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影响及对策5篇

时间:2022-05-22 03:06:37

大学生就业指导影响及对策5篇

第一篇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它与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结合形成了各类新兴媒体,并迅速融入人们生活,向人们提供着多种多样的信息,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从此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习惯并依赖通过新媒体获取讯息,但随之而来的“碎片化”信息是无法回避的,它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也影响大学生就业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积极分析和应对碎片化信息带来的挑战,化被动为主动,助推高校就业工作进入新征程。

一、新媒体时代下碎片化信息的特征

1.碎片化信息的海量性当今社会,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经过数字化处理,并依托各类互联网终端获得巨大的存储空间,信息能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借助网络通过电脑软件、手机APP、电子书等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入受众视野。囊括了世界各地方方面面的信息齐聚互联网之中,被不断碎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更新,形成了海洋般的信息库。2.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在新媒体时代,各类信息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只要有网络,就能在第一时间,以光速传播。互联网如同一条条线,不分地域将人与人相互链接,构成一个信息网,这个信息网上的每一个节点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更是接受者,传统意义上三者的界限被打破可以相互转换,同时只用花费极少的时间、人力、物力,就能传播信息。于是信息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3.碎片化信息的分散性、单一性、片面性碎片化信息受到篇幅、内容等限制,只能承载着事实,而事实背后的逻辑及内在联系在碎片化的过程中被打散,不复存在。碎片化信息如同孤岛般孤零零的存在于各个位置之上。受众被告知表面的事实,不会被告知其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它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受众脑海中的信息网络和知识结构无法形成,因此碎片化信息是不全面、不严谨的。

二、新媒体时代下碎片化信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影响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单一、内容陈旧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以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等为主要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按部就班地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传播就业信息,传授就业技巧,学生被动接受。其实在网络上已经有大量相关碎片化内容,而且它们经过精心包装,相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理论更具有吸引力,且易于学习。于是,大学生更愿意从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但是,网络碎片化信息也具有自身不全面等先天不足,学生仅仅只是阅读完,没有将信息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从而知识的利用率不高,往往学生知道知识技巧,却在实战之中怯场,临阵慌乱无法将知识有效展现和发挥出来。另外,高校缺少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就业观念等的思想教育,即使学生顺利求职后,可能仍会存在诸多糟糕的情况,如感觉工作没有体现自身价值、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加班、频繁跳槽等。2.不良碎片化信息影响学生就业观念学生通过新媒体利用零散的时间阅读碎片化信息,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庞杂的信息让他们无暇去思考,只能走马观花地浏览。加上碎片化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籍更易于理解,不需要深入思考也能理解,长此以往,学生渐渐萌发自己见多识广的错觉,产生惰性,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而不愿去思考。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碎片化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于长时间不思考的学生来说,极易形成误导。一是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低要求、高报酬的虚假招聘信息,以及对于某些职业偏颇、主观的评价,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思辨能力的毕业生来说,容易盲目相信,眼高手低,不能合理评估自身实际条件,无法全面分析岗位信息,不能理智择业,忽视一些发展势头好的基层岗位,白白浪费求职机会,甚至还有学生上当受骗、深陷传销。二是网络上存在一些负面极端新闻,如找工作要拼爹、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等。这些新闻经过层层碎片化后,夹杂着主观夸张地描述和引导,使本来就信心不足的毕业生愈加迷茫,产生畏难、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甚至怀疑自身的理想信念。三是碎片化信息获取具有便利性,通过网络求职减少了学生试错成本,学生易萌生“骑驴找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等不健康的就业观念,导致频繁跳槽。3.碎片化信息加大了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参与交易的各方掌握不同的信息,一些成员拥有其余成员没有的信息的不平衡状态。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高效性一定程度上疏通了就业信息渠道,但由于对信息审核、监管、处罚机制不健全,失真信息能以极低的成本在网络上堂而皇之地散布。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能吸引眼球,夸大单位效益和待遇等基本信息,而部分毕业生为获得求职机会,在简历上肆意“美化”自己,伪造不实的学生干部任职经历、社会实践经验等,这使得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无法辨别双方的信息的真伪性。另外,由于信息方式增多,招聘单位的用人信息虽然都能线上,但是渠道各异,毕业生仍无法及时、全面获取所需信息;由于招聘方对于学校专业设置、学生求职倾向等理解存在误区,常无法有针对性、准确的投放招聘信息,这些都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就业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导致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在求职中不占优势,另一方面让学生“钻空子”,产生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极易引发道德危机。

