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共7篇)

时间:2022-06-23 04:39:07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共7篇)

第一篇: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及发展

一、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通过邪教组织和一些腐朽思想对我国思想领域进行侵袭和腐蚀。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极大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导致暴力、偷窃等案件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而大学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就是这些不法分子的主要瞄准目标之一,致使大学校园周边暴力、偷窃、火灾等案件发生率快速上升。新时期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有助于社会治安的稳定,也利于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二)社会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

随着不断完善的社会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不仅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行了清楚定位,明确了学校在安全教育中的职责,也规定了大学生在安全教育中应具有的权利及必须履行的义务。社会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各种专业人才。

(三)大学环境的要求

大学校园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道约束力较小的围墙,虽然看似封闭,但其实是一个开放的缩小型社会,因此社会上各种安全问题,这里都有可能发生,例如暴力事件、偷盗事件、火灾、离校出走、甚至是心理障碍而导致的自杀等等问题。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以及各种大量不安全因素的存在警示我们,大学校园的治安防范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在这种环境状况下,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从而为高素质、高技能型社会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

(一)安全意识教育

受社会经济背景影响,现阶段的大学生具有一个极其明显的特征: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发育滞后;社会需求强烈,但人生观不明确,阅历浅,经验少,承受能力弱;自我意识强,自我保护意识弱;自尊意识强,自我调节能力差,法制观念薄弱,社会认知与判断力较低,安全意识低。安全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让学生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危险,以此防范、避免各种危险,从而将安全教育由被动转变成主动。安全意识教育决定着安全教育的成功与否。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主要包括: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公民意识;对各类可能危及自身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识;遵纪守法和法律维权意识;心理健康意识等。

(二)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涉及面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法律知识教育。法律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二是人身安全教育。人身安全教育是有效避免个人生命、健康、行动不受威胁的重要途径。三是财产安全教育。财产安全教育包括防抢夺、防盗窃、防骗、防误入一些非法组织等。四是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包括交通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教育指引学生正确选择安全、合法的交通工具,教育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五是消防安全教育。火灾是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巨大威胁的重要灾害,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能让学生正确掌握用电、用火安全知识及火灾发生正确的逃生知识。六是网络安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全面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心。有助于让学生明确了解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条例,并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七是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当前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容易失控,而面对社会、学校、家庭的多重压力就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安全教育中增添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利用宣传教育及时消除学生内心不健康、不安稳因素。

(三)安全防范能力培养

首先,加强培养学生防火、防骗、防抢夺、防偷盗等常见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其次,加强培养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然后加强培养学生野外生存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例如地震、塌方、洪水等,培养学生在面对这类情况时应具有机智、果断、勇敢的能力,从而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认识滞后,重视程度不足

第一,一些高校没有建立健全的领导机制,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相对滞后,重视程度不足,对其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一些学校对于安全教育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对于安全教育该采取何种形式的机制仍是处于模糊状态,对自身该担负的职责也没有清楚了解。第二,一些学校忽视安全教育,没有将其纳入进学校正常教育工作中,导致安全教育和其他教学专业的关系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对于安全教育只有一个片面、客观的认识,一些学校认为安全教育主要就是学校保卫部门的工作,一些学校甚至认为可有可无。

(二)安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大学安全教育受影响因素较多,许多学校在处理安全教育问题上,仍只是针对传统的安全隐患,安全教育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同时专业安全教育效果的检测手段也极为缺乏。对于安全教育往往是出事之后,才采取一些措施,且就只重视发生事故方面的安全;还有就是上级部门强调一方面的安全,学校就注重这方面安全教育,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系统性极为缺乏。

(三)重宣传,轻防范技能培养

现阶段,虽然各大学院校已经逐渐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但都是以安全常识的宣传说教居多,形式上也仍较传统没有新意,主要的形式有:采用墙报、广播、讲座、事故实例图片展示等,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没有提高学生积极性,还耽误或是忽略了学生安全防范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导致学生安全常识丰富,实际应变能力与安全防范技能极为缺乏,从而碰到突发事件,往往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四、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策略

(一)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策略应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严格要求各大学院校贯彻落实安全教育;建立健全的领导机制,做到职责明确,层层负责;将安全教育纳入正常教育计划中;科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并针对性的、多方面、多学科的开展安全教育;制定严格的安全知识考核制度,并将其纳入学生总体成绩中。

