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

时间:2022-02-27 10:21:52

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

一、协同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关于协同创新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提出,即“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国内较早研究协同创新的学者是严雄,他认为协同创新是“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科研能力,在政府、科研服务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合作下,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协同创新活动”[1]。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通过国家的引导和机制安排,充分发挥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各协同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部门和跨行业的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动。我国提出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校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更加密切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的重大问题,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问题导向、协同理念和创新意识。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业生态教育系统,在高校中运用主要是为了培养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思想、行为创新的全能型人才。现阶段,高校在教育学生方面,多是以基础理论和知识传授为主,但是市场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建立产学研教育机制。但是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其加以解决,从而为社会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简况和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简况。对于国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以美国为例,该国家的高等教育主要体现在培养创新与创业能力上,所以在其教育过程中,也就形成了新的教育模式,即创业型高等院校。最早被认定的创业教育院校为麻省理工学院,该院校将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进行了结合,构成了多个以创业为核心的生态系统[2]。此外,加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也积极响应创业生态系统的提倡,在学校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斯坦福大学特别注重对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投入巨资为学生提供科学创新、学术研讨的机会[3]。法国在开展教育的同时,也将创业教育当作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内容,并且创建了创业计划培训中心,用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训。英国对于创业教育也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教育领域的优先内容,并为其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此外,在亚洲的一些国家也逐渐开展创业教育,例如日本、韩国等。对于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国务院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并且在税务、工商等多个行业领域相继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条例。一些高校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开始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深入落实、扩大就业发展范围,使更多的大学生进入自主创业的队伍中。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教育在科技创新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1.基于协同创新的创业教育平台不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是政府为提高本区域大学生创业成功、提升创业层次而构建的支撑和保障创业活动的系统。应该由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孵化器、大学生等主体,然而现状是创业教育政府一直在倡导,学校只是在内部进行封闭性的训练,没有和外界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创业教育平台只是局限在学校内部创业园区或者学生所在的学院,极大地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2.基于协同创新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不浓。高校教师很多都是长期工作在学校的教育人员,尽管在教育领域有非常丰富的科研成果,但是却没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4]。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创业发展、规划、保证企业运转的基础知识等的了解都比较匮乏,虽然创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但是却没有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导致创业教育无法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建立一个集理论和实践经验于一身的“双师型”队伍,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非常必要。3.多方联动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健全。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期间,并没有完善的制度、生态机制以及协作机制作为保障,导致创业教育一直被限制在教育系统内部,无法实现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政府出台的政策之间也缺乏紧密的联系,学校包办论和政府包办论一直禁锢着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基于此,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构建以学校、政府、企业、行业以及孵化器为核心的多方联动机制,使创业教育全面实现创新。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一)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平台。1.建立符合学校校情的教育平台。建立一个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平台,同时关系到高校的内部协同以及政校企之间的多方联动。所以,为了保证教育平台的有效性,需要建立与学校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校内教育平台[5]。在该平台中,同时囊括了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校内预创业平台等,在理工、文理和艺术结合的基础上,全面采用双专业、双学位以及主辅修的模式,目的在于不断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扩展口径,建立一个适合创业教育的协同教育氛围,从而实现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2.组织实施高校协同培养模式。高校也可以运用教育技术学科影响比较大的院校,与其合作展开学校之间的合作,建立院校协同培养平台。在这一模式下,可以将合作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换,并组织科研合作、课程开发和教材开发,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共享,在高校协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组织联合办学,实现协同创业教育。3.校企联合开展协同教育。校企结合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各自所占优势,在融汇资源、建设平台、规划引导以及健康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将学校、社会、企业等各方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终目的是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沟通与融合,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良性互动,达到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6]。校企可以共建二级学院、专业或实验班等形式,在组织实施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企业要安排专业人士到学校中参与教学,对高校中的创业队伍以及项目进行指导,并展开预就业模式协同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实现市场和创业项目的紧密联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教师要深入企业开展实践工作,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或管理工作,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4.开展校政合作协同教育。为了使高校创业教育更体现科学性,可以在教育期间实施“卓越计划”,但是这也就对“校政合作”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7]。在“卓越计划”的要求下,需要在原本的框架中,对校政合作模式的目标、运行以及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出政府在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作用,以出台的政策推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5.深入落实科教协同教育。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可以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展开科教资源平台共建共享协同教育。在实施该教育模式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为研究型、探究式,积极鼓励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学人员参与到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6.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为了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专业知识,可以与国外一些高校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知名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建立学生交换生培养制度与机制,通过学生交换、学术交流以及双语授课等多种方式,充分吸取外国一些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以此实现本校教学水平的提升。(二)培育浓厚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任何一所大学都离不开特色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更需要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的熏陶。政府通过引导文化传承及创新职能的发挥,鼓励创业精神和学校办学理念的结合,将自强不息的精神、敢闯敢拼的胆略、兼容并蓄的心态和报效桑梓的价值取向,融入创业教育文化建设中;鼓励大学将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体系纳入创业文化培育和营造,整合创业资源,建设创业服务站,重视创业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切实培植创业文化。(三)构建三个“四结合”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生态系统。1.充分结合创新精神、链条、文化以及知识,以先进的创新理念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理念与其今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当前阶段所实施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创业精神为核心,其中包括了创业基本需求、创业人抗挫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等多项心理素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需要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以往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缺乏统一性,导致各个主体之间长期缺乏沟通[8]。因此,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期间,需要在其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及相互沟通的链条。此外,因为“知识”在当前社会中非常关键,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期间也需要充分融合知识创业这一环节。2.充分结合思维、技术创新以及自主、岗位创业,确定清晰的创业教育原则。创业教育本身蕴含着广泛性以及持续性的特点,这也就要求实施创业教育时,要严格遵循自主创业、岗位创业、思维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要顺利实施创业活动,必须要具备创新性思维,而且创业教育的本质也体现在创新者是否具备创新性思维。创业也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其本质的价值体现为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价值,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变。高校所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就业压力之下,将发展方向局限为自主创业,鼓励学生创办新的企业,然而出于对长远发展的考虑,高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要将目光转移到岗位内创业者上,在当前的企业框架中充分体现创业的基本精神以及技能,衍生出新事物,以此实现学生岗位创业的转变。3.充分结合专业竞赛、理论学习、专项练习以及课外科研,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要提升创业素质,首先要提高创业能力。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期间,可以利用专项练习、课外科研活动、创新实验和专业竞赛的方式,对学生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例如财务管理知识和IT行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等。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储存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项练习,也能够弥补学生技能上的不足;通过课外科研活动,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而专业竞赛则能够快速确定技能竞赛和课程教学之间的融合点,使创新能力和课程教学能够实现有效对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国家、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教育改革举措,高校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大对创新人才培养和创业教育的重视,在政府出台政策、企业提供人才需求、学校构建培养体系的前提下,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开展针对性、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吻合,而且能够适应服务经济发展速度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严雄.产学研协同创新五大问题亟待破解[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3):20.

[2]郑涵.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以创业典型案例为视角[J].人才资源开发,2016(2):164.

[3]杨同军.美国硅谷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5(4):105.

[4]顾鸣镝,蒋丽君.高职院校创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模式探究———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0):47-52.

[5]朱晓菊,陈基根.我国大学生创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台州学院学报,2016,38(1):53-58.

[6]曹大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探索———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7-20.

[7]张金兴.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以创业典型案例为视角[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125-128.

[8]张秀娥,张宝文.基于GEM创业生态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机制构建研究[J].经济纵横,2017(2):45-49.

作者:姚伟民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