三、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对策略

1.调整就业指导内容,丰富指导形式,增强就业指导参与感与认同感就业指导内容侧重于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就业政策等传统内容,还应提高就业观念、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信息素养等实力的培养比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之中,从思想上指导、育人;特别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之能在海量的就业信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的思想,不盲从跟风,高效的从中筛选、利用适合自身所需的信息,避免掉入陷阱。教师结合网络语言特点和碎片化信息呈现特点,将理论性、系统性、技巧性强的就业指导知识有目的的碎片化,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化处理技巧精心包装,通过传统课堂、QQ、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形式系统的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关注,激发兴趣。将就业指导延伸到理论指导之外,整合学校、政府、企业多方资源,将指导同实践融合。比如,开展实习实训、模拟面试、企业实地参观,网络模拟工作等活动,将专业知识、就业知识进行实操检验,加深学生对自身、用人单位、职业的直观了解,明确自身实力和合理期待,增强就业指导的参与感和认同感。2.搭建、完善就业指导新媒体平台完善现有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的功能,重点打造就业信息网多样化功能,开发与之配套的手机APP,实现就业信息、根据需求自动推送信息、在线客服指导等特色功能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专业性、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让其从被动接受指导变为主动寻求指导。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就业指导数据共享平台,将校内外的碎片化信息整合,共享资源。一方面,将校内资源进行整合,如借助校友资源,多数校友对母校充满感情,了解母校学生情况,提供的招聘和实习信息能切合本校学生特点,能增加学生就业成功率,另外也可根据校友意愿,邀请他们成为线上就业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将校外资源进行整合,比如,学校与兄弟高校、大型企业、第三方招聘平台等合作,实现资源汇聚、流动、共享。3.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就业观念就业竞争压力沉重,导致很多学生在择业、求职过程中存在不正确的就业观念,比如,拔高就业期望值,具有极强的功利色彩,紧盯所谓的理想工作,将岗位待遇高、地域经济发达作为理想工作唯一标准;如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意识,妄图通过走捷径获得工作;就业过程中盲目跟风,长期与身边同学比较产生嫉妒心理,甚至有的同学在就业中压力过大、精神抑郁,采用极端方式逃避问题。这些不良就业观念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高校工作者要发挥自身在思想育人方面的长处,充分利用新媒体碎片化信息海量、传播即时、广泛的优势。针对社会热点、舆论焦点问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引导,引发共鸣,如通过微信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渡过大四就业迷茫焦虑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最终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技能、价值观匹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就业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展,深挖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着力解决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能成功毕业、就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璐.互联网思维下“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04):36-40.

[2]白冰,王晓伟.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07):80-83.

[3]韦沁妤,谢国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63-64,105.

[4]邱德明,张鹏,孙凤兰.浅析微信碎片化阅读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7(24):160-161.

作者:汤玉婷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第二篇

摘要: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毕业生的关键因素。因此,学院的领导以及教师也加大了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良好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和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对策

新形势下,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使得就业难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采用科学的方式,合理解决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独立学院的发展进程。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面对现阶段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经常将其当做是一项非常普通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经常对课本按部就班,没有对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得学生没有办法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当前就业形势。同时,由于教师对就业形势掌握不足,使得无法为学生解决实际就业困难以及就业困惑,甚至一些教师认为“这些东西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明白了”,因此没有对就业指导进行充分的研究,致使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经常认为就业前景非常好,在学校期间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就业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学生在进行就业指导培训过程中,经常抱着应付了事的心态,使得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有效性不高,也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1]。(二)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在进行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也是导致教学存在问题的重要因素。根据现阶段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教学水平来看,其内容相对枯燥,课堂氛围也过于沉闷,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也会逐渐减少,不仅影响了就业指导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2]。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教授的知识很多都是课本上的内容,千篇一律,不仅枯燥烦闷,还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如果在在就业过程中,都用相同的理论企业竞争,那么独立学院的学生与高等学校的学生又有什么分别。(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与一些高等院校相比,虽然国家对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教学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也给予这一工作一定的支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就是其中之一。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都是临时抽调过来的,缺乏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无法对学生的诉求以及行为特点进行逐一的把握,同时也不能够将自身的知识以及能力准确的教授给学生,不仅影响了就业指导教学的有效性,也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一)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要想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保证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及时时效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就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国情以及就业政策方面的教育,合理的分析就业形势,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促进学生未来发展。同时,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改进学习的方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保证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积极应对挑战,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3]。(二)不断强化新媒体文化建设。新形势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独立学院的良好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学院应该合理的应用新媒体技术,促进科文化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让学生顺利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在实际的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学院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QQ等新媒体,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以及传播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保证学生能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4]。(三)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面对现阶段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院一定要加大师资团队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确保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问题出现的几率。一方面,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就业指导部门为主体,建立一支就业指导理论以及网络技术熟练的队伍。在这一过程中,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可以积极地开展一就业教育为主体的班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畅所欲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增加求职择业方面的咨询,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试,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结语

