的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合并重组,通过优化重组高教资源,合理配置学科专业,以此促进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实现均衡发展。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高等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北方民族地区在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存在某种失衡现象,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或数量分配不均有直接关系。一是继续发挥政府在资金筹措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长期以来,北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始终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教育支出水平,从每年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并且根据每年的财政增收状况予以适当增加,确保高等教育支出优先发展,让在校大学生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二是继续对上争取资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逐渐加大对新疆、内蒙古、宁夏等自治区以及其它北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基于此,可根据各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实际,以专款专用的方式获取中央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直接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也可根据中央的资金投入数量按比例追加经费,以此逐步缓解各高等院校的资金紧张状况。三是吸纳社会资金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应打破传统的以政府为主的单一投入模式,建立多层次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或社会资本发展高等教育,逐步架构起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多种力量共同办学的资金投入模式,以实现高教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作者:沈莉工作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