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教学培训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23 03:07:52

技工学校教学培训模式研究

一、“工匠精神”的创新,必须能够给所有教育者提供创新的大平台

健全的创新教育大平台是技工院校的未来,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已经让老师没有了创新的意识,甚至为了应付各种教学检查而身心疲惫,又怎能把自己的“工匠精神”体现在教学中?现在很多的技工院校的教务部门,只是负责检查下一级部门是否完成他们的要求,而不会深入检查其完成的质量,造成了部门之间的应付和造假现象。同样,老师也为了应付各级领导的各项教学检查,而疲于应付教学而已,如各种补教案、补听课记录、补看作业的次数等现象,比比皆是。又如学校组织的一些说课比赛和教案比赛,只要不符合上级部门的确定的格式,就算做得再好,也不得入围。这样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已经把老师的思维束缚住了,不能让老师打开思路实现创新的教学模式。所以,院校的教育大环境要具有创新的教学平台,让老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形成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各职能部门也要改变只监管而不作为的行为,发挥为教师服务的态度,确实为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而尽心尽力。通过调查也发现,一个优秀的教师,备一门新课,需要一次授课时间的6~10倍的课程准备时间,同时这门课要想成为该授课教师的成熟课程,需要有3~5次的授课机会。也就是说,教师要想把一堂课讲好,要把3~10倍的“影子工作”时间用到备课之中。但现在技工院校的教师,真正拥有自己灵活使用的时间很少,学生的课外活动占据了其中20%,各种会议占据了其中的20%,为了完成各种教科研活动占据了30%,各种协调问题占据10%,剩余的20%时间用来备课、看作业。由此看出技工院校的教学大平台,必须把时间还给教师,让老师有充分的时间来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社会的新需求,不断地实现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所以,技工院校的这个教学大平台,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辅导员制度、合理的宿舍管理员制度、短平快的通知平台、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制度等等。

二、每位教育工作者要从自身的教育细节做起,把工匠精神的创新融入到教学中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把十年不变的教学方式,应用到现在的课堂上。熟悉的课程,熟悉的教案,日复一日,永远无法实现创新的教育。老师自己都不愿意改变自己,怎能谈工匠精神的创新?现在很多老教师的理由是,年龄大了,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而年轻教师们则过分依赖现代教学手段,懒得连板书都不写了。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和技能教学没有了教学的新鲜感和挑战感。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被动的学习局面,一堂课下来教师“讲课也行,不讲也行”的现象已经成为常态。“工匠精神”的精髓还在于把重复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在极致的基础上才可实现改变和创新。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课堂教学中,大力宣传我国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用他们的事迹,来引领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初步形成工匠精神的幼苗;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一体化教师要学会运用任务驱动法授课,精心备课、用心上课,把抽象的知识灵活化、生动化,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生产实训中出现各种问题,使学生理解质量是生产加工的根本,形成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在技能课实训中,实习教师要着重于课题训练的示范演示标准化,同时注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延伸指导,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及时总结指出,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而不是只为了完成一个课题而已。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把企业的操作标准引入到技能课教学中,即新型学徒制的教学思路势在必行。这需要加强校企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才能把实习教学标准和企业用人标准完美的对接。学院职能部门要积极地联系合适的企业单位,给老师提供进企业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多进规范和优秀的企业进行学习,把教师下企业学习的好思路,真正成为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途径,而不是空谈走形式。让教师成为真正的一体化教师,教师的教学方法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和创新,学生才会学到真正实在的技能,方可领会到工匠精神的要点,才可以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型、创新型的技术人才。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还需要每一位老师具有淡泊名利,敢于付出的精神。如紫砂壶大师顾景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一生把工作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拒绝名利和世俗的诱惑,耐得寂寞,用自己的执著追求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教学工作也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每一门课程都有它自己的灵魂,每一节课也有它自己的要点。要精通和上好每一节课,不是一天、一个学期的事情,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但现在很多老师们为了完成课时,什么课都可以上,甚至一学期上到三门课程,而且每一学期都在更换不同的课程,又怎能把课程熟读精通,又怎能上好课?所以在教学的安排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教师的擅长之处,而不是为了完成排课任务而排课。其次,教师要把上好课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学院就应该把上课的质量作为评价一个教师的主要指标,而不是把教师的教科研成绩放在首位,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只有让所有老师在教学中感受到快乐,专注于教学,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的“工匠精神”创新培养才会有保证。

三、“工匠精神”的创新培养还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即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现在技工院校的在校学生,大部分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或者本世纪10年代初。这部分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同时能来到技工院校上学的学生,也是初中四年级分流的学生,或者是高中没学完的学生,其自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主动学习能力都很欠缺,造成了他们在性格上存在着很多的缺陷。这些缺陷也给日常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此,学校的日常管理要严格,课外活动要丰富,通过新生入校的教育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要求,在日后的教学中再慢慢地渗入职业道德和文明生产的知识。现在大部分院校采用军事化的日常管理制度,不能说不合适,但如果把这样的管理强硬地执行在这些00后的孩子身上,还需要谨慎考虑和加以完善。如宿舍的卫生问题,常常会碰到班主任强行把学生从课堂上叫回宿舍整改的现象,但这样的现象在今天的校园内,已经是常态,甚至很多学生以此为借口,常常逃课。追其原由,一是很多公寓管理人员,都是上课教师兼任该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管理学生的公寓卫生;二是很多学生自身的生活独立能力非常欠缺,造成了这种现象的滋生繁衍。所以课外活动的举办,除了能够提升学生的意志的活动之外,更多地要组织体现积极上进、团队协作的课外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享受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学习成绩的好坏也是一个学生的在校的综合表现。既然技工院校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较高技术人才,就应该有完善的成绩评价机制,而不应该是随便考,随便给分数。作为教育管理者,既然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校的任务是什么,何谈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所以,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引导开始,让学生首先要做好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如早睡早起、不迟到、不旷课、尊师重教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再从学习方面抓起逐步提高,初步形成工匠精神的意识。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入学素质差、不爱学习这样的现象,在学习成绩评价过程中,有些院校采用学分制的评价体系,把文化课、理论基础课、技能实训课分成难易程度不等的模块,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自己选择合适的模块来学习,同时教师辅助给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学分高低对应不同的技能等级鉴定,毕业时可获得不同的技能等级证书,也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合理评价。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首先所有教育者要“淡定从容,精益求精”。只有每一个教育者从教学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将“工匠精神”创新培养不断地植入教学中,职业教育事业才会有美好的未来。这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不断累积和摸索。同时整个社会要重视技工教育,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

作者:张朝辉 陈红宾 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