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探析

时间:2022-12-06 08:17: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探析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加之“互联网+”背景对大学生的现实影响,占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阵地,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身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文章在总结高校心理健康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强调将网络技术与功能运用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危机发生的重要时间节点、特殊人群重点和诱发事件特点,并将学生本身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体系,提出“一制统领,两线结合,三点关注,四方联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助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就高校而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也较之前有所不同。同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7.53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30.0%,而这部分人群中最多的人员是在校大学生。加之中国社会改革的深度推进,各种社会矛盾与一些非主流的观念思想如信息爆炸般充斥到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身心快速成熟发展同应对解决问题能力的稚嫩存在不均衡性,使得他们在应对棘手问题尤其是造成心理困惑时,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危机的直接高危同质对象。据现有研究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在10%到30%,深入比对发现会有一成左右的大学生已经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实际性心理问题,而当中由于心理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自杀的数量超过千分之一,且自2010年起连年保持增长,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第一死因,这一问题愈发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高度重视。在这种现实状况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然也是机遇。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大学生心理状况,更加准确地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能够更加充分地借重网络新技术,占领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前沿阵地,才能更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有力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一、一制统领———夯实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协同工作机制

心理危机的分级预防与干预机制,是高校普遍施行的工作机制,其目的是使心理危机从预防到干预无遗漏、无断层。在这里,除了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分级机制,还应考虑各级机制之间的协同工作。(一)顶层设计加强学校层面的核心协同作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需要自上而下一以贯之,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因此,学校层面要充分发挥其核心领导作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配置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工作人员。领导机构要顶层设计全局工作,构建信息传递通畅、反应联动迅捷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要完善、细化机制的实施过程,提高“早排查、早甄别、早评估、早介入”的干预服务能力,无障碍调动既有资源,又有效协调指挥。(二)夯实学院层面的中坚解决心理问题能力。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中坚力量在学院,学院层面的中坚力量在辅导员。要切实提高学院在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加紧专门人才引进,不断提高学院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素质。辅导员要做好日常基础性的学生心理隐患排查,做实对学生开展常规的心理咨询服务,推进心理咨情数据库的数据筛选分类建设,完善心理危机后干预的长效跟踪反馈备案制度,注重突发情况下处理、化解心理危机的案例积累等。(三)发挥班级宿舍层面的基础消化积淀作用。高校心理危机的受众对象来自基层,所以需要我们通过班级、宿舍开展基层的摸底排查、评估反馈、教育疏导工作。充分发掘学生骨干和团学干部作用,使其随时关注同学心理异常波动;通过辅导员定期走访班级、宿舍,访谈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及时疏导、化解可能会造成的心理危机。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觉,当面对突发不可控危机可能出现时要快速反应,边调查基本事实、竭力控制局面,边立即上报,以期做出恰如其分的应急、应对处理。(四)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保障机制。学校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全时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环境育人,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成才。除了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辅导员,从教师到行政人员,从宿舍管理员、餐厅服务员,到后勤保障人员、保安人员以及校园内其他所有教职员工都需要擦亮眼睛,急学生之所想,关注学生之所需,发现问题及时介入、有效报告,编织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立体网络,架构协同大保障体系,发挥预防与干预机制实效。

二、两线结合———实施“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新互动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更习惯使用网络获得信息、直抒个人见解与好恶。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服务相结合,将网络技术与功能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线上线下新互动具有重要作用。(一)精准切入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网络阵地制高点。1.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网站,普及宣传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案例示范举例,提高受众群体应对纷繁复杂挫折挑战的应激能力;坚持传统的心理咨询网上预约咨询手段,有针对性地事先了解具体案例;通过QQ群、官方微博等实时交互平台的搭建,充分实现心理咨询求助者与专业释惑的在线同步无障碍交流。2.依托大学生心理普查网络系统,坚持做好心理普查工作。面对近“00”后高频次使用网络的高校大学生,更加需要做好新生入学的普查工作,做清、做细、做全心理档案的留存建档,及时关注需要跟踪、引导的学生,打好起始备案基础;实行对基层班级、细胞寝室的隔周心理动态普查,建立起依托心理委员、班级辅导员为基层反馈单位的基层网络,不断充实预防与干预内容,进一步锤炼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3.培养具有专业心理咨询业务能力的网络意见领袖。学生教育管理专职教师、骨干学生干部均可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网络意见领袖。在高校个体大学生深陷心理困境或是出现群体性心理创伤突发事件时,可以借助网络渠道和平台,就问题谈方法,正面澄清事态进展,分析可能产生的心理危害以及所采取的积极应对方法,降低学生个体或是群体伤害,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二)夯实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载体和平台。1.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团体辅导、沙龙漫谈、朋辈教育大赛、“笑脸墙”、“放漂流瓶”、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常识、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热情,寓教于乐,提高大学生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2.不断开拓心理健康咨询的新手段、新形式,丰富心理健康咨询内涵。通过运用心理催眠现场会、沙盘游戏治疗、隔板法缓解释放、角色排列等活动,切实提高个人应对心理危机能力。3.各学院按照专业特点、素养层次、学生性别等建立特色心理咨询室,打造各自的服务学生品牌。通过采取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情绪宣泄、催眠缓解、倾诉等形式来接待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有侧重地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实现优势互补,发挥资源使用的最大功用。4.在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在相应课程体系中渗透心理健康素养态度;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一规划、指导各学院开展各具特色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不同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健康身心成长模式,塑造阳光心态,开启健康人生。

