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时间:2022-02-19 09:44:27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重难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易因自身就业能力不足,导致职场竞争力匮乏,造成就业困难。智慧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将就业服务各个资源要素由原有的独立状态整合成有机整体,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以学生就业能力为数据,以体系数据结论为导向,在完善并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的同时,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智慧就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大学生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依据之一[1],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2017年总理强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为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实现“智慧就业”[1]。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结合“互联网+就业”以及就业能力培养的发展理念,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信息及动态的就业能力成长数据;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就业培养基地为依托,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1]。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在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成功就业、保持就业并顺利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能力的综合[2]。但大学生就业能力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就职过程中能力的展示,更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职业发展能力,包括保持或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一系列与工作能力相关的个性特征[3]。因此,高校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为途径,以就业为导向,多维度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独特的个体性、直接的针对性、发展的动态性。在独特的个体性上,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就业能力的培养依靠整体培养模式,但个体的发展又不同于整体的发展趋势,其发展具有独特性;另一方面,整体的培养成效是通过个体体现,不存在两个就业能力表现无差异的个体。在直接的针对性上,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检验大学生能力的标准。在发展的动态性上,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同,如职业探索、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由于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3],如对就业能力内容的理解存在不足,更有甚者认为就业能力等同于获得工作的能力;而教育培养者,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过于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强调应聘、面试技巧等,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从而影响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

2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1)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不高,缺乏职场竞争力。大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基本、核心、持续的就业能力上。在基本就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求职能力不足、就业素养不高。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及实习经验,在招聘过程,易因经验不足而难以突出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进而短时间内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部分大学生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往往眼高手低,缺乏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导致在职场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而未能应聘到心仪的岗位。在核心就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实践能力欠缺。在人际交往上,大部分学生易因“自我中心”而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进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同时,影响自身交际能力的提升,从而无法提升职场竞争力;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善于利用社会实践平台,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导致竞争力不足。在持续就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尚未清晰,职业道路上的创新能力不足,以至于在后期的职业发展上缺乏后劲[2]。大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是职场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是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较低的就业综合能力往往会导致招聘过程中的职场竞争力匮乏,从而难以寻找到心仪的岗位。2)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就业服务保障力度不足。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功能涵盖就业市场服务、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咨询指导与帮扶服务和就业管理派遣服务等四个方面[1]。为响应国家号召,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高校逐渐建立以这四大功能为主导的就业服务体系,诸如校园招聘会、就业网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就业指导课程等。但大部分高校构建的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就业服务功能尚未完善,不仅难以满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求,也进一步导致就业服务保障力度不足,如就业服务内容有限、范围狭窄、反馈机制不健全等。在服务内容上,就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在服务质量上,精准度不足。在机制建设上,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服务重心集中于学生的就业率上,而非就业的满意度上,如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职业是否具备稳定性等。在就业服务机构上,虽然大部分高校已建立涵盖“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机制,但逐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益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加大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强度与难度[1]。同时,高校就业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匮乏,导致服务落实不到位,重复性工作较多。

3智慧就业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智慧就业内涵。智慧就业是将就业服务各个资源要素由原有的独立状态整合成有机整体,将平面零散的海量数据整合处理为立体丰富的有效信息,达到就业创业服务公开均等、公平普惠、公益高效的最大成效,或是以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为载体,通过监测、分析、整合、推荐、智能响应等手段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供相关就业服务,以推动整个产业和整个就业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形成新的业态模型[4]。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智慧就业理念融入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智慧就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载体,利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平台,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系统,实现大学生线上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如就业数据分析、求职咨询专属化等。2)智慧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就业咨询指导与帮扶服务功能的体现,而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帮扶大学生顺利就业,同时,以就业为目标,以数据为基础,定性、定量地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智慧就业理念不仅为就业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弥补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不足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尽管智慧就业的理论研究集中于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优化及构建上,但大数据技术作为智慧就业的基础理念之一,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数据应用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数据采集大部分依靠单机存储,以传统数据为主,而智慧就业的视角下,可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数据构建,将传统数据模式递进至大数据模式,从单机存储模式转变为云存储模式,从二维到高维。同时,智慧就业理念的深入推进,在技术上,不仅有助于将就业数据整合成就业大数据[1],在成效上,进一步实现了就业服务体系内涵,如就业帮扶,以校园招聘会为基础,以就业网信息、招考信息为技术支持,筛选不参与就业、招考等大学生,并对其进行调查,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3)智慧就业理念创新就业服务体系。“互联网+”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是创新传统行业发展的动力,而作为智慧就业的核心理念———“互联网+就业”,是突破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现状的思维基础。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对逐年增多的毕业生数量,传统的就业服务体系已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唯有将“互联网+”的创新理念与传统的就业服务理念相融合,在理论的交汇处,创新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利用“互联网+大学生就业”的平台,拓宽服务范围,优化就业流程,提高就业针对性。如:开发校园线上招聘平台,以线下招聘为主导,以线上为拓展,相辅相成,互补不足。校园线下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就业场所,增加就业机会,线上平台作为线下招聘会的补充,有助于完善招聘流程,如后续的招聘结果、聘用结果等线上反馈。