(二)建立专业大学安全教育教师队伍

大部分大学院校在安全建议的形式上都是传统的、零敲碎打的,常常将安全教育职责落实在辅导员身上,但是由于辅导员的能力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的原因,导致安全教育很难有效得到落实和更好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各大学院校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大学安全教育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熟悉并能有效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丰富的安全保护实践经验,以便从根源上保证安全教育质量。

(三)安全教育内容朝着多样化发展

一是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以此教育大学生学法、懂法、知法并依法办事。二是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基本思想,学习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以此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安全感。三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加大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积极倡导网络文明、文明上网的教育宣传活动,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以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四是加强安全模拟演习,提高学生安全技能;加强与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的紧密合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进行处理;模拟抢夺、盗窃、诈骗情境,让学生近距离真实的了解,从而学习防抢夺、防盗窃、防诈骗技能;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教育管理,通过实际进行安全教育管理,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安全防范技能等等。

五、结语

总之,对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社会前进发展的需求,也是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更是学校加强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前提。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保障,也能进一步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的治安稳定,还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苏群工作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日益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给学校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随着高校的改革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己呈现多样化,如创建二级民办学院、扩招走读生和培训生等,学校己从封闭式办学转化为开放式办学。近年来,高校后勤逐步从学校的母体中剥离,实行社会化运行,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社会上各种人员进校参与各项服务工作,造成学校与社会接触频繁,外来工作人员数量增加。同时,外来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潜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如被盗、被诈骗和被伤害等这些突发性事件有随时发生的可能,学生的安全随时都可能遭受侵害。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已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就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等教育为市场经济培养人才,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高校内部,很多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社会活动,与社会的接触增加,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泛滥的信息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其中不乏有害的成份。同时,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生活自理能力差,思想单纯,容易遭受到社会上的不法侵害。总之,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最大程度的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社会经验,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容易疏忽大意,上当受骗,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只有提高生存能力,才能谈得上更好的发展。自我保护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如出门如何保证安全,怎样乘坐车船飞机,以及如何防火防盗、防骗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要碰到或必须注意的问题。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他们的社会阅历较浅,心理状态还比较幼稚,感情也比较脆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心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针对这些问题,只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才能顺利度过大学阶段的生活,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安全稳定是高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实现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其作用不可谓不重要。但在现实中,一些高校安全意识淡薄,重管理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大学生安全教育只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在问题发生后才被动应对,事后又缺乏经验总结,致使在校大学生缺乏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不足。

2.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国内高校很少配备专门的安全教育教师,大多是由保卫处、学工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兼任,偶尔会聘请社会上相关专业人士来校开设讲座。由于这些部门人员编制有限,而且要承担大量繁杂的日常工作,常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无暇顾及如何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

3.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合理。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安全教育缺乏常规化的组织安排;安全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化;忽视安全技能的培养等方面。首先,很多高校对安全教育缺乏常规化的组织安排,没有统一设置安全教育课和其他的安全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安全教育方式就是辅导员在班会上强调注意防火防盗,外出注意交通安全等。其次,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系统化,安全教育内容比较零散。在社会形势变化多端的今天,安全问题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日益增多,而安全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法律法规、消防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体现不出时代性,像国家安全、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心理安全等相关内容尚未被纳入安全教育的视野。再次,很多高校比较注重安全基础知识的教育,期望通过安全知识的灌输,提高学生的自身防御能力。而这种教育方法恰恰缺少了实践环节的讲授与演练,导致在突发安全事故时,学生很难跟据实际情况而采取正确方式应急逃生。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三、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水平的几点思考

