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中职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22 02:50:35

微课在中职教学中的运用

在网络web2.0时代,信息化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每个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领域。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很难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中带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另外,中职中好多技能的学习又具有学习周期长的特点,很难快速让学生见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所以,微课因其具备网络的趣味性,又具备知识点的精简、教学过程的完整和教学效果的立竿见影,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中职教学中。

一、钳工教学的特点

以手工操作为主的钳工,素来有“万能钳工”的美称,而钳工教学往往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钳工具有悠久的历史,一名优秀的钳工不仅要求具备高超的操作水平,更需要扎实的理论水平,所以传统的钳工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容易实现技能操作部分的教学目标,但是想要培养既有过硬的操作水平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的钳工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在钳工的经典作业钻孔中,对如何控制孔的直径公差、孔与基准面的尺寸公差、孔距、形状与位置公差、技术要求等的掌握,都是钳工学习者和教学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已经能够将一体化教学熟练地应用到钳工的教学中,已经能够消除钳工教学中理论的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断层和分裂,也能够快速地让学生体会和适应钳工在企业生产环境中的工作状态。所以在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思考,如何将学生感兴趣的网络与我们的教学相结合,如何让一套繁杂的操作技能合理地切割成若干个较小的模块,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简单有效,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快速地看到自己的学习和劳动成果,快速地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而将微课引入钳工课堂,正好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最核心的特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了与该教学视频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检测和教学反馈等信息,甚至包括一些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在视频中,以上资源会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创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能够将所有资源进行应用的环境。因此微课是在传统钳工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上发展起来,又明显区别于传统的一体化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微课的教学特点,一节微课视频往往有5-8分钟的教学时间。这样更有利于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集中所有注意力于一个简短的知识节点,达到最大学习效果。2.教学视频能够实现网络的共享,学生在线下、线上都可以进行观看和学习。能够让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便利资源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3.微课的制作因其时间较短,所以往往具备突出的教学主题和结构。因其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完成单一知识点的讲述和技能点的操作演示,所以教学指向性更加清晰明确。

三、微课在钳工教学中的设计

针对笔者所在中职院校的钳工教学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了钳工课程中的锉削姿势这一课题进行微课的设计。正确的锉削姿势能够让钳工的工作更加省力,让加工精度的把控更加容易,错误的锉削姿势则不仅不能加工出精度较高的工件,甚至还会伤害作业者的身体。采用微课教学之后,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我们要明确本节的教学重点为锉刀的握法、站立姿势和锉削动作三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根据教学重点确定三个微课视频。其次,为锉刀握法、站立姿势和锉刀动作三个微课的制作准备教学资源,包括摄像工具、视频制作软件(Premier)、PPT软件、录音笔、话筒和耳麦等。第三,视频的录制和编辑。每个视频尽量在10分钟以内,录制演示操作者标准的作业动作,比如握锉刀的姿势、站立的标准姿势和锉削动作等。在进行操作动作的录制时,尽量用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让观看学习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握刀、站立和作业时全方位的动作。录制过程中可以加上解说,也可以在视频的后期加工和编辑中再进行添加,但是一定要语言简练精准。第四,作业动作演示完成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可以对单独动作进行练习动作的编制。难度、数量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规律。最后是微课的应用。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视频集中播放。多媒体的应用相比传统教学能够更快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学习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四、微课制作反思

微课课题的选取一定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且在课题的引入中,一定要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喜好,不能一味地以自己的经验和课本的要求来灌输给学生所要学的内容,教和学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微课中学习单元的难度一定要适中,语言简练要让学生能够听清楚,能够听懂,能够学会,能够突出学习环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微课虽然优势很明显,但是也不能盲从形式,将所有的课程“微课”化。

作者:单丽娟 单位:西安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彭薇.微课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

[2]刘畅.微课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A].新教育时代[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