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综述

时间:2022-04-27 10:22:12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综述

摘要:网络时代,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获得了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微媒体的信息渗透挑战着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防御能力。网络微媒体具有信息主体的泛化、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即时化、信息方式的生活化等特点。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正视微媒体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的挑战。积极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密切关注微媒体平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排查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险情,携手联动多部门,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工作。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互联网+“微媒体”时代,运用智能手机,借助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来交流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是目前最活跃的微媒体用户,刷微信、聊QQ已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90%以上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来自互联网。“微媒体”的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带来了巨大影响。高校是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流、交锋的重要地带,也一直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对我国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殖民,使加强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网络微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微媒体呈现出如下特点:1.泛化的信息主体。网络微媒体具有“低门槛”的特点,人人都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不受学识水平、年龄、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在微媒体时代,人们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还可成为信息的参与者或推广者,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等多种形式参与其中,比如人们可以随时在自己注册的账号或朋友圈消息,不需要策划甚至专业指导。2.碎片化的信息内容。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传播方式相比,当前微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交互性和分众化的特点,原有的大容量传播内容失去了市场,现如今各类微媒体传播形式可能是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甚至是一个表情符号,其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即简短的交流方式。人们甚至可以在排队、候车时登录微信、微博做简单评论或留言,无须花很多时间。3.即时化的信息传播。即时化是指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在网络微媒体中,传播活动呈现出一种网状结构,比如,微信一键转发式的信息传播手段,会让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网络。尤其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点,这一特点在网络微媒体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娱乐圈出现的各种绯闻会在顷刻间被网民以群聊、微博等形式传播开来;在微信朋友圈发的旅游的照片,瞬间就会收到朋友的无数点赞和评价。4.生活化的信息方式。微媒体时代,人们关注的事件更多倾向于生活化,被“微媒体”关注的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晒”成为了微媒体的一种文化现象,大学生晒自拍、晒美食、晒成绩已成为时尚。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样化,一些非主流信息充斥微媒体,这便进一步加剧了微媒体内容的生活化。

二、互联网+微媒体视角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手段,也给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1.信息文化多元化挑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微媒体中,充斥着大量有关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想,关于封建迷信的内容也大肆蔓延,西方文化殖民现象也隐藏在这股网络洪流中。这极可能致使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迷茫与走偏。比如,某个网络“大V”拥有1000多万“粉丝”,在微博上质疑某些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使得部分网民抱着附和的态度,甚至指使网民分成两个阵营在网络上互相攻击。[4]身在其中的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意识就可能产生极大动摇甚至是被破坏。再比如各种繁复的,好的与坏的价值观充斥网络,有些可能披着文化的外衣,在传播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观产生错误的影响。2.信息渠道多样化挑战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乃至各种书籍和文化作品来塑造的。而当前的大学生对于微媒体上的集音频、文字、视频于一体的信息化的教育模式更加易于接受和青睐,这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流意识形态讲授方法还有微媒体的使用能力提出了要求。[1]网络微媒体的便捷特点和快速传播方式令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陡升,如截至2019年5月,排名前十的微信公众号分别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环球时报、人民网、共青团中央、参考消息、占豪、中国政府网、十点读书。在众多的公众号中,尤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关键词搜索到的微信公众号很少。3.微媒体信息渗透挑战着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防御能力。意识形态领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聚焦点,而大学生恰是这些敌对势力渗透的群体。当前,网络的迅猛发展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给西方意识形态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蔓延提供了机会,部分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技术,借助网络微媒体手段,利用各种APP、公众号等形式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意在歪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这使得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方面遭遇严重挑战。[4]4.微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大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引导的难度泛化的传播主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排查增加了难度,传播信息的隐匿性为反动落后思潮的大学生群体创造了机会。如2015年12月,一直比较活跃的“守望教会”在某大学城组建了大学生团契,还建立了40余人的微信群,其中50%以上人员是大学生。2018年6月,一名大学生在微信群中散播消息,谎称其本人患了艾滋病,并通过性传播的方式,把艾滋病毒传给了在校的一名大二女学生,此事件引发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上述现象反应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管控的复杂性和重要性。[2]

三、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加强与改进

微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所带来的挑战无法避免,而且也绝不能逃避,否则就等于把意识形态的领地拱手相让以及放弃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引导。微媒体时代,防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患上“幼稚病、色盲症、软骨病、虚弱病”[3],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1.积极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微媒体发展迅速,高校应该契合学生兴趣,掌握其心理需求,借助微媒体平台、宣扬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播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发挥微媒体的优势,宣传符合我国人民实际需要的价值观。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微媒体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善于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开展的活动不仅需要创新形式,更要丰富载体。第一,要结合相关案例,图文并茂地讲解传播正确的法律意识与人文观念,引导其养成文明、守法的一些的基本微媒体习惯;第二,利用微媒体形式新颖的优势,诸如“法律之星”“文化普选”等微信或者微博投票评选活动;使大学生不停接触民族文化和社会法律意识,形成主流意识环境。第三,在团建或者党建工作中渗透意识形态观,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养成精神习性。2.密切关注微媒体平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微媒体平台,大学生的人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各类信息隐蔽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文化载体之中。一些大学生受到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影响,加之个人的政治素养不高,导致少数大学生借助微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不当言论,给校园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高校要坚持虚功实做,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老师除了要观察和找这类学生谈话外,还要经常登录学生个人以及各类社团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进行跟踪调查,特别要跟踪大学生在网络上对重大政治热点事件的反应,确保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方向不跑偏,文化制度自信不羸弱。3.努力排查大学生网络意识安全险情。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高校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安全险情进行排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教师要深入学生食宿学习的各场所,耐心细心排查险情、收集舆情并进行研判,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灭于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对大学生信教问题进行统查,对校园传教进行制止,对信教学生进行引导,努力转化灰色地带,扩大红色地带,消除黑色地带,切实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工作。4.携手联动多部门,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工作涉及学工、网宣,党宣等部门,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网宣部门需做好顶层设计,协助教务等部门积极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调研工作,并及时向相关部门上报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等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意识形态安全事件的查处工作。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安全的防范工作,不仅需着力建设一支有为、乐为的思政教师团队,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通过教师人格魅力,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还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网宣队伍,摒弃居高临下的说教,将思想动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增强兴趣、引发共鸣,从而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宣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林.网络微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

[2]伍廉松.网络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J].教育评论,2017(5).

[3]男子造谣“传播艾滋病毒”被拘15天[OL].

[4]李鸿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防幼稚病等四种病[N].湖北日报,2013-09-10.

作者:吴俊翔 卞月芳 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