1.强化责任意识,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应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明确安全是高校稳定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责任制,即从学校到各院系,各院系到各班级逐级签订安全教育“目标责任状”,层层落实安全教育责任,制定详细明确的安全教育考核指标,定期检查考核,从而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设计规划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并监督落实到位,增加投入使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得到满足。从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规划、教学管理、效果考核、信息反馈等方面建章立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改善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逐步健全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大学生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2.配备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应根据在校生的人数规模,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师,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首先,充分依靠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保卫干部、心理学教师、国防教育教师、学校医务人员、专兼职辅导员队伍等参与安全教育活动。其次,可以聘请校外公安民警、消防官兵、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其他与安全教育有关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教育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选拔、培训、考核标准,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组建一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和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交流、社会调查、实操训练、疏散逃生演练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增强安全教育效果。同时,可以把安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开展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各类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画展、主题征文、安全知识竞赛、组建大学生安全保卫志愿者等,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让大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充分利用报纸、网络、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栏等载体,丰富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效果,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4.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安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强化为自身的安全意识。为促进安全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要积极塑造健康、文明、安全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自觉树立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开展正面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总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只有深入研究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才能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苏延立张萌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保卫处

第三篇: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强化措施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依法治校的要求

依法治校是在学校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而高等院校及其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则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加以了明确。

2.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国民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的需要

在现代高校教育中,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国民意识、提高国民素质和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激发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立正确的安全观,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主动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3.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

学校的安全是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而高校的稳定又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自觉树立安全防范意思,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是维护学生安全稳定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学校安全稳定的基础工作。因此,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养成教育,沿着德育为首、技能为重、素质为本的思路,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安全意识层面

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安全观,把安全问题与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为构筑平安人生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2.安全知识层面

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了解安全基本知识,掌握与安全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安全问题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安全问题的社会、校园环境;了解安全信息、相关的安全问题分类知识以及安全保障的基本知识,包括应急、物品保管、财产安全、防火消防、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

3.安全技能层面

长期以来,安全技能的学习及演练在高校课堂中显得比较薄弱。求其是在近年的大学校园突发事故中,火灾事故占了不小的比例,且对财产和人身的损害极大。因此,在安全教育中,应使大学生了解火灾的巨大危害性,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消防法律法规。掌握正确使用明火和用电、用气的安全知识。掌握在各种场所的消防逃生知识,了解消防报警、消防处置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安全信息搜索与安全管理技能。掌握以安全为前提的自我保护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等。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1.重视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

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时,由于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情况不熟悉,缺乏安全防范知识,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最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切实加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乃至以后人生道路上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新生刚入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相对陌生,大部分新生少有集体宿舍生活的经历,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相对较弱,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要对新生进行人身、财产、交通、消防、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在进行安全教育时,结合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学校周围交通安全隐患的情况,重点抓好交通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行人交通安全常识,提高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各班级可以通过学生轮流值勤、现场教育等方式,加强教育和管理,确保学生通行安全。

2.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

近年来,在很多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渠道是报纸、电视、广播、安全知识讲座以及上级有关文件、通知精神等。当然,这些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其深度和系统性也受到限制。因此,为了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应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一门公共选修课“大学生安全教育”,以专业知识和典型事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由拥有丰富学生安全教育经验的教师、管理人员采取讲座方式授课,内容包括社会安全、校园生活安全、个人修养等方面。除了介绍交通、消防、食品、卫生安全常识,教给学生防盗、防意外伤害的技能外,还涉及防诈骗、防性骚扰以及社交安全、网络安全等容易被学生忽略的方面。应指出的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授课时间不能局限于新生进校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每年适当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使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旨在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进而达到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为今后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正直守法公民打下基础。

3.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不能流于形式,要注重教育效果

其实,近年来在我国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是重视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是各大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必要的责任。可是时至今日,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的效果令人不敢恭维。这从北京理工大学社团被困猫耳山、复旦大学学生被困黄山,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等事件中都可以看出些端倪。可见,学校的安全教育还不够到位。一是只注意了宣传,而没有落实到安全教育课堂上。二是很多的安全课大多是空洞的说教,而没有实战演练。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不能单纯的注重理论教学,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要组织开展演练、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教学计划,并落实相应学分。

作者:官芯如牟志宏工作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分析

一、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存在问题

交通安全教育作为生命教育中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观念,掌握交通法规,保障自身安全。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一)领导机制建设不健全

一是高校机制建设不健全,导致各层面不够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对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于目前交通形式的发展,学校并不明确交通安全教育应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职责不明确;二是没有把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不能明确处理交通安全教育相对其他专业课教育的特殊性,片面地认为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可有可无,有的认为只是保卫部门或是交警部门的事;三是教师忽视交通安全教育,在实际教学和日常教育工作中轻描淡写,在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缺少富有成效的课堂安全教育;因此,健全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领导机制建设是高校交通安全教育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交通安全教育资源缺乏

