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探究

时间:2022-07-30 10:52:06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探究

[摘要]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平台和关键举措,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性课程。针对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特点,要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高校需采取的措施有:发挥职能部门主导作用,完善课程建设制度规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智慧;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树立学生生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完善课堂硬件建设,营造发展和谐环境。

[关键词]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学有效性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大学生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进步的现实需求。根据教育部关于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要求,该课程担负着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使命。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系统性地开展生涯教育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必然。但现阶段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着吸引力不足、关注度不够等低效性问题。因此,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让课程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提供支持和帮助,应该是该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

一、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启发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相融合的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具有课程理论宽泛性、教学内容关联性、教学目标服务性的特点。课程内容宽泛性,体现在课程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在立足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生涯规划研究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关联性,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除课程自身的知识结构外,还要充分借鉴吸收各专业的有益素材,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生涯规划的差异性,为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构建生涯规划的平台。教学目标服务性,体现在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课程的出发点是服务学生生涯规划和求职就业。二、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余文森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1]。曹琼对有效性教学的概念定义为: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2]。赵菊珊、郭均英认为,所谓有效教学,实际上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后对教学对象(学生)产生的最大、最好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成功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也包括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觉方式产生积极的、持久的、实质性的影响[3]。杨德广、焦贺丽认为,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重点是讨论学校目标定位的有效性、育人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4]。教学活动的效果涉及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等诸多要素,包含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和价值的引领。因此,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表述,但还是有一些共性的认知,认为教学有效性是课程制度有效性、教师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相互统一。有效的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学习理念的形成与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批判精神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科研、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其最终的效果体现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持续的价值引领。

三、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与特征

(一)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根据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有效性是指在相应的教学投入条件下,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科学策划与组织,使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素质获得全面的提高和发展,教师的教学素质、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高效地促进校大学生生涯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进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特征。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在结果上应追求全面的、高质量的和有价值的效果。所谓的全面是指课程教学不仅要追求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更要突出生涯观念、职业价值观、自我探索、自我管理、创新求变等方面品质的培养。所谓高质量是指课程教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生涯规划、求职择业等方面实现与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之间更高的匹配。所谓的有价值是指课程教学效果既符合大学生生涯规划、生涯发展、身心发展的持续诉求,也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定位与需要。仅仅为了就业的教学效果只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一种狭隘理解。

四、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有效性现状

(一)机构制度建设不健全机构制度建设不健全,经费硬件投入不充足。高校很少独立设置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课程的建设规划、教育教学工作,其教研机构一般为思政、招生、学生、团委等单位的下属处室,属于相关职能部门的边缘科室,其从属关系决定了相关政策制度的落实会大打折扣。其经费一般与相关归属部门的经费共同使用分配,在经费投入使用方面比较有限。在设施建设方面很难专门设置相关的教学、咨询、体验和实践场地。(二)课程内容设置滞后课程内容设置滞后,缺乏动态调整科学规划。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的规定,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遵循这一规定,但缺乏特色性和个性化,其内容大多是普适性的,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行业和类别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因此,其内容相对比较陈旧,脱离了学生职业发展诉求和就业实际。另一方面课程的整体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动态性,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往往是解决就业问题,对学生生涯发展、社会需求、生涯教育与专业融合的重视不够,从而造成成才与成人相分离,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及素质培养相脱节。再一方面与专业课程相比,课程缺乏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缺乏严格的教学督查和检查制度。(三)师资队伍建设匮乏师资队伍建设匮乏,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一般是以兼职为主,来源多是辅导员、就业工作人员、行政部门人员,其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多元且复杂。一方面这些兼职教师绝大部分缺乏系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习与培训;另一方面教学工作只是其主要工作的从属,时间精力都难以得到充足保证。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呈现出流动性、复杂性、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特点,其整体专业素质和教学素质堪忧,也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四)实践体验环节缺乏实践体验环节缺乏,学生参与度体验度不够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本身就是实践探索、体验、反馈、修正和再探索实践的过程,而实际情况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忽略和忽视了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实践,更多的是重视生涯理论的讲述、就业政策的宣传等内容,而缺乏学生直观性的实践与体验。