现阶段,面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学院的领导以及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站在学院以及学生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保证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和进行,进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博云.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8(2):65-70.

[2]李欣,赵娜.当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求知导刊,2016(1):54.

[3]杨文超.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5X):6-7.

[4]赵润.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北方文学旬刊,2017(4):156.

作者:赵静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第三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学生自身,其二是学校的就业指导。本文在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优化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希望对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有所启发。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指导;优化

每一年都有大批量的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在当今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就业恐慌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尤为突出,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根据每年的现实情况,制定和优化自己院校的就业指导方针,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院校扩大招生数量。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的扩大招生数量。近些年来,我国的高校本科毕业生数量呈几何数量的增长,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加上工作岗位空缺少,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就业问题无疑就成了社会和高校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二)新兴就业岗位的出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不断地出现新兴的行业和岗位,传统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而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得刚出来的大学生不能够适应社会人才岗位的需求,导致岗位需求和人才需求不匹配,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三)大学生缺乏就业观念。很多大学生在上了大学之后开始放松自己,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一旦毕业,学生就会很焦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或者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对自己的就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缺乏就业观念。

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分析

(一)时间安排不合理,就业指导存在滞后性。大多数学校认为就业就是应届毕业生的事情,所以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才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这时大四的学生正在准备论文、或者忙于考研考公务员,没有认真地听取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这时候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使得该课程的成效大大降低。(二)课程指导形式单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目前,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也只是单单讲解毕业的注意事项和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容,缺乏学生真正需要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单一的理论灌输,难以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相关信息的了解。

三、如何优化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一)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内容,增加专业实践课程。目前,根据笔者自己和周边的朋友的经历来看,就业指导就是在大四最后一学期上一门理论课,让学生对就业现状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在完善就业体系方面,学校可以对各年级都进行就业指导,在大一到大三阶段,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制定就业指导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在分析当前就业压力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发现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不断地扩大自己的优点,在就业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实践体验课程,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大四即将就业的阶段,学校可以以毕业生自主选择职业为基准,分析讲解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等,让毕业生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实现更好的就业。学生要根据自身专业和兴趣,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实现更好的就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1]。(二)创新就业指导课程形式,提升就业指导效果。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一味的理论灌输,起不到引导学生就业积极性的效果。在形式上,就业指导老师团队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大四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开设模拟招聘会,邀请有经验的往届毕业生或者成功的社会人事,现场模拟招聘流程,根据同学们的不同表现和应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和方法指导。通过这一举措来丰富大学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三)创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学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利用该平台对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对有招聘需求的公司在平台上进行信息,应届生也可以在该平台上和有就业经验的学长学姐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学校还可以依托在当地的专业优势,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有指向性的培养,不断地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学校也可以和人才市场进行交流合作,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可以在该平台就业信息和现阶段人才需求状况,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事实,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来面对就业难题。学校要不断地完善、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更清楚地了解现阶段就业情况。学生自己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荣兴.“基础+平台+模块”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7(34).

[2]张朝红,乔海英.基于大学生就业素养提升的高校就业指导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9).

作者:王艳艳 单位: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

第四篇

摘要:在新经济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艰难。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需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路径和创新对策,以期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遍化阶段,导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激增,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大学生的数量无法保持平衡。当前的就业市场要求毕业生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都随之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仅能够反映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同样能够折射高校的教学质量。基于此,学生的就业水平成为社会衡量高校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需要高校的管理人员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学生就业的不足,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

2建立学生就业管理联合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高校生的就业问题是该校发展的重要问题,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这就需要高校强化对教职人员的宣传力度,提升教职人员的参与度,促使教职人员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强化管理,立足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一方面,高校需要制定学生就业指导的体系,将毕业生的就业内容同学生的日常学习标准相联系,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的就业目标进行正确的指导,加强日程课程的考核形式,促进学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学校需要将教学工作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社会的导向性进行针对式的课程安排,调整学生的课程结构。可以通过分析人才招聘市场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学院需要充分利用学院的人才集聚优势,和企业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强化与就业平台的联系,进而拓宽学生的就业路径。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学生辅导员教师的素质建设,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观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加强日常沟通,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会技能。