目前学校对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资源非常匮乏缺乏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我国已经有了针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项目[1(]P.15-18),但是却缺乏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开展的交通安全教育项目,缺少把高校学生吸引到教育中的项目,加上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多,开发交通安全教育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够,导致高校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的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料非常少,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关于交通安全教育资料,从交通安全教育内容来看,一般只限于书面和文字材料,学校多是从口头上对他们进行教育,很少进行实践、参观、体验活动等,多数交通安全知识来自安全教育读本,缺乏生动、直观的学习内容。在教材开发,课时安排方面缺乏科学的设计、系统的规划。

(三)高校难以承担所有交通安全教育,使得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学校身兼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多重身份,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既要下力气又没有足够的精力把重心全放到上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最终的效果来看,都不是最佳的。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上级不强调了,安全教育就搁置一边;上级进行安全教育检查时,就集中力量应付一下,过后就万事大吉;学校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时就急于抓一抓,事情过后就又放松不管了,使得有些高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的对策

依据高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以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具体对策,优化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科学化路径,改进高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现状,以期进一步推动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加强领导常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日常的交通安全教育贵在持之以恒,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相关领导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学校要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暂行办法,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特别是加强对新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使新生尽快熟悉学校校园环境,了解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行为习惯。针对因交通产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可以采取专家报告、典型案例光盘播放、地方经验交流、专家在线解答等多种方式,深入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对如何制定交通安全预案、完善学校交通管理制度、应对和处置学校突发交通事故,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等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在获得交通安全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落实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每年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都要确定一个安全教育主题,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宣传话动,使校园安全教育形成长势,长抓不懈。

(二)创建针对高校的新教材,积极开展课堂教学

交通安全教育是知识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在校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各类学校应积极开设交通安全教育课,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全面普及,每学期应不低于一定课时,教材应当采用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符合国家规定和当地实际的交通安全教育读本为主要学习教材、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按照在校学生配备安全教育专任教师,学校可也以聘任具有相关交通安全教育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安全兼职教师。定期对学校交通安全教育教师进行培训,保障教师的执教能力;同时应将学校交通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及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和交通安全教育技能列入期终考试范围,作为对学校交通安全教育检查的重要内容,列入对学校的年终综合考评。通过系统的课堂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教育,保证学生在知识性和自觉性上得到提高,达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

(三)多形式开展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

充分利用班、团、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常抓不懈。积极实施开展多种教育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接受并熟练掌握交通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交通安全教育可以针对一个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话动;通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话动,也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因此,开发音像课程与体验课实践,通过构建文字、音像、体验活动于一体的教学环节,把握好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的“三实性”——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以生动的案例及讲述,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使学生易于接受并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学校应当定期邀请相关部门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交通安全教育集体活动,开展以交通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演练,无论是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话动,消防演练,地震演练,都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掌握逃生自救的本领。还可以与公安部门协调,开展实践体验话动,如亲自上交警岗体验交通安全的意义,在教育形式上,尽量设计模拟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在话动中、实践中指导学生形成技能,树立安全意识。

(四)落实部门职责,形成全社会重视交通安全教育的协同教育

校园交通安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当整个社会都能重视学生交通安全,落实好本部门的职责,那将会改变和影响一代人。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应与消防、交警等涉及财产、人身安全问题的各部门共同携手,一起为学生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的社会环境,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同时对学校开展日常安全教育与培训的形式和内容等进行明确规定,特别是要求学校要针对预防交通、溺水、火灾、触电和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认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培训,使师生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防范知识和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近此年来,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协作,消防、交警部门特别重视学校安全,定期到学校进行安全讲座,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为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教育课。同时,开展专题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向全国学生发放安全知识图册、防雷安全手册和安全知识光盘等宣传资料。这些活动要深入下去,坚持下去,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名师生的心中,切实提高高校全体人员交通安全意识,共同营造安全、畅通、和谐交通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话动。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相互协作,形成全社会重视安全教育的协同教育,我们的交通安全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安全是和谐的基础,没有安全就没有和谐。营造安全的交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珍惜生命、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良好氛围,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目标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在求发展的同时为人民谋福祉。涉及到人民生命安全的交通安全环境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基础和重点所在。交通安全教育好则惠及万民,差则贻误苍生。交通安全教育这一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的系统工程,其面临的情况复杂而多样,但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安全的交通环境等几方面来讲,交通安全教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希望能给我国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为营造安全和谐的交通环境贡献力量。

