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时间:2022-06-02 09:13:52

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美育素质的手段,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思维能力,但目前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还属于边缘教育,因此,本文通过讨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改革策略,阐述公共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美育素质的主要手段,在高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拓展思维想象力,提升自身的创造力,高校也可以开展公共音乐教育,打造学校品牌。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必要性

教育部的文件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里的公共艺术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学家朱光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美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更加健全的人。对于每个人来说,美育的终极价值指向“至高的善”,提升美育素质,不仅是个人兴趣,陶冶性情,更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德育要求,对社会发展有更重要和长远的意义,因此,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各大高校重视公共艺术课程,不以考核作为影响指标,真正感受艺术课程的魅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美育素质的主要手段,在高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音乐能提高学生创新创造力,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对学生素质教育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高校音乐教育一直在我国教育领域处于边缘化状态,在学生美育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功能,在现在的高校教育系统里,可能都没有音乐课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更不要说提升学生的美育素质。

二、目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和地位的边缘化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公共音乐教育并不像思政教育或者是其他思想教育课程一样属于公共必修课程,许多高校开设了艺术类的公共课程,但学生选修也只是为了凑学分,或者是部分特长生的加分课程,公共艺术课程无法实践其作用,更提不上培养学生的美育。此外,高校对于音乐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虽受学生欢迎,但不受领导重视,成为“鸡肋”,这也导致出现音乐教学资源单薄、教师人手不足、学术研究的匮乏、经费不足等问题,公共音乐教育一直都是靠学生或者少数老师的努力,这样高校音乐教育得不到长足发展,完全不利于高校培养学生的美育素质。

(二)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变多了,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许多品质比较差的音乐影响,这就需要学生们拥有独立、完整的美育素养,但是由于学校的音乐教育普及率比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枯燥乏味,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教学还是采用音乐欣赏、老师面授乐理知识等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创新性教育模式,也因为学生对于公共选修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都觉得只是凑凑学分而已,不需要太用心,所以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成了鸡肋,无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课程内容无聊、陈旧,也让学生们失去上课的兴趣。

(三)教师人手不足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音乐教学资源薄弱。高校对该科目的管理不足,很多音乐教师平时的工作中对公共课程教学投入比较少,有部分高校教师甚至只是“挂名”在学校,而在校外做其他艺术指导。教育资源薄弱、教师不愿意投入精力,学生为了凑学分选修,在三种因素的互相影响下导致公共音乐课越来越边缘化,高校艺术教育的培养质量便不得不令人担忧,更不要提如何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此外,音乐课程的老师考核标准也比较单一,许多高校为了方便,对艺术类导师的考核标准仍与其他类别的教师一样,以发表科研和核心期刊为主要考核标准,但艺术教育不同于综合性课程,特别是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教育课程,其艺术反应的直接成果是学生的美育素质提升,这不能通过数量来评定,目前各高校对音乐教师、艺术类教师的职称评定方法仍是一刀切,这种方法显然不合适。

(四)硬件条件不足

在目前国内高校中,艺术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没有一个合适的展示平台,甚至连艺术教室都没有。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条件不断发展,但是高校对音乐教室的建设还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没有建立相应的新媒体音乐课堂,建设新媒体音乐教育机制,没有建立新媒体时代下音乐课程教学的意识。

(五)学生受快餐文化的侵蚀

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网络资讯涌入,学生们受网络文化的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们获取音乐知识的途径变多了,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学生们没有学习到基础的音乐知识,加上网络时代“流量至上”的营销标准,许多学生的审美受到快餐文化的侵蚀。受短视频平台影响,现代人的听歌习惯被改变,有许多音乐为了流量,经常简化成洗脑式音乐,不断重复,基本上没有任何深度,文字没有美感,缺乏意境,经不起推敲,可能一首词只需要语句末尾的押韵,十分钟就可以写出来。这些洗脑式的歌曲对学生音乐审美产生了严重影响,音乐素养需要通过长期的系统训练培养,但目前学生的音乐素养没有形成独立的审美习惯,还受到快餐文化的侵蚀,加大了对学生们音乐素养的培养难度。