3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

首先,需要完善大学生就业保证机制。政府可以在大学生就业中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为企业的人员招聘提供信息;建立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相关咨询服务;建立并完善人才市场信息的动态监控,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及时性的信息。其次,需要高校建立并完善诚信的就业服务机制。新经济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高校建立教育机制改革,分析本校就业率低的相关专业的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结合人才市场的最新消息进行专业调整,根据市场的导向性,增加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高校需要在教学中,建立持续并长效的教育机制,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在培养学生工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需要社会提供公平的就业机制。避免出现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例如性别、年龄、户籍和学校类别等。社会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制,形成公平的就业机制。

4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进而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首先,大学生需要提升自我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身的就业条件。其次,大学生需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避免出现铁饭碗的观念,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创业,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创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最后,大学生应该顺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用于抓住机遇,勇敢走向二三线的城市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现阶段,很多高校开设创业孵化园项目,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机会,并且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扶植,学生要勇敢抓住机会,实现就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大学生需要避免跟风的就业形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需要经常浏览就业网站,积极参加招聘会,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学生需要利用好身边的就业资源,勇敢参加面试,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自我技能的提升。但是需要避免跟风的就业形势,降低大城市的扎堆和热门岗位的争抢,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和地区。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学生自身的生活质量和政府、社会以及学校的招生问题。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需要政府的管理部门、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施文化.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J].商情,2017(35).

[2]曾淑文.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2).

[3]张玲菲,孙峰岩,刘万里.新常态下完善高校毕业生在茶叶企业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福建茶叶,2017(10).

作者:王邦芦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第五篇

摘要:以微博、微信、微课等微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产生了广泛地影响。既有的研究强调就业指导工作意识的“微转向”,更关注微平台技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使用以及围绕技术平台的管理配套研究。研究主题和内容同质性强,难以满足工作的深入推进,建议加强如下三方面研究:对微平台效果的实证研究;微时念与就业指导工作深度融合的措施研究;微平台与传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深度整合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微时代;研究述评

一、引言

1.微时代的概念随着微博、微信和微媒体的兴起,特别是微信和微信公众号的普及,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和媒体的互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者们将这种变化归为微时代带来的变化。微时代作为近些年的新概念,目前学界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有的认为微时代是以微媒介的创新和短小精炼的文化传播为主要特点的新传播时代。如潘小妹认为,微时代是“以微博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年代”[1];余涛、陈文斌认为,“微时代是指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为媒介,以微博、微信、QQ等应用软件为平台,以简洁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为传播形式的互联网新时代”[2]。类似观点还有向宇森[3]、杨亚蒙、娄海波、王红英[4]等。主要区别在于对媒介的例举不同,重点均强调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突出内容的短小精炼特征,都认为是新传播时代。有的研究者在认可微媒介和新传播时代的基础上,将方便、快捷、高效和互动等传播特点纳入微时代这一概念。如赵庆海、赵慧玲认为:“‘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以微信、微APP、微博等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移动终端为传播载体,以短、简、明、快作为传播特征的时代。”[5]郭芸、刘敏[6]、刘宁[7]及李智超[8]等也持类似观点。杜建华等学者综合了此类观点,将微时代的表征、代表性平台、媒介和传播特点等都纳入微时代的概念中,提出:“微时代的到来以微媒体的诞生为表征与标志,微媒体是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移动终端为传播载体的媒介,微媒体以精准短小的微内容为传播对象,在传播上以移动化、社交化、跨平台、流动、瞬时性、扁平化的微传播为基本特征,传播对象面向小范围的微社群用户(微圈子)时代”[9]。以上两种观点都涵盖了微时代的主要形式和特点,但缺乏微时代在理念层面的探讨,使微媒介和表现形式一旦有拓展,概念就显得狭隘。如微媒介,初期表现为微博和微信,后来拓展为微信公众号平台、微视频、微课等媒介,若再以微博和微信为形式就显狭隘。还有以具体研究主题作为界定概念的基础。如彭玉蓉结合心理学研究主题认为,微时代是“由当前各种新型的微小化、智能化的互联网科技所推动的,将整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联系的,互联网信息剧烈深刻影响整个人类的现实和心理活动的,呈现出虚拟化、科技化的人类活动历史时期”[10]。根据研究主题选择其相应的特点作为微时代的概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研究的深入,但由于微时代的影响范围广,以研究主题定概念造成对微时解不全面。微时代作为一个大的背景时代,其概念不应因研究主题的选择而不同。本文认为,微时代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变革为基础,以去中心化、扁平化、个性化、针对性为理念,通过微介质或平台同个人终端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样化传播,以即时传播、互动体验为突出特点的新传播时代。其中,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是基础,理念变化是核心,微介质或平台和个人终端是介质,多样化传播是表现形式,即时性和互动性是优势特点。微时代的面貌是传播新变化之和。鉴于此,本研究的微时代视域是大背景、核心理念、介质、特点等各方面变化的视域。是以微时代带来的各种变化作为观察、理解和思考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挑战、机遇以及做出相应转变革新的立足点。2.微时代下就业工作的早期变化微时代下传统高校就业指导课堂受到一定冷落,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如何主动适应微时代的变化,以微时代优势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在微时代重要介质———微信兴起之初,少数高校着手探索将微信运用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如2014年,《光明日报》专题报道了东北师范大学在学生就业上的创新做法[11]。“东师微就业”是全国首个在就业领域开通的智能化微信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最需要的就业服务,实现轻松看信息,便捷搜岗位,及时获指导;同时研发了一款面向全国毕业生免费开放的移动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即“东师求职宝”,其中包含短信定制、简历管理、招聘信息、简历推送、求职技巧、就业政策6个功能模块,可实现信息查阅、观看宣讲、投递简历、视频面试等全过程的就业服务。此后,全国各高校均积极开通就业微平台、开设就业微课堂,主动利用微时代介质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和微时代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也日益增多。