作者:胡杰滕小艳工作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研究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在团体领导者的组织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中,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安全素质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构建积极的自我。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对自我的认知、控制、发展都不尽成熟。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之一。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强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体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从而构建积极的自我。通过集体活动不断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改变自傲或自卑等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发展积极、良好的自我,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稳固的心理基石。

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一般都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愿望,但相当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比较缺乏,这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困扰,使他们感到孤独、冷漠、不被信任,心理安全感低。大学生都有着共同的人际交往课题和类似的困扰,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创设的情境,通过人际交互作用,培养对他人的理解、信任、支持,调整和改善不良的行为模式,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支持和信任与人的内在安全感相关联,可以使得个人对于他人产生适当的依恋,进而产生安全感。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获取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中心,渴望得到他人和集体的关爱,却不愿主动付出,对集体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产生自卑、抑郁等不安全心理体验。团体心理辅导创设的团队心理安全,能为大学生提供信任、接纳、支持的气氛,使成员感到安全、自在、真诚、温暖,团体成员在团体中能自由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感受,倾诉遭遇的困难,利用团体的智慧协助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团体内,大学生既是倾诉者也是倾听者,是自助与助人的高度统一。大学生在团体内获得的安全感、归属感,扩到信任周围的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延伸、扩大到对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成员的支持、帮助扩大对其他人的关心、帮助;由在小团队中的团结协作,扩大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团队的支持协作,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中应用的步骤

1.确定辅导对象。一是进行心理安全状况筛查。通过心理测评、问卷调查等心理安全评估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安全状况进行筛查,以期掌握大学生心理安全的概况,为有重大心理安全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二是通过向辅导员、班主任、分管副书记、学生干部、宿舍长等了解有心理安全隐患的学生的情况。三是对有心理安全隐患、心理安全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将有共同心理安全隐患、困扰、问题的学生进行信息汇总,确定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并为确定辅导方案做好信息准备。

2.拟定辅导方案。根据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对象的情况,确定辅导方案。首先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性质。根据辅导对象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分为治疗性团体和发展性团体。其次,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目标要有层次性,既要有总体目标,也要有具体目标。第三,确定辅导主题。

3.实施辅导活动。实施辅导活动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关键步骤。首先要成立心理安全团体心理辅导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可以由分管副书记、学工处、心理咨询室、保卫处、教务处等人员构成。其次是具体的教学组织。遵从教学规律,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活动,确定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时间、次数、师资等。再次,从场地、教学设备、资金等方面保障团体心理辅导的顺利开展。

4.评估辅导效果。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是保障心理安全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评估主要有以下方法:一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情况既要有定性评估,也要有定量评估。二是定期评估与不定期评估相结合,这样,才能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动态发展和整体概况。三是客观测评和主观测评相结合。通过心理测评、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进行客观测评大学生的心理安全状况;通过向辅导员、团体成员、非团体成员等来了解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的大学生的心理安全状况,把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心理安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改变的原因,并提出下一步整改意见。

三、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须注意的问题

1.师资问题。团体指导者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成败的关键,它对团体指导者的专业知识、背景、人格特征、技能、工作经验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高校从事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主要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有的高校甚至只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他们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课程教学已经不堪重负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很多高校都让辅导员来兼任团体心理辅导教师,尽管辅导员有比较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但是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比较单薄,多数没有安全教育的专业背景,日常工作也繁杂琐碎,因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比较大的困难。为了让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中真正起作用,必须加强对团体心理辅导师资的培训。加强他们团体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高校学习团体辅导和心理安全教育新理念、新技术,邀请团体心理辅导专家来校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选聘优秀专业教师充实到团体心理辅导师资队伍中来,依靠全体教师的力量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甚至可以从高年级学生中选聘有志向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优秀学生从事朋辈心理辅导,作为教师团体指导者的协助者。

