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时间:2022-04-13 09:56:52

大学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创业教育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重要引擎。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学生参与形式和组织管理机制四个方面着手,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创业教育的不同,并就我国研究型大学现行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策。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创业教育”是由英文“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翻译而来,最先在美国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业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1979年,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以下简称MIT)的大卫•伯奇教授出版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报告《工作产生过程》,用翔实的数据揭示了创业对创造新工作机会,推动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份研究报告引发了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对创业重要性的大讨论,很快创业教育便在美国高校中获得了快速发展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地。针对创业教育这一国际性的教育话题,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举行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会上提出了世界各国加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突出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002年4月我国教育部召开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会上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至此创业教育在我国进入由政府领导下的高校自主创新阶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聚焦于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问题,以案例比较的方式展开研究。众所周知,目前美国的高等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创业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以来至今也已趋于成熟。而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研究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美国优秀经验是十分必要的。美国波士顿银行曾花费七年做了一份调查报告———《MIT:创新的影响》。这份报告中这样写到:“假设将MIT的校友、教师和学生建立的所有企业视为一个经济主体,则该国经济方面的实力能在全国排第24位。MIT的师生们,特别是毕业生在世界范围内已创立了4000多家企业,安排就业人数达110万,年销售总额达2320美元,其中与MIT有关联的企业在美国50个州设有8500多个工厂和办事处,在波士顿地区就有1065个公司的总部,并且80%的公司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如软件、电子业等。”[1]师生、校友们之所以能创造如此辉煌的商业奇迹,与MIT的创业教育必然是分不开的,因此将MIT作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标杆是不为过的。近年来,尤其是2002年教育部开展创业教育试点以来,我国各高校纷纷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有益探索,其中以清华大学最为突出。自1989年以来,清华大学一直积极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全面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氛围浓厚,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加学校的创业课程、创业讲座以及各类创业竞赛,可喜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正积极准备创业或正在创业。清华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其开展的创业教育已经卓有成效,但和世界一流大学MIT的创业教育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本文就MIT和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理念、课程体系、学生参与形式和组织管理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讨我国以清华大学为例的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正面临着哪些困境与矛盾?在借鉴美国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起点不一,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因此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尽管两国的文化背景、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各异,但在大学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因此是有优秀经验值得相互借鉴学习的。本段选取中、美两国各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和MIT,对其创业教育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1.理念。中国式的小农经济和依附文化仿佛已经深入人们的骨血,突出体现在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偏差上。许多大学毕业生将创业视为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尤其是名校毕业生只想找到一份安稳、舒适、体面、收入高的工作,而很少考虑自主创业[2]。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特殊的移民文化导致国民崇尚奋斗,提倡自主创业,认为创业将会开创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种文化理念植根于MIT的创业教育中,其创业教育拥有强烈的职业敏感性,如工学院的育人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工业界、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的领航者,以影响整个工程教育及工业的未来方向[3]。从中可以看出,它的培养目标是领袖而不是普通的劳动者。2.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是影响创业教育课程质量的关键要素。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采取的是分别对本科生、研究生和MBA学生开设层次不一的通识课程、技能课程、创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形式。而MIT创业教育的课程则全部面向全校学生,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并形成了不同类型呈递进状态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比较(如表1所示)。3.学生参与形式。学生参与形式是影响创业教育落实的主要因素。2010年,清华大学建立课外科技兴趣团队,以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其创造潜能[4]。这类兴趣团队往往是由学生自发组成的,主题多而杂,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比率较低。而MIT的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加入创业俱乐部,其创业俱乐部有些和市场需求紧密相连,例如MIT能源俱乐部、科学与工程商业俱乐部等;也有些俱乐部由一个个学生组织结合而成,例如创业社区、全球创业工作室等;还有些俱乐部有学校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例如MIT10万美金创业大赛等。MIT正是通过主持此类主题多样、组织完备的创业俱乐部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5]。4.组织管理机制。组织管理机制是创业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MIT的创业教育臻于成熟,已形成了分工明确衔接完整的组织管理机制。相比于MIT,我国清华大学的创业教育管理机制较为松散。组织管理机制比较(如表2所示)。

三、借鉴与启示

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及美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国内研究型大学短时间内想要达到和MIT一样层次的创业教育水平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正视这一事实。但尽管如此,笔者以清华大学和MIT作为案例,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确实发现其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有许多可借鉴之处。1.重建创业教育理念。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突破点之一在于理念转变。理念的转变需要一定的载体,应首先从学生开始。创业意识淡薄是症结所在,教育工作者要从强化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出发,让他们意识到并认同创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另外,也要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而创业技能的培养也应包括基本的创业素质教育,目的在于使其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2.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分散、不成体系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弊病。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分层进行且理论课程居多,缺少相应的实践课程。因此,完善课程体系、学用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而言:从对象上,应让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内容上,应建立完整的、相互衔接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理论类、实践类和团队合作类三个方面。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至关重要。3.优化学生参与环境。创业教育理念再好,教师再强,学生的基本参与如果没有保障的话也是白忙。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参与:第一,要加强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基础条件,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活动场所、图书资料和相关的实验设备;第二,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创业教育项目基金,为师生进行创业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激发参与的热情;第三,开展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创业教育俱乐部,提高创业活动的转化成果。4.构建组织管理机制。我国高校应建立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只有这样,创业教育的理想才可能落到实处。在借鉴MIT优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的创业教育的工作实施宏观管理;第二,成立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为潜在创业者提供理论指导;第三,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提供一定的经费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刘林青,夏清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初探———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2]马永斌,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

[3]刘林青,施冠群.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生态系统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7).

[4]周红霞.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以试点院校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5]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任龚雨 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