二、研究现状

在微时代下,就业工作不断改变形式,逐步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强调传统就业模式的理念需进行“微转向”以适应微时代的工作要求;强调微时代对传统就业指导工作的挑战和机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强调微媒体对传统就业指导工作的革新意义;将微平台整合到就业体系中,或运用微平台重塑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将微媒体、微平台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中进行了探索等方面内容。1.强调就业指导工作意识的“微转向”微时代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核心的启示是其理念的变化。微信的兴起,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的普及,让大学生感受到新的服务理念。相比较于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微时代提供的理念更加注重受众体验,更加注重针对性、特殊性和差异性。对微时代特点的分析着重对显著理念变化的思考。相关研究有:张宪林和方立琴通过对微时代的特点分析认为,微群体的出现,为现有就业指导模式开启了微革命,提出微意识的重要性,指出微意识开拓了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启示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更具针对性、差异性[12];梁珍认为,微时代的便利性和个性化给就业教育的启示是提供了微理念、微革命、微交流和微体系,提出通过微群体对就业对象进行分类指导,提高指导实效[13];张美荣也指出,微时代为职业指导提供了新平台、丰富了新内容,为解决就业模式中形式和方法单一、教师队伍短缺、时空受限等问题,提出应以微平台为中心,各就业指导相关部门应全面实现“微转向”[14]。这些研究都侧重于微时代新理念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启示和作用,强调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需要进行“微转向”,更加注重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体验和感受。2.强调微时代对传统就业指导工作的挑战和机遇在微时代下传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问题更加凸显,为此不少研究将微时代的优势与对传统就业指导工作构成的挑战一并进行分析。如:陈华健和陈惠玲认为,微时代下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方法单一低效、信息传递滞后、“微思维”欠缺等问题,而微媒体给就业指导带来了成本低、受众广、内容多、交互好、速度快、效率高等机遇和优势,最后提出通过搭建微平台、打造微课堂、树立微意识等措施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水平[15];蔡信海通过对传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信息滞后、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组建微媒体团队、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丰富内容、增强互动等措施改善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就业指导实效[16];刘筱丹提出:利用微时代优势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实践性等就业指导困境,利用微信、微博、微课等微时代元素改变思维、改变学习方式、延伸就业指导课堂,最后通过构建微教学模式,实现搭建微平台、定制个性化服务的就业指导新模式[17]。尽管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一定问题,面临一系列挑战,但这些研究提及的问题和挑战均为质性上的判断,构建的新模式效果如何,也仅为预判,而并无实证研究论证。3.强调对微平台技术的使用除了强调微时代的影响,部分研究将微平台和微媒体的技术使用作为核心关注点,强调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以及建立配套管理措施,以此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1)以微平台的设立作为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部分研究以调查的方式,探讨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从而为利用微平台创造前提。如:唐也栋通过对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3所高校视觉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调查,提出在微时代下应利用微媒体工具、多角度促进就业[18]。陈锐钊和黄尔敬通过问卷调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提出应在微时代下建立微就业教育平台,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和特殊性的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职业观念改变,提升职业素养[19];夏鑫、张锐和张宏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的毕业生调查发现,就业信息不畅通、就业平台系统不完善、学生自我认识不足等问题,认为微时代背景下就业服务模式创新具有紧迫性,提出微时代下利用微平台改变就业观念、增加信息传递、促进就业部门、毕业生与就业市场多向互动的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20]。这些调查研究都指出了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希望通过使用就业微平台来解决,然而在研究中仅指出解决方向,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2)以微平台为核心构建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部分研究通过介绍如何利用微平台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围绕微平台进行工作方式、人员和机构的系列调整,形成新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如张媚探究微时代背景下通过“微辅导”的形式提高就业指导效果,提升就业质量[21];石艳和苏雷提出:微时代下从制定网络管理办法、建设专职队伍、搭建网络平台等方面创新就业指导方法[22];刘涛和刘鹏提出:利用微平台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等措施进行精准就业服务供给[23];静丽贤、梅国宏、潘宇航和周勇君指出: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站、微APP等微平台作为新的就业信息系统构成要素,构建职业测评、信息服务、共享服务、信息查询、网络互动等模块为主的微平台以满足学生、用人单位和高校的实际需求[24];张芸提出:通过开通微平台、制定网络管理办法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25]。尽管这些研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方案,然而更多是将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往微平台上“搬”,缺乏更加深入地探索。相较于传统相对成熟的就业指导模式,新的就业指导模式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就业指导工作在融入新思维、新平台上的深度不够,围绕微平台的措施和办法不够深入、不够系统。(3)以微媒体改进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这方面研究以改变就业指导课程为目的,引入微媒体,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从而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相关研究有:杨建辉介绍“微博”“微信”“微电影”在“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上的运用,突出微媒体在教学方式上的革新,推动信息化教学运用[26];胡利系统阐述了微课程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结合微信公众号在目前国内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和效果调查,系统推出了就业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并且通过两个实例阐释了微信公众平台在微课程制作中的运用[27];梁力论述了微时代对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挑战,指出微时代强化了学生主体意识,促进了师生沟通,提出通过创新课堂形式,开展精细化就业指导,以微课拓展和延伸就业指导促进就业指导课的改革[28]。