2.深度辅导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以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效果容易巩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团体领导者对每个成员都需要关照,势必相对减少对每个成员的关注与交流,而无法满足特殊成员的特殊要求。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整个团队的成长和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层面上的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到位。大学生的个性不同,心理安全问题程度不一,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照顾周全,就使得个别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隐患难以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解决起来也是浅尝辄止。因此,要求团体指导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共情能力,及时发现有深层次心理安全问题的学生,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支持,给予个性化心理辅导,或进行引介、转接,使得有深层次心理安全隐患或问题的大学生,及时得到有效支持和援助。

3.对学生的引导问题。相对于课堂教学的传统心理安全教育形式,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团体游戏、影视观赏等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而深受大学生喜欢,心理安全教育的效果也更明显。但是,学生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有两种错误思想,一是把团体心理辅导当作纯粹的玩游戏,更注重玩得是否开心,而不是在团队中的体验、交流、感悟;二是对团体心理辅导存有抵触情绪,在团体中不够投入,不够积极主动,既不愿向团队成员倾诉,对于他人的困惑或者问题也漠不关心。因此,要求团体指导者除了组织好各项团体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如何融入团队,如何在团队中实现自我,而不是让学生停留在做游戏或者过客的层面,鼓励学生注重分享,讨论、提升,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安全知、情、意的和谐统一。可以给学生布置针对性强、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我践行,深入思考,促进各种形式的心理安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意识、素质、能力,外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安全素质和心理安全防范、抵御能力。

作者:黄月圆工作单位:桂林医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安全教育强化思考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安全,是指事物的主体在客观上不存在威胁,在主观上不存在恐惧的一种状态。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一定时期人们对安全利益及实施途径的不同认识。所谓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学生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是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当今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日趋多元化,高校与社会相互渗透融合、频繁接触,影响校园稳定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而高校重点发展教学、科研,培养专业性人才,容易忽视安全教育。但是大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多半没有受过系统安全知识教育,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做事情比较感性,容易冲动,易伤害别人利益和被别人伤害。再则,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大学生心理尚未定型,认识能力有待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接触网络机会多等特点,进行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方面的侵蚀渗透,企图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领域,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校乃至国家的稳定安全。当前,文化领域的相互交流和文化产品的输入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对于旨在建立单级世界的国家,正在利用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异同进行渗透,达到侵犯主权国家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目的。当代大学生正承担着传承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任务,应该将实现这个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升到确保中国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大学生即将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对大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安全观,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着社会的稳定。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普遍采取的安全教育措施

1.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通过加强技防、人防、物防等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校园安全。

2.新生入校教育时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内容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心理健康等。提醒大家防盗窃、防传销、放陷阱,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3.借助“消防宣传周”、“形势报告会”及典型安全事件分析等形式,通过网络、电台、报纸、展板、传单等平台,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这是高校多年来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有助于促使学生参与其中,自觉接受安全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安全观,构建校园安全文化。

4.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稳定压倒一切”,各高校充分认识到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了不同工作范围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加强了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得各部门开展这一工作时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使得学校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工作有了大幅提高。

(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当前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及内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制法纪观念、安全防范意识、安全责任感等,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等教育系统重视不够,体制不健全,还未形成长效机制。如前文所言,高校工作的重点在教学、在科研、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继而忽视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开展了一些安全教育活动,但也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没有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没有形成长期的专门的学生安全教育机制,没有形成校园安全文化。

2.安全教育的模式单一。简单的安全教育犹如隔靴搔痒,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麻痹心理,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才会当发生一些诸如财物被盗等案件时,一味埋怨学校管理不到位,而不会反思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措施是否到位。

3.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淡薄。当前的安全教育涉及内容面较窄,大多停留在传统意义安全上,而涉及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内容很少,部分大学生对此也不感兴趣,造成其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意识非常模糊。目前大学生中的韩流热、洋节热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潜在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产品放大了大学生感兴趣的某些元素,蒙蔽了大学生的眼睛,认识不到这些外来文化产品并非他国真实的生活写照和文化体现。即使大部分学生了解到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形势后,表现出来的也只是缺乏理性分析的爱国热情,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而制造事端。

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大安全观

随着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的增多,安全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其内容涵盖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将安全教育引向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趋向一致,形式基本相同,效果差强人意。而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教育角度不同,特点鲜明,给人以教育启示。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安全观,将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观有机结合,进行务实有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

