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时间:2022-03-18 08:48:33

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摘要:本文从组织体制、情感认同、资源载体等方面阐释了高校共青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优势,从构建科学完善的理论教育体系和搭建包容开放的交流实践平台等方面论述了高校共青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

自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提出至今,创新精神培养和创新人才培育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经济腾飞的核心要素和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目前国内高校承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任务的主要分为教务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共青团三大类。高校共青团作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主体,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有着广泛认可和深入共识,是相对通行的做法。

一、高校共青团在创新创业工作开展中的角色定位

1.做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引导者。高校要做创新创业意识提升的“大染缸”,作为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的重要群团组织,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是高校共青团“双创”工作开展的重要任务。应当通过丰富宣传形式、营造创客文化、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实践交流等手段教育引导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进行深入了解、理性认识、心理准备和行动自觉,努力营造敢想敢干、敢为人先、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2.做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服务者。一方面需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能力,一方面需要强化硬件建设,丰富实践载体,搭建孵化平台。高校共青团应当坚持问题导向、找出培养短板,勇于实践、大胆尝试,在高校传统专业教育基础上,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推动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的紧密融合,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竞赛、创客空间建设、项目团队孵化等渠道推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完善。3.做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推动者。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挖掘一切有利资源,要坚持上下联动,内外互通,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经济建设、企业需求、社会进步有效融合。高校共青团应当在创新创业开展中发挥自身优势,协同推进、汇聚合力,在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努力做到迅速响应、广泛联系、充分挖掘、统筹协调、积极推动。

二、高校共青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优势及有力条件

1.成熟完善的组织体制。高校共青团具备以“一心双环”为主体的学生组织网络,覆盖从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清晰架构,包含校团委、二级学院分团委、团支部的层级群体,其组织结构清晰、体系完善、严谨有序、辐射面广,其骨干成员具备较过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奉献精神,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诉求[1]。2.开放包容的情感认同。高校共青团富有朝气和活力,具备较强的思想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善于学习、应对各种思潮的快速变化,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在学生群体中具有高度的信任感、较强的依赖性、快速的传播性。其开展的教育活动,具备第一课堂教育难以替代的广泛性、持久性、实效性。3.多元丰富的资源载体。高校共青团在校内具备学工部、教务处、宣传部等多部门协同共建基础,在校外具备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共建平台,具备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品牌共建阵地,具有广泛、丰富、深层的资源挖掘空间和高效、便捷、畅通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依托项目竞赛等形式,为创新创业开展提供学习、训练、实践、咨询、信息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平台,有利于各类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深度整合、互联互通、交流共享。

三、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科学完善的理论教育体系。1.构建课程体系。高校共青团可以结合自身第二课堂教育优势与教务部门联合,在通识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础上,尝试以选修课、项目组等形式招募成立虚拟创新创业班级,构建横向通识教育课程与纵深教育指导相结合的课程指导网络体系,构建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新型灵活、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尝试引入推广《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实践互动式授课,引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模块式项目化的教学指导课,引入智慧树、清华大学等线上平台的慕课并匹配线下强化训练指导,探索推动课程体系的学分认证机制,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2.建设师资储备。高校共青团可以尝试以创新创业学院为依托,建立动态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及储备模式,即构建“理论+实战,系统+短期,专职+兼职,校内+企业”的“4+”师资培训和储备体系。从师资构成角度,既要打造稳定高水平的专职队伍,又要专兼并融,分层教学、扩大受众;既要发挥专业教师的学术专长,又要借鉴企业教师的丰富经验[2]。3.编写本土教材。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高覆盖性、高整合性、高实用性等特征,授课教师队伍因其来源结构复杂、学科背景不一、指导水平不均,必须依靠专业教材指导,才能保证良好的授课效果[3]。高校共青团可在现有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色、实践应用方向、创新创业案例等,牵头编写适用于本地区、本高校特色的教育教材或案例汇编,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性和实用性。4.丰富实践载体。创新创业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高校共青团可以借助社会实践、公益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类的模拟实践岗位,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校企合作项目、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科技园、创客空间项目等为学生提供实操运营类的实战平台,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能力。(二)搭建包容开放的交流实践平台。1.营造文化氛围。高校共青团应当借助其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通过校园文化、学科竞赛、培训讲座、网络媒体等渠道和手段,积极宣传和普及政策和知识,让学生有了解创新创业的渠道,要培育和推广品牌项目,让学生有参与创新创业的载体,让创新创业概念在青年学生中生根发芽,在高校营造全员参与创新,人人皆可创业的浓厚氛围。2.促进经验交流。高校共青团可以通过网络推广、直播分享、论坛沙龙、圆桌会议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经验交流和分享平台,把成功的创新创业经验引进来,让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走出去,促进校际、院际间交流学习体会、共享比赛经验、推进交叉合作等良好氛围的形成,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鲶鱼效应”。同时,不定期及灵活的经验交流方式还有助于总结工作经验,提高沟通效率,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供有力参考和可靠支撑。3.搭建孵化平台。高校共青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在注重广泛性的基础上提升针对性,在注重普遍性的基础上兼顾分类性,要重点打造、孵化、扶持一批有潜质的人才项目。可以依托实验中心、科技园区、创客空间等孵化基地,针对创新创业意向强、具备一定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成长档案,探索推进学生开展系统性科学研究、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自主创业等的咨询、指导、帮扶等一站式专项服务平台,在推动和完善政策奖励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和引入社会资源,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提供资金支持和平台支持。4.推动顶层设计。高校共青团应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科学布局、发挥优势,努力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等协同育人机制,广泛动员和充分借助各方力量,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反馈基层声音、总结工作经验,为相关活动开展争取政策倾斜、资金支持、法律援助等,从而推动和促进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顶层设计、工作布局、指导帮扶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韦联桂.高校共青团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策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26):91-93.

[2]刘带.新常态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6,(3):97-100.

[3]高志刚,战燕,王刚.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93-95.

作者:杨俊静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