五、提高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出发点在于科学定位和认识课程的任务和使命,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教学育人的基本理念,确定课程教学在促进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主动适应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新兴业态、新兴就业领域的出现对学生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因此,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学有效性成为一种必然。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学生主体、环境氛围四个方面相互协同。(一)发挥职能部门主导作用,完善课程建设制度规范。第一,完善制度是保障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基础,是保障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性工作。因此,高校要制定完善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规范,对课程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等给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为课程教学提供依据和基础,避免课程教学的随意性和无序性。要建立教师培养发展制度,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稳定提供制度保障。第二,构建评价体系对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具有导向作用,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多元的发展方向;通过评价反馈机制促进课程教学诊断,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和制定新对策,并根据教学反馈调整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第三,加强组织管理是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关键。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生涯规划与求职择业涉及就业观念的引导、专业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的提升、求职信息的整理等多个方面,仅仅依靠教师单一的作用是无法完成的。为此,要组建课程建设领导机构,统一协调教务、财务、就业、教学院系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并各负其责。(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第一,强化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核心要素,其课程教学队伍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能够影响教学进程,更关系着教风学风的建设。要积极建立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机制,通过师资培训、企业体验等措施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努力建设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扎实、具有引领作用的职业化专业化师资队伍。第二,营造科研氛围。教学是教师科研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作需要进行积极的调研、主动的积累和深刻的反思。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课程教师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学习探索课程前沿的理论和方法,认真总结反思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探索学生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通过学习研究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第三,开展特色活动。以教研交流平台的建设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特色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整合并共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经验、优秀案例、先进做法和精彩课件,让特色教研活动成为教师获取前沿信息、学习先进经验、分享教学心得的主要途径。(三)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诉求、生涯规划环境和求职择业状态受年级、专业、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课程教学作为有目的、有设计、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课程目的性和针对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目标上。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设置和方法选取的出发点,也是课程教学的落脚点。因此,在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规模等要素,以及市场人才培养的变化,制定与学生生涯发展需求、知识能力层次、情感态度状态等相适应的差异化教学目标,努力使教学目标适应学生新的发展状态,全面提高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软实力。第二,丰富教学内容。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不是专业课程的辅助,而是与专业课程相互协同的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教学部分。因此,课程的组织开展,首先,要根据学生生涯发展需求、社会人才市要求设置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生涯发展、求职就业的基本特征,结合专业特色、学校特色和行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其次,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收集整理教学素材,建设课程案例库、视频库等教学资源库,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内容保障。再次,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状态,特别是95后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主动深入企业一线,调查新的人才需求趋势,了解新职业、新岗位的发展要求。最后,构建体系化的课程模块,打破传统内容模块的限制,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内容体系,形成分层次、分专业的模块体系。第三,创新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践,在强调观念引导的同时,让大学生深入生产服务一线,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岗位和了解人才需求动态,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是提高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为此,要创新课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课程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实践教学,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第四,创新教学方式,在课程理论教授的基础上,采取职业体验和职业探索为特色的教学形式,构建教与学交互共同体。首先,可以采用体验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一线,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也可以将情景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其次,可以借鉴教练技术的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园大职场,实现校园与企业、学生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为学生了解职业、了解企业、提升技能搭建沟通渠道。最后,可以借助第二课堂,如生涯规划大赛、职业探索活动、生涯人物访谈等,帮助学生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第五,强化师生互动。课程教学过程是语言、情感相互反馈沟通的一个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等方法,建立师生教学共同体,将教和学有机融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通过增强师生感情交流,形成与学生情感同频共振的感情基调,主动换位思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交流平台,从而建立平等、和谐、交融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四)树立学生生涯意识树立学生生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第一,树立学生主体认识。要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主动合作,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自身成长成才的角度认识到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人生的发展,为了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学生要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我乐学。第二,改变学生学习习惯。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错位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教学设计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开展自我认知、信息检索、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第三,引导学生主动规划。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自身现状,在结合专业和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通过客观评估自我和理性分析就业趋势,确定积极科学的发展观、就业观和成才观,鼓励学生深入生涯规划一线,在实践探索中认识自我、提升素质。通过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来提升就业质量。(五)完善课堂硬件建设完善课堂硬件建设,营造发展和谐环境。第一,改善硬环境,提升硬件水平。立足教学和课程建设实际,进行高站位、高起点、前瞻性、全局性的规划发展。如配置相应的测评软件、建设专业的咨询室和工作坊、建设就业信息化平台、构建毕业生发展数据库等,为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课程个性化教学需求等提供硬件基础。第二,优化软环境,增强生涯意识。充分发挥外部环境在学生生涯规划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在认识环境、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社团等载体宣传生涯理念,强调生涯规划在个人发展和求职择业中的积极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端正自我的求职择业观念。

六、结语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平台和关键举措,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性课程。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从以下几方向入手:发挥职能部门主导作用,完善课程建设制度规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智慧;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树立学生生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完善课堂硬件建设,营造发展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5):42-46.

[2]曹琼.有效性教学研究:理论、实践与管理[D].苏州:苏州大学,2004.

[3]赵菊珊,郭均英.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28-30.

[4]杨德广,焦贺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21):70-74.

[5]刘筠.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产生和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4):54-60.

[6]刘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6-50.

作者:龚向哲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