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2-03-26 03:36:02

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要]《民法典》法制思想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多年探索与实践的结晶。它为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丰富的营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今天,认清《民法典》法制思想与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思想,为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民法典》;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前提。按照党的总体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更加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支撑。改革开放至今,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各个领域的人才发展工作尚缺乏法治的强大推动力,人才法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瓶颈。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体。大学生主体的法律意识是其成才的重要因素,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关系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塑造合格大学生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以塑造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目前,打造大口径、强基础的素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塑造大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其中“德”在各方面发展里起根本性作用,而法律素质是“德”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包含:法律意识、国家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意识等多种内容的教育。法律素质教育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此外,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形阶段,从青年时期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效果较之于其他阶段更加深入、巩固。(三)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这一年龄段本身对于真伪的认识和鉴别欠缺一定的判断能力,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群体则更容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完善立法,又要推进司法改革。大学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教育,引导他们对法律的积极认可与遵守,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

二、《民法典》法制思想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民法典》法制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民法典》法制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一体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作出不懈探索,并在顶层设计及法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关注群众安居乐业。《民法典》的诞生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成果,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指导下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成功经验总结而来的,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治精神。因此,《民法典》法制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在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是造福人民的一把利器。2.《民法典》法制思想具备完善的理论框架。民法是规范民事主体在社会和经济生活各方面关系的法律。[2]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首次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诞生,标志着我国民法领域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民法典》法制思想的理论框架设计以保护公民民事权利为核心,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在经济、民生、环境、婚姻等方面的利益诉求。整部法典从内容比例看设置完整、协调、科学,结构设置严谨规范。综上所述,《民法典》法制思想具备完善的理论框架,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3.《民法典》法制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法典》法制思想与西方相同领域的法制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它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在继承与创新传统法制思想的基础上,深深扎根于中国特有的土壤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法治社会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和社会期盼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典出台。2020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民法典》的诞生正逢其时,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以及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的新形势,符合人民群众的历史期盼。而它终将在未来的时代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不仅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民事法治保障,而且也将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力量。(二)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的现实意义。1.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党中央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性质,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西方敌对势力依然猖獗,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更是虎视眈眈,各种错误思想无时无刻不在伺机渗透。《民法典》法制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成果,以《民法典》法制思想为教育指导原则,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抵制错误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头脑清醒,以始终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底线,为自己树起思想的安全网。2.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更加全面深入。以《民法典》法制思想为教育指导原则,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大学生法治理念,引导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自觉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加强大学生的《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点使受教育的大学生自觉树立起三种意识:第一,树立守法意识。《民法典》法制思想关注社会生活百态,加强青年大学生《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点在于让大学生能自觉守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与家庭、学校、社会成员的关系。第二,树立权利意识。《民法典》法制思想涵盖公民民事权利,加强大学生《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点要引导他们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了解及保护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等各方面权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宗旨,心怀爱人之心,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第三,树立规则意识。《民法典》法制思想强调规则意识,加强大学生《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点要强化大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其在与他人交往中遵守人际关系规则,在社会公共生活里,遵守社会规则,从个人的行为中体现对公平正义的尊重。3.是实践和完善《民法典》法制思想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分不开的。法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人民,实践于人民,完善于人民。大学生是思维活跃、开放的主体,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同时又善于将其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之中发现错误,反馈错误,最终解决错误。《民法典》法制思想与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存在紧密联系,《民法典》法制思想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的实践,将是《民法典》法制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三)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的理论意义。1.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完善了思想内涵。《民法典》的诞生对中国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法制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民法典》法制思想的教育,能有效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公民精神”“公民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主体,并参与社会生活。[3]此外,《民法典》取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它的法制思想充满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观,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完善了思想内涵:第一,问题导向的思想内涵。《民法典》法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问题的协调与解决。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问题导向意识,加强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思维。第二,实践发展的思想内涵。《民法典》法制思想是建国以来民法领域实践发展而来的,它对不符合、不适应当下国情的内容作出了修改,又对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规定作了补充。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在实践中不断纠正错误、不断完善自身的意识。第三,尊重历史的思想内涵。《民法典》法制思想是在传承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有助于启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先守正才能创新,要尊重历史,才能立足时代。2.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增加了遵循原则。《民法典》法制思想主题丰富,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多次立法经验,较传统法制理论而言,内容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新增加了多个遵循原则,主要表现在:第一,平等原则。《民法典》法制思想所体现的平等原则重点在于调整社会关系,是其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标志。大学生属于法定意义上的完全民事行为人,其所处的社会关系需要其独立进行调整,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行为后果。将平等原则思想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参与民事活动时,自觉尊重他人意志,视他人为平等主体,并知晓自身权利亦受法律保护。第二,诚信原则。诚信原则是《民法典》法制思想体现的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被法学界专家称为“帝王条款”。在高校,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铁”律,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将诚信原则思想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信守诺言的人格和精神。第三,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该项原则规定公民既要遵循法律规定,同时还不得违背社会道德规范,是《民法典》法制思想广度与深度兼具的重要体现。将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思想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升华。第四,绿色原则。该原则是在民生各项领域强调生态文明保护的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法制思想中的直接体现。将绿色原则思想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新时期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与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先进性特征。3.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丰富了思想源泉。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始终处于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积极适应时展,积极将时代新思想、新理论的成果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4]至今,先后融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理论成果,并将其用于指导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始终保持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时代性与政治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法典》法制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理论的成果,将其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丰富思想源泉的举措。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现实途径