三、三点关注———找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干预切入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但有其系统规律性,如果能够找准教育、预防和干预的切入点,及时对特殊时间节点、特殊人群、特殊事件进行实时有效跟踪与评估,就可以及早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尽快介入、干预、阻控、缓解、疏导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一)重要时间节点。新生入校后的一个月内、学期期末前后、寒暑假期间、五一和十一假期放假前及返校后、毕业生离校前等时间节点,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时间点。关注这些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有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问题。(二)特殊人群重点。入学新生、准毕业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班级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生活习惯明显不适应的学生、内向交流不多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人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人群。重点关注这些人群,及早介入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其心理危机的发生。(三)诱发事件特点。家中亲朋突然发生变故、个人遇到境遇性变更打击、面临考试压力、恋爱受挫、朋辈关系失衡、就业屡屡失利、升学升本考研失败等事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容易引起心理问题的诱发事件。及时发现并探究诱发事件并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准确性和成功几率。

四、四方联动———形成学生、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实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资源,除了高校要发挥育人功能以外,还应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力量,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形成四方教育合力,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最大化。(一)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心能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教育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内心愿意接受我们的教育,才能为形成教育合力奠定基础。就高校而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设施设备,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感受到温暖和被关注;在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能够春风化雨般引导,润物无声中教育,做到宽容接纳,从而使学生愿意主动融入学校整体,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同心而行。(二)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行陪伴。依据“互联网+”时代下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新情况,学校层面要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不断探索,加深业务拓展,切实巩固高校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同行陪伴。1.一线广大专业教师的同行陪伴。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布道、授业之余,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课程设计上,注意从专业角度渗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激能力,为开启阳光成长助力。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环境的同行陪伴。凡涉及到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学习生活及实践,即从宿舍管理、就业实习、勤工俭学等扶助工作人员,到食堂、图书馆、保洁、安保、医护等保障服务人员,都需要进行不同侧重的心理健康专题培训,增强其主动关爱学生和特殊群体的意识。3.骨干学生干部、自治组织的同行陪伴。注意对骨干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训与培养,通过各种社团组织活动的开展,使其带动、影响身边同学,传播积极正能量,传递健康心理生活态度,营造和谐健康学习、生活氛围,形成影响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行陪伴,达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行陪伴的最广泛联盟。(三)调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同向引导。家庭是学生身心成长的第一课堂。当下高校大学生的家长多属“70后”,他们有着普遍的高学历背景,也背负着激烈的社会竞争;伴随改革的精准深入推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也需要来自父母的同向陪伴引导。1.线下实现学校与家长的经常联系,随时报备学生在学校的成长与需要积极配合的要求和方法;线上运用微信群等信息交互软件,实现实时在线交流与反馈,及时应对解决相关问题,联动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2.建立家校联动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网络视频同步技术,建立网络直播模式,开设家庭心理健康知识课堂,实现优质高校资源的共享,让家长从专业角度了解最新心理健康技术与方法,形成同向陪伴引导。3.建立“家校”网络与现实应急机制。“互联网+”下,由于受大学生个体差异以及面对压力情境的不同的应激差异,使得大学生们各自所呈现的面对心理危机的表现程度存在很大区别,预先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应急预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向引导的底线保障。(四)争取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同进支持。“互联网+”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问题已引起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视。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总书记在报告中也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战略高度对全民的心理健康提出统领要求,可见政府、社会层面对全民的健康战略有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作为政府责任、社会环境需要在立法层面、政策角度、舆论宣传对全民的身心健康提出战略部署的同时,更需要依托社会大资源,从软环境到硬设施,从人员培训到设施配套,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宣传有序开展,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后续持久的同进支持。“一制统领,两线结合,三点关注,四方联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累积了大量的案例与数据,很好地指导了实践。当然,实践中问题会常出常新,但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在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网络技术与功能的积极功用,不断总结新经验新做法,就能为完成大学育人使命保驾护航,助推实现大学生美好未来,开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孙伟.关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几点思考[J].福建质量管理,2016(10).

[2]赵鑫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23):103.

[3]吕晓辉.高校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

[4]李新纲.一则案例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21):175-206.

作者:李新纲 张艳 单位:1.青岛滨海学院酒店管理学院 2.青岛黄海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