4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施行智慧就业理念的新举措

1)以“互联网+就业”理念为基础,创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行业差距,实现产业融合和更新。其特征是将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各个社会领域,通过社会结构的重塑,打破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模式[5]。在“互联网+”创新理念的影响下,催生出形式多样的商业模式与创业企业,为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社会对大学生也提出更多的要求。而互联网思维、业务技术能力、网络操作能力、资源整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互联网+”时代下优秀大学生的五大标准[6]。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人才高消费的社会压力,单一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已不再符合时展,而在智慧就业的视角下,以“互联网+就业”理念为基础,构建新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有助于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优秀大学生。新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应以“互联网+就业”为理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起点,以就业能力内容为培养途径,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动态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融入“互联网+”就业因素,以阶段性目标为基准,合理规划大学生涯,以动态的数据模式为基础,定性、定量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成长指标,不断更新大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二是通过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保障顺利就业。新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学校就业处为领导核心,构建综合能力培养营,以多维的管理培养模式涵盖大学生就业能力所需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以学分制为基础,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涵盖大学生涯。如:针对大一新生,利用“互联网+”就业,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生涯指导课等。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意识,以就业形势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以就第18卷第1期张展鹏等:智慧就业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18业指导路径系统为平台,网罗全国就业政策与就业资讯,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的产业需求动向,明确专业对口方向,从而制订就业目标。2)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如图1),以学生为本,运用大数据、云计算、自动化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大学生的就业成长数据,将平面零散的海量数据整合处理为立体丰富的有效信息,利用业态模型框架,以就业为目标,构建的学习型互助团队就业培养体系。目前,虽然智慧就业的研究均集中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域[1],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大数据技术是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灵魂”,而物联网和智能终端则是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躯体”[1]。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以培养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为目标,而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则是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补充,以新的理论视角及现代化技术完善培养体系。智慧就业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学生为本,突出现代科学技术使用,如大数据及自动化处理技术等。以大数据、互联网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学生为本,以一人一体系为原则,构建大数据就业平台,结合学生的就业服务需求、企业就业需求等,对数据进行需求分析、整合、重设,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定制学生专属的动态数据平台,实时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及导向,进而以动态数据完善和改进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毕业生的数据调研结果为依据,以专业、岗位性质、企业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划为指标,构建毕业生反馈机制平台,定性、定量地分析毕业生就业数据,以数据反馈培养体系,为完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如广东某高校建立毕业生求职反馈机制,以问卷调查为依托,了解毕业生就职概况的同时,一方面,针对就业困难户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为调整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在就业培养框架与学习型团队的构建上,以螺旋式培养模式为框架,以“传帮带”为形式构建学习型团队,以一带多的学习型团队互助模式为雏形,以就业辅助团队为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广东某高校成立的“学长计划”,以一名优秀的学长帮扶一名学弟/学妹的形式,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同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定性、定量分析大学生成长数据,依托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平台,反馈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从而多维度地完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5结束语

本文基于智慧就业视角,结合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成效入手,从智慧就业的理论与应用出发,探讨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引入该理论,并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高校大学生基数庞大,如何构建一人一体系的动态培养模式是本研究中的最大困境,也是本文的不足与反思,今后将结合智慧就业的核心理念,探索新的理论框架,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海滨,杨晓慧.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148-154.

[2]牛欣欣.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困境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42-43.

[3]林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思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22-124.

[4]孙凡.浅谈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知识经济,2018(18):146,148.

[5]张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蚌埠学院学报,2018(3):89-92.

[6]黄敬宝.“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就业与新思维[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5):43-49.

作者:张展鹏 李 秋 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