(二)积极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模式和内容

安全教育不仅仅是搞几次讲座,发几次传单,传授一些安全防范技能而已,它更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应该探索多种教育途径,改变单一化的模式,尽早规范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科学内容,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安排到大学生课堂之中。目前,部分高校已将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的选修课程,有课时、有学分、有专业的师资,较之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明显。例如海南大学,开设了安全教育的选修课,配备专门的师资、专门的教室,涉及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教师讲授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大家都争相选修这门课程,学生爆满。据笔者了解,这些学生的安全责任感、责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初步树立了大安全观,并能较理性的分析、对待安全事件,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亦初见成效。“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发生在学校的安全事件,不仅会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伤害,同时会给学校的稳定安全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波及社会。高校必须与时俱进,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不断拓展和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突出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及技能,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理性对待文化领域的冲突与对抗,高度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经得起考验的思想防线,引导学生加强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常规化

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应选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理论素养、较高的专业业务水平的人员来承担。组织安全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增加他们的政治敏锐性,熟练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将现实案例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强化教育效果,通过高效出色的安全教育队伍制定不同的安全教育方式,以人为本,正确引导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做到经常进行、经常落实。从维护高校稳定安全的大局出发,坚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知识讲座,举办丰富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当前,大部分高校还未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还未进入课堂,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关注程度,要做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规化,就需要考虑使安全教育走进课堂。如前文所言,海南大学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正确引导,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安全责任感、安全责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及能力,对破坏高效稳定安全的行为有着很好的制约作用,必须正规化、常态化。这需要高校既充分重视安全教育工作的规范实施,还要利用各种平台,创新模式,引导舆论,在高校营造一个人人都重视、处处能感觉安全存在的大环境,形成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教育、引导、培养、塑造大学生的安全人生观,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只有正确把握方向,丰富教育模式和内容,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正规化、常态化,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

作者:容岚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七篇: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大学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正处转型中,人们身边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传统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围墙”渐渐打破,融入社会步伐加快,学生深入社会各领域的机会增多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行为习惯影响显著,影响大学生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也增加了;校园治安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大学生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然而,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还存在明显的弊端和局限,在对安全的认识与教育上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代的状态,教育教条,形式陈旧,内容缺乏创新,没有与时俱进。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化改革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二)安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要求

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关于人的需求的论述,马克思曾经提出“三级阶梯”理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提出“五层需求”理论,两者都强调安全需求是人基本的需要,是实现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和保证。人类要实现安全需求,就必须有较强的安全意识,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和必要的安全技能;而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要通过教育来获得。高校是塑造培养人才的地方,就应从人的需要出发,在抓好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安全教育,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三)抓好高校安全教育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大学校园培养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当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通过他们的辐射和影响,推动全社会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提高,并培养人们的安全需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高校安全教育及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

(一)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1.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当前,高校安全教育没有列入正规的课程教学,对于安全教育要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形成确切的规定,大部分还停留在偶尔搞点演练,开开讲座的状态,学生真正学到的安全知识比重不是很高。在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一次学生安全知识获取途径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获取安全知识教育的渠道主要是:平时生活总结(44.2%)、安全教育(23.9%)、读书看报(20.8%)这三类,这其中又以平时生活总结(44.2%)占的比重最大。通过平时生活总结的安全知识存在许多缺点,例如,平时生活总结的知识一般比较零散,不够系统,也不够科学。因此,应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通过正规、科学的安全教育获得系统有效的安全知识,以便在生活中预防和控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在安全教育角度的选择上还存在偏差,不够全面。安全教育侧重于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和自我约束方面,对自我保护技能的教育甚少。校园安全问题错综复杂,学生在安全问题中的角色不断变化,有时可能是行为者或参与者,如酗酒、、打架斗殴等;对这类问题以遵纪守法教育是可以的,但学生有时也可能成为受害者,如被骗、被抢、被盗、被侵害等。对这类问题仅靠法制纪律教育是不够的,应教授他们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况且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因学习压力、情感问题,或是其它挫折,有些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的问题,对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3.安全防范策略的相关教学内容缺乏。安全教育最实用的就是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防范对策,对学生来说这是最实用的,但在教育过程中如何抓好这方面的教学也是最难以把握的。对防范对策的教学除了要有一部优秀的教材,还要有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教育者的。加强安全防范策略教育主要教学生一是要提高安全意识,掌握相关的安全技能,懂得如何做好自我保护;二是要学会随机应变,遇事不慌,还要学会善于自我疏导。当前高校在安全防范策略方面的教学,还很欠缺,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不高,缺少相关安全知识