(一)多维度打造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氛围是基础。1.加强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建设。高校属于已被法治建设氛围浸润多年的地带,但依然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氛围营造,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奠定工作基础,加强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是主要途径。[5]加强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建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要始终坚持和发挥好课堂对大学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习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大学生“五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法治观)为课程核心内容,着重讲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道路,培育法治思维等内容。第二,融入《民法典》核心基础知识点,让大学生对法律有更新颖、更深层次的体会与感悟。第三,强化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精品建设力度。在《民法典》法制思想的指导下,着眼于大学生法律理论学习的兴趣,着力打造大学生法律基础精品课程,以精品打造带动课程质量的提升。2.丰富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依赖单纯的课堂教育进行教育的效果深度不足。而且,现行高校法律基础课程设置课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需求。因此,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开展法律意识主体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普法教育讲座、法制辩论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主题明确的活动。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旁听现实法庭庭审,让他们身临其境,升华法律意识。此外,可以借助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关键节点上营造法律意识教育氛围。3.应用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大学生法律意识理论知识。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建设的主阵地,是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认知能力的主要承担者和执行者。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将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确保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6]首先,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多举措创新普法形式。法治宣传教育是确保高校健康运转的前提,是践行高校管理育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例如,可以通过课堂、主题班会等线下形式,也可以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线上平台开辟法制专栏,普及人格权的相应法律知识,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校园事件进行专业的法律分析,让大学生清楚自身有哪些合法权利,以及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防卫意识和防卫能力。其次,高校应切实落实依法治校的总方针,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总目标,以持续宣传法律法规为重点,开展多渠道、多途径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二)深层次凝聚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队伍合力是关键。1.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是核心力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需要充分调动高校广大师生的力量,在着力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课堂是对大学生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任课教师始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体力量。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广大任课教师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丰富任课教师的法律知识储备。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通常在法学某一专业领域有所长,但受各自研究方向和工作环境所限,使得他们对新近出台的法律法规不熟悉甚至不知情,这极大影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因此,做好以《民法典》法制思想指导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教学工作,需要任课教师从自身出发,花费时间精力认真学习领悟法典精神并将之转化为知识储备传播给学生。第二,优化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队伍结构。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组建一支法律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开展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授课工作,这支队伍可以是校内自聘的法律专业教师,也可以是校外从事法律工作的专家。这样既可以保证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理论水平,又可以保证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实践水平。2.高校思政专职工作队伍是重要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指高校中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工。现以辅导员、班主任作为讨论主体开展论述。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力量,按我国现行高校工作机制,辅导员主要对接党委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班主任是学生学习与生活方面的指导。他们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思想、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作为独立的、思想活跃的个体,传统的教科书式理论灌输难以满足大学生法律意识广度、深度上的教育目的。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浸润式作用,渗透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等充分地融入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使大学生在第二、三课堂、宿舍生活、社团工作等方面时刻受法律知识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育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3.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主要力量。《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效果要好,就必须让其在群众的生活之中绽放绚丽之花。任何群体都有意见领袖,任何事情都要有榜样影响带动,在大学生群体中间开展法律意识教育工作也不例外,需要群体里的先进分子作为主要力量加以推动。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既指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亦指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高尚、法治思维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他们是大学生的身边人,在法律意识教育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一,在言行上,他们用生活的语言讲述身边的故事,教育效果于无形之中不断提升。第二,在行为上,他们在时间、空间上与教育对象最为接近,极易感染别人。因此,要把握好、用好这支教育队伍,让他们成为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主要力量。(三)高标准检验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效果是核心。1.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是检验效果的基础手段。课堂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主渠道,而法律基础课程考试则是检验效果的基础手段。通过法律基础课程考试,可以检验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教育效果做一个基础的判断。并且,课程考试是课堂教育活动的最终环节,拥有不可替代的仪式感,对大学生自觉提高法律基础知识学习具有鞭策作用。2.大学生日常综合素质评测是校验效果的直观手段。通过对大学生日常思想状态、行为举止、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直接观察,可以评估出该主体近期的法律意识教育效果。例如,在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上,该生较以往更加理性、冷静。在行为举止上,较以往更加遵守公序良俗的原则。在思想状态上,更加沉着自信。这些都属于《民法典》法制思想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取得的积极效果。3.毕业生社会成长反馈是检测效果的终极手段。大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是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接受了四年的集中教育,但因社会阅历浅、经验缺乏,还不能成熟地处理问题、保护自己。社会是个大炼炉,大学毕业他们走向社会后是否能杜绝违法犯罪的行为发生,是否能在自身权益受损时提高警惕,是否善于利用法律武器处理纠纷,这些才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效果的终极测验,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标志。

[参考文献]

[1]孟莉.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微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61.

[2]王竹.民法典•侵权责任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35.

[3]江必新.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7.

[4]杨兴.邓小平法制思想与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2:32.

[5]张邦.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教学改革策略[J].法学教育,2020(2):222-223.

[6]段平华.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挑战与培养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226.

作者:朱鹏春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