三、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改革策略

(一)从根本上提升对音乐教学的重视

想要推动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改革,各高校就应从根本上提升对公共音乐教学的重视,摸清公共音乐教学的定位,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音乐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应优化课程教学,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音乐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公共音乐教育条件保障工程。将音乐教育工作与改革发展事业同步推进,形成艺术事业发展的合力,一是加强管理,成立学校直属的艺术教育部门,设立学校分管领导为主任的文化艺术委员会;二是实施“文化兴校”发展战略,科学制定规划;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音乐教育乃至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经费,筹资成立学校文体发展基金,规划学生艺术活动中心,以满足演出、排练等活动的场地需求。高校还需创新展演机制,实施艺术素养提升工程。创新活动载体,创建“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一是构建学校文化艺术委员会、学生社团、学院(园)系三级联动机制,打造“艺术季”“社团文化节”“中外音乐节”等文化品牌。结合新媒体营销策划,将艺术文化节打造成校园独有的品牌,策划举办艺术演出、音乐节、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展演,打造高水平的演出,着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二是努力提升艺术水准。除了发展自身的艺术品牌,积极参与各类的音乐比赛,学校还可以引进专业的音乐会,引进境内外高水平艺术团演出,从世界各地引进不同音乐类型的文艺表演,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三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举办比赛,打造高效的自身品牌,学校还可以将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学校名义对外参加比赛,或者是赴各地汇演。四是扎实推进群众艺术发展,为迎新、毕业、学生节等文艺活动提供艺术指导,所有学生艺术类社团均配有专业指导音乐教师。

(二)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

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即是海量的资讯涌入,垂直交流平台增多,信息沟通壁垒被打破,大家都可以在网上学习到知识,又能成为网络上知识的生产者。特别是在肺炎疫情期间,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其实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公共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探索更多教学模式,例如线上教学。以往传统的音乐课堂里比较依靠考试、课后作业等内容,几乎学生没有练习,无法巩固自身的知识体系,学习效果不能得到保障和提升。在新媒体时代,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更多的音乐知识,学习到更多的新音乐技术和软件,老师可以依靠自己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的音乐乐理知识,对新的音乐形式进行剖析,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索,在不断的交流中,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得到锻炼与提升,通过不断探索,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方向和专长。老师在上课的同时,应该利用新媒体平台,了解更多的关于音乐资讯,更新专业知识。新媒体时代,信息沟通壁垒被打破,老师们也可以在更多的网络平台上与其他人交流,学习、更新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应用于教学中。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直播、moc慕课等网络课程都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程,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还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共享,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新的网络热点技术加入教学系统,在新媒体时代下,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增加,老师们也可以通过分享国内外不同类型的音乐或者引进更先进、新的技术,在交流中不断提升学生们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学习先进的音乐技术。

(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除了扩大音乐教育应用的平台,高校还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是加大引进与外聘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邀请名师名家讲学,以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将课外指导、排练、展演等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评奖评优、晋升职称的重要指标。丰富教育载体,提升公共音乐教育的地位,将公共音乐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同时开设不同的音乐课程类型,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专业化的课程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此外,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音乐传播的途径和音乐形式、展现平台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对高校音乐老师来说,除了不断精进自己的音乐理论知识外,更要了解当下流行的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课程中,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内容结合到教学当中,这样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此外,针对音乐教育课程,一方面,高校应该推出适应课程特点的考核机制,保障老师的职业发展,让老师有时间及精力针对公共课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不断进行优化,促进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同时,高校还需建立培养体制,不断提升、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打造优秀教师队伍,丰富人才建设。

四、结语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不断提升,美育素质也不断加强。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教育是整个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的公共音乐有了更多的途径和形式进行教育,学校应进一步通过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培养综合性且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人才队伍,同时还可以打造出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自身品牌,进一步推动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娟娟.浅谈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4(01):56-57.

[2]徐静璇.高校音乐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J].音乐时空,2014(10):148-148.

[3]张姣琳.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改革探讨[J].大舞台,2013(09):167-168.

[4]万凌艳.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7(11):240.

[5]闫薇.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探索[J].黄河之声,2016(10):66-66.

[6]赵梦娜.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研究[J].黄河之声,2019(21):70-71.

[7]王圣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研究[J].环球市场,2019(32):277.

[8]戴杨,贾丽娜.基于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途径研究[J].新丝路:中旬,2019(05):1.

作者:徐柳 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