1.社会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高。青年学生社会认知需求强烈,但涉世不深,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容易出现遇事处置不当的问题。有些学生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到挫折就恢心散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中,有的同学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陌生人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容易轻信他人而受骗上当。

2.缺乏与防范对策相关的安全知识。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各类安全问题都有迹可循,对已发生过的案件的分析可发现,不少事例是由于当事人在事件发生时,因缺乏相关安全知识,惊慌失措,在事故初发阶段无法正确处置,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扩大本可避免的损失。

3.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快速成长,但生理与心理的成长并不对称。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由于受到认识的局限,遇到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因素,难以很好地抵御侵蚀,容易在无意识中违纪违法。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技能,不断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从而降低各类安全问题带来的损失。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高校在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与时具进,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形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多方面、多途径开展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一)以制度为依托,确保安全教育入课堂

高校应像重视专业教育一样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列入教学内容和教育计划,保证足够的课时,要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提供合适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全面、系统、规范地开展安全教学活动,使安全教育课与其它课程一样做到有目标、有措施、同平比、同考核,从而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

(二)以原有课程体系为载体,融入安全教育内容

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较多,涉及范围很广,主要包括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可通过已有的课程体系融入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可结合相关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授安全专业知识,例如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可抓住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件或事故,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分析安全问题发生的规律,警示教育学生,以提高防范意识;在学科技术规范操作的教学中加强安全教育;把物理、化学实验课与防火防暴知识的讲授相结合;在计算机学科教育中植入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等等,通过这种融会贯通的方法,使学生在相关学科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

(三)既要注重全面教育又要做到因人而异

不同个体,个性思想千差万别,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体验、处置办法也是各不相同。对不同的对象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安全咨询作为安全教育的一种方法在高校应特别重视,通过咨询可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困惑,便于对不同个体开展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更有效地解决学生个体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防患于未然。通过安全咨询可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高校要建立健全安全咨询机构,把安全咨询做为课堂安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四)加强学生安全技能教育,注重实践教学

与其它技能的教育一样,安全技能的提升也要靠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对社会实践,具体问题的分析处理,设身处地的安全演练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和素质。要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开展安全演练,特别是在生产生活中有可能会遇到的如防灾、防火、防盗、防侵害等事故的安全教育演炼。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安全事故时,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有效地保护个人帮助他人,降低危害程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五)充分发挥网络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平台为安全教育服务,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到生动、有趣味、融教于乐。从笔者所在高校调查情况看,目前网络是学生业余时间娱乐的主要方式,且98%学生有手机。把网络、手机信息平台做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必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可将安全教育的内容案例制作成卡通、PPT课件等形式,放到网络上,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演练,使安全教育具有灵活性、趣味性、针对性,从而提高教育的成效;还可以过组建QQ群、网络微博、手机微信等手段开展有关安全主题讨论,巩固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建立校园短信群发平台,根据教育需要把警示提示、校园安全热点、校园治安动态、敏感问题等通过信息及时传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真正在学生思想认识上构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

(六)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某种氛围的长期积淀,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文化环境对人的深刻影响。优秀的文化对思想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大学安全教育中,必须营造有利于安全教育的良好大安全文化环境。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是要完善基础安全设施的配备,如配齐消防设施、应急救援器材等设施,加强校园安全环境的整治,形成卫生、整洁、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二是要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培育一支品格高尚,心理健康,关心同学,为人师表的高素质的安全教育队伍;三是要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利用校园网络、墙报、标语牌,宣传安全知识、安全制度,聘请专家讲座,召集班会讨论安全议题,开展安全知识竞赛、举办事故灾害防护图片展等活动;四是要开展实际演练,经常开展消防、逃生、防盗、防爆演练等活动,考验学生的应变和处置危机的能力。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障,事关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大局。安全教育做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特别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培养教育全过程。高校应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开展安全教育,研究安全教育的方法、手段,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拓展教育内容,积极营造校园安全文化环境,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安全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者:许友孝工作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