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现状及策略

时间:2022-08-24 04:38:55

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现状及策略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明确课程定位、确立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增强实践能力;增强文化素养、重视情感教学;重视榜样的带动作用,注重声乐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课程资源的学习几方面理清教学思路,实施相应的改革办法与措施,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体系,从而推动校园艺术活动的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教学思路;学习方式

声乐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面临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文化素质较差,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欠缺等多种问题,导致声乐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解决的根本方法是需要教师理清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体系的薄弱环节,将声乐教学宏观上的歌唱艺术原理以及微观上的歌唱器官机能活动状态化为最简洁的语言教授给学生。[1]以身作则,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从根源上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唱歌的技巧,了解歌唱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歌唱兴趣,进而能够认真对待声乐教学这门课程,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艺术的表现之中,使其歌唱的基本技巧等得到实质性地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与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声乐的教学思路,力求为声乐教学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一、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歌唱艺术是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校园里的迎新晚会、毕业晚会、五四文艺汇演、纪念“一二九”运动合唱比赛、校园艺术节等多种活动中,歌唱表演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就目前的表演情况来讲,学生们的歌唱水平较为薄弱,形式还较为单一。而声乐教学又是提高学生歌唱艺术水平,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手段。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因声乐教学的专技性,声乐课还未纳入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只有具有音乐、学前教育等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声乐课之外,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开设的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艺术音乐类的基础课。声乐课属于音乐学科中的专业技能课,知识范围窄而专。公共艺术音乐课主要是以音乐赏析为主辅以一些基本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范围广而浅。而公共艺术音乐课中,系统讲解声乐学习内容的较少。加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具备系统声乐学科背景的老师较少,不少音乐老师只会简单地教唱,还不具备系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和技能,学生文化素质较差,音乐基础知识薄弱,未系统接受过发声训练,舞台表演经验匮乏等问题。

二、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确立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是一门专业技能课,由于其专业性,必须确定明确的教学定位及目标,教学的定位主要是从歌唱的基础知识着手,用科学的发声理论指导学生优美自然地歌唱。声乐中绝大部分的教学问题都是比较抽象的,无法统一概括,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经验去判别学生的发声问题,以及演唱的时候对学生的音质、音色等情况做出评判,并且及时的指导学生对演唱相关技巧做出相应的调整。[2]究其根本,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声乐教师来说,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帮助自己提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尽可能地掌握多种风格作品的演唱,同时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了解艺术的本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声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歌唱实践,开展合作学习,感受艺术魅力,愉悦身心。(二)因材施教、增强实践能力。教师在明确教学定位的基础上,应制定相关目标,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座谈、音乐基础知识测评、声乐演唱技能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声乐作品风格、演唱方法的喜好,以及基本音乐素养和基础演唱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深入研究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消除顾虑,增强自身的歌唱自信,激发自身的歌唱愿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教师正确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结合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选取符合学生年龄段以及基本水平的歌曲进行教学,应重点选择旋律优美,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名曲佳作,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声乐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歌唱的相关技巧,领会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使得学生能够多掌握一些歌曲演唱技巧,包括如何把握音准、节奏、情感等,同时也要针对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相关特点进行表演动作的训练,以达到增强实践性的目的。[3]此外,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的成果与课堂的氛围息息相关,注重师生互动是现代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互动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的态度转变,并在动态化的课程教学中达到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歌唱训练感性应多于理性,并且实践更为重要,舞台实践应多于理论教学。[4]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可能出现对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教学语言的形象生动,精心备课,并对课程进行布局,最大程度使学生乐意开口演唱,减少畏难心理,积极引导学生上台表演,从而检验学习效果。(三)增强文化素养、重视情感教学。声乐的完美演唱离不开基础底蕴以及技巧表现,是以正确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优秀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因此在声乐教学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信服教师、崇敬教师,这是每一个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各个方面都能够给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这样才能够教育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学生。康少华学者研究中提出,[5]歌唱具有诸多环节,而在此之间,情感是最为重要的。情感之于歌唱来说,是声音的灵魂,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形式帮助学生酝酿歌唱的感情,例如,歌唱前将歌词发放给学生们,告知学生充满感情的对歌词进行朗诵,感情酝酿足够后就能形成富有感染力的语气,使得学习对歌唱充满自信。总之谨记,以最简单而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达到教学目的。(四)重视榜样的带动作用。声乐教学中大班教学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模式,但大班教学较为笼统,其所取得的效果与一对一教学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教师的职责除去教学外,同时也应从学生中培养出比较优秀的声乐“苗子”,使其成为班级学习的带动者,其他学生能够以此为榜样,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于改善教学效果来说效果确切。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发掘和寻找,不断地去培养那些有音乐学习愿望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带动全班学生声乐学习的兴趣。(五)注重声乐的实践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仅是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和编排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汇演以及招聘会、节日演出等都是学生一展风采的好机会,无论是舞美还是灯光,甚至节目的编排都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去进行参与,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需求。[6]同时,还应该注重各种校外的交流机会,积极参与各种比赛或者表演,不放弃每一个机会,锻炼学生的胆量,在交流中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技能。一般情况下,只要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加上学生自身不断地提升基本功,并刻苦地继续进行训练,就一定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六)让学生掌握课程资源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相关资源,包括学校的音乐教室、图书馆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演唱能力。同时也是开展声乐教学的重要资源以及基础,因此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加之互联网上也有许多有关音乐的资料,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音频、视频等信息,为开展声乐教学提供服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7]

三、结语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要注重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掌握审美方法,提高审美能力,提高歌曲演唱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独立演唱、合作演唱、交流演唱、实践演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培育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要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专业学习,开展实践演唱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要注重结合不同学生个性和声音特点加强课堂指导与实践教学,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要注重声乐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有机整合文化艺术资源,精心选择声乐教学内容和设计声乐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新时代优秀声乐作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表达能力以及科学的演唱方法,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唐国策.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与模式探讨[J].艺术教育,2018(1):76-77.

[2]王丽华.示范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以郑州理工职业学院为例[J].北方音乐,2018(10):125-126.

[3]刘海燕.中等职业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农经,2017(4):116-116.

[4]唐娟.浅谈提升中职幼师专业学生声乐能力的有效途径[J].教师,2017(3):85-85.

[5]康少华.试论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及优化策略[J].黄河之声,2017.

[6]尹楠.高校声乐教学的新变化思路分析[J].北方文学,2019(11):188-188.

[7]刘昕梅.浅谈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紧密结合[J].明日风尚,2017(10):195-195.

作者:杨国栋 单位: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