三、研究建议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多数研究成果都涉及到微时代的特点,都涉及到微时代微平台的优势,仅在具体论述时侧重点稍有不同,多数内容存在一定的同质性且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建议减少对微平台效果质性上的判断,加强对微平台实际效果的实证研究;减少对微转向的理念介绍,加强微时念与就业指导工作深度融合的措施研究;减少对微平台的简单介绍和构建,加强微平台与传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深度整合研究。1.加强对微平台效果的实证研究既有的研究在谈到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一边倒的给予否定,指出其包括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时空限制、效果差等问题。而谈及微时代的微平台和微媒体却有诸多益处。然而,目前的研究中对效果的评价均为质性上的判断,尚无实证研究表明采用微平台后,就业指导工作效果得到显著地提升。建议加强对微平台的实际效果追踪、反馈甚至反思。微时代的理念和微平台、微媒体、微课程等技术手段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对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部分的技术补充,还是在多大程度上颠覆了、改进了传统的就业服务理念和实际工作,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给予分析。2.加强微时念与就业指导工作深度融合的措施研究既有的研究介绍微时代的核心理念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强调服务工作的体验性,使用微平台和微媒体针对服务对象开展更具针对性、特殊性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实效。然而在具体措施上显得空洞。如何将微时代的核心理念,与开展分层分类、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深度融合,产生更多有实际操作性的措施,使“微”在大学生中真实可见,真实有效,这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3.加强微平台与传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深度整合研究在微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中,对微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微媒体的介绍以及微平台管理人员的思维、技术等层面的构建占据大量篇幅。这些介绍在微时代初期是必要的,然而随着微平台、微媒体的广泛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已不再陌生。在今后的研究中,建议探索如何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微平台进行深度整合,更多思考如何将传统的就业工作体系进行深度的转变,使微平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中起着更加基础、有效的作用,形成更加系统、全面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作者:郦炬 邱洋海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